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梭,近代最具影響力的哲學大師,他的思想標誌著理性時代的終結和浪漫主義的誕生。他把政治思維和倫理思維推向新的方向。
他在音樂上和其他藝術上的變革都具有革命性。他對人們的生活方式影響深遠。
他教導父母們教育子女要不拘陳規,因材施教;他深化了友誼和愛情中的情感表現而不是拘謹禮讓的束縛。
他使人們睜開雙眼,面對自然的絢麗多姿,他使自由成為一個幾乎是人們普遍渴望的目標。
1774年盧梭開始寫自傳性的《懺悔錄》,追述自己過去半個世紀的往事。在他筆下,生活中違背道德良心的小事被披露無遺。這種大膽地把自己的經歷和公諸於世的做法,在當時還不多見,盧梭一向善於描繪寧靜幽雅的環境、悠閒平和的氣氛。
《懺悔錄》仍然保持了這種風格:構思細膩巧妙,文筆輕靈脫俗,富有音樂感。他的《懺悔錄》達到了聖·奧克斯丁《懺悔錄》同樣經典的地位。
《懺悔錄》敢於赤裸裸地公開披露自己的隱私、揭示自己傷疤。盧梭,是人格意義上的突破,值得讓人尊重和佩服。
而中國當代的傳記文學創作,是否應該學一點盧梭的精神呢!不管是在大大小小的書店裡還是大街小巷的書攤上到處是各種名人的傳記。然而,翻開一本本書,從頭到尾,通篇都是過五關、斬六將,而看不到他(她)走麥城,更有甚者,把自己說成一朵花,把別人說成豆腐渣,藉機抬高自己,為自己樹碑立傳。總之,不是他(她)實際的那樣,而是他(她)希望的那樣。其實寫自傳的不管是自己寫還是請別人寫,真正寫出自己的成長變化,犯過什麼過失,倒是對世人有益。
其實學一點盧梭的精神,並不是象某些明星那樣拿自己那點隱私來吸引讀者。更多的應該是對讀者、為後人有教益的功過是非、經驗教訓。一個人在幾十年的經歷中,他所走的路程,很難說是筆直的,一點彎度也沒有,不犯錯誤的人是沒有的。
問題是看你有沒有盧梭的那種自我剖析的覺悟。敢不敢象盧梭那樣揭露自己的傷疤,對自己的功過是非有沒有一點實事求是的精神。周總理生前曾說過:如果我寫書,我就寫我一生中的錯誤,要讓活著的人們都能從過去的錯誤中吸取教訓。
翻譯者劉思慕在《歌德自傳》譯者新序中說:「深刻的自我解剖和坦率的自我披瀝,是《歌德自傳》的第一個特點……」而這些偉大的、著名的人物,敢於披露和承認自己的缺點,並沒有因此而影響自己的威望,後人不是同樣敬重他們嗎?
盧梭說,當時我是什麼樣的人,我就寫成什麼樣的人:當時我是卑鄙齷齪的,就寫我的卑鄙齷齪;當時我是善良忠厚、道德高尚的,就寫我的善良忠厚和道德高尚。
萬能的上帝啊!我的內心完全暴露出來了,和你親自看到的完全一樣,請你把那無數的眾生叫到我跟前來!讓他們聽聽我的懺悔,讓他們為我的種種墮落而嘆息,讓他們為我的種種惡行而羞愧。然後,讓他們每一個人在您的寶座前面,同樣真誠地披露自己的心靈,看看有誰敢於對您說:「我比這個人好!」。這一段話像極了耶穌對惡意誹謗一個妓女的法力賽人說的話一樣:你們當中誰若沒犯過罪,就可以打她。結果,眾人一個個丟下石頭,低首離去。
盧梭的為人向來遭人垢病。他性格激烈、多變,熱情奔放而又極端敏感,大悲大喜旁若無人,缺乏自制力。正是這些相互衝突的個性讓他更像一個活生生的人而不是神。他睿智但是也活得苟且,他驕傲但是也卑微,他坦誠但是也有掩飾。
在自傳裡,盧梭懺悔了一個年輕時犯的錯誤。有一次他偷了主人家一個漂亮的絲巾,把事情賴在一個他喜歡的小女僕身上,因而使那個無辜的女僕蒙受了羞辱。由於盧梭的「自暴隱私」,一些後來的哲學家包括羅素甚至認為盧梭根本談不上是個哲人。而我卻認為盧梭觸及了哲學的本質問題-他首先用自己為解剖標本,對人性做了一次深刻的探討。
上帝造人的時候,給我們一雙眼睛看外部的世界,審視內心的智慧之眼則是這顆懺悔的心。如果說讀蒙田讓我心靈安詳閒適,讀盧梭則使我悲天憫人。盧梭覺得前輩作家蒙田還坦白得不夠,他說蒙田雖然也講了自己的缺點,卻把它們寫得相當可愛,看起來像是自責,但是卻是自贊。他針鋒相對地提出了一個哲理性的警句:「沒有可憎的缺點的人是沒有的。」 在懺悔錄裡,他寫了他的吝嗇,他的偷盜習慣,他對朋友的背叛,他說的謊行的騙。
盧梭的晚年孤獨不幸。由於《愛彌爾》一書的出版,被當局者視為異教邪說,因此最高法院判決將已出版的《愛彌爾》全部燒毀,並立即通緝盧梭。再加上處理人際關係上的不如意,令盧梭在精神上的狀態近乎瘋狂。他疑心重重,不得安寧――水果商減價賣給他蔬菜,以施捨來羞辱他;馬車轉彎時差點撞死他;人們賣給他的墨水是無色的,讓他寫不了辯護詞;甚至到處都有人在跟蹤和監視他。
然而神是公正的,盧梭的思想光芒沒有因歲月而黯淡。盧梭不論在社會政治思想上,在文學內容、風格和情調上都開闢了一個新的時代。曾有一位法國批評家說:我們十九世紀的人就是從盧梭這本書裡走出來的。
盧梭在地下應該瞑目了,起碼他在死後的,有我這樣一個讀者在崇敬他,捧讀他的作品。縱橫古今中外,有多少作家能像他那樣毫不留情地剖心剜肺地寫自傳呢?
本文摘自網絡,感恩原創作者
盧梭簡介
盧梭是十八世紀法國代表性的思想家,1712年6月26日,生於日內瓦共和邦。1750年,他以論文《論科學與藝術》得獎,聲名大噪。以後,他以歌劇《鄉村的預言者》和喜劇《那爾西斯》譜曲,並先後出版了《人類不平等起源論》與《政治經濟論》。接著,他寫出了書信體小說《新愛露綺絲》,此書一出,佳評如湧,一版再版。1762年,他發表了《民約論》與《愛彌兒》。晚年,他埋頭著作《盧梭與若望傑克對話錄》和《孤獨散步者的夢想》,1778年7月2日,他在巴黎北郊愛爾姆儂威爾,突然中風逝世。距伏爾泰之死,僅一個月。
編後語:
活在真實裡面對與看待自己,遠比活在暢想裡只看到「塑造的自己」更有力量!祝福大家面對真實的自己,實相圓滿!
感恩祝福·快樂分享探索內在旅程|超越痛苦之身
尊重自由意志|求證宇宙之道
滋養內在力量|共享生命之美
love-light-journey
和喜歡的人,做喜歡的事,享受創造的過程
公開課、小型工作坊、演講、分享會、瑜伽、太極、藝術靜心沙龍
請聯絡我們:
13806170697(如是)
18921500716(行者)
投稿請發送至郵箱:
292344279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