社會契約論

2021-02-13 新法家網站

  讓•雅克•盧梭(1712-1778)是18世紀法國傑出的啟蒙思想家、古典自然法學派中最激進的民主主義者。他的法律思想在西方法律思想史上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信奉天賦人權說,認為人類最初處於「自然狀態」時人人是自由平等的,這是天賦的權利,只有私有財產的確立才導致不平等的產生。

  作為他的著作之一的《社會契約論》發表於1962年,是盧梭政治法律思想的比較全面的概括。

  盧梭的巨著《社會契約論》,全書共四卷,四十八章,其中第一卷九章,第二卷十二章,第三卷十八章,第四卷九章。第一卷在他的確立的基本原理之上,著重研究的是契約論的內容;第二卷主要討論的是主權論的內容;第三卷則是關於政府形式為主的政府論;第四卷則是從實踐的角度對除了鞏固國家體制的方法論。本文對《社會契約論》的觀點做一簡單梳理。

1.假設

(1)天賦人權

  盧梭認為「人是生而自由」平等的。認為在國家產生之前存在著原始社會。「一切社會之中最古老而又唯一自然的社會,就是家庭。而孩子也只有在需要父親養育的時候,才依附於父親。這種需要一旦停止,自然的聯繫也就解體。孩子們解除了他們對於父親應有的服從,父親解除了他們對於孩子應有的照顧以後,雙方就都同等地恢復了獨立狀態。」從這種人性的角度出發,盧梭認為我們未嘗不可以將家庭當作政治社會的原始模型,將父子關係比作原始社會中的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的關係,不過重要的是,「人們是為了自己的利益,才會轉讓自己的自由的」。

(2)絕境

  盧梭假設「人類曾經達到這樣一種境地,當時自然狀態中不利於人類生存的種種障礙,在阻力上已經超過了每個個人在那種狀態中為了自存所能運用的能量。於是,那種原始狀態便不能繼續維持,並且如果人類不改變其生存方式,就會消滅。

2.方式:公意與眾意

  公意在盧梭的政治理論中佔有極為重要的地位,其社會契約論、主權理論和法律理論等都與之密切相關。尤其是社會契約論,用一句話表達出來即是:「我們每個人都以其自身及其全部的力量共同置於公意的最高指導之下,並且我們在共同中接納每一個成員作為全體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為了突出公意,盧梭還進一步嚴格地區分了公意和眾意。他認為公意與眾意之間總是有很大的差別;公意只著眼於公共的利益,而眾意則著眼於私人的利益,眾意只是個別意志的總和。但是,除掉這些個別意志間正負相抵消的部分而外,則剩下的總和仍然是公意。

  盧梭認為社會契約是基於公意產生的。在論述其成立具體方式,盧梭提到三個方面:

  第一,轉讓,如此才可以做到對於所有的人的條件是同等的;

  第二,毫無保留地轉讓,這才能使「聯合體」完美。如果一些人轉讓全部權利,而另外一些人只轉讓部分,那麼後果就可能使社會或者國家變成另一些人推行暴政的工具;

  第三,只有全部轉讓,才能做到沒有任何人奉獻出自己,而人們可以從社會得到同樣的權利,並增加社會的力量以及保護自己的利益。他認為只有通過這種方式建立的集合體才能體現人民最高的共同意志。而他之謂國家或者社會的產生也正是在這樣一種嚴格規定的方式下通過協議而產生的。

3.國家之產生

  盧梭認為正是基於以上的前提條件和當時的絕境,人們為了自存才不得不讓度自己的權利從而組成國家的。總而言之,國家的產生是基於公意的。正是如此,所以國家的立法權屬於也只能屬於人民。即主權在民。

  盧梭還認為政府的產生,並不是契約的內容或契約本身的目的。政府只是人民為執行契約而創設的。他認為「公共力量就必須有一個適當的代理人把它結合在一起,並使它按照公意的指示而活動;他可以充當國家與主權者之間的聯繫,他對公共人格所起的作用很有點象是靈魂與肉體的結合對一個人所起的作用那樣。這就是國家之中所以要有政府的理由;政府和主權者往往被人混淆,其政府只不過是主權者的執行人。」政府就是在臣民與主權者之間所建立的中間體,它的職能就是使二者相互適應,它負責執行法律並維護社會的以及政治的自由。

4.契約論本身的缺陷

(1)前提之無法證明

  盧梭提供的整個理論似乎是可以自足的,也就是說按照他的理論思路的話,我們可以推導出和他一樣的結論。但是其前提是,我們必須認為盧梭提出的假設或者前提為真,因為「任何從錯誤的前提推導出的結論,其正確性都是值得懷疑的。」但是,盧梭的那些假設是否能遂人願呢,或者說其說明足以說服我們並使我們相信他的假設是正確的呢?只要,我們認真地去想想,我們就會發現盧梭的前提的正確性與否之論證存在著許多困難。

  首先,人是生而自由平等的是無法直接證明的。盧梭藉助原始社會之假設來證明人是生而自由平等的。然而我們對於古人類的生活習性的了解,或者說原始社會的了解,是有很大疑問的。在原始社會中,人與人之間是否自由而且平等或者自由平等有多大限度,依然是值得懷疑的。與其說,人是生而自由平等的,更應該認為這是人類文明史發展的一種必然. 其次,所謂絕境的出現,其證明也是有相當難度的。儘管人類社會發展至今天,還依然無法完全擺脫自然的威脅。但是,是什麼時候是人們感到如果不組成一個國家就生存無望呢?顯然,現存的史料並無此類記載。因此,要通過信史加以論證也缺乏可能性。

  再次,人民在什麼時候、什麼地點、以何種方式達成了所謂的社會契約之無法證明。當時人類社會居住本身的分散、交通的不便利都使得以那樣一種全社會的公意達成契約成為不可能實現的行為。和第二點一樣,這也是不可證知的。

  就此「三不可知」而言,盧梭的理論是有缺陷的。他在邏輯上的嚴密並不能彌補他前提的可能性錯誤的不足。

(2)前人不能為後人立法

  按照社會契約論,國家或者法律的產生,乃是基於人民的合意。而我們知道,後人並沒有參與社會契約的制訂過程,而且往往在他們具有相應的行為能力之後,他們也沒有明確地表示現行的社會契約是合乎他們的意願的並承認該契約對他們的那種強制性的約束力。相反,他們的權利和義務都是前人未經其同意而擅自加於他們的。

  於是,這裡,社會契約論將不得不回答這樣幾個問題:

  第一,人是否生而自由平等的?如果是,那麼前人的契約自然無法約束後人,哪怕是為了他們的利益。因為,後人享有和他們對等的選擇自己的生活的權利。如果不是,那麼社會契約是如何達成的。

  第二,於是,緊接著下來的這個問題,將更加深刻。因為如果人與人之間,不是平等而自由的,那麼,社會契約論的基礎將不復存在。這時候,我們又不禁要問,在這樣一種悖論的情況下,社會契約論的存在還有什麼意義?

  盧梭並沒有能夠解決這個問題,同樣,後世的持社會契約論的學者也一樣未能令人滿意地解答人們的疑惑。

(3)強調公意不利於人權保護

  在盧梭的國家起源理論中,涉及到人民權利和國家權力的先後問題。盧梭認為人民的權利先於國家權力而存在,國家權力的形成正是人民讓度其權利的結果。至於人民是全部轉讓還是部分轉讓其權利,盧梭的觀點是人民讓度其全部權利組成國家,再由國家來規定人民的權利義務範圍。這實際上將人權於消極的境地。一般來講,法律中自由的含義是—「法不禁止即是自由。而盧梭的這種理論恰恰相反,人們自由的範圍和界限由法律加以規定,而此外法律未加以規定的,由於缺乏法律上的授權根據,所以必然也是法律所禁止的。而就此而言,使人權的範圍大大縮小,是極不利於人權保護的。

  此外,盧梭在書中過分強調公共利益,而忽視了個人之權益。由於,盧梭深深地意識到當時社會各種弊端和壓迫正是由於私有製造成的,為了消滅這種以個人為中心的制度,盧梭過分地強調了公益的重要性。他認為一個人只有完全把自己納入到共同體中去,並且消滅自己的個性,這樣這個社會才是完美的。因此,他同時也抹殺了個性存在的必要和必然性,忽視了對個體予以保護對於整個共同體的存續的作用。

  正因為如此,當我們學習盧梭的社會契約論的同時,我們也必須以歷史的眼光來審視他的理論。從而發現他不足之處。

結論

  總而言之,盧梭的社會契約論對社會的發展起過重大的推動的作用,但這並不能掩蓋他理論上本身的缺陷。他之謂「我要探討的是權利的道理,而不是事實」,雖然在某種程度上可以得到理解,但是這種唯心的論證方法,顯然還是缺乏足夠的說服力,也正是因此,才不斷地有人對所謂的「社會契約論」提出挑戰。(轉自:哲學與藝術微信公眾號2014-07-12)

新法家宗旨:打破壟斷資本的全球霸權,建立道法文明的清靜世界!

新法家網站(中文版)投稿及聯繫郵箱:xinfajia8888@163.com

新法家微信號:xinfajianet

新法家微信二維碼:

相關焦點

  • 社會契約論的實踐性理解
    本文將要闡釋著名國家學說之社會契約論在當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背景下的實踐性理解情況。(二)    社會契約論的認識社會契約論成為眾所周知的國家學說主要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以格勞秀斯、霍布斯、斯賓諾莎為代表。
  • 社會契約論:思考、分析與批評
    以前讀本科的時候對社會契約論極其沉迷,前一段時間讀書會也正好討論了休謨與康德思考社會契約論的相關文獻,再加上最近相對比較關注政治哲學,想著可以寫一篇簡略的
  • 盧梭的《社會契約論》,究竟是不是經典?
    《社會契約論》曾是19世紀70年代日本"自由民權運動"的直接理論指導,梁啓超也追隨其步伐將《社會契約論》一步步向中國傳播;與此同時,在倫敦流亡的孫中山,即使在靠資助度日的艱難條件下,依然把僅有的錢購買《社會契約論》研究;毛澤東早年曾悉心研讀《社會契約論》,了解了法國啟蒙主義思潮,而這正是他後來信仰馬克思主義必不可少的基礎。
  • 《社會契約論》讀書報告
    本以為自己在初中的時候就已經在歷史課本上了解了盧梭的社會契約論思想,於是當合同法老師推薦我們閱讀時,我便認為這本書沒有什麼可讀的。但是,讀了之後我才發現:真正的經典之作值得我們去一讀再讀,而非僅僅在別人的敘述中窺視作者的核心思想。    盧梭所指的「契約」不同於《合同法》中的「契約」。
  • 《社會契約論》你和社會有個約定
    而社會契約論就是盧梭對社會的一種想法,他在書中指出一個完美的社會是建立於人與人之間的契約,而非人與政府的契約,這種思想建立了人權的概念,促進了民主思想的形成。在社會契約論中可以得知,盧梭提倡社會契約論是基於對人性的不信任,才需要以契約及責任限制人性。社會契約論所提倡是人應該放棄「天然自由」,從而換取「契約自由」,到底什麼是「天然自由」呢?
  • 哲普 / 社會契約論
    後來,他們一起確立了 Ralph 的領導位置,這時,他們已經開始了形成了一種原始的社會,在一個協調人下,每個人都安分遵守其法律,執行其工作。這篇文章將依然從霍布斯,洛克,盧梭展開對社會契約論的討論。綜上所述,霍布斯的社會契約論的重點即是主權者至上,和其臣民的絕對服從,這種契約沒有任何餘地,也沒有任何可供臣民擁有自主的可能,而這一切也反映了霍布斯對於社會絕對穩定性以及和平的追求。
  • 社會契約論另一要義:防止無政府主義
    社會契約論的這兩點內容本來就是相輔相成、相得益彰、難以分割的,但令我驚訝的是,長期以來,在汗牛充棟的關於社會契約論的論著中,卻鮮有闡釋社會契約論裡第二點的,似乎社會契約論只是釋明政府源於人民同意、人民可以約束政府的民主理論。這是值得我們糾偏的一件事情。社會契約論的邏輯起點是人類最初生活在一個沒有政府的自然狀態裡。
  • 極簡社會契約論
    一、序言「社會契約論」有力打擊了「君權神授論」,將人們對於個人與個人、個人與國家、社會、
  • 中國歷史上為什麼沒有發展出社會契約論?
    根據權力(利)與責任對等,等價讓渡的原則,從社會契約論中實在無法推導出政府負有無限責任,除非把責任政府等同於絕對權力、極權主義,即自由個體毫無保留地把自己的權利讓渡給國家,讓國家擁有絕對主權,完全支配個人的生活空間。但問題又來了,權力能等同於責任或能力嗎?2.
  • 盧梭《社會契約論》摘要(一)
    本文主要摘錄了戴光年翻譯的《社會契約論
  • 盧梭《社會契約論》:人生而自由,但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
    《社會契約論》是西方17、18世紀資產階級用以反對封建「君權神授」理論、爭取平等自由的政治地位的思想武器,在此前提下,西方資本主義及其各項相應的制度才得以充分發展,因此,社會契約理論不僅是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家在政治上與法律上獲得正當化的基礎,同時亦為資產階級國家以平等、自由為核心理念的法律制度得以確立並發達的先導。
  • 【書香校園】周末讀書會第二期 法學院教師藍藍解讀《社會契約論》
    讀書會邀請到天津大學法學院藍藍老師為學生解讀《社會契約論》,來自全校各個學院20餘名學生參加了講座。  藍藍從盧梭的生平、《社會契約論》的基本結構、《社會契約論》對世界的影響以及《社會契約論》對當代中國的啟示幾個方面為學生全面解讀《社會契約論》。「書不僅僅是一種享受,也是對自己人生的拓寬與充實,要愛讀書,多讀書。閒暇之餘,捧一本書,品一杯茶,這是何等的愜意。
  • 現代社會契約論
    社會學家齊美爾說:信任是社會中最重要的綜合力量之一。沒有人們相互間享有的普遍信任,社會本身將瓦解。現代生活遠比通常了解的更大程度上建立在對他人誠實的信任之上。坦白說,在中國講信任、講契約,都不是件容易的事。我們自古就有「君子一言,駟馬難追」,我們也講「言而有信」、「一言九鼎」與「一諾千金」。
  • 盧梭《社會契約論》:「少數服從多數」原則的適用範圍與限度
    」「人是目的」,是康德哲學的重要貢獻,已經成為現代社會的共識,而康德從「天上的星空」到對「人」的關注,則得益於盧梭的啟發。在事關生命方面,沒有人可以決定另一個人的生死,「少數服從多數」原則並不適用。01 在《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中,盧梭通過分析自然狀態的人進入文明社會如何產生了不平等,得出不平等是文明的產物。但已經進入文明社會之後的人們,不能再回到自然,原始時代是回不去的,只能通過別的方式消除不平等。
  • 學術爭鳴||契約論批判:從黑格爾到馬克思
    馬克思對契約論的批判是徹底的,他一方面論證了基於契約論的國家本質上是「虛幻的共同體」,另一方面證明了以契約論為基礎的市民社會仍然是人的異化和不平等的根源。因此,馬克思通過對市民社會的批判和超越既為唯物史觀奠定了唯物主義的基礎,也為它確定了理論出發點,即「社會的人類」或「現實的個人」。【關鍵詞】市民社會;人類社會;契約論。
  • 一文讀懂盧梭《社會契約論》
    盧梭的《社會契約論》讀書筆記        一 盧梭所處的時代背景
  • 《社會契約論》人生而自由,卻無往不在枷鎖中
    盧梭所著的論文《科學和藝術的進步對改良風俗是否有益》及《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與基礎》對哲學發展極其重要;其《社會契約論》中所論述的人民主權及民主政治哲學思想的深遠影響可見於近代的啟蒙運動、法國大革命以至現代的政治、哲學還有教育思想[1]。他認為不論是傳統和現代的公民社會,都一樣始於私人財產。
  • 名詞解釋 地理環境決定論、社會達爾文主義、社會契約論、階級論、人性論等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名詞解釋歷史唯物主義篇(三)一、地理環境決定論二、人口決定論三、馬爾薩斯人口論四、社會達爾文主義五、社會有機論六、社會契約論七、庸俗社會理論 八、形上學社會理論剝削者是「強者」、「適應能力最高者」,被剝削者是「弱者」、「劣者」,弱肉強食,優勝劣敗,適者生存,不適者被淘汰,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甚至是社會發展的動力。朗格認為,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無產者的出路不是向資產者作鬥爭,而是限制生育。現代社會達爾文主義者認為在科學技術進步的條件下,雖然自然選擇的作用減弱了,使那些「不及格的人」也能生存下來。但是,那些「不及格的人」的「繁殖太多是造成社會災難的根源」。
  • 盧梭:《社會契約論》第一卷
    社會秩序乃是為其他一切權利提供了基礎的一項神聖權利。然而這項權利決不是出於自然,而是建立在約定之上的。問題在於懂得這些約定是什麼。但是在談到這一點之前,我應該先確定我所要提出的東西。第二章論原始社會一切社會之中最古老的而又唯一自然的社會,就是家庭。然而孩子也只有在需要父親養育的時候,才依附於父親。這種需要一旦停止,自然的聯繫也就解體。
  • 好書分享|《社會契約論》
    《社會契約論》共分為四卷。       第一卷論述了社會結構和社會契約。社會秩序乃是為其他一切權利提供了基礎的一項神聖權利。秩序並非來源於自然。家庭是最古老和自然的社會形態,但是父母與能夠自立的子女之間的聯繫,有必要用一系列約定來維繫一社會秩序不可建立在強力的基礎上,因為最強者無法一直保持強勢霸權,除非他能把強力轉化為權利,把服從轉化為義務、在那種情形下,權利與強力就要互換位置,如果必須要用強力使人服從,人們就無須根據義務而服從了,只要人們不再是被迫服從時,他們就不再有服從的義務,社會秩序來源於共同的原始、樸素的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