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教育家盧梭的《愛彌兒》教給我們:如何順應教育養成習慣?

2020-12-27 小杜老師prepare

有人說,自然不過就是習慣罷了。這是什麼意思呢?不是有一些強制養成的習慣永遠也不能消滅天性嗎?盧梭在《愛彌兒》中給出彌補天性的方法:順應自然養成的習慣可以彌補天性的缺陷。習慣不管是在《愛彌兒》中還是現代教育中都是孩子生長和成長中必不可少的一環。養成什麼樣的習慣和如何養成習慣也成為當下較為關注的教育問題。習慣的養成要符合孩子的成長軌跡既要順應孩子的自然成長,不要揠苗助長。用養成的習慣即後天教育彌補孩子本身先天的缺陷。

一 習慣是什麼

每天晨起洗臉刷牙洗漱是習慣;每次從別人手中接過東西時總道一句謝謝也是習慣;每天堅持背幾個單詞還是習慣。如果問這些習慣是怎樣養成的,大部分人的回答都會是:從小到大我一直在做這些事情呀!從一些自身的經歷以及身邊人的發展不難看出習慣是需要一直長期堅持的是事情。

關於習慣的解釋是積久養成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在人們看來是關於衣食住行的事情。這也就說明人們最初的習慣只涉及到人們生來就必須要消耗的事物。也就是說衣食住行的消耗是人們本身需要的關於順應自身發展的要求所要去習慣的一些事情。從少到老長時間的重複使這些行為成為了人們生活中的習慣。但是關於衣食住行的解釋只是狹義的生活方式。廣義的生活方式是指人們一切生活活動的典型方式和特徵總和。廣義的生活方式除了涉及到衣食住行等必要的消耗還會涉及到發展型消耗和享受型消耗。在現代社會中,發展型消耗和享受型消耗也會隨著長年累月的積累形成特定的習慣。如果說因為必須型消耗是人們生來就需要的,所以經由必須型消耗所養成的習慣是順應自然教育可以用來完善天性的。那麼這樣的因果關係難免有些牽強。在這三種消耗養成的習慣中有哪些順應自然教育培養而成,有哪些是可以用來完善天性的習慣並沒有定論。

美國整容醫生麥克斯威爾·馬爾茨的《心理控制術》中,馬爾茨通過21天的觀察實驗發現,截肢病人需要21天來適應沒有肢體的現實。所以就有習慣需要21天來養成的說法,但是這個觀察實驗中所提出的是習慣的改變並不是養成。倫敦大學大學學院的健康心理學家費莉帕·勒理及其同事也進行過關於習慣的實驗他們發現習慣養成需要的天數因人而異,最高會達到164天,其平均數是66天。從兩個實驗的對比中我們可以得出:習慣的養成要比習慣的改變難度要大,而二者都遠比我們想像中的艱難。盧梭也在《愛彌兒》中寫道:一旦他們有了牢固的習慣,要作任何改變的話,對他們都是很危險的。但是如果習慣的養成和改變不順應自然教育,那麼習慣對於天性的危害就遠大於習慣本身的養成和改變

二 自然教育中的習慣和現代教育中的習慣

盧梭倡導「人生來是自由,平等的」;「天賦人權」;「崇尚自然」等。自然教育思想也是由他的思想所轉化而來的。自然教育是要服從自然的永恆法則,聽任人的身心的自由發展的。其手段就是生活和實踐,讓孩子從生活和實踐的切身體驗中,通過感官的感受去獲得他所需的知識。所以盧梭在習慣的養成和改變方面也順應自然教育。他提出:養成順應自然的習慣最適宜的時期就是在幼兒時期。一個孩子可以忍受一個大人不能忍受的習慣的變化,孩子的性情是溫和且容易引導的。而且對於孩子來說,習慣養成和改變的危險低於大人。所以自然教育中倡導,孩子的習慣養成時間最好的是在幼兒時期。這也是在現代教育中,家長們都願意選擇在孩子小時候進行習慣教育的原因之一。

在現代教育中,一個孩子習慣的養成是非常不易的。所以家長們更容易以灌輸性的和強制性的方式去讓孩子們養成習慣。現代教育中習慣決定論的出現,讓家長們紛紛開始督促孩子們養成他們眼中乖孩子的習慣。即使這些習慣可能並不適合於自己孩子的自然成長,只是在他們認為是有利於孩子的生長與成長。在競爭尤為激勵的現代教育中,家長普遍的觀點:向「好孩子看齊」,或者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些觀點使得習慣的養成帶有功利化色彩缺少對於自然需求與順應天性的關注。社會性因素以及主觀性因素的存在使得有些孩子的習慣並沒有對符合自身的習慣需求得到多少滿足,而出現盲目跟風的習慣速成。使得一些習慣的存在是同社會環境掛鈎的:處在同樣的社會環境下才可以保持習慣;當社會環境產生變化時這個習慣也就隨著社會環境的變化慢慢消失。這種習慣的養成的養成是最不自然地,會消滅孩子良好的天性而不是完善孩子的天性。

孩子們從出生就會啼哭,對待哭聲有些家長會特別在意而有些家長又非常不在意。這兩種做法都是沒有順應自然教育的方法,並且在將來孩子天性完善的問題上會面臨很多難以扭轉的習慣或早已養成的性格的阻礙。在《愛彌兒》中就舉出了對孩子的哭聲非常不在意的例子。因為嬰幼兒階段的孩子沒有語言表達的能力,所以他們通過哭來表達自己的想法。如果他餓了或渴了,他就啼哭;如果他太冷了或者是太熱了,他就啼哭;如果他需要活動,而人們硬要他休息,他就啼哭,如果他想睡,而人們打擾他,他就啼哭。

可是人們一點都不在意,不研究或觀察他需要什麼。只是任由他繼續哭下去,常常惹得自己不耐煩。這樣會使孩子養成不愛表達的習慣,過多次的需求得不到滿足,使他們感覺自己就算有些表達是沒有得到解決進而養成沉默寡言的習慣。羞於表達而且不擅長與表達都是將來可能要面臨的問題。但是在只有獨生子女佔大多數家庭的當下,一個孩子有六個大人來疼愛。捨不得孩子哭的現象佔大多數。孩子只要一哭出聲,就馬上有人猜測他需要什麼:是渴了還是餓了;是太冷了還是太熱了;是需要活動還是要休息;是要睡覺還是要起床。太容易的是孩子的需求得到滿足會使孩子變得驕縱,養成「只要是我需要的就必須滿足我」的習慣。命令他人和自以為是的性格是將來可能要面臨的問題。

三 順應天性的習慣和強制養成的習慣

盧梭在《愛彌兒》的開頭引用到:我們身患一種可以治好的病;我們生來就是向善的,如果我們願意改正,我們就能得到自然的幫助。盧梭覺得人的天性是善良即性本善。但是人的天性也有缺陷的,是需要去彌補,在彌補的過程中需要順應自然。因為天性在一出生的不固定性,有缺陷性,所以天性的彌補需要後天的教育。在後天的教育中順應自然的習慣養成最能彌補天性的缺陷。強制性養成的習慣是不能消滅天性的。有一些被我們阻礙著不讓垂直生長的植物,他們就具有這樣的習性。自由生長的植物,雖然保持著人們強制它傾斜生長的方向,但是它們的液汁並不因此改變原來的方向。而且如果這種植物繼續發育的話,他又會直立地生長。

人從一出生就是有感覺的。然後慢慢意識到這種感覺的存在,然後去追求或是逃避出現的這種感覺。判斷的標準便是這種感覺適不適宜於我們的生活,給我們帶來痛苦還是幸福。隨著我們感覺越來越敏銳,這些標準就越來越明顯,但是由於受到習慣的遏制,感覺或多或少的會產生變化。在沒產生變化之前的感覺稱作內在自然。內在的自然是純粹的,但接下來產生變化要形成的感性的感覺就會受到習慣的支配。到之後出現了理智或理性的想法時,又會產生別的感覺。這時需要用習慣使我們重回自然的狀態,順應自然發展自身。

對於自然感覺的推崇使得盧梭對孩子的感官教育和體格鍛鍊尤為重視,他認為大自然就有增強孩子的身體和使之成長的辦法,從體格到視覺,聽覺等六種感官感覺。有缺陷的天性慢慢被順應自然的習慣所彌補即一個人慢慢的成熟。而一個人的成熟應有與欲望相適應的能力和體格,人只有有傑出的職業能力和強健的體格才能有機會完全實現自己的欲望;個人的成熟還需要各種感官的引用,因為感覺是自然狀態的自身反應而感官是感覺的直接體會者

當時文化日進,工具繁多,我們把各種工具環置四周,便把自然賦予我們的東西棄而不用了,日漸養成了不管做什麼事都去依賴工具的習慣,而忽視了利用自己的感官去發展做事的技巧和智慧,後一樁才是人類的天性和本能。所以一個人的成熟除了體格的強壯和感官的引用,還需要發展和提升自身的天性使其成為理智或是理性判斷的前提,不是去依賴工具而是自如的運用感官能力。

#教育微頭條#

這裡是小杜老師~

有興趣的請大家關注,收藏

相關焦點

  • 盧梭《愛彌兒》:教育如何順應自然,使孩子成為真正的人?
    200多年後,法國著名啟蒙運動思想家盧梭著《愛彌兒》,他的教育思想轟動了法國和西歐資產階級國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至今仍有借鑑意義。在這一時期的重點任務是,教孩子告別偏見和不良習慣,發展他們的自由想法。3、少年期:增強動手能力12至15歲為少年期,盧梭認為這時是「勞動、教育、學習的時期」。
  • 《愛彌兒》盧梭
    該書是一本夾敘夾議的教育小說,書中以富家孤兒愛彌兒為主人公,論述了男子的教育改革,批判英國舊教育的荒謬腐朽,並提出新教育的原則和理想。並且借愛彌兒未來妻子蘇菲的教育,論證了女子教育的革新。全書反映了自然主義教育思想,闡述性善論。其思想對後世許多教育家都有啟發和影響。該書在西方教育史上首次系統提出了新的兒童教育觀,從而在教育史上掀起了一場「哥白尼式的革命」。
  • 教育名著導讀——盧梭《愛彌兒》
    盧梭( Jean Jacques Rousseau,1712-1778)是18世紀法國啟蒙運動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文學家。他出生於瑞士日內瓦。父親是鐘錶匠,母親在生下他一周後便去世了。盧梭10歲時,父親因和一個軍官發生衝突而被迫逃出法國的裡昂,他遂由舅父撫養,並在一鄉村教師那裡接受了兩年的教育。16歲以後,盧梭開始了流浪生活。經人介紹,他認識了對他一生有重大影響的華倫夫。
  • 盧梭《愛彌兒》--為天使準備
    一般認為,該書在西方教育史上首次系統提出了新的兒童教育觀,從而在教育史上掀起了一場「哥白尼式的革命」。盧梭的教育思想也被總結為「自然教育」。《愛彌兒》作為盧梭的晚期作品,剛發表就被巴黎禁止,盧梭本人也被當局通緝,被迫流亡,幾年後歸來受到大眾的認可,才名聲顯赫起來。著名的德國哲學家康德為了讀《愛彌兒》,曾經一周沒有出門散步,打破他四十年如一日的習慣,而且是唯一一次,讚頌盧梭為「人性中的牛頓」。
  • 論盧梭《愛彌兒》中的教育思想及其意義
    論盧梭《愛彌兒》中的教育思想及其意義孟暉 - 《傳奇·傳記文學選刊:理論研究》 - 2010《愛彌兒》是法國偉大的啟蒙思想家盧梭的重要著作,該書以小說體的形式,充分反映了盧梭的教育思想。在此書中,盧梭通過對他所假設的學生「愛彌兒」從出生到青年時代的系統教育,激烈地反對封建教育制度,闡述了其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和教育理念。
  • 《愛彌兒》讀書分享:盧梭教你如何教育孩子
    讓-雅克·盧梭(Jean-Jacques Rousseau,1712年~1778年),是法國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文學家、作曲家,啟蒙運動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所寫的《愛彌兒》在教育學界影響尤為深遠。《愛彌兒》是一本夾敘夾議的教育小說,書中以富家孤兒愛彌兒為主人公,論述了愛彌兒的從小到大的成長過程中的各種教育問題,批判英國舊教育的荒謬腐朽,並提出了著名的自然教育理論。並且借愛彌兒未來妻子蘇菲的教育,論證了女子教育的革新。盧梭在《愛彌兒》中為孩子的教育提出了許多新的思想和理論,在今天,仍能給我們教育孩子提供很大的啟發:真正的教育不在於口訓而在於實行。
  • 法國教育家盧梭有哪些教育主張和思想?產生了什麼樣的影響呢?
    盧梭畫像盧梭(讓·雅克·盧梭),出生於1712年6月28日,於1778年7月2日去世,出身於瑞士日內瓦的一貧苦家庭,是法國十八世紀的啟蒙大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民主政論家和浪漫主義文學流派的開創者,啟蒙運動代表人物之一,代表作有《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社會契約論》、《愛彌兒》、《懺悔錄》等著作。
  • 從《愛彌兒》來看盧梭的教育思想
    學過歷史的人都知道,盧梭 是18世紀法國啟蒙運動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出生貧苦,卻寫了震撼世界的社會學著作《社會契約論》;他沒有父親,卻寫出了當時的最流行教育小說《愛彌爾》;他提出了自然教育理論,被譽為「教育史上的哥白尼」。
  • 盧梭和他的《愛彌兒》
    盧梭是十八世紀法國的啟蒙運動者,是近代資產階級進步的思想家。他的政治理論給法國大革命作了先導,對美國獨立和世界人民謀求自由解放的鬥爭,給予了有力的推動。他對於近世宗教、社會、政治、教育的改革,都曾作出偉大的啟發和指導。他的《愛彌兒》是構思廿載和撰寫三載的不朽之作,在掃除封建教育和建設近代教育的轉折中,無疑是高大的豐碑。
  • 「風流才子」之盧梭
    今天主要給大家介紹盧梭這個人物。接下來對其進行詳細的介紹:1.人物介紹盧梭,法國十八世紀啟蒙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文學家,民主政論家和浪漫主義文學流派的開創者,啟蒙運動代表人物之一。主要著作有《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社會契約論》《愛彌兒》《懺悔錄》《新愛洛伊絲》《植物學通信》等。
  • 震撼的《愛彌兒》,偉大的盧梭
    然而,唯有人的教育是我們能夠加以控制的,但盧梭也意識到誰能夠對孩子周圍的其他人的言語和行為通通管到呢?我們只能儘可能地接近我們的教育目標,要達到這一點,是需要一點運氣的。因此,愛彌兒的教育不是要探索一般意義上的公共教育問題,盧梭在對教育對象的選擇與培養上,具有一定的偶然性。
  • 《愛彌兒》中的教育思想
    《愛彌兒》是法國著名教育家盧梭的著作,相信各位正在備考教師招聘考試的同學並不陌生,那麼在教師招聘的考試中,究竟為什麼《愛彌兒》這本書佔了如此重要的地位呢?《愛彌兒》究竟有哪些重要的教育思想呢?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吧!《愛彌兒》這本書是法國著名的啟蒙思想家盧梭所寫,此書出版時,轟動了整個法國和西歐一些資產階級國家,影響巨大。
  • 盧梭《愛彌兒》速讀:成長與教育的法則
    在《愛彌兒》中,盧梭虛構了一個叫愛彌兒的孩子,通過對愛彌兒的教育,構建了一個教育體系,讓愛彌兒成為盧梭《社會契約論》中的自然人,免於墮落,在社會中生活。儘管寫就於兩百多年前,然而盧梭提出的很多教育問題,在今天仍然有很強的借鑑意義。因為盧梭討論的不只是教育問題,更是一個人的成長問題。
  • 盧梭名著《愛彌兒》20句經典,句句精闢,值得每位家長深思!
    盧梭(1712-1778)是法國著名的思想家,《愛彌兒》他的教育學著作,首次出版於1762年。為了完成《愛彌兒》,盧梭花了20年時間進行觀察和構思,3年時間撰寫。在書中,盧梭批判了摧殘兒童身心的舊式教育,描繪了一幅培養新人的藍圖。
  • 「複試·名著導讀」讓·雅克·盧梭《愛彌兒》
    盧梭,全名讓-雅克·盧梭(法語:Jean-Jacques Rousseau,1712年6月28日 --- 1778年7月2日),是瑞士裔的法國思想家、哲學家、作家、政治理論家和作曲家。是18世紀法國大革命的思想先驅,法國啟蒙運動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主要著作有{《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社會契約論》、《愛彌兒》、《懺悔錄》、《新愛洛漪絲》、《植物學通信}》等。
  • 盧梭的《愛彌爾》著作簡思
    盧梭在《愛彌兒》中提出了著重培養資產階級社會新人的道路,著重闡述了自然主義教育理論,關於體育、德育、智育等論述。盧梭認為,在對「愛彌兒」進行教育之前,要做好充分的準備,教師、保姆的選擇也很重要。教師的選擇標準:絕不做一個可以出賣的人,由自己父母或者最好的朋友擔當,一個孩子的教師應該是年輕的,一個教師只能教一位學生。不僅教知識,更教孩子如何做人。
  • 盧梭的自然主義教育
    在歷年考試中,盧梭作為教師招聘考試的重要考頻人物之一,主要是對其觀點的考查,出現在單選題與判斷題兩大題型,以識記為主。接下來由中公講師為廣大考生對盧梭的自然主義教育進行總結歸納。1.人物簡介盧梭是18世紀法國傑出的啟蒙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文學家、民主政論家、浪漫主義文學流派的開創者和啟蒙運動代表人物之一。
  • 想對孩子發脾氣時,不如讀一讀盧梭的《愛彌兒》,實行勝於口訓
    所以說,我們不能拿小部分的成功案例來要求孩子。如果拿成功案例來說的話,那些精英人士,哪一個是從小被家長喋喋不休地講道理,道理講不通就又打又罵的呢?至少上文所說的賈伯斯和比爾蓋茨,都擁有一個幸福而快樂的童年。真正的教育理念,是需要經得起廣泛的考驗的。
  • 盧梭的自然主義教育理論
    盧梭是18世紀法國傑出的啟蒙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文學家。在教育上,他認為教育的任務是是兒童「歸於自然」,這也是他的自然主義教育的核心。在四川歷年考試中,盧梭是單選和判斷題的常考點,下面我們就詳細了解一下盧梭的自然主義教育理論。1、教育著作——《愛彌兒》「出自造物主之手的東西都是好的,而一旦到了人的手裡,就全變壞了。」
  • 以人的自由發展和自然教育為基礎的培養新人的教育理想
    》盧梭是18 世紀法國啟蒙思想運動中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通過教育代表作《愛彌爾》,提出了以人的自由發展和自然教育為基礎的培養新人的教育理想,奠定了在教育史上顯赫地位。常考題目如下:1.認為人為的,根據社會要求強加給兒童的教育是壞的教育,讓兒童順其自然發展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這一觀點源自於( )A.《愛彌兒》B.《教育漫話》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