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紀上半葉,歐洲某國,一個剛剛開始學習雕刻的少年,因不堪忍受師傅的粗暴待遇憤而出走。他流浪的足跡遍及法國、義大利、德國等。在漂泊中,他閱讀了萊布尼茲、笛卡爾等著名哲學家的著作,自學了數學、史地、天文、生理、解剖等科學知識,還掌握了拉丁語。社會這所大學,成就了這位日後的偉大學者。
他痛恨當時扼殺人性的封建主義思想,提出「回到自然」口號,影響了後世幾代哲學家、教育家如康德、杜威等,他的《懺悔錄》記錄了自己獨特的一生。
這個人,就是18世紀法國傑出的思想家、文學家讓·雅克·盧梭。
《懺悔錄》是盧梭的文學自傳,也是後人理解他的思想觀點的重要文獻。全書從盧梭出生一直寫到1765年,那年他因為一部小說《愛彌兒》觸怒了當權者而正在聖彼德堡流亡。
在《懺悔錄》裡,盧梭深情地講述自己「本性善良」,雙親賦予他豐富的感情,卻留給他孱弱的體格。
他幼酷愛書本,崇拜希臘和羅馬的偉人,養成了愛自由、共和的思想和不屈服、不受辱、反壓迫、反奴役的性格。
他性情柔和寧靜,懷有一顆愛心,也切望被人所愛。但社會環境的惡濁,人與人之間不平等的關係,使他受到浸染與損害。他被人冤枉折斷了某小姐的一把梳子,內心極為痛苦,這是他人生中第一次受到的無理對待。
在當學徒期間,他經常遭到斥責和痛毆;受環境的影響,還染上了撒謊、怠惰、偷竊等許多惡習。學藝未完,他流落到義大利,為混口飯吃而違背自己的新教信仰改奉天主教。
為了餬口,在向一位年輕的女店主自己鏤刻手藝時,幾乎「鬧出一樁風流韻事來」。他以沉痛的心情懺悔自己曾有一次偷竊後把罪過轉嫁到無辜女僕的身上,造成了她的不幸。
華倫夫人是他心中的神明和感情的寄託,她一直熱情地關心愛撫著他。經過長時間的真誠交往,他們終於成為情侶。
他貪婪地讀書,從事音樂研究,撰寫哲學論文。
他對比社會人和自然人的區別,指出人墮落的根源,認為人的罪惡來自人的自身。他嚮往隱居生活,一度沉溺於小說創作。他的小說轟動了全巴黎,但因此遭到來自反對勢力的報復。
在《懺悔錄》中,敘述者「我」所做的「懺悔」,實際上是對社會的「控訴」。他發現上層社會男男女女的良心「完全窒息」,「只受利益和虛榮心的支配」,從而認定這個社會的風俗、禮教毫無價值。
他厭惡城市生活,崇尚自然,追求真理,他主張任何一部作品都應該為公從的利益而講真話。
他在《懺悔錄》中以「同樣的坦率」表現他的「美德與罪過」,突出「我」的主體意識,吹響了歐洲思想史上個性解放的號角。《懺悔錄》可以看作是啟蒙主義的宣言書。
《懺悔錄》不僅有思想史上的價值,作為一部優秀的文學作品,它也有寶貴的文學價值。盧梭以抒情的筆調,譜寫自己對大自然、新生活的熱愛和憧憬。
作者突破了傳統文學作品的框架,把個人的主觀情感置於創作的首位,全篇以第一人稱「我」落筆,以「我的心理活動為情節發展的紐帶,既親切可信,又坦誠直率。
盧梭還以文學建構自己的理想生活,《懺悔錄》的不少段落以優美的文筆抒發了作者熱愛自然的浪漫情懷。
《懺悔錄》及盧梭其他作品對浪漫主義文學起著不可忽視的催生作用。
(推薦版本:《懺悔錄》,黎星譯,人民文學出版社198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