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彌兒》全文脈絡,全書共有五卷,前四卷以盧梭遐想的對象「愛彌兒」為主人公,夾敘夾義的介紹了他從出生到成年的教育過程。第五卷,介紹了女孩「蘇菲」。盧梭在《愛彌兒》中提出了著重培養資產階級社會新人的道路,著重闡述了自然主義教育理論,關於體育、德育、智育等論述。盧梭認為,在對「愛彌兒」進行教育之前,要做好充分的準備,教師、保姆的選擇也很重要。
教師的選擇標準:絕不做一個可以出賣的人,由自己父母或者最好的朋友擔當,一個孩子的教師應該是年輕的,一個教師只能教一位學生。不僅教知識,更教孩子如何做人。教師必須受過良好的教育,具備良好品德。
保姆的選擇:保姆要有良好的品行,保姆要能夠同教師共同擔負起教育孩子和撫養孩子的責任。
生活環境的選擇:良好的空氣對兒童的成長十分重要,鄉村要優於城市,在大自然中對孩子進行教育,孩子能夠自然而然的成長。
對愛彌兒的選擇:反對以天賦和性格作為挑選學生的標準和依據。溫帶地區選擇學生,只有在溫帶地區才能達到人的健全發展。選擇富人家的孩子,並不是歧視窮人,而是他認為窮人在大自然中成長,不需要接受自然教育,富人的生活環境不利於他們天性成長。
他的自然主義教育。自然的意思,包含兩方面。一方面是指人類生存的自然世界。第二種自然是人類原始的與虛偽腐敗社會制度相對立的自然狀態。教育中的自然。是指兒童發展的一些原始的傾向,是一種內在的自然,是一種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人的身心發展規律,自然的教育人的教育和事物的教育是人接受的教育的三種教育構成,每一個學生都必須經過這三種教育培養,後兩者教育需要向自然教育靠攏,才能實現三種教育的完美結合。因為自然的教育完全不受人為控制、不壓制、不灌輸,遵循兒童身心發展規律。
培養自然人而非公民。自然而然完全是為他自己而活的,是絕對的統一體。公民的價值在於它同社會的關係,盧梭時代的公民是不完整的公民,他主張把「責任」、「服從」等詞彙從「愛彌兒」的辭典中消除,使其成為自然人,但自然人不同於野蠻人,不同於狼孩,野人,而是在生活在社會中的自然人。在盧梭看來,只要兒童不受社會的控制,他就會成為社會的一員,而保持其本性。所以我們要不幹預,不控制,不灌輸。自然人,一是能夠獨立自主的人。能獨立體現出自己的價值。二是不受到職業的禁錮,無固定職業,但學習能力強的人,三是自食其力。靠靠自己的勞動謀生。
自然主義教育的方法。摒棄傳統教育的,死記硬背強制灌輸,採取遵循自然的教育原則和教育方法,順應人的自然本性,遵循兒童身心發展規律,照顧兒童的年齡特徵及個性去進行教育。兒童在成人之前,不應該向教育成人那樣,反對小大人教育,而應該按照自然的法則,培養成兒童的樣子,重視兒童的自由,讓兒童有充分自由活動的可能和條件。兒童必須在活動中,在生活經驗中學習知識,發展能力。主張在實踐教學中培養學生興趣,讓學生掌握學習的方法,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大自然的環境中進行教育,對學生施教的環境應該進行精心慎重的選擇,真正的人的教育不能再腐敗的,到處充滿臭氣的社會中進行,而必須到大自然的懷抱中進行,及回歸自然的教育。
根據愛彌兒的不同階段,它分為四個階段的教育。第一個階段是0到2歲嬰兒期,對兒童進行的教育主要是體育教育,順應嬰兒的自然本性,任其發展,教授說話,身體的活動 養育知識。第二個階段是2到12歲兒童期。兒童期就是理性的睡眠,主要進行感官教育,眼耳鼻喉,各項生理器官。12到15歲是青年期。重點進行智育教育,學習知識、大自然的規律,生活知識,課本知識。16到20歲為青春期。這個階段是男孩脫離兒童狀態的第二次誕生。主要進行道德教育,懂得如何從家庭孩子變成社會人。20歲之後,男女青年由於自然發展的需要,對女子的教育和對男女青年的愛情教育,即盧梭在第五卷論述的蘇菲和愛彌兒的教育。
綜上所述 盧梭所強調的是一種兒童觀,兒童與成人不同 而且兒童本身也因年齡階段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特點,同時盧梭注意了兒童天性的個體間的差異和性別之間的差異。
基於這樣的觀點,他在第四章論述完愛彌兒之後,在第五章論述了蘇菲這一女主人公,以蘇菲為例,重點闡述了女子教育的問題,大自然決定了兩性間的義務和角色是不同的,男女道德也是不一樣的。男人應當具備節制,公正和誠實;而女性則應該學習忍耐,服從,善良和靈巧。女子教育的培養目標是賢妻良母。賢明的母親,請你相信我說的這一番話。不要違反自然,把你的女兒造就成一個好男兒,而應當把它培養成一個好女人,這樣對他自己和對我們都更有力。養成強健體魄是第一步。培養溫柔品格,是第二步。培養治家能力,是第三步。他也倡導女子教育,只是認為男女受教育的程度不一樣。
雖然他有自己的孩子,但她並沒有與自己的孩子有深入的交流?他把艾米爾就設想成自己的孩子,把教育分成了四個階段,遵循了自然主義教育的原則和方法,想要把愛彌兒培養成她所理想當中的那個人。他談到了很多的思想也對我們有一些啟示,首先是教師教育,在現當代對教師的要求除了專業素養外也需要師德,這是愛彌兒中已經論述到的,也對後世家庭教育和道德教育產生了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