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對孩子發脾氣時,不如讀一讀盧梭的《愛彌兒》,實行勝於口訓

2020-12-27 雅雅媽媽說育兒

前幾天在網絡上看到這樣一句話,

思想家盧梭曾經說:「世上最沒用的三種教育方法就是:講道理、發脾氣、刻意感動。」

我不知道這句話到底是不是盧梭所說,但我知道,他有一句話和這句非常相像:

「真正的教育不在於口訓而在於實行。」

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如果想要真的教好孩子,逞一時口快去講道理、訓斥、發脾氣都是沒用的,而是要用自己的行動去感染孩子,讓孩子在自己正確的行為引導下茁壯成長。

不論是打還是罵,對於孩子的成長來說,都是一種傷害,當然,傷害的程度不一致,也就導致了一些孩子變得叛逆、不聽話;一些孩子相較於以往內向、怯懦、自卑;但仍有一小部分孩子,承受住這樣的傷害,最終變成了家長期望的好孩子。

不少家長只看到了孩子成才的一部分,便以此為由,認為打罵孩子並沒有什麼不好,但實際上這只是一種倖存者偏差。

就像有些孩子說,賈伯斯19歲就輟學了、比爾蓋茨大學都沒讀完,他們最終都成功了。家長也可以這麼反駁:

但賈伯斯周圍的鄰居都是矽谷的職員,他初中就展露了電子方面的天賦,惠普雅達利遊戲機公司同時看中21歲就創立了蘋果公司,雖然因為家庭條件的原因沒能讀完大學,但他的一生都在學習。

同樣的,比爾蓋茨在13歲那年,就和15歲的保羅艾倫憑藉著一本編程手冊,學會了Basic編程,17歲就以4200美元的價格賣出了他的第一個作品。比爾蓋茨考上的是世界名校哈佛大學,大三也就是21歲那年就創立了「微軟」公司

輟學的原因是,學校裡的東西對他來說已經沒什麼用了。

所以說,我們不能拿小部分的成功案例來要求孩子。如果拿成功案例來說的話,那些精英人士,哪一個是從小被家長喋喋不休地講道理,道理講不通就又打又罵的呢?至少上文所說的賈伯斯和比爾蓋茨,都擁有一個幸福而快樂的童年。

真正的教育理念,是需要經得起廣泛的考驗的。而作為一個成名了兩百多年的教育家,盧梭的教育理念,至今仍然被世人奉為經典。他強調自然教育的重要性,並倡導兒童要成為一個自由而獨立的人,這在現在依然非常適用。

在盧梭的教育巨著《愛彌兒》中,他將教育按照兒童的成長規則分成四個時期,分別是:嬰兒期、兒童期、少年期、青年期,這一區分規則一直沿用至今。

遵循自然發展的規律,順應兒童成長的軌跡,這樣才能夠在最大限度上給孩子一個廣闊的成長空間,同時也能夠幫助他們成為一個獨立自主的人。

而如盧梭所言:「真正的教育不在於口訓而在於實行。」

在嬰兒期和兒童時期,孩子最喜歡模仿自己的父母,那麼父母只需要努力做好榜樣,孩子就會一點一點地學著成長;

到了少年及青年的時候,孩子的叛逆從自然的規則來講,只是因為他們對這個世界有了自己的看法,並且想要努力掙脫家庭的束縛,那麼家長就應該在可控的範圍內,給予孩子最大限度的自由。

父母不需要和孩子說太多的道理,不需要以訓誡來鞭笞孩子前進,而應該作為一個引路人,告訴孩子路在何方,他會自己前行。

雖然盧梭的教育巨著《愛彌兒》,已經有超過200年的歷史,受歷史環境的影響,多少有些跟不上時代,比如,無法告訴父母,應該怎樣避免孩子玩手機這樣的問題。

但對於兒童的教育來說,作為一部經歷過時間考驗的教育名著,值得家長們仔細閱讀,認真品味。

感興趣的朋友,點擊下方連結即可購買

相關焦點

  • 震撼的《愛彌兒》,偉大的盧梭
    然而,唯有人的教育是我們能夠加以控制的,但盧梭也意識到誰能夠對孩子周圍的其他人的言語和行為通通管到呢?我們只能儘可能地接近我們的教育目標,要達到這一點,是需要一點運氣的。因此,愛彌兒的教育不是要探索一般意義上的公共教育問題,盧梭在對教育對象的選擇與培養上,具有一定的偶然性。
  • 盧梭名著《愛彌兒》20句經典,句句精闢,值得每位家長深思!
    盧梭(1712-1778)是法國著名的思想家,《愛彌兒》他的教育學著作,首次出版於1762年。為了完成《愛彌兒》,盧梭花了20年時間進行觀察和構思,3年時間撰寫。在書中,盧梭批判了摧殘兒童身心的舊式教育,描繪了一幅培養新人的藍圖。
  • 盧梭《愛彌兒》--為天使準備
    盧梭的教育思想也被總結為「自然教育」。《愛彌兒》作為盧梭的晚期作品,剛發表就被巴黎禁止,盧梭本人也被當局通緝,被迫流亡,幾年後歸來受到大眾的認可,才名聲顯赫起來。著名的德國哲學家康德為了讀《愛彌兒》,曾經一周沒有出門散步,打破他四十年如一日的習慣,而且是唯一一次,讚頌盧梭為「人性中的牛頓」。盧梭對於從嬰兒時期到青年時期發育成長的身心特點進行了細密的描述,並按不同階段安排了不同的教育內容。
  • 教育名著導讀——盧梭《愛彌兒》
    盧梭( Jean Jacques Rousseau,1712-1778)是18世紀法國啟蒙運動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文學家。他出生於瑞士日內瓦。父親是鐘錶匠,母親在生下他一周後便去世了。盧梭10歲時,父親因和一個軍官發生衝突而被迫逃出法國的裡昂,他遂由舅父撫養,並在一鄉村教師那裡接受了兩年的教育。16歲以後,盧梭開始了流浪生活。經人介紹,他認識了對他一生有重大影響的華倫夫。
  • 《愛彌兒》讀書分享:盧梭教你如何教育孩子
    他所寫的《愛彌兒》在教育學界影響尤為深遠。《愛彌兒》是一本夾敘夾議的教育小說,書中以富家孤兒愛彌兒為主人公,論述了愛彌兒的從小到大的成長過程中的各種教育問題,批判英國舊教育的荒謬腐朽,並提出了著名的自然教育理論。並且借愛彌兒未來妻子蘇菲的教育,論證了女子教育的革新。
  • 盧梭和他的《愛彌兒》
    其三.盧梭自幼讀書成癖,和華倫夫人由熱戀而同居山莊時,更對當時哲學、文學、科學的名作無不瀏覽。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茲、法國哲學家笛卡爾和英國哲學家洛克的著作,大都被盧梭讀過了。與此同時,盧梭又自修了幾何學、代數學、歷史、地理、天文學、生理學、解剖學等科學知識。他連開卜勒關於天文學和牛頓關於物理學的著作也涉獵了。他自稱雖在百忙之中,口中尚誦習不輟。
  • 論盧梭《愛彌兒》中的教育思想及其意義
    一、《愛彌兒》集中體現了盧梭的「自然教育」理念自然教育主要是指對兒童的教育要順從自然規律,因勢利導、使之身心得以自由健康的發展,而不要過多地進行人為幹涉。盧梭的主要矛頭指向顯然是封建社會壓抑人性、束縛兒童身心的教育方式。
  • 從《愛彌兒》來看盧梭的教育思想
    盧梭:人生來自由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可是在系統深讀盧梭生平及著作後就會疑惑:在思想上多元化文化多樣的中國,盧梭的育兒思想真的完全正確嗎?盧梭通過教育代表作《愛彌兒》,提出了以人的自由發展和自然教育為基礎的、培養新人的而教育理想,確立了自身在教育史上的顯赫地位,的教育思想在當時社會、教育界都起到了革命的作用,卻未必切合當今實際。
  • 《愛彌兒》盧梭
    內容簡介:《愛彌兒》是法國思想家讓-雅克·盧梭創作的教育學著作,首次出版於1762年。
  • 盧梭《愛彌兒》速讀:成長與教育的法則
    在《愛彌兒》中,盧梭虛構了一個叫愛彌兒的孩子,通過對愛彌兒的教育,構建了一個教育體系,讓愛彌兒成為盧梭《社會契約論》中的自然人,免於墮落,在社會中生活。儘管寫就於兩百多年前,然而盧梭提出的很多教育問題,在今天仍然有很強的借鑑意義。因為盧梭討論的不只是教育問題,更是一個人的成長問題。
  • 盧梭《愛彌兒》:教育如何順應自然,使孩子成為真正的人?
    200多年後,法國著名啟蒙運動思想家盧梭著《愛彌兒》,他的教育思想轟動了法國和西歐資產階級國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至今仍有借鑑意義。在書中,盧梭塑造了一個孩子「愛彌兒」,把愛彌兒的成長發展分為嬰兒期、兒童期、少年期、青年期4個階段,因為兒童發展具有差異性和階級性,他主張在不同階段對兒童實施不同的教育,分別是自然意識教育、自由意識教育、勞動意識教育、理性意識教育。盧梭認為教育的目的是培養「自然人」,即平等、自由、善良人,也是真正的人。
  • 沒有撫養過孩子的盧梭竟然寫出了《愛彌兒》這部論教育的巨著
    作者 |秘密之書來源 | 孔夫子舊書網App動態#哲思心語# 本來今年的讀書計劃是讀哲學家斯賓諾莎的著作,當我翻開他的《倫理學》的時候,讀了前幾頁,我就覺得這是一種妄想了,《倫理學》又叫做《幾何倫理學》
  • 《愛彌兒》:盧梭的莊重
    盧梭在《愛彌兒》中說:    一個有德行的人,是能夠克制他的感情的,因為只有這樣,他才能服從他的理智和他的良心,並且能履行他的天職,嚴守他做人的本分,不因任何緣故而背離他的本分。    也就是說,德行從本質上說是一種情感倫理的觀念,而非政治倫理之範疇。
  • 劉小楓 | 《愛彌兒》的讀者是誰?
    這可不是一部政治作品,像僅憑書名來判斷的人所想的那樣。它是從不曾有人寫過的最佳教育論。(《愛彌兒》卷一,頁11)盧梭精於修辭,這話很可能在暗示讀者:如果僅憑書名把《愛彌兒或論教育》當作我們所理解的教育論著就搞錯了,實際上它是從不曾有人寫過的最佳政制論。
  • 想讓孩子自然成長,你一定要看看《愛彌兒》
    的《愛彌兒》。之所以引起封建君主不滿,是因為《愛彌兒》提倡自然教育,認為人生來是自由的、平等的。他進一步認為,在自然狀態下,人人都享受著自由平等這一天賦的權利,只是在人類進入文明狀態之後,才出現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特權和奴役現象,從而使人類失掉了自己的本性。可以想像,國王、貴族看到一個「異想天開」的窮酸知識分子出版這樣的著作,會是一種什麼樣的抓狂心態。此書的政治思想價值,不在本文討論之列。
  • 盧梭《懺悔錄》
    這部書是盧梭晚年花了4年時間寫就的,關於一生的回憶,說是懺悔,也是對於那個社會的一種控訴。書城的內容比較零碎,加上各種人名,讀起來確實費力。在閱讀的過程中,那種深刻的自我反思能給予你一種發自內省的佩服與震撼。可以說,盧梭盡最大努力還原了自己的一生。書中這個活得戰戰兢兢的小人物「盧梭」,與我們平時印象中那個提出「人民主權」的偉大形象形成了強烈的對比。
  • 「複試·名著導讀」讓·雅克·盧梭《愛彌兒》
    主要著作有{《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社會契約論》、《愛彌兒》、《懺悔錄》、《新愛洛漪絲》、《植物學通信}》等。《愛彌兒:論教育質數的孤獨》《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愛彌兒:論教育》共分五卷。盧梭根據兒童的年齡提出了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兒童進行教育的原則、內容和方法。
  • 法國教育家盧梭的《愛彌兒》教給我們:如何順應教育養成習慣?
    盧梭在《愛彌兒》中給出彌補天性的方法:順應自然養成的習慣可以彌補天性的缺陷。習慣不管是在《愛彌兒》中還是現代教育中都是孩子生長和成長中必不可少的一環。養成什麼樣的習慣和如何養成習慣也成為當下較為關注的教育問題。習慣的養成要符合孩子的成長軌跡既要順應孩子的自然成長,不要揠苗助長。用養成的習慣即後天教育彌補孩子本身先天的缺陷。
  • 盧梭:感動、講理和發脾氣,父母這樣管教孩子有害而無益
    盧梭:法國十八世紀啟蒙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文學家,他在《懺悔錄》第6章提到「我對他們只知道用三種對孩子不但無益往往有害的方法,那就是:感動、講理和發脾氣」。道理應該是通過「讀萬卷書、行萬裡路、閱人無數」中自己學到的、悟到的,而不是用看似華麗而空洞而又無懈可擊的辭藻堆砌出來的。所以,懂道理,還要會「講道理」,要結合孩子的日常言行、所思所想、理解能力去水到渠成地傳遞給孩子,而最好的道理是父母示範給孩子的。禮貌、誠實、自信、講衛生、愛勞動…,很多道理,都可以通過自己的實踐去「講」給孩子。
  • 盧梭的《愛彌爾》著作簡思
    盧梭在《愛彌兒》中提出了著重培養資產階級社會新人的道路,著重闡述了自然主義教育理論,關於體育、德育、智育等論述。盧梭認為,在對「愛彌兒」進行教育之前,要做好充分的準備,教師、保姆的選擇也很重要。教師的選擇標準:絕不做一個可以出賣的人,由自己父母或者最好的朋友擔當,一個孩子的教師應該是年輕的,一個教師只能教一位學生。不僅教知識,更教孩子如何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