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在網絡上看到這樣一句話,
思想家盧梭曾經說:「世上最沒用的三種教育方法就是:講道理、發脾氣、刻意感動。」
我不知道這句話到底是不是盧梭所說,但我知道,他有一句話和這句非常相像:
「真正的教育不在於口訓而在於實行。」
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如果想要真的教好孩子,逞一時口快去講道理、訓斥、發脾氣都是沒用的,而是要用自己的行動去感染孩子,讓孩子在自己正確的行為引導下茁壯成長。
不論是打還是罵,對於孩子的成長來說,都是一種傷害,當然,傷害的程度不一致,也就導致了一些孩子變得叛逆、不聽話;一些孩子相較於以往內向、怯懦、自卑;但仍有一小部分孩子,承受住這樣的傷害,最終變成了家長期望的好孩子。
不少家長只看到了孩子成才的一部分,便以此為由,認為打罵孩子並沒有什麼不好,但實際上這只是一種倖存者偏差。
就像有些孩子說,賈伯斯19歲就輟學了、比爾蓋茨大學都沒讀完,他們最終都成功了。家長也可以這麼反駁:
但賈伯斯周圍的鄰居都是矽谷的職員,他初中就展露了電子方面的天賦,被惠普和雅達利遊戲機公司同時看中,21歲就創立了蘋果公司,雖然因為家庭條件的原因沒能讀完大學,但他的一生都在學習。
同樣的,比爾蓋茨在13歲那年,就和15歲的保羅艾倫憑藉著一本編程手冊,學會了Basic編程,17歲就以4200美元的價格賣出了他的第一個作品。比爾蓋茨考上的是世界名校哈佛大學,大三也就是21歲那年就創立了「微軟」公司。
輟學的原因是,學校裡的東西對他來說已經沒什麼用了。
所以說,我們不能拿小部分的成功案例來要求孩子。如果拿成功案例來說的話,那些精英人士,哪一個是從小被家長喋喋不休地講道理,道理講不通就又打又罵的呢?至少上文所說的賈伯斯和比爾蓋茨,都擁有一個幸福而快樂的童年。
真正的教育理念,是需要經得起廣泛的考驗的。而作為一個成名了兩百多年的教育家,盧梭的教育理念,至今仍然被世人奉為經典。他強調自然教育的重要性,並倡導兒童要成為一個自由而獨立的人,這在現在依然非常適用。
在盧梭的教育巨著《愛彌兒》中,他將教育按照兒童的成長規則分成四個時期,分別是:嬰兒期、兒童期、少年期、青年期,這一區分規則一直沿用至今。
遵循自然發展的規律,順應兒童成長的軌跡,這樣才能夠在最大限度上給孩子一個廣闊的成長空間,同時也能夠幫助他們成為一個獨立自主的人。
而如盧梭所言:「真正的教育不在於口訓而在於實行。」
在嬰兒期和兒童時期,孩子最喜歡模仿自己的父母,那麼父母只需要努力做好榜樣,孩子就會一點一點地學著成長;
到了少年及青年的時候,孩子的叛逆從自然的規則來講,只是因為他們對這個世界有了自己的看法,並且想要努力掙脫家庭的束縛,那麼家長就應該在可控的範圍內,給予孩子最大限度的自由。
父母不需要和孩子說太多的道理,不需要以訓誡來鞭笞孩子前進,而應該作為一個引路人,告訴孩子路在何方,他會自己前行。
雖然盧梭的教育巨著《愛彌兒》,已經有超過200年的歷史,受歷史環境的影響,多少有些跟不上時代,比如,無法告訴父母,應該怎樣避免孩子玩手機這樣的問題。
但對於兒童的教育來說,作為一部經歷過時間考驗的教育名著,值得家長們仔細閱讀,認真品味。
感興趣的朋友,點擊下方連結即可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