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梭《社會契約論》摘要(一)

2021-02-07 另眼看歷史


 

本文主要摘錄了戴光年翻譯的《社會契約論》中第一卷第一至三章的主要內容。

戴光年版譯序:盧梭的《社會契約論》於1762年4月出版,指明了人類對自由、平等的永恆追求。全書中心思想是:人生來自由和平等,國家是自由協議的產物,一切主權和立法權都屬於人民的集合體,政府只是這個集合體事務的執行者並不用有主權,一旦政府濫權人就有資格推翻它。託爾思泰評價到:盧梭是不老的;而譯者戴光年也感嘆:是的,真理萬歲。




人是生而自由的,卻又無時不處在枷鎖之中。人類向來自認為自己是萬物的主宰,但事實上,他們比其他任何事物所受的奴役都要多。

如果人們被強迫去服從,並且服從了,這樣做很對;同樣,如果人們可以打破這種桎梏,並且打破了,這樣做更對。因為,人們正是依據當初奪走自己自由的方式來重新奪回自己自由的,所以他們完成有權利來重新獲得這種自由。如果說這種方式不正當,那只能說當初奪走人們自由的方式也不正當。

人生而自由、平等,只有當為了自己利益時才會犧牲自己的自由。人類共有的獨立與自由,乃是人類天性發展的結果。人性的首要法則,就是要求維護自身的生存;人性的首要關懷,就是要關注與自身生存有關的事物。




阿里士多德說過,人並不是生來平等的,一些人生而為奴隸,而另一些人卻天生是統治者。他的這種說法是對的,但是卻錯在將結果當成了原因。

出生於奴隸制統治下的人們,自然是生來做奴隸的,這毫無疑問。束縛在枷鎖中的奴隸們失去了一切,甚至失去了擺脫枷鎖獲取自由的願望;他們甚至變得喜愛自己的奴隸狀態。然而,如果真的存在什麼天然奴隸,那只能說是因為先出現了違背自然狀態的奴隸制度。




是強力(force)創造了最初的奴隸,而懦弱使他們永遠成為了奴隸。即使是最強大的人,也不可能強大到永遠奴役他人,除非他將強力轉化為自己的權力,而服從化為別人的義務。強力是一種物理性的力量,我看不出它身上能產生什麼道德。向強力低頭,有時只是一種必要的做法,並非出於自願,這頂多是一種明智的行為而已。

一旦強力轉化為權力,原因和結果便會顛倒,於是,當另一種強力戰勝原來的強力時,這種新的強力就可以接替原來舊的強力所擁有的權力。如果人們是因為強力才服從的,那就不存在根據義務而服從的說法了;如果施加在人們身上的強力停止了,那人們獎沒有其他服從的理由。

強力根本不能形成權力,只有合法的權力才能使人們履行服從的義務。社會秩序是一種神聖的權力,他為其他權利提供了存在的依據。然而,這份權力並非天然存在,而是建立在約定的基礎之上。

 

相關焦點

  • 盧梭的《社會契約論》,究竟是不是經典?
    只要有心把通稱為《日內瓦手稿》的《社會契約論》初稿,與其定稿出版物作一比較,就可以看出,在長達十多年的創作中,盧梭是如何字斟句酌的;只要讀一讀《社會契約論》,就知道它是多麼適合作為大聲朗讀的讀物的;只要不是附庸風雅地閱讀《社會契約論》,就可以體會到其環環相扣的謀篇布局耗費了盧梭多少心血。經典,必定是具有巨大歷史影響的作品。
  • 一文讀懂盧梭《社會契約論》
    盧梭的《社會契約論》讀書筆記        一 盧梭所處的時代背景
  • 盧梭《社會契約論》:人生而自由,但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
    沒錯,答案就在《社會契約論》裡,而其作者正是法國著名啟蒙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文學家——盧梭 。在18世紀的法國政治思想領域裡,存在著三種改革國家政治制度的學說:孟德斯鳩主張君主立憲制,伏爾泰主張開明的君主制,而盧梭主張共和制。1879年的法國大革命最終選擇了盧梭的主張,實行民主共和制。法國人民是幸運的,在歷史發展的緊要關頭及時做出正確的選擇。
  • 社會契約論
    作為他的著作之一的《社會契約論》發表於1962年,是盧梭政治法律思想的比較全面的概括。  盧梭的巨著《社會契約論》,全書共四卷,四十八章,其中第一卷九章,第二卷十二章,第三卷十八章,第四卷九章。第一卷在他的確立的基本原理之上,著重研究的是契約論的內容;第二卷主要討論的是主權論的內容;第三卷則是關於政府形式為主的政府論;第四卷則是從實踐的角度對除了鞏固國家體制的方法論。本文對《社會契約論》的觀點做一簡單梳理。1.假設(1)天賦人權  盧梭認為「人是生而自由」平等的。
  • 盧梭《社會契約論》:「少數服從多數」原則的適用範圍與限度
    但法官判兩名參與殺人的有罪,希望通過這一判決強調「人的生命不能成為他人獲得幸福或得以生存的手段,因為人的生命只能是目的,這是最高的道德準則。」「人是目的」,是康德哲學的重要貢獻,已經成為現代社會的共識,而康德從「天上的星空」到對「人」的關注,則得益於盧梭的啟發。
  • 《社會契約論》讀書報告
    本以為自己在初中的時候就已經在歷史課本上了解了盧梭的社會契約論思想,於是當合同法老師推薦我們閱讀時,我便認為這本書沒有什麼可讀的。但是,讀了之後我才發現:真正的經典之作值得我們去一讀再讀,而非僅僅在別人的敘述中窺視作者的核心思想。    盧梭所指的「契約」不同於《合同法》中的「契約」。
  • 《社會契約論》你和社會有個約定
    而社會契約論就是盧梭對社會的一種想法,他在書中指出一個完美的社會是建立於人與人之間的契約,而非人與政府的契約,這種思想建立了人權的概念,促進了民主思想的形成。在社會契約論中可以得知,盧梭提倡社會契約論是基於對人性的不信任,才需要以契約及責任限制人性。社會契約論所提倡是人應該放棄「天然自由」,從而換取「契約自由」,到底什麼是「天然自由」呢?
  • 社會契約論的實踐性理解
    比如,亞里斯多德的國家自然發生論;柏拉圖在其《理想國》裡面闡述的國家社會分工論思想;在歐洲中世紀盛行的神權政治理論;在17、18世紀風靡的社會契約論思想;馬克思、恩格斯的階級統治思想以及中國傳統的「家天下」思想等等都在不同程度上豐富了人類關於「國家」這一複雜的社會現象的思考。但這些學說從本質上來看都脫離不了其所處歷史背景條件下的物質支持,是特定時代的社會產物。
  • 社會契約論:思考、分析與批評
    、總體性的、關於社會契約論的思考。然而,這種理想層面而非現實層面的解釋是與實際事實、歷史性徹底分離的,而是更多作為一種邏輯上的道德推理,盧梭、康德以及羅爾斯就是由此而將契約論作為一種道德推理工具。在對三種契約論模式進行簡要分析之後,我想接著討論一下對社會契約論這一理論總體上的幾個可能出現的問題和批評:第一點,對於契約論根本方法上的批評,批評契約論將私人性的契約關係錯誤地用於解釋公民與國家之間的政治關係,這一批評以黑格爾為典型代表,他認為契約論將國家當成純粹的保障個人利益的工具,「把私有制的各種規定搬到一個在性質上完全不同的更高領域」。
  • 哲普 / 社會契約論
    後來,他們一起確立了 Ralph 的領導位置,這時,他們已經開始了形成了一種原始的社會,在一個協調人下,每個人都安分遵守其法律,執行其工作。這篇文章將依然從霍布斯,洛克,盧梭展開對社會契約論的討論。綜上所述,霍布斯的社會契約論的重點即是主權者至上,和其臣民的絕對服從,這種契約沒有任何餘地,也沒有任何可供臣民擁有自主的可能,而這一切也反映了霍布斯對於社會絕對穩定性以及和平的追求。
  • 盧梭:這麼操蛋的社會,我卻如此單純
    盧梭一輩子差不多寫了五六本影響後世的重要著作,像什麼《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新愛洛伊絲》、《愛彌兒》、《社會契約論》、《懺悔錄》,與之對應的是遺棄了五個孩子——1950年後還要遺棄兩個。雖然遺棄孩子,可他一門心思思考的事情之一,就是教育。唉,這跟強姦犯琢磨如何保護女性有區別嗎?還是有點區別的,至少按照盧梭的邏輯來看是如此。《愛彌兒》的第一句話就很厲害:「從造物主手裡出來的東西都是好的,但一到人的手裡就全變壞了。」這跟《社會契約論》著名的第一句話何其相似:「人生而自由,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盧梭自己也在枷鎖裡,覺得窒息、憋悶、沒有出路。那麼把孩子扔給孤兒院算什麼呢?
  • 論文精讀|潘光哲:《中國民約精義》探源初論——盧梭《社會契約論》的漢譯影響研究(之一)
    《中國民約精義》探源初論——盧梭《社會契約論》的漢譯影響研究(之一)潘光哲摘要:劉光漢(師培,1884–1919)與林獬(1873–1926)合作的《中國民約精義》(成稿於1903△劉光漢(師培,1884–1919)《中國民約精義》這部書,向來被認為是盧梭(Jean-Jacques Rousseau,1712–1778)的《社會契約論》(Social Contract)一書進入近代中國思想界的重要標誌之一,意義深遠。
  • 【書香校園】周末讀書會第二期 法學院教師藍藍解讀《社會契約論》
    讀書會邀請到天津大學法學院藍藍老師為學生解讀《社會契約論》,來自全校各個學院20餘名學生參加了講座。  藍藍從盧梭的生平、《社會契約論》的基本結構、《社會契約論》對世界的影響以及《社會契約論》對當代中國的啟示幾個方面為學生全面解讀《社會契約論》。「書不僅僅是一種享受,也是對自己人生的拓寬與充實,要愛讀書,多讀書。閒暇之餘,捧一本書,品一杯茶,這是何等的愜意。
  • 社會契約論另一要義:防止無政府主義
    社會契約論是近代民主法治的基礎理論。其內容在我看來,主要有兩點:一是反對專制主義,說明政府是建立在人民的合意之上,是人民在公共生活領域所籤訂的契約的產物。社會契約論的這兩點內容本來就是相輔相成、相得益彰、難以分割的,但令我驚訝的是,長期以來,在汗牛充棟的關於社會契約論的論著中,卻鮮有闡釋社會契約論裡第二點的,似乎社會契約論只是釋明政府源於人民同意、人民可以約束政府的民主理論。這是值得我們糾偏的一件事情。社會契約論的邏輯起點是人類最初生活在一個沒有政府的自然狀態裡。
  • 盧梭:《社會契約論》第一卷
    在盧梭看來,生活在公民社會中的現代人,無不陷於自我分裂的困境之中:作為一個自然人,他受自利的感情驅動;而作為一個公民,他又擔當著公共的義務。這種正義與自利的人格分裂,正是現代人(民)之人性異化的本質。盧梭所關注的問題實質是:如何擺脫現實社會中人的自我分裂的困境!他用以解決整個問題的鑰匙是自由,不過不是那種原始的自然狀態式的自由,而是一種新型的共同體的自由。
  • 盧梭《懺悔錄》
    對於自己性格的懦弱膽小,盧梭並沒有避而不談,書中展現了一個真實、血肉分明的人物,從書中嚴謹的言語中可以看見一個經歷了世間冷暖的老人,苦苦追尋一生,卻不知什麼才是自己追求的。其生前的困頓,死後卻備極哀榮。通過這本書也能讓你更深刻的了解18世紀的歐洲,了解東西方文化那種刻骨的差異。書洋洋灑灑五十多萬字,雖然枯燥,但值得一讀。
  • 盧梭 - 盧梭_中公教師網
    一、簡介:盧梭是18世紀法國著名的啟蒙思想家。他以思想鬥士的形象在政治學、哲學和教育領域同一切舊觀念進行了不屈的鬥爭。他提出的「社會契約論」、「自然狀態說」、「人性本善論」等思想,在西方的思想史上佔有無可替代的地位。在世界教育史上,盧梭也是一位劃時代的思想家,他對封建教育進行了入木三分的批判,並創造性地提出了「自然教育理論」。
  • 學術爭鳴||契約論批判:從黑格爾到馬克思
    【摘要】契約論是近代政治哲學的核心,通過「公意」為國家的合法性提供有效辯護。然而,黑格爾通過對「任性」和「意志」、「共同意志」和「普遍意志」的區分限定了它的適用範圍,即它能夠為市民社會中主體活動提供辯護,但不能證成國家的合法性,因為他的有機國家論的理論基礎統一了普遍的實體性的客觀自由和基於個人知識和他追求特殊目的的主觀自由。
  • 以「可行的方式」呈現盧梭
    在這個意義上,英國伯明罕大學哲學系榮休教授尼古拉斯·登特(NicholasDent)的《盧梭》一書為盧梭的讀者們提供了非常好的導讀。因此,在簡述了盧梭的生平、作品以及他思想中的核心議題及觀點後,作者按照盧梭「三論」,《愛彌兒》,《社會契約論》,文化、宗教與政治以及自傳這種作品分類的順序來展開重點論述,並在其中穿插著對盧梭批判文明給人帶來的墮落、讚賞自然人和善良本性、論述政治合法性的基礎和公意、強調自由平等與友愛、討論文化宗教之作用等幾大核心主題的關注。在最後,作者討論了盧梭對後世以及當代的影響。
  • 看盧梭怎麼說
    ——盧梭《社會契約論》如果你不首先培養活潑的兒童,你就決不能教出聰明的人來。啟蒙思想的代表人物——盧梭如何才能推倒王權與教會這一盤剝人民的機器?出身於瑞士日內瓦的一貧苦家庭,當過學徒秘書乃至僕役的盧梭接過了思想的大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