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自然不過就是習慣罷了。這是什麼意思呢?不是有一些強制養成的習慣永遠也不能消滅天性嗎?盧梭在《愛彌兒》中給出彌補天性的方法:順應自然養成的習慣可以彌補天性的缺陷。習慣不管是在《愛彌兒》中還是現代教育中都是孩子生長和成長中必不可少的一環。養成什麼樣的習慣和如何養成習慣也成為當下較為關注的教育問題。習慣的養成要符合孩子的成長軌跡既要順應孩子的自然成長,不要揠苗助長。用養成的習慣即後天教育彌補孩子本身先天的缺陷。
一 習慣是什麼
每天晨起洗臉刷牙洗漱是習慣;每次從別人手中接過東西時總道一句謝謝也是習慣;每天堅持背幾個單詞還是習慣。如果問這些習慣是怎樣養成的,大部分人的回答都會是:從小到大我一直在做這些事情呀!從一些自身的經歷以及身邊人的發展不難看出習慣是需要一直長期堅持的是事情。
關於習慣的解釋是積久養成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在人們看來是關於衣食住行的事情。這也就說明人們最初的習慣只涉及到人們生來就必須要消耗的事物。也就是說衣食住行的消耗是人們本身需要的關於順應自身發展的要求所要去習慣的一些事情。從少到老長時間的重複使這些行為成為了人們生活中的習慣。但是關於衣食住行的解釋只是狹義的生活方式。廣義的生活方式是指人們一切生活活動的典型方式和特徵總和。廣義的生活方式除了涉及到衣食住行等必要的消耗還會涉及到發展型消耗和享受型消耗。在現代社會中,發展型消耗和享受型消耗也會隨著長年累月的積累形成特定的習慣。如果說因為必須型消耗是人們生來就需要的,所以經由必須型消耗所養成的習慣是順應自然教育可以用來完善天性的。那麼這樣的因果關係難免有些牽強。在這三種消耗養成的習慣中有哪些順應自然教育培養而成,有哪些是可以用來完善天性的習慣並沒有定論。
美國整容醫生麥克斯威爾·馬爾茨的《心理控制術》中,馬爾茨通過21天的觀察實驗發現,截肢病人需要21天來適應沒有肢體的現實。所以就有習慣需要21天來養成的說法,但是這個觀察實驗中所提出的是習慣的改變並不是養成。倫敦大學大學學院的健康心理學家費莉帕·勒理及其同事也進行過關於習慣的實驗他們發現習慣養成需要的天數因人而異,最高會達到164天,其平均數是66天。從兩個實驗的對比中我們可以得出:習慣的養成要比習慣的改變難度要大,而二者都遠比我們想像中的艱難。盧梭也在《愛彌兒》中寫道:一旦他們有了牢固的習慣,要作任何改變的話,對他們都是很危險的。但是如果習慣的養成和改變不順應自然教育,那麼習慣對於天性的危害就遠大於習慣本身的養成和改變
二 自然教育中的習慣和現代教育中的習慣
盧梭倡導「人生來是自由,平等的」;「天賦人權」;「崇尚自然」等。自然教育思想也是由他的思想所轉化而來的。自然教育是要服從自然的永恆法則,聽任人的身心的自由發展的。其手段就是生活和實踐,讓孩子從生活和實踐的切身體驗中,通過感官的感受去獲得他所需的知識。所以盧梭在習慣的養成和改變方面也順應自然教育。他提出:養成順應自然的習慣最適宜的時期就是在幼兒時期。一個孩子可以忍受一個大人不能忍受的習慣的變化,孩子的性情是溫和且容易引導的。而且對於孩子來說,習慣養成和改變的危險低於大人。所以自然教育中倡導,孩子的習慣養成時間最好的是在幼兒時期。這也是在現代教育中,家長們都願意選擇在孩子小時候進行習慣教育的原因之一。
在現代教育中,一個孩子習慣的養成是非常不易的。所以家長們更容易以灌輸性的和強制性的方式去讓孩子們養成習慣。現代教育中習慣決定論的出現,讓家長們紛紛開始督促孩子們養成他們眼中乖孩子的習慣。即使這些習慣可能並不適合於自己孩子的自然成長,只是在他們認為是有利於孩子的生長與成長。在競爭尤為激勵的現代教育中,家長普遍的觀點:向「好孩子看齊」,或者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些觀點使得習慣的養成帶有功利化色彩缺少對於自然需求與順應天性的關注。社會性因素以及主觀性因素的存在使得有些孩子的習慣並沒有對符合自身的習慣需求得到多少滿足,而出現盲目跟風的習慣速成。使得一些習慣的存在是同社會環境掛鈎的:處在同樣的社會環境下才可以保持習慣;當社會環境產生變化時這個習慣也就隨著社會環境的變化慢慢消失。這種習慣的養成的養成是最不自然地,會消滅孩子良好的天性而不是完善孩子的天性。
孩子們從出生就會啼哭,對待哭聲有些家長會特別在意而有些家長又非常不在意。這兩種做法都是沒有順應自然教育的方法,並且在將來孩子天性完善的問題上會面臨很多難以扭轉的習慣或早已養成的性格的阻礙。在《愛彌兒》中就舉出了對孩子的哭聲非常不在意的例子。因為嬰幼兒階段的孩子沒有語言表達的能力,所以他們通過哭來表達自己的想法。如果他餓了或渴了,他就啼哭;如果他太冷了或者是太熱了,他就啼哭;如果他需要活動,而人們硬要他休息,他就啼哭,如果他想睡,而人們打擾他,他就啼哭。
可是人們一點都不在意,不研究或觀察他需要什麼。只是任由他繼續哭下去,常常惹得自己不耐煩。這樣會使孩子養成不愛表達的習慣,過多次的需求得不到滿足,使他們感覺自己就算有些表達是沒有得到解決進而養成沉默寡言的習慣。羞於表達而且不擅長與表達都是將來可能要面臨的問題。但是在只有獨生子女佔大多數家庭的當下,一個孩子有六個大人來疼愛。捨不得孩子哭的現象佔大多數。孩子只要一哭出聲,就馬上有人猜測他需要什麼:是渴了還是餓了;是太冷了還是太熱了;是需要活動還是要休息;是要睡覺還是要起床。太容易的是孩子的需求得到滿足會使孩子變得驕縱,養成「只要是我需要的就必須滿足我」的習慣。命令他人和自以為是的性格是將來可能要面臨的問題。
三 順應天性的習慣和強制養成的習慣
盧梭在《愛彌兒》的開頭引用到:我們身患一種可以治好的病;我們生來就是向善的,如果我們願意改正,我們就能得到自然的幫助。盧梭覺得人的天性是善良即性本善。但是人的天性也有缺陷的,是需要去彌補,在彌補的過程中需要順應自然。因為天性在一出生的不固定性,有缺陷性,所以天性的彌補需要後天的教育。在後天的教育中順應自然的習慣養成最能彌補天性的缺陷。強制性養成的習慣是不能消滅天性的。有一些被我們阻礙著不讓垂直生長的植物,他們就具有這樣的習性。自由生長的植物,雖然保持著人們強制它傾斜生長的方向,但是它們的液汁並不因此改變原來的方向。而且如果這種植物繼續發育的話,他又會直立地生長。
人從一出生就是有感覺的。然後慢慢意識到這種感覺的存在,然後去追求或是逃避出現的這種感覺。判斷的標準便是這種感覺適不適宜於我們的生活,給我們帶來痛苦還是幸福。隨著我們感覺越來越敏銳,這些標準就越來越明顯,但是由於受到習慣的遏制,感覺或多或少的會產生變化。在沒產生變化之前的感覺稱作內在自然。內在的自然是純粹的,但接下來產生變化要形成的感性的感覺就會受到習慣的支配。到之後出現了理智或理性的想法時,又會產生別的感覺。這時需要用習慣使我們重回自然的狀態,順應自然發展自身。
對於自然感覺的推崇使得盧梭對孩子的感官教育和體格鍛鍊尤為重視,他認為大自然就有增強孩子的身體和使之成長的辦法,從體格到視覺,聽覺等六種感官感覺。有缺陷的天性慢慢被順應自然的習慣所彌補即一個人慢慢的成熟。而一個人的成熟應有與欲望相適應的能力和體格,人只有有傑出的職業能力和強健的體格才能有機會完全實現自己的欲望;個人的成熟還需要各種感官的引用,因為感覺是自然狀態的自身反應而感官是感覺的直接體會者
當時文化日進,工具繁多,我們把各種工具環置四周,便把自然賦予我們的東西棄而不用了,日漸養成了不管做什麼事都去依賴工具的習慣,而忽視了利用自己的感官去發展做事的技巧和智慧,後一樁才是人類的天性和本能。所以一個人的成熟除了體格的強壯和感官的引用,還需要發展和提升自身的天性使其成為理智或是理性判斷的前提,不是去依賴工具而是自如的運用感官能力。
#教育微頭條#
這裡是小杜老師~
有興趣的請大家關注,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