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可行的方式」呈現盧梭

2020-12-12 中國財富網官方

作為西方思想史上的經典人物,盧梭與中國有著特殊的連接。自西學東漸以來,盧梭思想伴隨其作品的迻譯引入中國,對晚近的政治思想與革命實踐產生了巨大影響。這種影響在新中國建立後得以延續,在改革開放後思想界的復甦發展中就有對盧梭的審視與反思。時至今日,盧梭仍然是國內思想史研究中的熱門議題。從更大的範圍來說,人們對於盧梭有著持久的興趣,這一方面來自於他諸多不朽作品在人類思想史上的經典地位,另一方面也來自於這些作品引發的巨大爭議及其對後世讀者們造成的解釋困擾。人們總是嘗試在他的文字中探索深度的哲思,然而他思想的複雜性、多面性等特質總是有意無意為這樣的探索設置了障礙。因此,無論在世界範圍還是中國語境下,為何閱讀與如何閱讀盧梭總是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而人們總是能夠從相關討論中獲得啟發。

在這個意義上,英國伯明罕大學哲學系榮休教授尼古拉斯·登特(NicholasDent)的《盧梭》一書為盧梭的讀者們提供了非常好的導讀。這本由勞特裡奇(Routledge)公司於2005年出版的作品系經典哲學家系列之一,全景式梳理了盧梭幾乎所有作品的背景與內容,細緻總結了他幾部主要作品的核心觀點,並對其思想中關鍵性主題進行了「恰如其分」的討論,也即適當地指出了爭議所在,但沒有過分陷入糾葛之中。正如登特自己所言,他想要「以清晰可行的方式來呈現和評價盧梭的論點」,並在大量引用原文(英文譯文)的基礎上,以問題導向式的結構來展現內容。因此,在簡述了盧梭的生平、作品以及他思想中的核心議題及觀點後,作者按照盧梭「三論」,《愛彌兒》,《社會契約論》,文化、宗教與政治以及自傳這種作品分類的順序來展開重點論述,並在其中穿插著對盧梭批判文明給人帶來的墮落、讚賞自然人和善良本性、論述政治合法性的基礎和公意、強調自由平等與友愛、討論文化宗教之作用等幾大核心主題的關注。在最後,作者討論了盧梭對後世以及當代的影響。

作者無疑達到了他給自己設定的寫作目標——抓住重要內容而呈現清晰、平實、有條理性的論述,避免陷入爭議性的解釋和學術辯論中,並進一步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總體而言,這本導讀在我看來對三類人群都有幫助:一是只想泛泛了解盧梭的普通讀者;二是剛剛入門、預備進階更深研究層次的初學者;三是已有一定基礎的盧梭研究者。對第一類人群而言,登特展現了非常生動立體的盧梭形象,他在聚焦盧梭重要作品的同時,也觀照了盧梭那些不太為人熟知、被較少閱讀的作品,例如他的一些書信、音樂作品、語言學作品等等,同時他也展現了大量有關這些作品的背景信息,相信即使沒有或只有少量相關知識的讀者也會對盧梭有很完整的了解,而這也正是登特想要實現的目標。

對第二類讀者而言,尤其是對未來想要深入研究盧梭的學生來說,這本導讀大有裨益。登特圍繞盧梭思想中的核心議題來分析盧梭作品,並非以作品為邊界,這使得盧梭思考的最重要問題得以直接展現給讀者,從而揭示了盧梭研究領域的一些基本問題意識與框架。在這個過程中,登特也梳理了盧梭思想中最為基本的理論概念,而事實上,盧梭對這些概念的討論往往散布在不同篇章中,這使得研究者需要從充滿歧義的原材料中去構建理解,因而並非易事。例如作者總結了盧梭思想中極為重要但又充滿爭議的「自尊心」(amour-propre)內涵,並比較了其在不同作品中的發展變化;在討論《愛彌兒》時分析了核心概念「自然」與「自然性」;在分析《社會契約論》時梳理總結了盧梭最為人熟知但卻誤解重重的概念「公意」,為之辯護的同時也提出了一些問題。正如他在書中聲明的那樣,這些複雜的概念都值得撰寫專著來討論,但他也成功地通過引用相互關聯的不同文字片段而呈現出了這些概念最突出的內容,以及相關的解釋困境。我認為登特很精練地描述了這些困境及可能引出的爭議,而這無疑能促動有興趣深入研究下去的讀者朝著一定方向繼續努力。此外,這本導讀也提供了很好的材料支持——它在每一章節最後都提供了相關的拓展閱讀書目,這些書目皆為英語文獻中相關主題的重要研究文獻,並且作者在一些書目後還加上了一兩句簡短的評價,這些都是非常有幫助的。

最後,對於有一定基礎的相關研究者而言,這本書也有相當助益。作為一名著名的盧梭研究專家(他的其他作品有《盧梭詞典》(ARousseauDictionary,1992)等),登特在公正客觀的立場下也不可避免地注入了一定程度的個人觀點。他對盧梭思想中心主題的聚焦,以及在文本之間尋找聯繫的分析方式,表明了他傾向於這樣的觀點:盧梭作品分享了相同的基本問題意識,他的思想具有內在的統一性。彼得·蓋伊(PeterGay)曾對盧梭研究作過一個經典的文獻考察,指出了研究者們爭論不休的盧梭思想是否具有統一性的問題。對登特來說,從《第二論》到《愛彌兒》再到《社會契約論》,大致呈現了盧梭對人類文明社會弊病診斷、隨後找出「藥方」這樣的一個邏輯順序,因此對他來說,盧梭的問題意識及思路有著前後的融貫。當然,登特也強調關於盧梭的任何絕對化的觀點都是不可能的,他在很多地方對盧梭的觀點有所保留,並且指出了一些無法強行關聯解釋的地方。這反映了作者在一開始就強調的平和立場,其本身就能夠給其他研究者帶來啟發。

概言之,這本導論能讓讀者感受到盧梭思考的意義所在。盧梭對人類社會內人與人之間相互依附下的不平等有著深刻的診斷,他對文明社會的拷問,對自然性、存在感知與完滿的政治生活的追求,值得沐浴著文明進步的每一個人深思。對於身處現代社會的我們而言,閱讀盧梭總是有意義的。(熊道宏)

原文轉自:華夏出版社

相關焦點

  • 盧梭研究經典,我們該如何理解盧梭的孤獨?
    斯塔羅賓斯基細讀盧梭,從中傾聽盧梭至今依舊跳動的思想脈搏,寫下了關於他思想的一份全新診斷書:透明與障礙。他嘗試把盧梭的個體精氣與幾個世紀的政治想像和對峙加以重塑。斯塔羅賓斯基始終將盧梭的個人命運與其思想脈絡緊扣在一起,將盧梭的哲思與瘋狂、政治與想像統一起來,字裡行間散發出一股詩人氣質。
  • 盧梭 - 盧梭_中公教師網
    一、簡介:盧梭是18世紀法國著名的啟蒙思想家。他以思想鬥士的形象在政治學、哲學和教育領域同一切舊觀念進行了不屈的鬥爭。他提出的「社會契約論」、「自然狀態說」、「人性本善論」等思想,在西方的思想史上佔有無可替代的地位。在世界教育史上,盧梭也是一位劃時代的思想家,他對封建教育進行了入木三分的批判,並創造性地提出了「自然教育理論」。
  • 盧梭與《懺悔錄》
    盧梭,近代最具影響力的哲學大師,他的思想標誌著理性時代的終結和浪漫主義的誕生。他把政治思維和倫理思維推向新的方向。他在音樂上和其他藝術上的變革都具有革命性。他對人們的生活方式影響深遠。他教導父母們教育子女要不拘陳規,因材施教;他深化了友誼和愛情中的情感表現而不是拘謹禮讓的束縛。
  • 盧梭--自然教育
    在教育學發展階段眾多人物的學習中,有許多的教育家提倡「自然」,其中有一個人讓我們的印象較為深刻,他是——盧梭。他1712年生於日內瓦,一個鐘錶匠家庭。父親對他的教育為他的成長發展打下了基礎,各項人生經歷也使得盧梭對教育有自己的見解。提倡自然主義教育思想,認為教育的任務應該使兒童「歸於自然」。
  • 盧梭《懺悔錄》
    附MBA智庫盧梭生平:1.生長在日內瓦  1712年6月28日,讓·雅克·盧梭(Jean Jacques Rousseau)誕生於瑞士円內瓦,他是盧梭夫婦的第二個兒子,母親在盧梭出生幾天後死於產後失調,他有一個兄長在盧梭很小時離家出走,從此杳無音信。盧梭的父親在他10歲時,與人發生糾紛,訴訟失敗被通緝,被迫離開円內瓦,逃往法國裡昂。
  • 盧梭的教育思想
    在教師招聘考試中,盧梭的自然主義教育思想是一個常考點,經常以判斷和單選的形式出現。但是對於學生來說,容易將盧梭的自然主義教育思想與道家的「道法自然」相混淆,所以,今天對於盧梭的教育思想給大家做一個深入的剖析,以方便大家從本質上把握盧梭的觀點。
  • 盧梭《懺悔錄》中的直接引語分析
    [5] 本文在使用「話語」一詞時,指的是《懺悔錄》中以直接引語或間接引語等語法形式呈現出來的人物所說出的話,相當於盧梭在其哲學著作中使用的「語言」一詞,而不是當今結構主義理論賦予「話語」一詞的含義。[6] 不論自傳的傳主與生活中的原型如何相似,傳主畢竟只是作者即使不是虛構,也是建構起來的一個紙上的人物,與真正的生活原型有著本質的區別。
  • 腕丨亨利·盧梭
    ——亨利·盧梭」英國作家威廉·薩默塞特·毛姆曾以畫家保羅·高更的經歷寫下了《月亮和六便士》。和高更相似,對於藝術的嚮往和天賦,還有一位以純真、原始的風格著稱的藝術大師——亨利·盧梭。1844年5月21日,亨利·盧梭出生在法國的西北部羅亞爾河谷的小鎮拿瓦,一個錫匠的家庭。由於家庭子女眾多,盧梭的父親負債纍纍,因此不得不將房產出售並且全家遷往了郊區,盧梭也從羅亞爾高中的走讀生轉為了寄宿生。在校期間他的大部分學科成績一般,但獲得過繪畫和音樂方面的獎項。
  • 姚雲帆 | 指向超越領域的文本中介:福柯《<盧梭評斷讓·雅克>導言...
    在上述兩個例子中,符號的聚合併不構成對象得以表達的完成,只是涉及對象的表意過程,只要這些符號在某個目的之下,指向某個無法通過表意過程呈現出來的「某物」之後,對象的徹底呈現才具備可能性。可是,與《懺悔錄》中的自我審判不同,盧梭的自我申辯,卻並不以作者本人的名目出現,「讓-雅克」是「盧梭」和「法國人」在對話中逐步建構的哲學家形象,作者只讓渡給這個形象一半的「名字」,而「盧梭」則是建構偉大哲學家和正人君子「讓-雅克」形象的推動者,他分享著作者另一部分的名字。換句話說,要在文本中呈現「讓-雅克·盧梭」這一作者的全部面貌,必須努力將以上兩個角色所呈現的內容整合在一起。
  • 盧梭和他的《愛彌兒》
    他又批評在當前的社會中,科學、藝術無法使人開拓和創新,只能叫人成為傳統的奴役,「在藝術陶範我們的行為和引導我們嬌情文飾以前,我們的道德是樸素而自然的,我們所有的行為方式,在最初便宣告我們的愛好有種種的不同。但是到如今,那種更為煩瑣的講究和更尚雕琢的作人趣味,已經使得這種快人的藝術,成為僵化之物,因之在現代的作人態度中,便流行著一種奴性的虛偽呆板劃一了。
  • 盧梭的自然主義教育
    在歷年考試中,盧梭作為教師招聘考試的重要考頻人物之一,主要是對其觀點的考查,出現在單選題與判斷題兩大題型,以識記為主。接下來由中公講師為廣大考生對盧梭的自然主義教育進行總結歸納。1.人物簡介盧梭是18世紀法國傑出的啟蒙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文學家、民主政論家、浪漫主義文學流派的開創者和啟蒙運動代表人物之一。
  • 盧梭的《懺悔錄》
    這個人,就是18世紀法國傑出的思想家、文學家讓·雅克·盧梭。 《懺悔錄》是盧梭的文學自傳,也是後人理解他的思想觀點的重要文獻。全書從盧梭出生一直寫到1765年,那年他因為一部小說《愛彌兒》觸怒了當權者而正在聖彼德堡流亡。  在《懺悔錄》裡,盧梭深情地講述自己「本性善良」,雙親賦予他豐富的感情,卻留給他孱弱的體格。
  • 盧梭的自然主義教育觀點
    盧梭的自然主義教育觀點一、目標:培養自然人盧梭認為自然主義教育要培養的首先應該是自然人,而不是國家的公民。這體現了教育目的個人本位論的思想。盧梭:「在自然秩序中,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我們共同的天職是取得人品;不管是誰,只要在這方面受了很好的教育,就不至於欠缺同他的稱號相稱的品格。
  • 「風流才子」之盧梭
    今天主要給大家介紹盧梭這個人物。接下來對其進行詳細的介紹:1.人物介紹盧梭,法國十八世紀啟蒙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文學家,民主政論家和浪漫主義文學流派的開創者,啟蒙運動代表人物之一。主要著作有《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社會契約論》《愛彌兒》《懺悔錄》《新愛洛伊絲》《植物學通信》等。
  • 盧梭的奇想世界
    與大多數年輕時就將生命奉獻給繪畫藝術的畫家不同,盧梭直到三十多歲才開始從事繪畫工作,同時他還在巴黎海關擔任稅務徵收員,直到49歲才辭去工作,真正開始他的畫家生涯。盧梭在西方現代派藝術家中算得上是獨樹一幟,他的畫作內容包羅萬象,不僅僅是巴黎的風景,還有許多異國情調的植物花卉,並用直接率真的手法將人物和他的奇異風景結合起來,讓人感到他的畫作中充滿童真的趣味。
  • 盧梭名言名句大全
    ——盧梭  2、節約與勤勉是人類兩個名醫。——盧梭  3、在兒童時期沒有養成思想的習慣。將使他從此以後一生都沒有思想的能力。——盧梭  4、在敢於擔當培養一個人的任務之前,自己就必須要造就成一個人,自己就必須是一個值得推崇的模範。——盧梭  5、我知道必須讓孩子們有所專心,怠慢乃是孩子們最可怕的危險。
  • 周濂談盧梭:我的哲學入門
    編者按:1712年6月28日盧梭生於瑞士日內瓦,是法國偉大的啟蒙思想家。值此盧梭誕辰307年之際,特摘錄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周濂的新書《打開:周濂的100堂西方哲學課》中有關盧梭的章節,以晌讀者。在進入盧梭(Jean-Jacques Rousseau,1712—1778)的精神世界之前,先來說一說我的個人經歷吧。
  • 震撼的《愛彌兒》,偉大的盧梭
    盧梭的母親蘇薩娜·盧梭是一位牧師的女兒,頗為聰明,端莊賢淑,但在盧梭出生不久便去世了。為此盧梭的父親伊薩克·盧梭非常傷心,對盧梭疼愛有加,把對其母親的愛全傾注在盧梭身上。他的父親非常喜歡讀書,受其父親的影響,盧梭自幼酷愛讀書學習。
  • 盧梭政治哲學中的哲人王問題
    盧梭試圖以民主政制的構想徹底消解這個衝突,然而,我們發現盧梭的民主構想不但不能消解這個原初衝突,反而把這個原初衝突轉換為兩個新衝突:一是歷史與自然之間的衝突;二是道德共同體的「永遠正確」與政治現實的「肉身性」之間的衝突。實質上,這兩個衝突是哲人王問題的變體。由此,盧梭的民主構想不但造成了自己的哲人王問題,而且盧梭還不得不模仿柏拉圖解決理性與激情衝突的方式,解決自己的哲人王問題。
  • 大衛·休謨與盧梭的不和真相
    在從沃德琳婦人那裡獲得了盧梭品行端正的確證後,休謨遂繼續施行他的計劃。在與盧梭親自晤面後,休謨便深深被其吸引。據說,「他十分鐘愛這個可愛的小個子男人。」沃德琳夫人相信,如果有誰說盧梭的壞話,休謨一定會將其擲出窗外。 而休謨此前那些冷漠而疏淡的評價也隨之而去。不管休謨對盧梭作品的看法如何,這個人現已成為他的摯友,並將終生不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