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愛彌兒》中,盧梭虛構了一個叫愛彌兒的孩子,通過對愛彌兒的教育,構建了一個教育體系,讓愛彌兒成為盧梭《社會契約論》中的自然人,免於墮落,在社會中生活。
儘管寫就於兩百多年前,然而盧梭提出的很多教育問題,在今天仍然有很強的借鑑意義。
因為盧梭討論的不只是教育問題,更是一個人的成長問題。
盧梭認為,好的教育與成長,需要遵循3條法則。
自然法則
在同時代的啟蒙思想家們都為理性而歡聲吶喊的時候,盧梭憑藉驚人的敏感已經意識到了理性會給人帶來的問題。
崇尚自然,是盧梭給出的解決方法。
可以說,盧梭領先於浪漫主義近百年看到了自然對人的意義。
在《愛彌兒》中,自然是教育的第一法則,也是最重要的基礎性法則。
盧梭認為,自然是最好的老師,在沒有人為教育的原始時代,原始人憑藉對自然的學習擁有了生存的本領,而在他所處的時代,自然卻被遺忘了。
人們過於幹涉孩子的戶外活動,認為戶外充滿了危險,卻不知,嬌生慣養的孩子更有可能夭折。
對於孩子來說,適當地接觸自然的艱苦,在沒有危險的情況下讓身體習慣惡劣的環境,能讓孩子變得非常強健。
這條道理,對於成年人也同樣適用。
依從同樣的道理,不要給孩子教授寓言故事。
盧梭所在的時代,人們喜歡給孩子講拉封丹的寓言,其中很多故事,如「烏鴉和狐狸」等,我們這個時代依然流行。
人們希冀孩子從寓言中得到教育,但三觀沒有成型的孩子,往往分辨不出寓言故事的角色。
經常會對故事裡的反面角色情有獨鍾,因為覺得有個性。
在「烏鴉與狐狸」之間,孩子們往往更喜歡狐狸,而不是可憐被騙走了肉的烏鴉。
同樣,也不要和孩子講道理,理性是最後成熟的,不能用最後的果來種因。
那應該用什麼教育孩子呢?經驗。
愛彌兒通過對請帖的認識,發現認識更多的字能掌握更多的信息,也能讓他在人群中更受歡迎,於是他開始主動學習識字。
興趣永遠是最強大的內生動力,因興趣而產生的行動,往往比外在強制管用得多。
不要爭分奪秒,慢慢來
耐心,不只對教育孩子而言至關重要,對於成年人也是如此。
知乎上一位用戶講述種植的經歷特別動人:
「以前我種過哈密瓜的種子,每天澆水希望能看到它發芽,長大,結瓜。一天兩天……一個星期過去了,它連顆嫩芽都沒長。我就放棄了,把它隨便放在陽臺一角。過了一段時間,我家又有新的植物來,我找花盆安置的時候,在角落發現原來那個種有哈密瓜的盆子,裡面有一株乾癟了的嫩芽。原來它也曾努力生長,只是我給的耐心和時間不夠。」
自然生長的東西總是急不得,培養孩子的道德觀念也急不得。不要讓自己的爆發性情緒暴露給孩子。
盧梭舉例說,如果孩子看到其他人在生氣因此而震驚,大人要解釋說,這個人生病了,他在發熱。
由此將過度的情緒視為一種疾病,告訴孩子急躁的情緒是要不得的。
教育最重要的是行動,而不是說教。
說教可以在短時間說明問題,然而卻無法讓孩子記住,只有行動,才能讓孩子有切身體驗。行動,需要等待時機。
盧梭舉了一個例子。
一個脾氣特別暴躁的孩子,經常毀壞手邊的東西。
盧梭把家具都放到他夠不到的地方,孩子弄壞了家具,他並不著急修,而是讓孩子體驗到家具壞了的不便。
即使孩子打碎了窗戶,盧梭也沒有生氣,只是冷冷地告訴他,這些窗戶是我的,我要保護這些窗戶的安全。
之後,把孩子關在沒有窗戶的房間呆一會。
這個時候要告誡僕人也要說,「我也要保護那些窗戶。」由此形成教育的同盟。
很多家庭的教育裡缺少這樣的同盟,父母的說法有分歧,有時老人也來摻和一下。
尤其是老人的參與,會讓剛形成的原則瞬間失效。
懲罰不是目的,讓孩子認識到這樣做是錯誤的才是。
因此在孩子答應不再打破那些窗戶之後,大人也要做出反應,要高興地擁抱他,像訂立契約一樣神聖。
在這個過程中,孩子體會到了履行承諾以及用處。
不要因為孩子撒謊而給與教訓或者懲罰,要讓孩子自己體會到謊言的不良後果和影響。
孩子的不良習慣,只有讓他自己意識到後果,才有內在地改正驅動。
如果孩子喜歡熬夜,早上起不來,那就放任孩子睡懶覺,等到孩子發現錯過了自己喜歡的聚會或者其他喜歡的活動,自然會對這個教訓謹記於心。
對於成年人,亦是如此。
很多人「知道很多道理,卻過不好這一生」的原因在於,他並不是真的知道。
例如自律,人們都知道自律是個好習慣,但這種知道,類似於孩子對於大人說教的「知道」,並沒有從行為上認識到。
真正意識到必須自律的人,早已是自律的典範了。
了解自己的極限,把握當下
聽從自然的安排,不是認命或放棄努力,而是了解自己的能力極限。
追求夢想非常勇敢,但有時候放棄,也是一種智慧。
「我們不停地超越自己,做我們能力範圍之外的事情,常常把我們帶到永遠也到不了的地方。它就是我們所有痛苦的真正根源。」
展望遙不可及的未來,卻忽視了盈盈在握的現在,是最大的愚蠢。
對當下的體驗不是享樂主義,而是不要緊抓住一切不放,把自己限定在一個目標裡。
我們常聽說「等我怎樣了怎樣了,我就去做什麼事。」「等我到了多少多少歲,我就去怎樣怎樣。」
人生就在這種限定中倏忽而過,為什麼要「等」呢?
把握當下的另一個內涵,是不要自尋煩惱,特別是那些不重要的煩惱。
盧梭舉例說,有多少王公貴族因為失去了他們從未見過的一塊土地而讓自己痛苦不堪。
一個快樂、精力充沛的人,因為郵局送來的一封信,瞬間像洩了氣的皮球,沮喪不已。
這封信到底給你帶來了什麼傷害?直接扯斷了你的胳膊還是腿?為什麼一封信能讓一個人的內心發生如此大的變化?
如果那封信遺失了,從沒有送到這個人手中,他是不是會一直快樂下去?
人生裡有很多這樣的「信」,這是我們的妄念,也是無邊的欲望,省去這些,對人生沒什麼影響,而擁有這些,只會徒增煩惱和痛苦。
在《愛彌兒》的結尾,長大成人的愛彌兒有了自己的家庭,他跑來告訴盧梭,他不久也要做父親了,他將親自教導他的孩子,而對於盧梭,愛彌兒則請求繼續做他這個老師的老師。
「只要我活著,我就需要你。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你,因為現在我已經開始承擔一個成年人的任務了。」
教育孩子,也是成年人認知自己的過程。
好的教育,對成年人要求更高,所以盧梭說,「一個人要掌控住孩子,就必須經常掌控住自己。」
尼採曾經這樣評價叔本華:「真正的教育者並非擁有顯赫的頭銜和豐功偉業之人,而是可以幫助你將潛力發揮出來的人。」
盧梭所提倡的教育,也是如此。
人,不應該活成「別人期待的樣子」,而應是「你自己想要成為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