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梭《愛彌兒》速讀:成長與教育的法則

2020-12-11 金汐筆談

在《愛彌兒》中,盧梭虛構了一個叫愛彌兒的孩子,通過對愛彌兒的教育,構建了一個教育體系,讓愛彌兒成為盧梭《社會契約論》中的自然人,免於墮落,在社會中生活。

儘管寫就於兩百多年前,然而盧梭提出的很多教育問題,在今天仍然有很強的借鑑意義。

因為盧梭討論的不只是教育問題,更是一個人的成長問題。

盧梭認為,好的教育與成長,需要遵循3條法則。

自然法則

在同時代的啟蒙思想家們都為理性而歡聲吶喊的時候,盧梭憑藉驚人的敏感已經意識到了理性會給人帶來的問題。

崇尚自然,是盧梭給出的解決方法。

可以說,盧梭領先於浪漫主義近百年看到了自然對人的意義。

在《愛彌兒》中,自然是教育的第一法則,也是最重要的基礎性法則。

盧梭認為,自然是最好的老師,在沒有人為教育的原始時代,原始人憑藉對自然的學習擁有了生存的本領,而在他所處的時代,自然卻被遺忘了。

人們過於幹涉孩子的戶外活動,認為戶外充滿了危險,卻不知,嬌生慣養的孩子更有可能夭折。

對於孩子來說,適當地接觸自然的艱苦,在沒有危險的情況下讓身體習慣惡劣的環境,能讓孩子變得非常強健。

這條道理,對於成年人也同樣適用。

依從同樣的道理,不要給孩子教授寓言故事。

盧梭所在的時代,人們喜歡給孩子講拉封丹的寓言,其中很多故事,如「烏鴉和狐狸」等,我們這個時代依然流行。

人們希冀孩子從寓言中得到教育,但三觀沒有成型的孩子,往往分辨不出寓言故事的角色。

經常會對故事裡的反面角色情有獨鍾,因為覺得有個性。

在「烏鴉與狐狸」之間,孩子們往往更喜歡狐狸,而不是可憐被騙走了肉的烏鴉。

同樣,也不要和孩子講道理,理性是最後成熟的,不能用最後的果來種因。

那應該用什麼教育孩子呢?經驗。

愛彌兒通過對請帖的認識,發現認識更多的字能掌握更多的信息,也能讓他在人群中更受歡迎,於是他開始主動學習識字。

興趣永遠是最強大的內生動力,因興趣而產生的行動,往往比外在強制管用得多。

不要爭分奪秒,慢慢來

耐心,不只對教育孩子而言至關重要,對於成年人也是如此。

知乎上一位用戶講述種植的經歷特別動人:

「以前我種過哈密瓜的種子,每天澆水希望能看到它發芽,長大,結瓜。一天兩天……一個星期過去了,它連顆嫩芽都沒長。我就放棄了,把它隨便放在陽臺一角。過了一段時間,我家又有新的植物來,我找花盆安置的時候,在角落發現原來那個種有哈密瓜的盆子,裡面有一株乾癟了的嫩芽。原來它也曾努力生長,只是我給的耐心和時間不夠。」

自然生長的東西總是急不得,培養孩子的道德觀念也急不得。不要讓自己的爆發性情緒暴露給孩子。

盧梭舉例說,如果孩子看到其他人在生氣因此而震驚,大人要解釋說,這個人生病了,他在發熱。

由此將過度的情緒視為一種疾病,告訴孩子急躁的情緒是要不得的。

教育最重要的是行動,而不是說教。

說教可以在短時間說明問題,然而卻無法讓孩子記住,只有行動,才能讓孩子有切身體驗。行動,需要等待時機。

盧梭舉了一個例子。

一個脾氣特別暴躁的孩子,經常毀壞手邊的東西。

盧梭把家具都放到他夠不到的地方,孩子弄壞了家具,他並不著急修,而是讓孩子體驗到家具壞了的不便。

即使孩子打碎了窗戶,盧梭也沒有生氣,只是冷冷地告訴他,這些窗戶是我的,我要保護這些窗戶的安全。

之後,把孩子關在沒有窗戶的房間呆一會。

這個時候要告誡僕人也要說,「我也要保護那些窗戶。」由此形成教育的同盟。

很多家庭的教育裡缺少這樣的同盟,父母的說法有分歧,有時老人也來摻和一下。

尤其是老人的參與,會讓剛形成的原則瞬間失效。

懲罰不是目的,讓孩子認識到這樣做是錯誤的才是。

因此在孩子答應不再打破那些窗戶之後,大人也要做出反應,要高興地擁抱他,像訂立契約一樣神聖。

在這個過程中,孩子體會到了履行承諾以及用處。

不要因為孩子撒謊而給與教訓或者懲罰,要讓孩子自己體會到謊言的不良後果和影響。

孩子的不良習慣,只有讓他自己意識到後果,才有內在地改正驅動。

如果孩子喜歡熬夜,早上起不來,那就放任孩子睡懶覺,等到孩子發現錯過了自己喜歡的聚會或者其他喜歡的活動,自然會對這個教訓謹記於心。

對於成年人,亦是如此。

很多人「知道很多道理,卻過不好這一生」的原因在於,他並不是真的知道。

例如自律,人們都知道自律是個好習慣,但這種知道,類似於孩子對於大人說教的「知道」,並沒有從行為上認識到。

真正意識到必須自律的人,早已是自律的典範了。

了解自己的極限,把握當下

聽從自然的安排,不是認命或放棄努力,而是了解自己的能力極限。

追求夢想非常勇敢,但有時候放棄,也是一種智慧。

「我們不停地超越自己,做我們能力範圍之外的事情,常常把我們帶到永遠也到不了的地方。它就是我們所有痛苦的真正根源。」

展望遙不可及的未來,卻忽視了盈盈在握的現在,是最大的愚蠢。

對當下的體驗不是享樂主義,而是不要緊抓住一切不放,把自己限定在一個目標裡。

我們常聽說「等我怎樣了怎樣了,我就去做什麼事。」「等我到了多少多少歲,我就去怎樣怎樣。」

人生就在這種限定中倏忽而過,為什麼要「等」呢?

把握當下的另一個內涵,是不要自尋煩惱,特別是那些不重要的煩惱。

盧梭舉例說,有多少王公貴族因為失去了他們從未見過的一塊土地而讓自己痛苦不堪。

一個快樂、精力充沛的人,因為郵局送來的一封信,瞬間像洩了氣的皮球,沮喪不已。

這封信到底給你帶來了什麼傷害?直接扯斷了你的胳膊還是腿?為什麼一封信能讓一個人的內心發生如此大的變化?

如果那封信遺失了,從沒有送到這個人手中,他是不是會一直快樂下去?

人生裡有很多這樣的「信」,這是我們的妄念,也是無邊的欲望,省去這些,對人生沒什麼影響,而擁有這些,只會徒增煩惱和痛苦。

在《愛彌兒》的結尾,長大成人的愛彌兒有了自己的家庭,他跑來告訴盧梭,他不久也要做父親了,他將親自教導他的孩子,而對於盧梭,愛彌兒則請求繼續做他這個老師的老師。

「只要我活著,我就需要你。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你,因為現在我已經開始承擔一個成年人的任務了。」

教育孩子,也是成年人認知自己的過程。

好的教育,對成年人要求更高,所以盧梭說,「一個人要掌控住孩子,就必須經常掌控住自己。」

尼採曾經這樣評價叔本華:「真正的教育者並非擁有顯赫的頭銜和豐功偉業之人,而是可以幫助你將潛力發揮出來的人。」

盧梭所提倡的教育,也是如此。

人,不應該活成「別人期待的樣子」,而應是「你自己想要成為的樣子」。

相關焦點

  • 教育名著導讀——盧梭《愛彌兒》
    盧梭和其他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的著作正是反映了這要求。《愛彌兒》一書則是盧梭通過對他所假設的教育對象愛彌兒的教育,來反對封建教育制度,闡述他的資產階級教育思想。《愛彌兒》最初是盧梭應德舍農索夫人之請而寫的。它以動人的文學風格和半小說體裁,虛構了一個出身名門的孤兒「愛彌兒」和他未來的妻子「蘇菲」,進而提出自己的教育主張。
  • 盧梭《愛彌兒》--為天使準備
    1761年被認為是世界第一部浪漫主義文學作品的《新愛洛綺絲》出版,轟動巴黎,次年,《愛彌兒》與《社會契約論》一同出版,進一步提高了他的聲望。《愛彌兒》是盧梭創作的教育學著作,全書共五卷。在這本書中,盧梭把自己設想成一個理想的教師,把愛彌兒設想為理想的學生,敘述了愛彌兒從出生到20歲成長和受教育的全過程。
  • 論盧梭《愛彌兒》中的教育思想及其意義
    論盧梭《愛彌兒》中的教育思想及其意義孟暉 - 《傳奇·傳記文學選刊:理論研究》 - 2010《愛彌兒》是法國偉大的啟蒙思想家盧梭的重要著作,該書以小說體的形式,充分反映了盧梭的教育思想。在此書中,盧梭通過對他所假設的學生「愛彌兒」從出生到青年時代的系統教育,激烈地反對封建教育制度,闡述了其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和教育理念。
  • 震撼的《愛彌兒》,偉大的盧梭
    無疑,愛彌兒在他的成長曆程中獲得了精神上的升華,但是,愛彌兒的教育是在相對封閉的自然環境中進行的,沒有經受過社會的檢驗。在《愛彌兒》的附錄中,我們可以看出,愛彌兒和蘇菲從鄉村走向城市,面臨著複雜的社會境況,蘇菲背叛了愛彌兒,社會的風氣、惡習、他人行為的引誘以及虛偽的友情的陷害,社會或文明的腐敗使得愛彌兒和蘇菲的關係土崩瓦解。
  • 盧梭《愛彌兒》:教育如何順應自然,使孩子成為真正的人?
    ——盧梭明代著名的思想家王守仁說過這麼一句話:「大抵童子之情, 樂嬉遊而憚拘檢;如草木之始萌芽, 舒暢之則條達, 推撓之則哀萎。」意思是:每一個孩子的天性,都喜歡遊戲活動,而討厭約束行為。兒童就像剛萌芽的樹木一樣,順應自然法則,就會枝繁葉茂。如果阻撓天性自然,就會枯萎。
  • 盧梭和他的《愛彌兒》
    有的教育學者說,如今所有的教育原理都被這本書在二百年前提出了。有的教育學者說,只要柏拉圖的《理想國》和盧梭的《愛彌兒》留存於世,縱令其他教育著述焚毀,教育園地依然是馥鬱芬芳的。很清楚,《愛彌兒》是值得我們研究並從而批判繼承的人類教育遺產。  為著深入理解《愛彌兒》的意義,首須理解十八世紀是法國的黑暗時代。
  • 從《愛彌兒》來看盧梭的教育思想
    自然主義教育理論完美無缺嗎?盧梭通過教育代表作《愛彌兒》,提出了以人的自由發展和自然教育為基礎的、培養新人的而教育理想,確立了自身在教育史上的顯赫地位,的教育思想在當時社會、教育界都起到了革命的作用,卻未必切合當今實際。
  • 《愛彌兒》盧梭
    內容簡介:《愛彌兒》是法國思想家讓-雅克·盧梭創作的教育學著作,首次出版於1762年。
  • 《愛彌兒》讀書分享:盧梭教你如何教育孩子
    他所寫的《愛彌兒》在教育學界影響尤為深遠。《愛彌兒》是一本夾敘夾議的教育小說,書中以富家孤兒愛彌兒為主人公,論述了愛彌兒的從小到大的成長過程中的各種教育問題,批判英國舊教育的荒謬腐朽,並提出了著名的自然教育理論。並且借愛彌兒未來妻子蘇菲的教育,論證了女子教育的革新。
  • 法國教育家盧梭的《愛彌兒》教給我們:如何順應教育養成習慣?
    盧梭在《愛彌兒》中給出彌補天性的方法:順應自然養成的習慣可以彌補天性的缺陷。習慣不管是在《愛彌兒》中還是現代教育中都是孩子生長和成長中必不可少的一環。養成什麼樣的習慣和如何養成習慣也成為當下較為關注的教育問題。習慣的養成要符合孩子的成長軌跡既要順應孩子的自然成長,不要揠苗助長。用養成的習慣即後天教育彌補孩子本身先天的缺陷。
  • 沒有撫養過孩子的盧梭竟然寫出了《愛彌兒》這部論教育的巨著
    隨後,就轉向讀盧梭的《社會契約論》,盧梭的著作就對讀者友好多了,哲學家羅素評價盧梭,從嚴格意義上來說,盧梭作品算不上哲學著作,確實,這位法國啟蒙主義思想家的著作更像是文學作品和社會學還有政治學的融合,這也難怪,他的《愛彌兒》等作品商務印書館漢譯名著書脊是綠色的,商務印書館漢譯名著系列,橙色是哲學,綠色是政治學社會學,藍色是經濟學,黃色是歷史學和地理學,2018年的時候在北京書市展覽上
  • 「複試·名著導讀」讓·雅克·盧梭《愛彌兒》
    主要著作有{《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社會契約論》、《愛彌兒》、《懺悔錄》、《新愛洛漪絲》、《植物學通信}》等。《愛彌兒:論教育質數的孤獨》《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愛彌兒:論教育》共分五卷。盧梭根據兒童的年齡提出了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兒童進行教育的原則、內容和方法。
  • 《愛彌兒》:盧梭的莊重
    《愛彌兒》這部著作,我幾乎是每年都要重讀一遍,因為它是一部講操守、講德行(修行)的書。    毋庸諱言,當今世界是一個自我膨脹、欲望賁張的現實存在,但操守、德行畢竟是人類高貴的理想層面,有提升人性的重要作用,因而就有著社會營造和自覺塑造的現實需要。    然而,怎樣才能擁有高尚的操守和高潔的德行呢?
  • 盧梭的自然主義教育
    在歷年考試中,盧梭作為教師招聘考試的重要考頻人物之一,主要是對其觀點的考查,出現在單選題與判斷題兩大題型,以識記為主。接下來由中公講師為廣大考生對盧梭的自然主義教育進行總結歸納。1.人物簡介盧梭是18世紀法國傑出的啟蒙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文學家、民主政論家、浪漫主義文學流派的開創者和啟蒙運動代表人物之一。
  • 盧梭的《愛彌爾》著作簡思
    《愛彌兒》全文脈絡,全書共有五卷,前四卷以盧梭遐想的對象「愛彌兒」為主人公,夾敘夾義的介紹了他從出生到成年的教育過程。第五卷,介紹了女孩「蘇菲」。盧梭在《愛彌兒》中提出了著重培養資產階級社會新人的道路,著重闡述了自然主義教育理論,關於體育、德育、智育等論述。盧梭認為,在對「愛彌兒」進行教育之前,要做好充分的準備,教師、保姆的選擇也很重要。教師的選擇標準:絕不做一個可以出賣的人,由自己父母或者最好的朋友擔當,一個孩子的教師應該是年輕的,一個教師只能教一位學生。不僅教知識,更教孩子如何做人。
  • 「風流才子」之盧梭
    今天主要給大家介紹盧梭這個人物。接下來對其進行詳細的介紹:1.人物介紹盧梭,法國十八世紀啟蒙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文學家,民主政論家和浪漫主義文學流派的開創者,啟蒙運動代表人物之一。主要著作有《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社會契約論》《愛彌兒》《懺悔錄》《新愛洛伊絲》《植物學通信》等。
  • 《愛彌兒》中的教育思想
    《愛彌兒》是法國著名教育家盧梭的著作,相信各位正在備考教師招聘考試的同學並不陌生,那麼在教師招聘的考試中,究竟為什麼《愛彌兒》這本書佔了如此重要的地位呢?《愛彌兒》究竟有哪些重要的教育思想呢?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吧!《愛彌兒》這本書是法國著名的啟蒙思想家盧梭所寫,此書出版時,轟動了整個法國和西歐一些資產階級國家,影響巨大。
  • 盧梭的自然主義教育理論
    盧梭是18世紀法國傑出的啟蒙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文學家。在教育上,他認為教育的任務是是兒童「歸於自然」,這也是他的自然主義教育的核心。在四川歷年考試中,盧梭是單選和判斷題的常考點,下面我們就詳細了解一下盧梭的自然主義教育理論。1、教育著作——《愛彌兒》「出自造物主之手的東西都是好的,而一旦到了人的手裡,就全變壞了。」
  • 想讓孩子自然成長,你一定要看看《愛彌兒》
    的《愛彌兒》。沒錯,你沒看錯,就是那個你歷史課本上學過的法國啟蒙思想家盧梭,他的一本關於自然教育的經典著作。《愛彌兒》引入中國已經快100年了,早在1923年就有中譯本了。如果你有興趣讀這本書的話,我建議閱讀商務印書館2013年版,李平漚譯本。《愛彌兒》分為五卷,根據兒童的年齡提出了不同的教育原則、內容和方法。下面,我們就一卷一捲來說:第一卷,主要針對兩歲以下的嬰兒,盧梭提倡對他們進行體育教育,使兒童能自然發展。這個看法,可能超出了我們一般人的認知。
  • 盧梭名著《愛彌兒》20句經典,句句精闢,值得每位家長深思!
    盧梭(1712-1778)是法國著名的思想家,《愛彌兒》他的教育學著作,首次出版於1762年。為了完成《愛彌兒》,盧梭花了20年時間進行觀察和構思,3年時間撰寫。在書中,盧梭批判了摧殘兒童身心的舊式教育,描繪了一幅培養新人的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