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名著導讀——盧梭《愛彌兒》

2021-02-19 周周學教育

盧梭( Jean Jacques Rousseau,1712-1778)是18世紀法國啟蒙運動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文學家。他出生於瑞士日內瓦。父親是鐘錶匠,母親在生下他一周後便去世了。盧梭10歲時,父親因和一個軍官發生衝突而被迫逃出法國的裡昂,他遂由舅父撫養,並在一鄉村教師那裡接受了兩年的教育。16歲以後,盧梭開始了流浪生活。經人介紹,他認識了對他一生有重大影響的華倫夫。在華倫夫人的幫助下,他系統地讀了很多書籍,並在文學和音樂方面大有長進。1740年,盧梭離開華倫夫人,並被人介紹到裡昂的馬布裡家中擔任兩個孩子的家庭教師,從而積累了一定的教育經驗。1742年,他來到了巴黎,先後結識了狄德羅、霍爾巴特、達朗貝和格裡姆等啟蒙思想家,並參加了《百科全書》的撰寫工作。1749年,他撰寫了《論科學與藝術的復興是否有助於敦風化俗》一文,認為文明的進化褻瀆了人類善良、淳樸的天性。1755年,盧梭又撰寫了《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明確指出私有制的產生是人類身份不平等的起源。1761年,他出版了書信體小說《新愛洛伊絲》,該書立刻轟動巴黎,成為人人爭看的暢銷書。1762年,他出版了政治學史上的經典著作《社會契約論》與教育史上的重要著作《愛彌兒—論教育》( Emile On Education)。在《社會契約論》一書中,盧梭提倡民主、否定王權神授論的政治觀點,對後來的法國大革命產生了重大影響。在《愛彌兒》一書中,盧梭提倡回歸自然、反對經院主義的自然主義教育思想,對後來的教育學說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兩本書的出版使盧梭頓時成為大家爭議的中心,並給他帶來厄運。其中,《愛彌兒》被法國當局視為異端邪說,下令查禁、焚毀,盧梭也被視為罪犯遭受通緝,不得不逃亡國外。此後,他一直寫文章在輿論面前為自己辯護。1764年,為了回擊他人的抹黑、爭取後人理解,盧梭開始撰寫自傳體著作《懺悔錄》。1770年,盧梭重返法國,在巴黎附近的鄉村定居。1778年,盧梭病逝。儘管盧梭死時窮困潦倒,死後卻被安葬於巴黎先賢祠,受人膜拜。1791年12月21日,法國國民公會投票通過決議,給大革命的象徵盧梭樹立雕像,並題以金字——「自由的奠基人」。

(這是我最喜歡的譯本,南師大隨園圖書館還收藏者他的中國首譯版本,甚是古老!)

成書背景

繼16、17世紀荷蘭和英國相繼發生的資產階級革命之後,18世紀的西歐正處於資本主義經濟日益發展壯大,封建社會行將崩潰,更為深刻的資產階級革即將到來的時期。這種情況在法國表現得尤為明顯。當時,法國是一個落後的封建專制國家,封建貴族和僧侶們憑藉封建王權和神權對第三等級施加沉重的壓迫,使整個第三等級其中包括資產階級完全處於政治上無權的地位。但是,隨著資本主義生產的發展,資產階級的經濟實力日益擴大,使它再也不能容忍那種無權狀況了。反對封建壓迫,推翻君主專制制度,掃除資本主義發展的障礙,成了第三等級的共同要求。盧梭和其他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的著作正是反映了這要求。

《愛彌兒》一書則是盧梭通過對他所假設的教育對象愛彌兒的教育,來反對封建教育制度,闡述他的資產階級教育思想。《愛彌兒》最初是盧梭應德舍農索夫人之請而寫的。它以動人的文學風格和半小說體裁,虛構了一個出身名門的孤兒「愛彌兒」和他未來的妻子「蘇菲」,進而提出自己的教育主張。貫穿《愛彌兒》一書的中心思想是如何培養適合未來理想社會的新人,也是盧梭一生苦苦思索的問題。他曾經說過:「《愛彌兒》一書,構思20年,撰寫3年。」盧梭對這部著作也最為滿意,認為這是他的著作中最為系統的一部。儘管它主要是盧梭論述教育的專著,但也闡述了盧梭的哲學和社會政治思想。《愛彌兒》寫於1757年,1762年第一次在荷蘭的阿姆斯特丹出版。

內容精要

《愛彌兒》全書分為五卷。第一卷主要論述自然教育的作用及2歲前嬰兒的教育理論。第二卷論述童年(2-12歲)的教育理論。第三卷論述少年(1215歲)的教育理論。第四卷論述青春期(15-20歲)的教育理論。第五卷論述青年教育理論以及愛彌兒未來妻子蘇菲的教育主張。在這部著作中,盧梭把自己描寫成一個理想的教師,又把愛彌兒描寫為理想的學生,敘述了愛彌兒從出生到20歲成長和受教育的全過程,從中闡述了他的「自然教育」思想。其中,盧梭

的教育思想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1.「自然教育」的目的。盧梭從其社會政治觀出發,認為自然教育的目的是培養自由、平等、獨立、能適應資本主義自由競爭的「自然人」。在他看來,在民主、自由、平等的理想社會中,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忠於祖國,能履行職責的公民。可是,在現存的專制主義國家中,人民的主權被摧毀,人的天賦自由被踐踏,不平等達到了頂點。在這種國家中沒有公民,只有專制君主的臣民。

2.「自然教育」的作用。盧梭認為,人的自然本性是善良的、純潔的,人生來愛自由,具有自愛心和同情心,一切錯誤和罪惡都是不良社會環境影響的結果。因此,他指出,為了達到增進人類幸福的目的,必須通過自然教育發展和保持人的自然本性,如善良、博愛、憐憫、仁慈等本性;防止產生一切有害的慾念,如妒忌、貪婪、仇恨等。在盧梭看來,這種教育來自三個方面:一是自然的教育,即我們的才能和器官的內在發展;二是人的教育,即別人教我們如何利用這種發展;三是事物的教育,即我們對影響我們的事物獲得的良好經驗。如果在一個人身上,這三種不同的教育是一致的,都趨向同樣的目的,就能使兒童得到良好的教育,自己達到他們的目標,生活得有意義。否則,便會摧毀兒童的天性,使他們成為「沒有味道、沒有香氣的早熟的果子,乃至爛掉」。

3.「自然教育」的基本原理盧梭反對封建教育對兒童身心發展的強制與束縛,要求教育要「遵循自然,跟著它給你畫出的道路前進」,即「按照孩子的成長和人心的自然發展而進行教育」,使兒童的本能、天性得到發展,合乎自然地成長為一個知道如何做人的人。盧梭強調,只有依照兒童身心自然發展的規律根據兒童的能力和自然傾向進行恰當的教育,才能使兒童得到健康的發展。在盧梭看來,教育的一切方法都應從此原理產生。

4.「自然教育」的階段。從自然教育的基本原理出發,盧梭把兒童的發展與教育劃分為四個階段:2歲以前為第一階段,主要教育任務是引導兒童認識周圍的世界,尤其是注重體育訓練,使其身體得到自然發展,不宜勉強加速發展兒童的語言2至12歲是第二階段,這一階段是「理智睡眠」階段,主要教育任務是發展兒童的外部感覺,讓他們在同自然的接觸中懂得自由應服從自然的法則,這階段不要強迫兒童思考,不要對兒童進行任何訓誡,不要強迫他們熟記故事和童話,最好是不要讀書;12至15歲是第三階段,主要教育任務是進行智育和勞動教育,學習對象應是少年感興趣的知識和跟周圍世界以及自然有關的事物,課程應該大部分在自然界中進行,須用直觀的方法進行教學;15歲至成人是第四階段,主要教育任務是進行德育,培養少年良好的情感、正確的判斷和堅強的意志,同時還要進行性教育,以便為他們的成年做好準備。

《愛彌兒》是西方教育史上非常重要的教育論著,其所論述的自然教育理論在教育思想上掀起了一場「哥白尼」式的革命。因此,《愛彌兒》問世以後,迅速傳播到整個歐洲,引起巨大反響。其中,盧梭要求教育要遵循兒童身心發展規律的自然教育思想,反映了當時資產階級對教育的合理要求,在抨擊傳統封建教育的鬥爭中發揮了巨大的革命作用。

《愛彌兒》的另一突出貢獻在於系統闡述了兒童各時期身心發展的特點,以及與之相適應的教育任務、內容和方法,並提出了許多具體的建議。這種思想對後世教育學和教育心理學的發展提供了極為可貴的啟示,人們追隨盧梭的思路,系統研究兒童的心理、生理特點,以此作為教育的理論依據,從而使教育進一步走向科學化的軌道。

當然,由於盧梭所處的時代和他自身的局限性,《愛彌兒》中也存在許多偏激與片面的內容。例如,對兒童天性的過於理想化,以及過分強調對兒童天性的順從而非引導,以致為後世的「兒童中心論」與「自由教育」學說所利用。再如,對兒童發展與教育的年齡分期不盡科學,以及將體育、智育和德育截然分開的主張具有主觀隨意性。

相關焦點

  • 「複試·名著導讀」讓·雅克·盧梭《愛彌兒》
    主要著作有{《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社會契約論》、《愛彌兒》、《懺悔錄》、《新愛洛漪絲》、《植物學通信}》等。《愛彌兒:論教育質數的孤獨》《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愛彌兒:論教育》共分五卷。盧梭根據兒童的年齡提出了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兒童進行教育的原則、內容和方法。
  • 震撼的《愛彌兒》,偉大的盧梭
    這是盧梭對他自己一生的真實寫照。盧梭1712年出生在瑞士日內瓦一個貧窮的鐘表匠家庭。當時日內瓦是一個民主共和國,日內瓦的社會政治制度對盧梭思想的形成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讚揚日內瓦共和國是一個民主自由地國家,並把自己的名著《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獻給日內瓦共和國」。
  • 論盧梭《愛彌兒》中的教育思想及其意義
    論盧梭《愛彌兒》中的教育思想及其意義孟暉 - 《傳奇·傳記文學選刊:理論研究》 - 2010《愛彌兒》是法國偉大的啟蒙思想家盧梭的重要著作,該書以小說體的形式,充分反映了盧梭的教育思想。在此書中,盧梭通過對他所假設的學生「愛彌兒」從出生到青年時代的系統教育,激烈地反對封建教育制度,闡述了其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和教育理念。
  • 盧梭和他的《愛彌兒》
    有的教育學者說,如今所有的教育原理都被這本書在二百年前提出了。有的教育學者說,只要柏拉圖的《理想國》和盧梭的《愛彌兒》留存於世,縱令其他教育著述焚毀,教育園地依然是馥鬱芬芳的。很清楚,《愛彌兒》是值得我們研究並從而批判繼承的人類教育遺產。  為著深入理解《愛彌兒》的意義,首須理解十八世紀是法國的黑暗時代。
  • 盧梭《愛彌兒》速讀:成長與教育的法則
    在《愛彌兒》中,盧梭虛構了一個叫愛彌兒的孩子,通過對愛彌兒的教育,構建了一個教育體系,讓愛彌兒成為盧梭《社會契約論》中的自然人,免於墮落,在社會中生活。儘管寫就於兩百多年前,然而盧梭提出的很多教育問題,在今天仍然有很強的借鑑意義。因為盧梭討論的不只是教育問題,更是一個人的成長問題。
  • 嘉興市圖書館舉辦世界名著《愛彌兒:論教育》讀書會
    嘉興市圖書館舉辦世界名著《愛彌兒:論教育》讀書會 發布日期:2019-01-23 10:03 信息來源:市文化局瀏覽次數: 2019年1月19日,來自南京、北京、寧波等地以及嘉興本地的三十位書友齊聚嘉興市圖書館二樓培訓教室,在主講人北京大學中文系博士生陸釣雪
  • 從《愛彌兒》來看盧梭的教育思想
    自然主義教育理論完美無缺嗎?盧梭通過教育代表作《愛彌兒》,提出了以人的自由發展和自然教育為基礎的、培養新人的而教育理想,確立了自身在教育史上的顯赫地位,的教育思想在當時社會、教育界都起到了革命的作用,卻未必切合當今實際。
  • 《愛彌兒》中的教育思想
    《愛彌兒》是法國著名教育家盧梭的著作,相信各位正在備考教師招聘考試的同學並不陌生,那麼在教師招聘的考試中,究竟為什麼《愛彌兒》這本書佔了如此重要的地位呢?《愛彌兒》究竟有哪些重要的教育思想呢?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吧!《愛彌兒》這本書是法國著名的啟蒙思想家盧梭所寫,此書出版時,轟動了整個法國和西歐一些資產階級國家,影響巨大。
  • 盧梭《愛彌兒》--為天使準備
    1761年被認為是世界第一部浪漫主義文學作品的《新愛洛綺絲》出版,轟動巴黎,次年,《愛彌兒》與《社會契約論》一同出版,進一步提高了他的聲望。《愛彌兒》是盧梭創作的教育學著作,全書共五卷。在這本書中,盧梭把自己設想成一個理想的教師,把愛彌兒設想為理想的學生,敘述了愛彌兒從出生到20歲成長和受教育的全過程。
  • 沒有撫養過孩子的盧梭竟然寫出了《愛彌兒》這部論教育的巨著
    隨後,就轉向讀盧梭的《社會契約論》,盧梭的著作就對讀者友好多了,哲學家羅素評價盧梭,從嚴格意義上來說,盧梭作品算不上哲學著作,確實,這位法國啟蒙主義思想家的著作更像是文學作品和社會學還有政治學的融合,這也難怪,他的《愛彌兒》等作品商務印書館漢譯名著書脊是綠色的,商務印書館漢譯名著系列,橙色是哲學,綠色是政治學社會學,藍色是經濟學,黃色是歷史學和地理學,2018年的時候在北京書市展覽上
  • 《愛彌兒》讀書分享:盧梭教你如何教育孩子
    他所寫的《愛彌兒》在教育學界影響尤為深遠。《愛彌兒》是一本夾敘夾議的教育小說,書中以富家孤兒愛彌兒為主人公,論述了愛彌兒的從小到大的成長過程中的各種教育問題,批判英國舊教育的荒謬腐朽,並提出了著名的自然教育理論。並且借愛彌兒未來妻子蘇菲的教育,論證了女子教育的革新。
  • 盧梭名著《愛彌兒》20句經典,句句精闢,值得每位家長深思!
    盧梭(1712-1778)是法國著名的思想家,《愛彌兒》他的教育學著作,首次出版於1762年。為了完成《愛彌兒》,盧梭花了20年時間進行觀察和構思,3年時間撰寫。在書中,盧梭批判了摧殘兒童身心的舊式教育,描繪了一幅培養新人的藍圖。
  • 盧梭《愛彌兒》:教育如何順應自然,使孩子成為真正的人?
    200多年後,法國著名啟蒙運動思想家盧梭著《愛彌兒》,他的教育思想轟動了法國和西歐資產階級國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至今仍有借鑑意義。在書中,盧梭塑造了一個孩子「愛彌兒」,把愛彌兒的成長發展分為嬰兒期、兒童期、少年期、青年期4個階段,因為兒童發展具有差異性和階級性,他主張在不同階段對兒童實施不同的教育,分別是自然意識教育、自由意識教育、勞動意識教育、理性意識教育。盧梭認為教育的目的是培養「自然人」,即平等、自由、善良人,也是真正的人。
  • 《愛彌兒》盧梭
    內容簡介:《愛彌兒》是法國思想家讓-雅克·盧梭創作的教育學著作,首次出版於1762年。
  • 專家解讀盧梭、阿德勒名著 從中能汲取哪些兒童教育理念?
    盧梭的《愛彌兒》和阿德勒的《兒童的人格教育》,都是現代教育史上的經典之作。  昨天下午,華東師範大學國際與比較教育研究所所長彭正梅來到學習讀書會,在哲學層面同現場觀眾分享他對《愛彌兒》和《兒童的人格教育》的理解,一起探討何為童年的發現和煩惱。
  • 法國教育家盧梭的《愛彌兒》教給我們:如何順應教育養成習慣?
    盧梭在《愛彌兒》中給出彌補天性的方法:順應自然養成的習慣可以彌補天性的缺陷。習慣不管是在《愛彌兒》中還是現代教育中都是孩子生長和成長中必不可少的一環。養成什麼樣的習慣和如何養成習慣也成為當下較為關注的教育問題。習慣的養成要符合孩子的成長軌跡既要順應孩子的自然成長,不要揠苗助長。用養成的習慣即後天教育彌補孩子本身先天的缺陷。
  • 想對孩子發脾氣時,不如讀一讀盧梭的《愛彌兒》,實行勝於口訓
    前幾天在網絡上看到這樣一句話,思想家盧梭曾經說:「世上最沒用的三種教育方法就是:講道理、發脾氣、刻意感動。」真正的教育理念,是需要經得起廣泛的考驗的。而作為一個成名了兩百多年的教育家,盧梭的教育理念,至今仍然被世人奉為經典。他強調自然教育的重要性,並倡導兒童要成為一個自由而獨立的人,這在現在依然非常適用。
  • 盧梭的自然主義教育
    在歷年考試中,盧梭作為教師招聘考試的重要考頻人物之一,主要是對其觀點的考查,出現在單選題與判斷題兩大題型,以識記為主。接下來由中公講師為廣大考生對盧梭的自然主義教育進行總結歸納。1.人物簡介盧梭是18世紀法國傑出的啟蒙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文學家、民主政論家、浪漫主義文學流派的開創者和啟蒙運動代表人物之一。
  • 「風流才子」之盧梭
    今天主要給大家介紹盧梭這個人物。接下來對其進行詳細的介紹:1.人物介紹盧梭,法國十八世紀啟蒙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文學家,民主政論家和浪漫主義文學流派的開創者,啟蒙運動代表人物之一。主要著作有《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社會契約論》《愛彌兒》《懺悔錄》《新愛洛伊絲》《植物學通信》等。
  • 《愛彌兒》:盧梭的莊重
    《愛彌兒》這部著作,我幾乎是每年都要重讀一遍,因為它是一部講操守、講德行(修行)的書。    毋庸諱言,當今世界是一個自我膨脹、欲望賁張的現實存在,但操守、德行畢竟是人類高貴的理想層面,有提升人性的重要作用,因而就有著社會營造和自覺塑造的現實需要。    然而,怎樣才能擁有高尚的操守和高潔的德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