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梭是十八世紀法國的啟蒙運動者,是近代資產階級進步的思想家。他的政治理論給法國大革命作了先導,對美國獨立和世界人民謀求自由解放的鬥爭,給予了有力的推動。他對於近世宗教、社會、政治、教育的改革,都曾作出偉大的啟發和指導。他的《愛彌兒》是構思廿載和撰寫三載的不朽之作,在掃除封建教育和建設近代教育的轉折中,無疑是高大的豐碑。有的教育學者說,如今所有的教育原理都被這本書在二百年前提出了。有的教育學者說,只要柏拉圖的《理想國》和盧梭的《愛彌兒》留存於世,縱令其他教育著述焚毀,教育園地依然是馥鬱芬芳的。很清楚,《愛彌兒》是值得我們研究並從而批判繼承的人類教育遺產。
為著深入理解《愛彌兒》的意義,首須理解十八世紀是法國的黑暗時代。那時屬於第一等級的天主教僧侶和屬於第二等級的封建貴族居於統治地位,橫徵暴斂,荼毒生民,路易帝王妄稱:「朕即國家」正表明其專制淫威的瘋狂膨脹。第三等級包括資本家、工人、市民、農民、知識分子等,是為數眾多的被榨取的對象。第三等級中的工商業者雖擁有財富,卻無權參政,不能好好發展生產,市民缺乏政治和法律的保障,收入微薄而稅捐繁重,農民更足赤貧如洗,飢餓成為農村經常的客人。為防止人民覺醒和麻痺群眾鬥志,天主教會還從思想意識上對人民嚴加控制。一切的一切把法國弄得瘡痍滿目。這就使大革命成為歷史的必然。啟蒙巨子的和盧梭的著作,其中包括《愛彌兒》,都是從思想認識範疇給革命充當開路先鋒的。
其次,《受彌兒》不是尋常的教育著作,而是盧梭這個卓異天才為徹底改革時弊,而長期腐心焦思的結晶;而且正因為如此,它也正是使盧梭不容於祖國的惹禍根源。確實如某些文學史家所講,盧梭幾經挫折的一生充滿了歡樂和幸福,更充滿著辛酸和熱淚,不啻是一部哀婉曲折的小說的題材,只有具有不平凡的感受的他才能寫成《懺悔錄》和《愛彌兒》這類不平凡的佳撰,所以不理解盧梭之為人,是對此書的實質不易深知深解的。我們必須交待一下盧梭的坎坷生平和他那狂飆式的異常獨特的性格。
在千餘年的漫長歲月裡,歐洲是受基督教的統治的。教會僧侶監視人們的言行,管束人們的思想,非一般人所敢違抗。宗教改革爆發於十六世紀,從此新舊教派又進行殘酷傾軋。就法國而論,它是天主教根深蒂固的國家,胡格諾派新教徒受到迫害,雙方戰爭多年。新教徒思想前進,在法國不易存身,盧梭剛好是生於新教徒之家。不過,他的祖輩為著信仰自由,早於1554年遷居瑞士的日內瓦,盧梭即於1712年生於該城。盧梭生後喪母,由姑母撫養,遂在不幸中過了幸福的童年。他說他的孩童時期,就連皇子也不會比他被人看護得更周到。日內瓦是新教加爾文派的誕生地,是新教徒的樂園。它那特有的鐘表業、雕刻業、印刷業,技術精良,工商業居民收入豐富,一般工人有暇讀書求知,享有較高文化水平。盧梭的父親伊薩克(gssac)以鐘錶業為生,就因閱讀古希臘羅馬的作品而嗜愛自由和愛國成狂,他曾和七歲的兒子盧梭,深夜討論古人古事,並把浪漫和愛國的情懷感染到這幼小的兒童,致使盧梭從童年就迷戀普魯塔克的《英雄詩》。他曾說:「由於這種有趣的閱讀,以及父親和我關於這本書的討論,養成了我那崇尚自由和民主的精神,養成我那高傲而不受屈辱的性格,這種性格不能為環境所容,便是我終身不遇的原因。我頭腦中不斷為羅馬和雅典偉人的思想所盤踞,我仿佛在和他們為伍一般,我身體又是共和之邦的公民和愛國狂熱的父親的兒子,我已為父親的身教所感召了,我相言自己就是希臘或羅馬的人了;我已將自己與書中的人融為一體了」。這幼年習性的烙印最深最牢,對於盧梭向惡勢力不屈不撓的強硬性格的形成,肯定是大有影響的。
這種富有教育意義的和瀰漫父愛的家庭未能持久。1722年,不甘屈辱的伊薩克和軍官格鬥,被誣犯傷害罪,逃往裡昂,年僅十歲的盧梭便成了孤兒。他到舅家寄居二年,住在風光秀麗的波塞,給他啟蒙的教師蘭貝色爾又是性情溫和而循循善誘的人。這裡的大好景色和歡愉歲月陶冶了盧梭傾慕自然之心。人們說,盧梭的童年是幸福的,受到的教導是健康的,思想薰陶是進步的,這就奠立了他那「歸於自然」,和謳歌性善的初基。
盧梭的不幸生活始於十六歲,1728年,原因是他習雕刻業四年之久,很感愛好,願欲學成絕技,無奈師傅兇狠打罰,盧梭不得已乃流浪各地。不過,這番飄蕩生活給盧梭帶來了多方面的收穫。其一,他於1728年遇到規勸新教徒改宗舊教的華倫(waren)夫人,經她感化,盧梭竟然輕率地由新教改奉舊教。對於新舊教的態度在當時是十分嚴肅的大事,改宗應該在生命中產生重大變化;不料盧梭見到舊教的腐敗,反而對之更為厭惡了。其二,他曾到侯爵古溫(Gowon)府邸服役,為侯爵記錄口語和清抄文件。他說由此不但學習了純粹的拉丁文,還領略很多名著,給以後自學成才培植了根底。其三.盧梭自幼讀書成癖,和華倫夫人由熱戀而同居山莊時,更對當時哲學、文學、科學的名作無不瀏覽。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茲、法國哲學家笛卡爾和英國哲學家洛克的著作,大都被盧梭讀過了。與此同時,盧梭又自修了幾何學、代數學、歷史、地理、天文學、生理學、解剖學等科學知識。他連開卜勒關於天文學和牛頓關於物理學的著作也涉獵了。他自稱雖在百忙之中,口中尚誦習不輟。其四,盧梭結交了當世名人,最重要的是伏爾太、狄德羅、孔狄亞克等人。伏爾太學識淵博,思想前進。孔狄亞克曾任教育王子之職,盧梭在裡昂時曾任其弟馬布裡家庭的家庭教師,馬布裡也是很有卓識的進步派。狄德羅是《百科全書》派的首腦,盧梭在巴黎和他過從極密,並且參加撰稿,在思想上所受啟迪尤多。最後,盧梭生這廿年飄泊中,曾目睹暴君及其爪牙強凌弱,眾暴寡、苛政猛於虎;曾以出售自編的樂章為生,也曾迫於生計而充任雜役,當過盜竊偷兒。這種社會底層小市民的遭遇最鄙賤,使他對封建壓迫知之最諗,恨之最切。因此種種,他遂憤世嫉俗,視惡如仇,非挺身而起不可。一個非凡的天才偏偏受到這種難以忍受的身心折磨,他那無法抑制的革命激情自然而然地會噴放出火山般的熔焰了。
1749年是盧梭生平中又一次重大的轉捩點。他年方卅歲,適處於崢嶸的年華。如果說上一時期是他的能力儲備時期,這時便是他那旺盛的著述的時期。是年第戎學院徵文,題目是《科學和藝術的發達對於道德的影響》。盧梭的論文被評為第一。他說古代希臘羅馬都是因道德墮落才滅亡的,而文化發展乃是它們道德敗壞的原因。他又批評在當前的社會中,科學、藝術無法使人開拓和創新,只能叫人成為傳統的奴役,「在藝術陶範我們的行為和引導我們嬌情文飾以前,我們的道德是樸素而自然的,我們所有的行為方式,在最初便宣告我們的愛好有種種的不同。但是到如今,那種更為煩瑣的講究和更尚雕琢的作人趣味,已經使得這種快人的藝術,成為僵化之物,因之在現代的作人態度中,便流行著一種奴性的虛偽呆板劃一了。我們可以說,每個人的心靈都被用同一的模子來陶鑄成為同一的式樣了,至於我們自己天性的指引,我們卻是絕不理睬的。」又說:「藝術、文學和科學把人們最初的自由的感覺給摧毀了。而人乃是為這種自由而生的;它又使人們安於奴隸的狀態,以便成為所謂文明民族。」所以,「我們心靈的破敗,正和藝術和科學的進步,成為正的比例。」盧梭這篇反封建第一炮打響了。
五年後,第戎學院又於1753年徵文,盧梭以《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應徵,不幸落選。實際上,在盧梭所有的著作中,狄德羅最欣賞這篇。這絕非廉價的稱譽。論文說在原始社會中,人人是自由而平等的。忽然一個強人用木樁圈起一片土地,硬說這是他的財產,恰好眾多質樸的人承認了,從此便結束了太平盛世,跨入所謂文明社會,接踵而至的乃是掠奪財富和與之伴隨的恐怖、殺戮、戰爭和危難,假如當初人們拔掉那個霸佔土地者的界樁而不予承認,人們便仍將呼吸在伊甸園內了。盧梭在文中已以很形象的說法,道破私有制是文明社會,實際上是階級社會的根源,在認識上超過一般縱令是唯物主義者的水平。
在這時,盧梭聲名遠揚是一宗大事,他厭棄舊教而改信新教,並因此得以重返日內瓦,是另一宗大事。他後來便定居巴黎市郊幽靜的森林別墅,致力著作。他於1759年問世的《新哀露伊斯》,於1762年問世的《民約論》和《愛彌兒》,都富有火藥氣味,是轟擊舊社會、舊教會、舊的文化教育的重型武器,大大地發人之聾和振人之聵。《新哀露伊斯》借出身門第破壞愛情結合的悲劇,反對舊式婚姻。《民約論》反對封建政治,威力更強。它論證人類本是自由幸福的,後來為著維持公共秩序,人們才共同制定契約,組成社會,官吏原是受命於民而給人民效命的,怎奈後來執政者竟以權謀私而跋扈虐民了。該書開宗明義道:「人是生而自由的,卻到處受著約束。」又說:「專制政體並不是統治人民使他們幸福,乃是使人民貧困以便於統治他們。」無疑的,對於這批害民之徒是應予罷免、廢黜和絞殺的。《民約論》和路易十四「朕即國家」大唱反調,《愛彌兒》劇是向封建教育投擲的挑戰書。《愛彌兒》鼓吹天性善良,而封建教育矯揉造作,令人失去本然之善,因此,它呼籲「歸於自然」和率性發展。就這樣,盧梭對於封建社會作了全面進攻,其威力是無形的,倒也是無窮的。
最不幸的是年方五十歲的盧梭在思想界掀起巨瀾而舉世景仰時,又開始了流放生涯。原因是《愛彌兒》於1762年剛出世,巴黎議會即決議懲處作者,天主教會焚燒了這本揭穿宗教迷妄的名著,盧梭乃逃往瑞士。恰巧他的第二故鄉不但焚毀名著,而且搜捕著作。他說:「巴黎和日內瓦懲戒我的命令,給予全歐以指使,叫他們都以生前的暴戾來作厭棄我的呼聲。所有報章、雜誌、書冊都發出最可怕的警告。特別是法國,那些文雅、客氣而慷既的法國人,他們素日以優美的修養和尊敬不幸者自豪,如今頓然忘掉了這些美德,競相以辱我之頻和侮我之甚為能事。我被他們稱為異教徒、無神論者、癩漢、瘋人、野獸、豺狼……。總之,巴黎人民不論發表什麼著作,假如不曾侮辱我,就似乎懷有將與警察衝突的戒心。」
盧梭不能在瑞士存身,便逃趕普魯土邦。紐卡太地區的總督給他立足之地,英國哲學休謨邀他寄居英倫。普王腓特烈二世和英王喬治三世還先後趁機拉攏這落難的巨人,卻被盧梭拒絕了。馬克思曾為此而高度評價盧梭的明智。盧梭經歷五載奔逃異邦的風霜,於1767年潛返法國,隱遁在風景佳盛的農村。法國政府也於1770年發布了對盧梭的赦罪令。一些愚頑的權貴和教徒雖不斷唾罵盧梭,但與日俱增的盧梭的崇拜者卻愈加敬重這位老而彌堅的真理衛士。科西嘉和波蘭當局都敦請盧梭給他們制定復興規劃。和盧梭素不相識的思想前進之士也不惜長途跋涉來瞻仰這位垂暮的大著作家、大思想家,使得這隱遁遁老人顯示著他的迫害者所沒有的吸引力。盧梭晚景終究是悽涼的,後來患迫害狂,於1778年逝世。
恩格斯論述歐州文藝復興時代說,它是人類從來沒有經歷過的最偉大的進步的變革是一個需要巨人而且產生巨人的時代。就法國而言,大革命前後也是一個需要巨人而且產上巨人的時代。盧梭出色地完成了動員革命群眾的神聖使命,是當之無愧的巨人,為理解盧梭的巨人形象。
在敘述其非凡的生平之後,必須談談盧梭那種迥異尋常的獨特性格。
盧梭在《懺悔錄》中說:「我正在著手一樁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工作。我希望在人類之前放置一個絕對自然的人,這個人就是我」。又說:「這個絕對自然的人只有我一人而已」。這個自然人的特性是什麼呢?有人說,盧梭雖是貧窮的人,卻有著非常豐富的精神財富。這個判斷十分正確,怎樣領略這些財富呢?那只有進入盧梭的靈魂深處窺測他的精神境界。
我們且聽盧梭的自評。他說:「我承認我信以為真的為真理,而不承認我認為錯誤的為真理」。在那庸陋之輩隨俗浮沉的時期,鋼筋鐵骨般的盧梭是多麼光明磊落而氣概非凡!盧梭還說:「我認為沒有任何事情比之成為自由和道德的人,是更為偉大而優美的,這種自由和道德的人乃是不為財富的考量和流俗的識見所繩,完全不依恃他物而自存的」,他之不逢迎君上去乞討榮祿,他之不迎合時尚去騙取虛譽,乃是必然的。盧梭是著作家。他的著作態度就最為嚴謹。他說:「我永遠覺得著作家的地位不是,並且不能是,顯赫而受人羨慕的,除非他不把著作視為職業才能辦到。人若只為了生計而思想時,那便難以產生高尚的思想了。他若想能夠並且勇於倡說偉大的真理,他必須不仰賴其著作之成名。我把著作投向群眾,清楚地意識到是為著人類的福利而說過話了,除此之外則我毫無縈懷,假若我的著作不受世人歡迎,那些不想享受它的利益的人乃是更為倒黴的。至於我個人,我並不靠人們的恭維來維持生計,縱令我的書不曾銷售,我的職業依舊能以供應我的生活。正因為如此,我的書反而得以暢銷了」。他之直言不諱地戳穿時弊,他之不計得失地吼出時代的強音,不只由於他具有真知灼見,還因為大智者必有大勇。在此更須理解的是:自然人並非回到山林而與熊為鄰的遁世派或厭世派,盧梭乃是大無畏的社會改造家。他之痛斥舊社會和鄙棄舊文化,他之提出全新的是非觀念和愛憎感情,正因為他在渴求自由平等而尊崇人性的新國家、新文明,他不是要作與世隔絕而孤獨生存的魯濱遜,而是要充當眼光遠大而感情充沛的入世派和革命者。他的著作之所以不同反響正因為它們恰是盧梭血淚的結晶。如果用革命導師的評語,那就更恰當了。馬克思在《給施維澤爾的信》上說:「盧梭永遠不與現存政權妥協,即使在表面上。」所謂絕對自然的人應該是徹底反封建者的同義語罷?
我們為理解盧梭之不平凡,還應把他和其他啟蒙運動者略作比較。盧梭出身一個小手工業者的家庭,別人則多出身資產階級。正因此故,盧梭曾嘗盡底層社會給於他的痛苦折磨,到頭來,盧梭除去一般地反封建外,首先看出了私有財產是社會不平等的根源,盧梭於1755年在所撰《政治經濟學》中,曾說:「一個首應注意卻從來無人過問的關係,就是每個人從社會組織中所得到的利益。它給富人所有的巨額財產以強有力的保障,而幾乎弄得窮人不能安保他們親手搭起的草屋,難道社會的一切利益不都給豪強和富人佔有了嗎?難道全部肥缺不是部落住他們頭上了嗎?難道免稅的特權和優惠不都是只由他們享受了嗎!難道政府不總是袒護他們嗎?……窮人的遭遇同貴族相比是多麼不同!人類愈多受到窮人的利益,就愈少讓他們享受權力。所有一切的門對窮人都是關閉的,甚至當他們有權打開這些門時,如果窮人偶爾要求公正待遇,那就要比另一批人取得恩寵更為艱難費力。」接著,盧梭又說:「這兩個階級的人之間的社會契約條款,可以概括為:你需要我,因為我富而你窮。那麼,我們就來訂立條約,我給你替我服務的光榮,條件是你把所剩下的那點東西都交給找,作為我指揮你勞動的報酬。」盧梭不但在此作了深刻的階級分析,而且恰如普列汗諾夫所說,盧梭還接觸到剩餘價值的課題了。
也由於上述原因,盧梭除一般地反封建外,能夠更明確地提出「民為貴」的主張。他在《民約論》中,大反「君權神授」和「君重民輕」的傳統謬論。原因是人民相約組成社會,是「民為主」的;君主是「作為國家中的行政權利的受委託者而考慮的。」無奈,「已經成為世襲的首領們,逐漸習慣於把官府看作自己的家產,把自己看成國家的所有主,而起初他們只不過是國家的官吏。這樣,他們也就習慣於把自己的同胞叫作奴隸,把這些奴隸當作牲畜一樣計算在他們的財產數目之內,而自稱是與神齊等的王中之王。」其結果是「暴君剝奪臣民算是公正。暴君讓人民活著算是施恩。」盧梭說,根據人民制定的契約,官吏乃是為人民效勞的,他們損害人民就是背叛契約,人民有權拋棄他們而恢復天賦的自由。「當人民不得不服從時,他們服從了,他們作得對;一旦人民可以打破自己身上的桎梏,他們打破它,他們就作得更對,」這又是多麼響亮的革命號角!
同樣由於上述原因,盧梭還特別熱切地推崇人民的地位。他說:「人民才是人類,不屬於人民範疇的人為數極少,不值得計算在內。大多數人所屬的等級最為尊貴。」又說:「必須尊重你的同類,必須牢記人類所包括的主要是為數眾多的人。一旦帝王和哲學家統統在世間消滅,人民並無損失,地球是照樣運轉而無缺欠的。」相反,盧梭咒罵統治者是劊子手、吸血鬼、豺狼、惡棍,必須剷除而後快。俄國十九世紀民主主義者赫爾岑曾說,盧梭比其他啟蒙運動者具有更深刻的民主性和反封建的不妥協性,是有道理的。
在另一方面,盧梭的階級局限性也極為明顯。他以小資產階級的眼光展望革命後的世界,把日內瓦型的小國寡民而又無巨富、無赤貧的社會,作為理想。按照他視私有財產為社會不平等的根源的理論,理當主張廢除私有制,但他在這裡是自相矛盾的。所以他和當時的激進派,即社會主義者不同。另一方面,盧梭和資產階級大量發展工商業的要求,同樣是南轅北轍。小資產階級雖然比資產階級所受壓迫更重,要求解放的心情更切,因而革命的思想更堅決;但盧梭式的溫泡思想,和當時資本主義打碎地方割據、振興規模寵大和技術新穎的生產事業的客觀存在,相去更遠。所以法國大革命只能由資產階級所領導。
再則,作為盧梭謳歌自然人的理論基礎的是性善論。他反對天主教的原罪論,認為人的天性善良無邪,把「率性成長」和「歸於自然」視為天經地義。自然人就是這種理想的具體化。實際上,天性只是人類發展的潛能,他在合理的環境中,可以向善的方向發展而成為善,也可向惡的方向發展而陷於罪,籠統地全稱地肯定性善是不科學的。與此相關,叫人不受社會制約而順性成長,藉以「歸於自然」,也是形上學。因為這純然是不切實際的冥思玄想。實際上,人是不能脫離社會和歷史的,被盧梭稱道不衰的得自上帝恩賜的自由、意志、理性和良心,乃是資產階級發展政治經濟所需要的品質,是為資產階級開闢新天地所需要的性能。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說得好:「理性的國家,盧梭的社會契約,在實踐上已經成為,而且只能成為資產階級的民主共和國」。
盧梭在其階級局限性以外,還有其哲學局限性。他和狄德羅等唯物論者不同,是唯心主義思想家。他最終與啟蒙學者決裂就導源於此。他的性善論的非科學在以上已加分析。他那把社會視為人們訂立契約所形成的理論,他那解放天性,「歸於自然」就可救起社會的學說,同樣是不符合辯證唯物論和歷史唯物論的主觀臆斷,這更無待贅言了。
盧梭縱然有著這種那種的局限,在當時卻因其非凡的天才,特殊的遭遇給他特殊感受,以及他那深刻的眼力和革命的激情,他便有著超過儕輩的思想感情。再加上他那廣博的學識,論證的辯才,文學的修養和犀利的筆鋒,他在喚起群眾方面便又發揮了非一般人所能發揮的勇猛強烈的掃蕩衝殺的力量。這個絕對的自然人,在法國大革命前夕,的確是恩格斯所稱讚的「非常革命的」、「為革命而開導人們頭腦的巨人」。當然,這樣的巨人才能在教育領域作出一般人所難以作出的偉大預言。《愛彌兒》經這樣非常革命的巨人的二十年構思和三年撰寫,當然會發出震驚世界的巨響了。
盧梭在哲學上,他主張「自然神論」和人性本善;在社會觀上,他強調社會契約論;在教育上,他認為教育是為了培養自然人,讓孩子得到自由發展。《愛彌兒》於1762年發表,是一部哲理小說,同時也是一部教育論著,其副標題就叫《論教育》,是他這些偉大思想的形象、集中的展示。
盧梭的《愛彌兒》共分五卷,描寫了一個人從出生到結婚,到進入社會受教育的全過程,主張順乎天性,讓人的本性避免受社會偏見和惡習的影響而得到自然的發展。他根據兒童的年齡提出了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兒童進行教育的原則、內容和方法。在第一卷中,著重論述對兩歲以前的嬰兒如何進行體育教育,使兒童能自然發展。在第二卷中,他認為兩歲至十二歲的兒童在智力方面還處於睡眠時期,缺乏思維能力,因此主張對這一時期的兒童進行感官教育。在第三卷中,他認為十二至十五歲的少年由於通過感官的感受,已經具有一些經驗,所以主要論述對他們的智育教育。在第四卷中,他認為十五至二十歲的青年開始進入社會,所以主要論述對他們的德育教育。在第五卷中,他認為男女青年由於自然發展的需要,所以主要論述對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愛情教育。盧梭提出的按年齡特徵分階段進行教育的思想,在教育史上無疑是個重大的進步,它對後來資產階級教育學的發展,特別是對教育心理學的發展,提供了極可貴的啟示。
從《愛彌兒》中,可以看出,盧梭認為教育的目的在於使人成為自然人,即他所謂的「依照自然的順序」「信任自然」「以自然為唯一的聖經」「遵從良心者即是遵從自然」。這裡所說的自然是絕對自由、平等而善良的環境,只有在這種狀態下生活,人的生命才能提升到最高境界。盧梭認為兒童教育的目的在於促進他們的能力及器官的內部發育,教育能夠使他們的頭腦不停地活動,使他們的天賦得到最大限度的擴展。這種強調人類內在本性發展,並以兒童為本位的教育觀點,是盧梭教育學說的重點。盧梭的自然主義以兒童為出發點,旨在培養兒童的身心及本性,即讓兒童過著兒童應有的生活。他認為一個人的兒童時期對他的一生有著重要的價值和意義,所以不能用各種枷鎖東縛兒童,阻礙他們自然本性的發展。這是盧梭的根本立場,也是他獨具思想的教育學說的重要原則。基於此,盧梭提出了「直觀教育」。「直觀教育」,即直接教育,使兒童們接觸到的直觀事物與他們應該學習到的觀念保持一致。盧梭認為12歲以前兒童的知識只限於感覺範圍,還沒有悟性;12歲以後才有理性的發揮。盧梭強調要兒童從客觀的事物中去認識世界,感受世界,「直觀教育」目的就是依據具體事實教導兒童,使外部的知識和兒童內在的認識能力完全一致。盧梭認為應該按照兒童身心發展規律予以適當的教育方式,以免超出兒童的接受能力。他指出《魯濱孫漂流記》是實施兒童教育最理想的教材。他說:「教育兒童並不是要讀文學名著,而是要認識自然,感受自然。」即通過閱讀自然書籍了解外界知識,而不是以抽象的文字、語言去獲得知識。
通過《愛彌兒》一書,盧梭對他所假設的教育對象愛彌兒的教育,來反對封建教育制度,闡述他的資產階級教育思想,全方位展示了以人的自然天性自由生長的理想社會成員形象。
盧梭的教育思想是從他自然哲學觀點出發的。按照這種觀點,他認為人生來是自由的、平等的。在自然狀態下,人人都享受著這一天賦的權利,只是在人類進入文明狀態之後,才出現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特權和奴役現象,從而使人失掉了自己的本性。為了改變這種不合理的狀況,他主張對兒童進行適應自然發展過程的「自然教育」,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育資產階級理性王國的「新人」。在愛彌兒身上,盧梭就傾注了培育這種「新人」的理想。
盧梭的自然教育,就是要服從自然的永恆法則,聽任人的身心自由發展。因此,他認為,這種教育的手段就是生活和實踐,讓孩子從生活和實踐的切身體驗中,通過感官的感受去獲得他所需要的知識。他主張採用實物教學和直觀教學的方法,反對抽象的死啃書本。盧梭提倡的自然教育,在當時學校附屬於教會、以宗教信條束縛兒童的個性發展的情況下,他所渴求的「個性解放」,在當時歷史條件下客觀上也是符合社會進步要求的。他所主張的實物教育學和直觀教學的方法,儘管十分簡單,然而也有某些借鑑作用。
與自然教育密切相聯的,盧梭還主張對兒童進行勞動教育和自由、平等、博愛的教育,使之學會謀生的手段,不去過那種依高官厚祿的寄生生活,不受權貴的奴役,自由自在地享受大自然賦予的權利,人人平等,互助互愛。盧梭認為,只有經過這些教育,才能使兒童的心靈免受宗教偏見的扼殺,及早地養成支配自己的自由和體力的能力,保持自然的習慣。待他長到成年時,他就會善於選擇一個良好的制度,在沒有奴役的情況下,經營一小塊土地或一個作坊,謀求自己的幸福。盧梭的這些教育思想,對於當時的封建專制教育和宗教教規無疑是有力的批判,對於啟發第三等級特別是資產階級起來反對封建專制的鬥爭,具有相當大的鼓舞力量。
《愛彌兒》問世以後,迅速傳播到整個歐洲,並引起強烈的反響。盧梭的自然教育思想對許多教育家都產生過巨大的影響,如巴西多、康德、裴斯塔泰齊和杜威都從不同方面受到盧梭思想的啟發。
1. 任何事物在最初被造物主創造出來是都是完美的,一旦經過人類加工之後,就會變得破敗不堪。
2. 教育的方式一共有三種:來自自然的教育、來自人的教育和來自事物的教育。自然教育指的是我們的才能和器官的自身發展,人的教育指的是別人對這種發展的幹預,事物的教育指的是我們從對我們產生影響的事物那裡所獲得的經驗。
可以說,每個人的成長都有賴於這三位老師。如果缺少了這三種教育中的某一種或者這三者之間發生了衝突,那對這個學生的教育就是失敗的,他的成長甚至連他自己都不滿意。
如果這三種教育能夠和諧共存,那對這個學生的教育就是成功的,他也會實現自己的願望,從而生活得更有意義。
3. 培養一個自然的人是相當困難的,具體來說,我們應該怎樣做呢?事實上,我們要做的事情就是少做些事情。如果是逆水行舟,我們只要把握好方向,迂迴前行就足夠了;如果狂風驟起,可我們又想停留在原地,唯一的辦法就是拋錨。
4. 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兒童的樣子。如果我們打亂了這個次序,我們就會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實,他們長得極不豐滿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會腐爛:我們將造成年紀輕輕的博士和老態龍鐘的兒童。兒童是有它特有的看法和感情的;如果想用我們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們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簡直是最愚蠢的事情。
5. 一個父親生養了孩子,只是完成了他的任務的三分之一。他對人類有生育人的義務;他對社會有培養社會人的義務;對國家有造就公民的義務。
6. 人類幸福起源於願望與能力的平衡。
7. 上帝創造了我,然後將模子打破。
8. 教育的最大的秘訣是:使身體鍛鍊和思想鍛鍊互相調劑。
9. 如果你不首先培養活潑的兒童,你就決不能教出聰明的人來。
10.好奇心只要有很好的引導,就能成為孩子尋求知識的動力。
11.我們生來是軟弱的,所以我們需要力量;我們生來是一無所有的,所以需要幫助;我們生來是愚昧的,所以需要判斷力。我們在出生的時候所沒有的東西,我們在長大的時候所需要的東西,全都要有教育賜予我們。這種教育,我們或是受之於自然,或是受之於人,或是受制於事物。如果在一個人身上這三種不同的教育是一至的,都趨向通用的目的,他就會自己達到他的目標,而且生活的很有意義。
12.我們在路上不是像驛夫那樣追趕路程,而是像履行家似的沿途觀賞。我們心中不只是想到一個起點和終點,而且還想到起點和終點之間相隔的距離。對我們來說,旅行的本身就是一種樂趣。
13.那些想把政治與道德分開論述的人,於兩者中的任何一種,都將一無所獲。
14.再重申一次:人的教育在他出生時就已經開始了,在他能夠說話和聽懂別人說話之前,他已經在接受教育了。經驗出現在教育之前,在他認識自己的乳母時,他就已經獲得了許多的經驗。
15.不要忘記適應環境,不要追逐幻想。萬物皆有序,人類也有其位置;在生命的秩序中,童年也有自己的位置。把大人和小孩區別看待,安排每個人的位置,並讓他歸屬於那個位置,依照人性來處理欲求,為了人類的幸福,我們只能做這些了。其他事都以各種外因而轉移,而我們無法影響外因。
16.人之所以是群體動物,是因為自身的柔弱。我們愛他人,是因為我們有相同的苦難。如果我們自己不是人,對他人就沒有職責。對別人產生依賴,說明自身力量不足。如果我們不需要別人的幫助,我們就不會想要和他人有聯繫。因此,我們的弱點讓我們有了一絲幸福的感。
17.第一,人不會設身處地地為那些比自己幸福的人著想,只會想到那些比自己更需要同情的人。第二,看到他人痛苦,我們同情的只是自己可能會遭受的那些痛苦。第三,我們對他人痛苦的同情程度,取決於我們對那個遭遇痛苦的人想像出的感覺。
又一村茶吧
微信號 : yyccb3518
郵箱:63472351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