奴隸們在鎖鏈中失去了每一樣東西,包括擺脫鎖鏈的願望;他們愛他們自己的奴役狀態,就像牲畜愛他們所處的環境一樣。——盧梭《社會契約論》如果你不首先培養活潑的兒童,你就決不能教出聰明的人來。——盧梭《愛彌爾》
(一)黎明前的黑暗
17-18世紀,當中國尚處於清王朝所開闢的中國歷史最後一個封建王朝之際,歐洲正不動聲色的進行繼文藝復興後的又一次偉大的反封建的思想解放運動「啟蒙運動」。以法國為中心,其核心思想是「理性崇拜」,用理性之光碟機散愚昧的黑暗,以知識進步為名,自然科學為動力,有力批判了王權專制,宗教愚昧及貴族特權,宣傳了平等與民主、自由和進步的思想。開啟了近代西方意識覺醒與科技發展的思想準備和輿論宣傳。
十七世紀裡仍然是君主政體的法國,則囊括了西歐中世紀裡一切社會黑暗專制與剝削壓迫的典型,王權專制與天主教會控制著國家個人的社會生活和人民本應自由思想。宮廷貴族貪圖享樂、揮霍無度、國庫空虛;農村在封建領主和教會的盤剝下早已千瘡百孔,而天主教會則勾結專制的王權,推行文化專制和愚民政策,排除異己並瘋狂殘害不同信仰者和有進步思想的人們。
(二)啟蒙的火炬
「啟蒙」在法語的本意則意喻「光明」。當時反思社會壓迫現實的思想家們認為,時至今日,人們仿佛處於已被黑暗籠罩,而應用進步的思想驅散黑暗,指引人們走向光明。他們撰書立著,批判王權專制和宗教愚昧,並把矛頭根源指向王權與教會,認為一切社會不平等的根源源自法國王權至上的貴族制度與禁錮束縛人自由思想的天主教會。
如何才能推倒王權與教會這一盤剝人民的機器?出身於瑞士日內瓦的一貧苦家庭,當過學徒秘書乃至僕役的盧梭接過了思想的大旗。即便一生顛沛流離,備歷艱辛,仍舊為處於盤剝的農民與市民現狀而憂心忡忡,並企圖撼動教會與王權的大廈而為人類未來的自由另尋出路。
(三)正義的法律綱領——《社會契約論》
涉獵廣泛伴著閱讀思考極大地開闊了他的視野,豐富了他的思想,對自由和民主深有體會的他運用獨到的思想使他走在了啟蒙運動的前沿。他毫不客氣的指出社會的種種弊病根源不在於人,而在於社會制度,終於1759年動筆撰寫《社會契約論》而於1762年4月正式出版。推倒了使王權與教會大廈崩塌的第一塊多米諾骨牌。
正如《社會契約論》開卷第一句:「人人生而自由,而又無往不被枷鎖所束縛;我並不能論證人為何生而自由,卻能陳述無往不被枷鎖束縛的緣由」。以精密的論證無情批判了王權與教會的虛偽本質與盤剝人民的現實,並一再告誡人們,必須通過集會,預防政府篡奪權力變成專制政府,這樣是對政府的一種保護同時也是一種約束。時至今日,「主權在民與天賦人權」的思想仍舊是影響社會一股不可動搖的力量。
當人民業已民意洶洶準備將教會與王權的弊病永世根除,盧梭便先一步意識到,舊的大廈業已搖搖欲墜,而新的大廈卻並無藍圖。剷平廢墟的重任是第一批啟蒙思想家的,而構想新的未來的卻只能教給下一代,因為老一代人心中總是怨恨與批駁,而孩子不會因王權與教會的壓迫而無法自由暢想未來的世界。
(四)正義的自由延續——《愛彌爾》
撰寫《社會契約論》的同期,盧梭為教育史上添上濃墨重彩的一筆,那就是《愛彌爾》的問世。該書是一本夾敘夾議的教育小說,通過對舊世家長灌輸教育的無情揭露轉而提出以孩童自由為根本教育理念,認為一個人的兒童時期對其一生有著深遠意義,所以不能用各種枷鎖束縛兒童,阻礙他們自然本性的發展,而理應引導孩童逐步以自由的理念認識並接觸這個世界。這是盧梭的根本立場,也是他獨具思想教育學說的重要原則。自由與正義,要依靠法律約束政府使人民不至於再度陷入被類似王權與教會盤剝壓迫的困境,並依靠以自由為核心的教育使自由正義理念得以傳播延續。
正義要麼靠法律,要麼靠教育!這兩種理念分別在《社會契約論》與《愛彌爾》中,得到了最絕妙與詳細的論證,也是盧梭思想最關鍵的體現。把握住這兩本書背後的思想就得以理解盧梭所處的時代劇變的潮流,以及它所持的足以撼動舊世界的思想的力量。
- The End -
作者 | 查拉圖斯特謙 | 一群熱愛智慧的人
參考資料:《盧梭浪漫主義思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