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梭的《懺悔錄》

2021-03-01 尚呀堂主

         18世紀上半葉,歐洲某國,一個剛剛開始學習雕刻的少年,因不堪忍受師傅的粗暴待遇憤而出走。他流浪的足跡遍及法國、義大利、德國等。在漂泊中,他閱讀了萊布尼茲、笛卡爾等著名哲學家的著作,自學了數學、史地、天文、生理、解剖等科學知識,還掌握了拉丁語。社會這所大學,成就了這位日後的偉大學者。

  他痛恨當時扼殺人性的封建主義思想,提出「回到自然」口號,影響了後世幾代哲學家、教育家如康德、杜威等,他的《懺悔錄》記錄了自己獨特的一生。

   這個人,就是18世紀法國傑出的思想家、文學家讓·雅克·盧梭。

《懺悔錄》是盧梭的文學自傳,也是後人理解他的思想觀點的重要文獻。全書從盧梭出生一直寫到1765年,那年他因為一部小說《愛彌兒》觸怒了當權者而正在聖彼德堡流亡。

  在《懺悔錄》裡,盧梭深情地講述自己「本性善良」,雙親賦予他豐富的感情,卻留給他孱弱的體格。

  他幼酷愛書本,崇拜希臘和羅馬的偉人,養成了愛自由、共和的思想和不屈服、不受辱、反壓迫、反奴役的性格。

  他性情柔和寧靜,懷有一顆愛心,也切望被人所愛。但社會環境的惡濁,人與人之間不平等的關係,使他受到浸染與損害。他被人冤枉折斷了某小姐的一把梳子,內心極為痛苦,這是他人生中第一次受到的無理對待。

  在當學徒期間,他經常遭到斥責和痛毆;受環境的影響,還染上了撒謊、怠惰、偷竊等許多惡習。學藝未完,他流落到義大利,為混口飯吃而違背自己的新教信仰改奉天主教。

  為了餬口,在向一位年輕的女店主自己鏤刻手藝時,幾乎「鬧出一樁風流韻事來」。他以沉痛的心情懺悔自己曾有一次偷竊後把罪過轉嫁到無辜女僕的身上,造成了她的不幸。

  華倫夫人是他心中的神明和感情的寄託,她一直熱情地關心愛撫著他。經過長時間的真誠交往,他們終於成為情侶。

   他貪婪地讀書,從事音樂研究,撰寫哲學論文。

   他對比社會人和自然人的區別,指出人墮落的根源,認為人的罪惡來自人的自身。他嚮往隱居生活,一度沉溺於小說創作。他的小說轟動了全巴黎,但因此遭到來自反對勢力的報復。

  在《懺悔錄》中,敘述者「我」所做的「懺悔」,實際上是對社會的「控訴」。他發現上層社會男男女女的良心「完全窒息」,「只受利益和虛榮心的支配」,從而認定這個社會的風俗、禮教毫無價值。

  他厭惡城市生活,崇尚自然,追求真理,他主張任何一部作品都應該為公從的利益而講真話。

  他在《懺悔錄》中以「同樣的坦率」表現他的「美德與罪過」,突出「我」的主體意識,吹響了歐洲思想史上個性解放的號角。《懺悔錄》可以看作是啟蒙主義的宣言書。

  《懺悔錄》不僅有思想史上的價值,作為一部優秀的文學作品,它也有寶貴的文學價值。盧梭以抒情的筆調,譜寫自己對大自然、新生活的熱愛和憧憬。

  作者突破了傳統文學作品的框架,把個人的主觀情感置於創作的首位,全篇以第一人稱「我」落筆,以「我的心理活動為情節發展的紐帶,既親切可信,又坦誠直率。

  盧梭還以文學建構自己的理想生活,《懺悔錄》的不少段落以優美的文筆抒發了作者熱愛自然的浪漫情懷。

《懺悔錄》及盧梭其他作品對浪漫主義文學起著不可忽視的催生作用。

(推薦版本:《懺悔錄》,黎星譯,人民文學出版社1980年版)

相關焦點

  • 盧梭與《懺悔錄》
    1774年盧梭開始寫自傳性的《懺悔錄》,追述自己過去半個世紀的往事。在他筆下,生活中違背道德良心的小事被披露無遺。這種大膽地把自己的經歷和公諸於世的做法,在當時還不多見,盧梭一向善於描繪寧靜幽雅的環境、悠閒平和的氣氛。《懺悔錄》仍然保持了這種風格:構思細膩巧妙,文筆輕靈脫俗,富有音樂感。他的《懺悔錄》達到了聖·奧克斯丁《懺悔錄》同樣經典的地位。
  • 盧梭《懺悔錄》
    盧梭的《懺悔錄》,我斷斷續續讀了一年多。
  • 盧梭《懺悔錄》中的直接引語分析
    [5] 本文在使用「話語」一詞時,指的是《懺悔錄》中以直接引語或間接引語等語法形式呈現出來的人物所說出的話,相當於盧梭在其哲學著作中使用的「語言」一詞,而不是當今結構主義理論賦予「話語」一詞的含義。[6] 不論自傳的傳主與生活中的原型如何相似,傳主畢竟只是作者即使不是虛構,也是建構起來的一個紙上的人物,與真正的生活原型有著本質的區別。
  • 任由朋友佔有妻子,拋棄5個親生孩子,盧梭卻成為世界著名教育家
    盧梭,法國偉大的哲學家、教育家、思想家、文學家,18世紀法國大革命的思想先驅,啟蒙運動的代表人物之一,晚年著成了《懺悔錄》對於世界的影響很大。1712年6月28日,盧梭出生於瑞士日內瓦的一個鐘錶匠家庭,母親在他出生幾天後,因產褥熱過世。10歲時,父親因得罪議會官員被通緝,逃離日內瓦,留下了孤苦伶仃的小盧梭。
  • 盧梭:這麼操蛋的社會,我卻如此單純
    本來很壓抑的盧梭,突然間激動了起來。他後來在《懺悔錄》裡寫:「在讀到這個問題的瞬間,我看到了另一世界,我也變成了另一個人……半個小時裡,我激情難抑,起身時發現西裝背心上沾滿了淚水——可是,該死的,我之前哭過?」盧梭好像很容易掉眼淚。見到狄德羅,兩人執手相視,狄德羅發現他精神不寧,一問,盧梭說了雜誌上的這道題,又談了自己的想法。「賢弟,你意如何?」
  • 姚雲帆 | 指向超越領域的文本中介:福柯《<盧梭評斷讓·雅克>導言...
    福柯認為,能夠證明盧梭《懺悔錄》的這種寫作傾向的例證有兩個:第一個例子是,當盧梭對不讀《懺悔錄》而對他進行道德審判的人,進行了最為嚴厲的詛咒,即「失去生命」,這並非單純詛咒誹謗者的死亡,而是暗示,如果不通過閱讀,來理解盧梭的行事為人,就會會喪失獲得文本中所指涉的這個理想的作者「讓-雅克·盧梭」的美好、完善的生命,其精神生命在死後也沒法永駐。
  • 「風流才子」之盧梭
    今天主要給大家介紹盧梭這個人物。接下來對其進行詳細的介紹:1.人物介紹盧梭,法國十八世紀啟蒙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文學家,民主政論家和浪漫主義文學流派的開創者,啟蒙運動代表人物之一。主要著作有《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社會契約論》《愛彌兒》《懺悔錄》《新愛洛伊絲》《植物學通信》等。
  • 周濂談盧梭:我的哲學入門
    編者按:1712年6月28日盧梭生於瑞士日內瓦,是法國偉大的啟蒙思想家。值此盧梭誕辰307年之際,特摘錄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周濂的新書《打開:周濂的100堂西方哲學課》中有關盧梭的章節,以晌讀者。在進入盧梭(Jean-Jacques Rousseau,1712—1778)的精神世界之前,先來說一說我的個人經歷吧。
  • 自傳、回憶錄、懺悔錄的區別何在?
    自傳、回憶錄、懺悔錄的區別何在?2020-05-18 19:5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編者按:本書可謂是回憶錄和自傳這種文體本身的「傳記」,從聖奧古斯丁的《懺悔錄
  • 法國教育家盧梭有哪些教育主張和思想?產生了什麼樣的影響呢?
    盧梭畫像盧梭(讓·雅克·盧梭),出生於1712年6月28日,於1778年7月2日去世,出身於瑞士日內瓦的一貧苦家庭,是法國十八世紀的啟蒙大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民主政論家和浪漫主義文學流派的開創者,啟蒙運動代表人物之一,代表作有《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社會契約論》、《愛彌兒》、《懺悔錄》等著作。
  • 論盧梭《愛彌兒》中的教育思想及其意義
    論盧梭《愛彌兒》中的教育思想及其意義孟暉 - 《傳奇·傳記文學選刊:理論研究》 - 2010《愛彌兒》是法國偉大的啟蒙思想家盧梭的重要著作,該書以小說體的形式,充分反映了盧梭的教育思想。在此書中,盧梭通過對他所假設的學生「愛彌兒」從出生到青年時代的系統教育,激烈地反對封建教育制度,闡述了其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和教育理念。
  • 如何看待盧梭?啟蒙運動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
    《懺悔錄》敘述到此結束。之後,盧梭又應英國哲學家休謨的邀請,輾轉去了英國;終因與休謨之間的分歧愈來愈大而離開英國。不得已回到法國隱姓埋名,重新過隱居的生活。   1770年遇赦後回到巴黎,仍不得安寧,受到嚴密監視,老景悽涼。流亡生涯、不安寧的歲月並未影響到盧梭的著述。在此期間,他先後著有《懺悔錄》、《一個孤獨的散步者的遐想》、《山中書信》、《對話錄》等著作。
  • 從《愛彌兒》來看盧梭的教育思想
    盧梭:人生來自由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可是在系統深讀盧梭生平及著作後就會疑惑:在思想上多元化文化多樣的中國,盧梭的育兒思想真的完全正確嗎?最後,盧梭還提出了女子教育問題,但並沒有強調男女平等。四 公民教育理論盧梭又是一個對新的社會程度充滿幻想的思想家 ,主張建立國家 教育制度 和培養良好 的國家公民 。
  • 盧梭:一個孤獨的人,才是真正幸福的人
    盧梭:一個孤獨的人,才是真正幸福的人讓-雅克·盧梭(1712—1778年),18世紀時期法蘭西偉大哲學家、啟蒙思想家、教育家、文學家、民主政論家,是浪漫主義文學流派的開創者,是該時期啟蒙運動的重要思想家和主要代表人物,盧梭的主要代表作品有《愛彌兒
  • 震撼的《愛彌兒》,偉大的盧梭
    盧梭的母親蘇薩娜·盧梭是一位牧師的女兒,頗為聰明,端莊賢淑,但在盧梭出生不久便去世了。為此盧梭的父親伊薩克·盧梭非常傷心,對盧梭疼愛有加,把對其母親的愛全傾注在盧梭身上。他的父親非常喜歡讀書,受其父親的影響,盧梭自幼酷愛讀書學習。
  • 「複試·名著導讀」讓·雅克·盧梭《愛彌兒》
    盧梭,全名讓-雅克·盧梭(法語:Jean-Jacques Rousseau,1712年6月28日 --- 1778年7月2日),是瑞士裔的法國思想家、哲學家、作家、政治理論家和作曲家。主要著作有{《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社會契約論》、《愛彌兒》、《懺悔錄》、《新愛洛漪絲》、《植物學通信}》等。
  • 法國天才盧梭的畸形生活:將5個孩子送給他人,任由朋友佔有妻子
    法國天才盧梭的畸形生活:將5個孩子送給他人,任由朋友佔有妻子。18世紀的西方,是西方思想飛速進步的年代,而讓-雅克·盧梭就是其中最具影響力的一員,他是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還是浪漫主義文學流派的鼻祖。
  • 盧梭:感動、講理和發脾氣,父母這樣管教孩子有害而無益
    盧梭:法國十八世紀啟蒙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文學家,他在《懺悔錄》第6章提到「我對他們只知道用三種對孩子不但無益往往有害的方法,那就是:感動、講理和發脾氣」。盧梭《懺悔錄》第6章節選偉大的盧梭,在管教孩子方面也並非天才。
  • 教育名著導讀——盧梭《愛彌兒》
    盧梭( Jean Jacques Rousseau,1712-1778)是18世紀法國啟蒙運動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文學家。他出生於瑞士日內瓦。父親是鐘錶匠,母親在生下他一周後便去世了。盧梭10歲時,父親因和一個軍官發生衝突而被迫逃出法國的裡昂,他遂由舅父撫養,並在一鄉村教師那裡接受了兩年的教育。16歲以後,盧梭開始了流浪生活。經人介紹,他認識了對他一生有重大影響的華倫夫。
  • 盧梭研究經典,我們該如何理解盧梭的孤獨?
    斯塔羅賓斯基細讀盧梭,從中傾聽盧梭至今依舊跳動的思想脈搏,寫下了關於他思想的一份全新診斷書:透明與障礙。他嘗試把盧梭的個體精氣與幾個世紀的政治想像和對峙加以重塑。斯塔羅賓斯基始終將盧梭的個人命運與其思想脈絡緊扣在一起,將盧梭的哲思與瘋狂、政治與想像統一起來,字裡行間散發出一股詩人氣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