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梭與《懺悔錄》

2021-02-19 愛與光之旅

盧梭,近代最具影響力的哲學大師,他的思想標誌著理性時代的終結和浪漫主義的誕生。他把政治思維和倫理思維推向新的方向。

他在音樂上和其他藝術上的變革都具有革命性。他對人們的生活方式影響深遠。

他教導父母們教育子女要不拘陳規,因材施教;他深化了友誼和愛情中的情感表現而不是拘謹禮讓的束縛。

他使人們睜開雙眼,面對自然的絢麗多姿,他使自由成為一個幾乎是人們普遍渴望的目標。


1774年盧梭開始寫自傳性的《懺悔錄》,追述自己過去半個世紀的往事。在他筆下,生活中違背道德良心的小事被披露無遺。這種大膽地把自己的經歷和公諸於世的做法,在當時還不多見,盧梭一向善於描繪寧靜幽雅的環境、悠閒平和的氣氛。

《懺悔錄》仍然保持了這種風格:構思細膩巧妙,文筆輕靈脫俗,富有音樂感。他的《懺悔錄》達到了聖·奧克斯丁《懺悔錄》同樣經典的地位。

《懺悔錄》敢於赤裸裸地公開披露自己的隱私、揭示自己傷疤。盧梭,是人格意義上的突破,值得讓人尊重和佩服。


而中國當代的傳記文學創作,是否應該學一點盧梭的精神呢!不管是在大大小小的書店裡還是大街小巷的書攤上到處是各種名人的傳記。然而,翻開一本本書,從頭到尾,通篇都是過五關、斬六將,而看不到他(她)走麥城,更有甚者,把自己說成一朵花,把別人說成豆腐渣,藉機抬高自己,為自己樹碑立傳。總之,不是他(她)實際的那樣,而是他(她)希望的那樣。其實寫自傳的不管是自己寫還是請別人寫,真正寫出自己的成長變化,犯過什麼過失,倒是對世人有益。

其實學一點盧梭的精神,並不是象某些明星那樣拿自己那點隱私來吸引讀者。更多的應該是對讀者、為後人有教益的功過是非、經驗教訓。一個人在幾十年的經歷中,他所走的路程,很難說是筆直的,一點彎度也沒有,不犯錯誤的人是沒有的。


問題是看你有沒有盧梭的那種自我剖析的覺悟。敢不敢象盧梭那樣揭露自己的傷疤,對自己的功過是非有沒有一點實事求是的精神。周總理生前曾說過:如果我寫書,我就寫我一生中的錯誤,要讓活著的人們都能從過去的錯誤中吸取教訓。

翻譯者劉思慕在《歌德自傳》譯者新序中說:「深刻的自我解剖和坦率的自我披瀝,是《歌德自傳》的第一個特點……」而這些偉大的、著名的人物,敢於披露和承認自己的缺點,並沒有因此而影響自己的威望,後人不是同樣敬重他們嗎?

盧梭說,當時我是什麼樣的人,我就寫成什麼樣的人:當時我是卑鄙齷齪的,就寫我的卑鄙齷齪;當時我是善良忠厚、道德高尚的,就寫我的善良忠厚和道德高尚。

萬能的上帝啊!我的內心完全暴露出來了,和你親自看到的完全一樣,請你把那無數的眾生叫到我跟前來!讓他們聽聽我的懺悔,讓他們為我的種種墮落而嘆息,讓他們為我的種種惡行而羞愧。然後,讓他們每一個人在您的寶座前面,同樣真誠地披露自己的心靈,看看有誰敢於對您說:「我比這個人好!」。這一段話像極了耶穌對惡意誹謗一個妓女的法力賽人說的話一樣:你們當中誰若沒犯過罪,就可以打她。結果,眾人一個個丟下石頭,低首離去。


盧梭的為人向來遭人垢病。他性格激烈、多變,熱情奔放而又極端敏感,大悲大喜旁若無人,缺乏自制力。正是這些相互衝突的個性讓他更像一個活生生的人而不是神。他睿智但是也活得苟且,他驕傲但是也卑微,他坦誠但是也有掩飾。

在自傳裡,盧梭懺悔了一個年輕時犯的錯誤。有一次他偷了主人家一個漂亮的絲巾,把事情賴在一個他喜歡的小女僕身上,因而使那個無辜的女僕蒙受了羞辱。由於盧梭的「自暴隱私」,一些後來的哲學家包括羅素甚至認為盧梭根本談不上是個哲人。而我卻認為盧梭觸及了哲學的本質問題-他首先用自己為解剖標本,對人性做了一次深刻的探討。

上帝造人的時候,給我們一雙眼睛看外部的世界,審視內心的智慧之眼則是這顆懺悔的心。如果說讀蒙田讓我心靈安詳閒適,讀盧梭則使我悲天憫人。盧梭覺得前輩作家蒙田還坦白得不夠,他說蒙田雖然也講了自己的缺點,卻把它們寫得相當可愛,看起來像是自責,但是卻是自贊。他針鋒相對地提出了一個哲理性的警句:「沒有可憎的缺點的人是沒有的。」 在懺悔錄裡,他寫了他的吝嗇,他的偷盜習慣,他對朋友的背叛,他說的謊行的騙。

盧梭的晚年孤獨不幸。由於《愛彌爾》一書的出版,被當局者視為異教邪說,因此最高法院判決將已出版的《愛彌爾》全部燒毀,並立即通緝盧梭。再加上處理人際關係上的不如意,令盧梭在精神上的狀態近乎瘋狂。他疑心重重,不得安寧――水果商減價賣給他蔬菜,以施捨來羞辱他;馬車轉彎時差點撞死他;人們賣給他的墨水是無色的,讓他寫不了辯護詞;甚至到處都有人在跟蹤和監視他。

然而神是公正的,盧梭的思想光芒沒有因歲月而黯淡。盧梭不論在社會政治思想上,在文學內容、風格和情調上都開闢了一個新的時代。曾有一位法國批評家說:我們十九世紀的人就是從盧梭這本書裡走出來的。

盧梭在地下應該瞑目了,起碼他在死後的,有我這樣一個讀者在崇敬他,捧讀他的作品。縱橫古今中外,有多少作家能像他那樣毫不留情地剖心剜肺地寫自傳呢?

本文摘自網絡,感恩原創作者

盧梭簡介

盧梭是十八世紀法國代表性的思想家,1712年6月26日,生於日內瓦共和邦。1750年,他以論文《論科學與藝術》得獎,聲名大噪。以後,他以歌劇《鄉村的預言者》和喜劇《那爾西斯》譜曲,並先後出版了《人類不平等起源論》與《政治經濟論》。接著,他寫出了書信體小說《新愛露綺絲》,此書一出,佳評如湧,一版再版。1762年,他發表了《民約論》與《愛彌兒》。晚年,他埋頭著作《盧梭與若望傑克對話錄》和《孤獨散步者的夢想》,1778年7月2日,他在巴黎北郊愛爾姆儂威爾,突然中風逝世。距伏爾泰之死,僅一個月。

編後語:

活在真實裡面對與看待自己,遠比活在暢想裡只看到「塑造的自己」更有力量!祝福大家面對真實的自己,實相圓滿!

感恩祝福·快樂分享




探索內在旅程|超越痛苦之身

尊重自由意志|求證宇宙之道

滋養內在力量|共享生命之美


love-light-journey


和喜歡的人,做喜歡的事,享受創造的過程


公開課、小型工作坊、演講、分享會、瑜伽、太極、藝術靜心沙龍

請聯絡我們:

13806170697(如是)

18921500716(行者)

投稿請發送至郵箱:

2923442799@qq.com


相關焦點

  • 盧梭的《懺悔錄》
    他痛恨當時扼殺人性的封建主義思想,提出「回到自然」口號,影響了後世幾代哲學家、教育家如康德、杜威等,他的《懺悔錄》記錄了自己獨特的一生。   這個人,就是18世紀法國傑出的思想家、文學家讓·雅克·盧梭。 《懺悔錄》是盧梭的文學自傳,也是後人理解他的思想觀點的重要文獻。
  • 盧梭《懺悔錄》
    盧梭的《懺悔錄》,我斷斷續續讀了一年多。
  • 盧梭《懺悔錄》中的直接引語分析
    [5] 本文在使用「話語」一詞時,指的是《懺悔錄》中以直接引語或間接引語等語法形式呈現出來的人物所說出的話,相當於盧梭在其哲學著作中使用的「語言」一詞,而不是當今結構主義理論賦予「話語」一詞的含義。[6] 不論自傳的傳主與生活中的原型如何相似,傳主畢竟只是作者即使不是虛構,也是建構起來的一個紙上的人物,與真正的生活原型有著本質的區別。
  • 任由朋友佔有妻子,拋棄5個親生孩子,盧梭卻成為世界著名教育家
    盧梭,法國偉大的哲學家、教育家、思想家、文學家,18世紀法國大革命的思想先驅,啟蒙運動的代表人物之一,晚年著成了《懺悔錄》對於世界的影響很大。1712年6月28日,盧梭出生於瑞士日內瓦的一個鐘錶匠家庭,母親在他出生幾天後,因產褥熱過世。10歲時,父親因得罪議會官員被通緝,逃離日內瓦,留下了孤苦伶仃的小盧梭。
  • 盧梭:這麼操蛋的社會,我卻如此單純
    本來很壓抑的盧梭,突然間激動了起來。他後來在《懺悔錄》裡寫:「在讀到這個問題的瞬間,我看到了另一世界,我也變成了另一個人……半個小時裡,我激情難抑,起身時發現西裝背心上沾滿了淚水——可是,該死的,我之前哭過?」盧梭好像很容易掉眼淚。見到狄德羅,兩人執手相視,狄德羅發現他精神不寧,一問,盧梭說了雜誌上的這道題,又談了自己的想法。「賢弟,你意如何?」
  • 姚雲帆 | 指向超越領域的文本中介:福柯《<盧梭評斷讓·雅克>導言...
    福柯認為,能夠證明盧梭《懺悔錄》的這種寫作傾向的例證有兩個:第一個例子是,當盧梭對不讀《懺悔錄》而對他進行道德審判的人,進行了最為嚴厲的詛咒,即「失去生命」,這並非單純詛咒誹謗者的死亡,而是暗示,如果不通過閱讀,來理解盧梭的行事為人,就會會喪失獲得文本中所指涉的這個理想的作者「讓-雅克·盧梭」的美好、完善的生命,其精神生命在死後也沒法永駐。
  • 「風流才子」之盧梭
    今天主要給大家介紹盧梭這個人物。接下來對其進行詳細的介紹:1.人物介紹盧梭,法國十八世紀啟蒙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文學家,民主政論家和浪漫主義文學流派的開創者,啟蒙運動代表人物之一。主要著作有《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社會契約論》《愛彌兒》《懺悔錄》《新愛洛伊絲》《植物學通信》等。
  • 周濂談盧梭:我的哲學入門
    編者按:1712年6月28日盧梭生於瑞士日內瓦,是法國偉大的啟蒙思想家。值此盧梭誕辰307年之際,特摘錄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周濂的新書《打開:周濂的100堂西方哲學課》中有關盧梭的章節,以晌讀者。在進入盧梭(Jean-Jacques Rousseau,1712—1778)的精神世界之前,先來說一說我的個人經歷吧。
  • 自傳、回憶錄、懺悔錄的區別何在?
    自傳、回憶錄、懺悔錄的區別何在?2020-05-18 19:5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編者按:本書可謂是回憶錄和自傳這種文體本身的「傳記」,從聖奧古斯丁的《懺悔錄
  • 法國教育家盧梭有哪些教育主張和思想?產生了什麼樣的影響呢?
    盧梭畫像盧梭(讓·雅克·盧梭),出生於1712年6月28日,於1778年7月2日去世,出身於瑞士日內瓦的一貧苦家庭,是法國十八世紀的啟蒙大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民主政論家和浪漫主義文學流派的開創者,啟蒙運動代表人物之一,代表作有《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社會契約論》、《愛彌兒》、《懺悔錄》等著作。
  • 論盧梭《愛彌兒》中的教育思想及其意義
    論盧梭《愛彌兒》中的教育思想及其意義孟暉 - 《傳奇·傳記文學選刊:理論研究》 - 2010《愛彌兒》是法國偉大的啟蒙思想家盧梭的重要著作,該書以小說體的形式,充分反映了盧梭的教育思想。在此書中,盧梭通過對他所假設的學生「愛彌兒」從出生到青年時代的系統教育,激烈地反對封建教育制度,闡述了其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和教育理念。
  • 如何看待盧梭?啟蒙運動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
    《懺悔錄》敘述到此結束。之後,盧梭又應英國哲學家休謨的邀請,輾轉去了英國;終因與休謨之間的分歧愈來愈大而離開英國。不得已回到法國隱姓埋名,重新過隱居的生活。   1770年遇赦後回到巴黎,仍不得安寧,受到嚴密監視,老景悽涼。流亡生涯、不安寧的歲月並未影響到盧梭的著述。在此期間,他先後著有《懺悔錄》、《一個孤獨的散步者的遐想》、《山中書信》、《對話錄》等著作。
  • 從《愛彌兒》來看盧梭的教育思想
    盧梭:人生來自由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可是在系統深讀盧梭生平及著作後就會疑惑:在思想上多元化文化多樣的中國,盧梭的育兒思想真的完全正確嗎?最後,盧梭還提出了女子教育問題,但並沒有強調男女平等。四 公民教育理論盧梭又是一個對新的社會程度充滿幻想的思想家 ,主張建立國家 教育制度 和培養良好 的國家公民 。
  • 盧梭:一個孤獨的人,才是真正幸福的人
    盧梭:一個孤獨的人,才是真正幸福的人讓-雅克·盧梭(1712—1778年),18世紀時期法蘭西偉大哲學家、啟蒙思想家、教育家、文學家、民主政論家,是浪漫主義文學流派的開創者,是該時期啟蒙運動的重要思想家和主要代表人物,盧梭的主要代表作品有《愛彌兒
  • 震撼的《愛彌兒》,偉大的盧梭
    盧梭的母親蘇薩娜·盧梭是一位牧師的女兒,頗為聰明,端莊賢淑,但在盧梭出生不久便去世了。為此盧梭的父親伊薩克·盧梭非常傷心,對盧梭疼愛有加,把對其母親的愛全傾注在盧梭身上。他的父親非常喜歡讀書,受其父親的影響,盧梭自幼酷愛讀書學習。
  • 「複試·名著導讀」讓·雅克·盧梭《愛彌兒》
    盧梭,全名讓-雅克·盧梭(法語:Jean-Jacques Rousseau,1712年6月28日 --- 1778年7月2日),是瑞士裔的法國思想家、哲學家、作家、政治理論家和作曲家。主要著作有{《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社會契約論》、《愛彌兒》、《懺悔錄》、《新愛洛漪絲》、《植物學通信}》等。
  • 法國天才盧梭的畸形生活:將5個孩子送給他人,任由朋友佔有妻子
    法國天才盧梭的畸形生活:將5個孩子送給他人,任由朋友佔有妻子。18世紀的西方,是西方思想飛速進步的年代,而讓-雅克·盧梭就是其中最具影響力的一員,他是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還是浪漫主義文學流派的鼻祖。
  • 盧梭:感動、講理和發脾氣,父母這樣管教孩子有害而無益
    盧梭:法國十八世紀啟蒙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文學家,他在《懺悔錄》第6章提到「我對他們只知道用三種對孩子不但無益往往有害的方法,那就是:感動、講理和發脾氣」。盧梭《懺悔錄》第6章節選偉大的盧梭,在管教孩子方面也並非天才。
  • 教育名著導讀——盧梭《愛彌兒》
    盧梭( Jean Jacques Rousseau,1712-1778)是18世紀法國啟蒙運動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文學家。他出生於瑞士日內瓦。父親是鐘錶匠,母親在生下他一周後便去世了。盧梭10歲時,父親因和一個軍官發生衝突而被迫逃出法國的裡昂,他遂由舅父撫養,並在一鄉村教師那裡接受了兩年的教育。16歲以後,盧梭開始了流浪生活。經人介紹,他認識了對他一生有重大影響的華倫夫。
  • 盧梭研究經典,我們該如何理解盧梭的孤獨?
    斯塔羅賓斯基細讀盧梭,從中傾聽盧梭至今依舊跳動的思想脈搏,寫下了關於他思想的一份全新診斷書:透明與障礙。他嘗試把盧梭的個體精氣與幾個世紀的政治想像和對峙加以重塑。斯塔羅賓斯基始終將盧梭的個人命運與其思想脈絡緊扣在一起,將盧梭的哲思與瘋狂、政治與想像統一起來,字裡行間散發出一股詩人氣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