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梭《愛彌兒》--為天使準備

2021-02-19 思想閣

讓·雅克·盧梭(Jean Jacques Rousseau,1712-1778), 哲學家、教育家、文學家(浪漫主義文學流派開創者),法國啟蒙運動思想家、法國資產階級民主主義者、18世紀法國大革命偉大的思想先驅之一。出生於瑞士日內瓦,少時博覽群書,受洛克、萊布尼茨、笛卡爾等人影響,廣泛涉獵數學、天文、歷史等領域,與狄德羅、伏爾泰、霍爾巴赫等人成為啟蒙運動的旗手,參與了《百科全書》的編輯工作,是「百科全書派」重要成員之一。主要著作有《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1755)、《社會契約論》(1762)、《懺悔錄》(1782)等。1761年被認為是世界第一部浪漫主義文學作品的《新愛洛綺絲》出版,轟動巴黎,次年,《愛彌兒》與《社會契約論》一同出版,進一步提高了他的聲望。
《愛彌兒》是盧梭創作的教育學著作,全書共五卷。在這本書中,盧梭把自己設想成一個理想的教師,把愛彌兒設想為理想的學生,敘述了愛彌兒從出生到20歲成長和受教育的全過程。一般認為,該書在西方教育史上首次系統提出了新的兒童教育觀,從而在教育史上掀起了一場「哥白尼式的革命」。盧梭的教育思想也被總結為「自然教育」。《愛彌兒》作為盧梭的晚期作品,剛發表就被巴黎禁止,盧梭本人也被當局通緝,被迫流亡,幾年後歸來受到大眾的認可,才名聲顯赫起來。著名的德國哲學家康德為了讀《愛彌兒》,曾經一周沒有出門散步,打破他四十年如一日的習慣,而且是唯一一次,讚頌盧梭為「人性中的牛頓」。盧梭對於從嬰兒時期到青年時期發育成長的身心特點進行了細密的描述,並按不同階段安排了不同的教育內容。在心理學誕生以前,可以說盧梭最理解兒童,尊重兒童。特別是他的自然教育觀,給全世界現代教育以啟示。他認為我們在早期鍛鍊了孩子的身體和感官,又鍛鍊了他的思想和判斷能力,這樣,就能使他把四肢的運用和智力的運用結合起來,訓練了一個既能行動又能思想的人。難怪有的教育學者說,如今所有的教育原理,都被這本書在兩百多年前提出了。盧梭對兒童發展的分期、教育兒童的思想和原則已經被廣泛提煉,廣為人知。但如果只看其中與教育相關的內容,那這本書完全沒必要寫這麼厚。《愛彌兒》採用小說的敘事手法,使用講故事的口吻,在敘述中加入議論,所討論的話題不僅限於如何教育孩子,更多的是在探討人的發展、道德、宗教、世界觀、政治等人類普遍的議題,通過對這些問題的討論,闡發自己的教育主張。這是一部構思20載和撰寫3載的不朽之作,主張自然教育,即培養自由、平等、獨立的自然人,要保持和發展人的自然本性,還要順應兒童身心發展的規律。他寫到:我所施行的教育,其精神不是要教孩子們以很多東西,而是要讓他們頭腦中獲得完全正確和清楚的觀念。對於自己的學生,問題不在於教他多種學問,而在於培養他有愛好學問的興趣,而且在這種興趣充分增長起來的時候,教他以研究學問的方法,毫無疑問,這是所有一切良好教育的一個基本原則。

他將兒童的天性作為教育的「原材料「,提出應當根據兒童的天性去發掘他們的興趣點。《愛彌兒》一書中,他試圖通過虛構一個教育體系來論證在《社會契約論》中良好的的教育可以使「自然人「在趨於墮落的社會中健康生活的論點,通過《愛彌兒》半小說式的論述去闡發他的教育思想,「儘管有許多人著書立說,其目的,據說,完全是為了有益人群,然而在所有一切有益於人類的事業中,首要的一件,即教育人的事業,卻被人忽視了「。盧梭在書中關於孩子學習寓言,有非常獨特的闡述,他認為,如果這篇寓言能夠為孩子們所理解,能夠使他們讀了以後,感到很高興和受到教益,那麼,這篇寓言就是一個傑出之作了。他還發現,只要你長期同學過寓言的孩子在一起,就可以覺察到當他們有機會把所學的寓言拿來應用時,他們的所作所為差不多同寓言作者的意圖完全是相反的,對於你想糾正或防止的缺點,他們不僅滿不在乎,而且還偏偏喜歡為非作惡,以便從別人的缺點中得到好處。例如《狐狸和烏鴉》的寓意是遇到別人無事獻殷勤的時候,要保持清醒,不要盲目的相信別人,不然吃虧的是自己。孩子們讀了以後,一方面嘲笑烏鴉,而另一方面卻非常喜歡狐狸。在他們看來,這個故事不是教他們怎樣把自己的肉緊緊含在嘴裡 而是教他們怎樣想辦法把別人嘴裡的肉騙出來,是教人卑鄙奉承。這樣的視角看寓言,也不是一點道理沒有。每一個自成體系的教育家都有一個建構完美的烏託邦,杜威認為生長無止境,教育無目的。真正優質的教育是在教育的過程中,遵從個體的興趣而變化;誇美紐斯的教育觀是其宗教觀與世俗觀的綜合體現,他認為教育的目的是把人類培養成理性的動物和萬物的主宰,給人以知識、德行和虔信,今世為己享樂為國家服務,死後獲得永生;赫爾巴特說「道德普遍地被認為是人類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目的「,他認為教育就是培養德才兼備的人;盧梭認為教育的目的是培養」自然人「,而平等、自由、獨立、富有見識即為自然人。盧梭認為良好的道德是成為自然人的基礎,」總之,在個人道德中,愛彌兒已經懂得所有那些關係到他自己的道德了。為了具備社會道德,他只需進一步認識哪些關係在要求人們遵循這種道德就行了,他在這方面所欠缺的知識,不久就可以獲得的「。

《愛彌兒》全書共五卷,第一卷論述了如何對兩歲之前的嬰幼兒進行體育教育,以適應以後自然人的教育;第二卷中,主張對兩歲至十二歲的兒童進行感官教育,培養兒童的思維能力;第三卷論述如何在具有思想及感官經驗的十二至十五歲的少年進行智力教育;第四卷中論述如何對十五至二十歲智力發育相對成熟的青年進行德育教育;通過前四卷針對不同年齡段自然人的培養,盧梭在第五卷中認為應當對男女青年進行愛情教育,以適應自然發展的需要。「《愛彌兒》中自然主義的教育觀強調情感教育的重要性,相對於理性教育而言,他認為更應該通過個人的經驗去學習。「

人的一生在不同的年齡階段心智和受到的誘惑是不同的,孔子在《論語·季氏》中說:「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盧梭也認識到了教育要遵從自然法則,並提出了教育方法的階段論,」十歲誘於餅乾,二十歲誘於情人,三十歲誘於快樂,四十歲誘於野心,五十歲誘於貪婪。人,到底何年何月才會追求睿智?」因此他主張遵循自然本性,以天性為師,在人生各個階段因時施教,「人的智慧是有限的,一個人不僅不能知道所有一切的事物,甚至連別人已知的那一點點事物他也不可能完全知道。既然每一個錯誤的命題的反對面都有一個真理,所以真理的數目也同謬誤的數目一樣,是沒有窮盡的,因此,我們對施教的內容和適當的學習時間不能不進行選擇「,在自然的環境中接受自然主義的教育,從而培養孩子淳樸、善良的品性,拔苗助長式的教育可能會毀滅孩子的天性。

「出自造物主之手的東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手裡,就全變壞了「,他認為正是後天的教育使得孩童沾染自私自利的習性」。人的天性裡面包括「良心」,它的作用不僅指導人判斷善惡,而且始終遵從自然的秩序。

「我們之所以產生嫉妒的心理,是由於社會的欲望,而不是由於原始的本能」,是後天人為的法則改變了孩子的品性。在人類的原始時代,人們沒有社會性,但在人的天性中,包括兩種先天存在的自然情感,即自愛和憐憫心。自愛心是為了生存而具有的原始的、內在的、先於其他一切的自然慾念。憐憫心是使我們設身處地與受苦者共鳴的一種情感」,「它調解著每一個人自愛心的活動,所以對於人類全體的相互保存起著協調作用」。

這與宗教的「原罪說」是針鋒相對的,因此,《愛彌兒》不僅體現了盧梭的教育觀,同時還體現了他的社會政治觀。盧梭認為,為了改變後天劣質的教育保持孩子天性裡的良心,必須改變暴君專制統治,同時始終把情感教育放在第一位。教育的任務是使孩子歸於自然,脫離社會文化所設定的模型。

對於兒童的繪畫能力培養,他也有獨到之處,他認為,孩子是善於模仿的,他們看見什麼東西都想畫。如果一位教圖畫的老師只知道拿一些仿製品來教他描畫,只知道教他照著圖畫來畫,那麼,我是不願意請這位老師來教他的,我希望他的老師不是別人,而是大自然,他的模特不是別的,而是他所看到的東西。我希望擺在他眼前的是原件,而不是畫在紙上的圖形,我希望他照著房子畫房子,照著樹木畫樹木,照著人畫人,以便養成習慣,仔細地觀察物體和它們的外形,而不是老是拿那些死板的臨摹的繪畫當作真實的東西來畫。

盧梭的一切思想的理論基礎是他的自然法則原理,《愛彌兒》是盧梭認為「我的所有作品中最好、最重要的一部」,他系統地敘述了兒童各時期身心發展的特點,以及與之相適應的教育任務、內容和方法,並提出了許多建議,人們追隨盧梭的思路,研究兒童心理、生理特點,以此作為教育的理論依據,使教育學逐漸走上了科學化的軌道,同時他的教育理念也深深的影響了現代教育理論。《愛彌兒》是一部教育理論的書籍。如盧梭所說,《愛彌兒》這本書不是探討教育孩子的具體做法,而是教育的普遍原則。在第一卷,他就擺出了人的教育中三樣最重要的東西,這本書正是圍繞這三樣東西展開的:自然,公民,社會。公民是教育的最終目的(而非自然,這一點非常重要),自然是教育的起點和根本原則,社會則是教育不得不加以防範的毒物。盧梭認為應該從自然出發,把人教育成公民。自然和公民這兩種發展目標之間的矛盾,是我們生活中感受到的其他矛盾之根源,必須把這兩者統一起來。好的社會制度是能夠剝奪人的絕對的存在(自然人),而給之以相對的存在(公民),好的教育也是如此。但在從自然到公民的路途中,教育,或者說人的發展,遭遇了社會這樣一個大染缸,不斷給人製造偏離自然道路的危險,從而無法達到把人培養成公民的目標,只是培養起欲望、偏見和個人意見。需要注意的是,不論盧梭筆下的「人」還是「公民」,都不是在我們的生活中現實存在的,而只是一種規範性的理論構想。「人」指的是自然人,「公民」指的是斯巴達式共同體中,沒有任何政治上的個人屬性、完全作為集體的一部分存在的人。相比自然,盧梭的「公民」對我們現在的人來說更難以理解,那是一種古典共和主義式的政治身份和生存狀態。盧梭自己曾經多次說過,《愛彌爾》中的教育方法是「為天使準備的」,換言之,並不是說父母應該完全按照它裡面說的做,而是在認可其核心——自然的教育中基礎上,按照不同孩子的不同特性,有選擇地採取一些適當的措施。先驗主義哲學的特點是在假設理想條件下,進行推理以得出結論。因此其跟現實是有差距的,最典型的就是柏拉圖的《理想國》,它對後世的啟發很大,但是裡面充滿著難以實現的舉措和不合理的推測。《愛彌爾》也是如此,如今我們再讀它,不是為了教條地執行裡面的舉措,而是學會它的思考方法。

《愛彌兒》也並不是純粹的教育學著作,而是飽含作者價值觀的哲學著作。他反反覆覆強調要讓小孩對事物獲得正確的觀念,因為觀念會影響你的判斷力。觀念的獲得需要你去利用孩子的感覺來進行引導,使他將觀念與事物對應起來。這樣他就可以明白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麼,因為幸福就是人的能力大於人的需要。《愛彌爾》是盧梭著作的集大成者,不僅是教育學中的經典,同時也是政治學的經典著作。雖然內容上也存在著種種問題,但是要知道,該書完成的時間是1762年,法國連工業革命都沒有開始,我國同時期完成的教育學著作是《弟子規》,因此說這本書是開創性的偉大作品是毫不為過的。事實上,如果以「發現」而不是「批判」的眼光看《愛彌爾》的話,裡面相當多的教育理念即使放在今天也不過時。---
「有一些垂直生長的植物在外力的作用下,它們不得不彎曲著生長,可一旦解除了這種束縛,或許它們還會保持著原來的扭曲的生長方向,但是它們內在的汁液不會受到任何幹預,每經歷一次新的發育,它們就會變得垂直一點兒。」「人總是在為未來做打算,可正是這種「打算」驅使我們去做那些超出我們的能力並且沒有絲毫意義的事情,從而讓自己淪陷在無邊的痛苦之中。」「一個人如果總是做力所能及的事,那他就是強者,如果總是做力所不及的事,那他就會變成弱者。」「他做事情只為自己考慮,同時希望別人也不要總是考慮他。他不希望別人為他做什麼,同時也不想承擔太多的對於別人的責任。雖然生活在人類社會裡,但是他不依賴任何人,完全靠自己養活自己。」「一個懂得控制自己的需求並且不和他人攀比的人一定是一個善良的人,而一個欲望太多並且總是被別人的意見左右的人一定是一個惡毒的人。」「我們的同情程度不取決於他人遭遇的痛苦的程度,而是取決於這些痛苦被我們感受到的程度。」「他們之前是無拘無束的,因為他們無所愛,所以他們不從屬於任何人,只要滿足了自己的需要就行;可現在他們卻是身不由己的,因為他們開始懂得去愛別人,所以就會受到所愛的人的束縛。就這樣,他和人類及其社會的關係開始形成了。不要以為他對所有人都會付出自己的情感,他只要去親近那些和他相似的人。在他的觀念中,和他相似的人就是那些和他有著一樣的快樂和痛苦、一樣的想法和情感的人。一句話,他只愛和自己天性相同的人。這種愛看似是在愛人,其實還是一種自愛。」


。。。。。。

相關焦點

  • 震撼的《愛彌兒》,偉大的盧梭
    《愛彌兒》是盧梭根據自己自學成才的經歷和在馬布裡做家庭教師的實踐撰寫的,這是他最滿意、最系統的著作。雖然盧梭在馬布裡任教並沒有多長時間,但這卻激發了他對教育問題的興趣,讓他深入的反思教育制度。盧梭天資聰明,加上長期的社會經歷,使他關心社會教育問題,洞悉社會教育制度出現的問題,這為《愛彌兒》的撰寫提供了思想理論源泉。
  • 教育名著導讀——盧梭《愛彌兒》
    在《社會契約論》一書中,盧梭提倡民主、否定王權神授論的政治觀點,對後來的法國大革命產生了重大影響。在《愛彌兒》一書中,盧梭提倡回歸自然、反對經院主義的自然主義教育思想,對後來的教育學說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兩本書的出版使盧梭頓時成為大家爭議的中心,並給他帶來厄運。其中,《愛彌兒》被法國當局視為異端邪說,下令查禁、焚毀,盧梭也被視為罪犯遭受通緝,不得不逃亡國外。此後,他一直寫文章在輿論面前為自己辯護。
  • 從《愛彌兒》來看盧梭的教育思想
    盧梭通過教育代表作《愛彌兒》,提出了以人的自由發展和自然教育為基礎的、培養新人的而教育理想,確立了自身在教育史上的顯赫地位,的教育思想在當時社會、教育界都起到了革命的作用,卻未必切合當今實際。二 自然教育理論盧梭在《愛彌兒》中表達的自然主義教育思想是在封建制度發生危機、資產階級革命的時代已經來臨,但封建專制尚未到臺的前提下提出的革命性主張,是資本主義制度下獨立、自由、平等、博愛的人,並不是不收任何法律道德約束、我行我素的人。他認為:1、自然教育的核心是歸於自然 。
  • 盧梭和他的《愛彌兒》
    有的教育學者說,只要柏拉圖的《理想國》和盧梭的《愛彌兒》留存於世,縱令其他教育著述焚毀,教育園地依然是馥鬱芬芳的。很清楚,《愛彌兒》是值得我們研究並從而批判繼承的人類教育遺產。  為著深入理解《愛彌兒》的意義,首須理解十八世紀是法國的黑暗時代。那時屬於第一等級的天主教僧侶和屬於第二等級的封建貴族居於統治地位,橫徵暴斂,荼毒生民,路易帝王妄稱:「朕即國家」正表明其專制淫威的瘋狂膨脹。
  • 論盧梭《愛彌兒》中的教育思想及其意義
    我們不應孤立地分析《愛彌兒》,而應與盧梭的《懺悔錄》、《社會契約論》、《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等著作結合起來看,才能充分把握盧梭的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和教育理念。盧梭在《愛彌兒》中的教育觀,與其哲學、政治思想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繫,都是以反對封建專制制度為指歸的。不同的是,《愛彌兒》更注重「立」,在「破」封建奴役教育的基礎上,闡釋了培養有著獨立人格和自由精神的資產階級「新人」教育計劃。
  • 盧梭《愛彌兒》速讀:成長與教育的法則
    在《愛彌兒》中,盧梭虛構了一個叫愛彌兒的孩子,通過對愛彌兒的教育,構建了一個教育體系,讓愛彌兒成為盧梭《社會契約論》中的自然人,免於墮落,在社會中生活。儘管寫就於兩百多年前,然而盧梭提出的很多教育問題,在今天仍然有很強的借鑑意義。因為盧梭討論的不只是教育問題,更是一個人的成長問題。
  • 《愛彌兒》盧梭
    內容簡介:《愛彌兒》是法國思想家讓-雅克·盧梭創作的教育學著作,首次出版於1762年。
  • 「複試·名著導讀」讓·雅克·盧梭《愛彌兒》
    主要著作有{《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社會契約論》、《愛彌兒》、《懺悔錄》、《新愛洛漪絲》、《植物學通信}》等。《愛彌兒:論教育質數的孤獨》《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愛彌兒:論教育》共分五卷。盧梭根據兒童的年齡提出了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兒童進行教育的原則、內容和方法。
  • 《愛彌兒》:盧梭的莊重
    《愛彌兒》這部著作,我幾乎是每年都要重讀一遍,因為它是一部講操守、講德行(修行)的書。    毋庸諱言,當今世界是一個自我膨脹、欲望賁張的現實存在,但操守、德行畢竟是人類高貴的理想層面,有提升人性的重要作用,因而就有著社會營造和自覺塑造的現實需要。    然而,怎樣才能擁有高尚的操守和高潔的德行呢?
  • 盧梭《愛彌兒》:教育如何順應自然,使孩子成為真正的人?
    200多年後,法國著名啟蒙運動思想家盧梭著《愛彌兒》,他的教育思想轟動了法國和西歐資產階級國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至今仍有借鑑意義。在書中,盧梭塑造了一個孩子「愛彌兒」,把愛彌兒的成長發展分為嬰兒期、兒童期、少年期、青年期4個階段,因為兒童發展具有差異性和階級性,他主張在不同階段對兒童實施不同的教育,分別是自然意識教育、自由意識教育、勞動意識教育、理性意識教育。盧梭認為教育的目的是培養「自然人」,即平等、自由、善良人,也是真正的人。
  • 《愛彌兒》讀書分享:盧梭教你如何教育孩子
    他所寫的《愛彌兒》在教育學界影響尤為深遠。《愛彌兒》是一本夾敘夾議的教育小說,書中以富家孤兒愛彌兒為主人公,論述了愛彌兒的從小到大的成長過程中的各種教育問題,批判英國舊教育的荒謬腐朽,並提出了著名的自然教育理論。並且借愛彌兒未來妻子蘇菲的教育,論證了女子教育的革新。
  • 強烈推薦盧梭的《愛彌兒》,別再打著愛的名義傷害
    這句話是法國作家盧梭,對自己的作品《愛彌兒》的評價。如果單獨看書籍介紹,根本引不起人的閱讀興趣。但是當你打開書,開始閱讀的時候,發現一旦開始看,根本停不下來。因為太好看了。其中有一段特別有意思,盧梭生活在十八世紀的法國,當時有一個傳統習慣,就是嬰兒出生後,助產士要為新生嬰兒按摩頭部,目的是為了孩子將來的頭型長得好看。
  • 盧梭名著《愛彌兒》20句經典,句句精闢,值得每位家長深思!
    盧梭(1712-1778)是法國著名的思想家,《愛彌兒》他的教育學著作,首次出版於1762年。為了完成《愛彌兒》,盧梭花了20年時間進行觀察和構思,3年時間撰寫。在書中,盧梭批判了摧殘兒童身心的舊式教育,描繪了一幅培養新人的藍圖。
  • 沒有撫養過孩子的盧梭竟然寫出了《愛彌兒》這部論教育的巨著
    隨後,就轉向讀盧梭的《社會契約論》,盧梭的著作就對讀者友好多了,哲學家羅素評價盧梭,從嚴格意義上來說,盧梭作品算不上哲學著作,確實,這位法國啟蒙主義思想家的著作更像是文學作品和社會學還有政治學的融合,這也難怪,他的《愛彌兒》等作品商務印書館漢譯名著書脊是綠色的,商務印書館漢譯名著系列,橙色是哲學,綠色是政治學社會學,藍色是經濟學,黃色是歷史學和地理學,2018年的時候在北京書市展覽上
  • 法國教育家盧梭的《愛彌兒》教給我們:如何順應教育養成習慣?
    盧梭在《愛彌兒》中給出彌補天性的方法:順應自然養成的習慣可以彌補天性的缺陷。習慣不管是在《愛彌兒》中還是現代教育中都是孩子生長和成長中必不可少的一環。養成什麼樣的習慣和如何養成習慣也成為當下較為關注的教育問題。習慣的養成要符合孩子的成長軌跡既要順應孩子的自然成長,不要揠苗助長。用養成的習慣即後天教育彌補孩子本身先天的缺陷。
  • 盧梭 - 盧梭_中公教師網
    一、簡介:盧梭是18世紀法國著名的啟蒙思想家。他以思想鬥士的形象在政治學、哲學和教育領域同一切舊觀念進行了不屈的鬥爭。他提出的「社會契約論」、「自然狀態說」、「人性本善論」等思想,在西方的思想史上佔有無可替代的地位。在世界教育史上,盧梭也是一位劃時代的思想家,他對封建教育進行了入木三分的批判,並創造性地提出了「自然教育理論」。
  • 劉小楓 | 《愛彌兒》的讀者是誰?
    盧梭顯然明白這樣的道理,不然他不會說:「柏拉圖的所為不過是純潔人的心靈,呂庫戈斯則改造人的天性」(《愛彌兒》卷一,頁11)。呂庫戈斯是斯巴達的立法者,他為斯巴達人訂立了聞名遐邇的嚴酷法律。在《法義》中,柏拉圖筆下的雅典哲人與兩位長老討論改進立法,其中一位長老恰好是斯巴達人。
  • 《愛彌兒》中的教育思想
    《愛彌兒》是法國著名教育家盧梭的著作,相信各位正在備考教師招聘考試的同學並不陌生,那麼在教師招聘的考試中,究竟為什麼《愛彌兒》這本書佔了如此重要的地位呢?《愛彌兒》究竟有哪些重要的教育思想呢?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吧!《愛彌兒》這本書是法國著名的啟蒙思想家盧梭所寫,此書出版時,轟動了整個法國和西歐一些資產階級國家,影響巨大。
  • 盧梭的《愛彌爾》著作簡思
    《愛彌兒》全文脈絡,全書共有五卷,前四卷以盧梭遐想的對象「愛彌兒」為主人公,夾敘夾義的介紹了他從出生到成年的教育過程。第五卷,介紹了女孩「蘇菲」。盧梭在《愛彌兒》中提出了著重培養資產階級社會新人的道路,著重闡述了自然主義教育理論,關於體育、德育、智育等論述。盧梭認為,在對「愛彌兒」進行教育之前,要做好充分的準備,教師、保姆的選擇也很重要。教師的選擇標準:絕不做一個可以出賣的人,由自己父母或者最好的朋友擔當,一個孩子的教師應該是年輕的,一個教師只能教一位學生。不僅教知識,更教孩子如何做人。
  • 想對孩子發脾氣時,不如讀一讀盧梭的《愛彌兒》,實行勝於口訓
    前幾天在網絡上看到這樣一句話,思想家盧梭曾經說:「世上最沒用的三種教育方法就是:講道理、發脾氣、刻意感動。」而作為一個成名了兩百多年的教育家,盧梭的教育理念,至今仍然被世人奉為經典。他強調自然教育的重要性,並倡導兒童要成為一個自由而獨立的人,這在現在依然非常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