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12年,盧梭出生於日內瓦一個鐘錶匠的家庭。呱呱墜地之時喪母,沒有享受過母愛。從小在其父的指導與鼓勵下學會閱讀,並讀了大量古希臘、古羅馬的文學書籍;尤其是普魯塔克的名人傳記最為他所愛。天姿早慧,勤於思考。10歲時,父親與人發生糾紛逃離家園,失去父愛;被舅父撫養並送到朗莫西埃牧師那裡,學了兩年拉丁文(這是他一輩子唯一的一次正規教育)。 13歲開始,在一個性格粗暴的鐘表鏤刻師的店鋪當學徒,飽受磨難,倍嘗艱辛。兩年後,因難以忍受學徒生活,被迫棄職離鄉,四處流浪,開始了長期漂泊,顛沛流離的生活。此期間,對小說《吉爾.布拉斯》有深刻印象,其時該書作者勒薩日(1688—1747)還在世。年輕的盧梭就是一個典型吉爾.布拉斯。這個時期,華倫夫人給了他第一個生活的溫暖港灣,既給了他渴求的母愛和溫馨且略嫌病態的愛情;又為他樹立了做人要善良、誠實、勤於學習、勇於探索的榜樣。在這兒,盧梭度過了近14年的浪漫而不太穩定的生活,留下了許多美好的回憶。
1742年,離開華倫夫人,來到花花世界——巴黎闖蕩。隨身帶一本具有獨創性見解的著作《音樂記譜法》,希望藉此革新音樂世界並發點小財。不言而喻,他的希望落空了。為了謀生,他先後當過家庭教師、書記員、外交秘書、作家等。在此期間,他遇上一個小自己12歲,樸實、善良、美麗的文盲姑娘戴萊絲,並結為終生伴侶。與她先後生了5個孩子,他把這些孩子都送進了育嬰堂(晚年,為自己這種棄嬰行為追悔不已。)。同時,也廣交社會各方面的智能人士,如啟蒙運動的主將大哲學家狄德羅、格裡姆、達朗貝、孔狄亞克等,共同的興趣,愛好和遠大志向,凝結成深厚的友誼,也使他開拓了眼界,增加了閱歷,豐富了學識。 1749年夏天,他步行去看監獄中的狄德羅,隨身帶了一本《法蘭西信使》雜誌。看到雜誌上第戎科學院的徵文題目:《科學和藝術的進步對改良風尚是否有益》。事後他說,當看到這個題目時,好像被千道光芒刺射了一樣,許多富有生氣的思想源源不斷地從他心中湧現出來。他頓時感到窒息,仿佛看到另一個宇宙,自己變成了另一個人,腦子裡不僅湧現出與第戎科學院的論文有關的思想,而且一連串更宏偉的想法相繼而起,就象大浪一樣衝擊著他。這次心靈的震蕩,顯示了他思想上獨特的真知灼見的潛力。他把這件事告訴了狄德羅。狄德羅鼓勵他繼續發揮自己的思想,寫出文章去應徵。盧梭積極撰寫了這篇論文,最後以《論藝術和科學》為題寄出應徵。第二年,他這篇論文獲得了頭等獎。使得他名氣大振,信心大增。他在這篇文章中雄辯地否定藝術和科學的價值,從反面進行了論證,表露了他對巴黎上流社會的不信任和憎惡,並反對這種社會中所隱藏著的欺詐。他斥責科學,文學和藝術,認為這些東西被權力所主宰了。此時,他突然覺悟自己的德行要相符,外在和內心要一致,做一個精神高尚,靈魂高貴的人比擁有名氣、財富更重要。於是,他決定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放棄對財富和榮譽的追求,而獻身於思想的自由探險。1753年,他又參加了第戎科學院的徵文,寫出了更為驚世駭俗的《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一書;一下子震動了整個歐洲。這次雖然沒有獲獎,但本書的重要性僅次於1762的《社會契約論》,系該書的基礎和緒論。這使他更加聞名學界,進入哲學的殿堂。
1756年,44歲的盧梭接受朋友埃皮奈夫人的饋贈——退隱廬,一座巴黎近郊蒙莫朗西森林附近環境幽靜的鄉村小屋,開始了他的隱居生活。他在巴黎住了14年,早已厭倦了繁華都市的喧囂和上流社會的虛偽。隱居之後,便決定不再回巴黎。這時的他已小有名氣,不用為生活費用發愁;他以替人抄樂譜為業,自給有餘。同時,還有歌劇《鄉村卜者》和其他作品為其帶來收入,其他著作也正在整理之中。值得一說的是,因歌劇《鄉村卜者》在楓丹白露上演成功,國王路易十五有意召見,並準備給作者年薪,被盧梭婉拒。他有不與貴族階級同流合汙的清風亮節。他說,自己的文筆和天賦本可以使自己生活得很富裕。但純粹為麵包而寫作,不久就會窒息自己的天才,毀滅自己的靈感。他的才華不是在筆上,而是在心裡,完全是由一種超逸而豪邁的思維方式產生出來的。他始終認為,作家的地位只有在它不是一個行業的時候才能保持;當一個人只為生計而思維的時候,他的思想就難以高尚;為了能夠和敢於說出偉大的真理,就絕不能屈從於對世俗的成功的追求。 1757年冬天,過於敏感的他與埃皮奈夫人鬧翻了,被迫搬出了退隱廬。又接受另一個朋友的援助,他在退隱廬附近蒙莫朗西森林繼續隱居。在此後6年的隱居時光裡,他寫了許多影響世界的著名作品。有政治學名著《社會契約論》,這是世界政治學史上久負盛名的經典之一;他的政治觀點,對後來的法國大革命產生了很大影響,成為大革命的理論武器和輿論旗幟。美國的《獨立宣言》,體現了盧梭學說的基本精神。此書裡盧梭的思想與中國二千多年前亞聖孟子的思想相通,是某種程度上的「不約而同」。該書是人類思想發展史上的一個裡程碑。自傳書信體浪漫小說《新愛洛綺絲》(這部書信體小說讓我想起魯迅的《兩地書》,都是借愛情談人生、社會的傑作。),這本書的出版,在巴黎一時洛陽紙貴,成為人人爭看的暢銷書,並被翻譯成多種語言,風靡全歐。還有奇特的教育學論著《愛彌兒》,簡述了他那獨特而自由的教育思想,這是一部關於兒童教育的經典著作。雖然盧梭在世時,曾因此書而遭受各方面的攻擊和迫害,但其獨到的教育思想,不但對後來的教育學說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而且其民主、自由的思想也成為法國大革命的動力。
給他帶來十幾年逃亡厄運的《愛彌兒》寫成之初,經過外界傳閱後,頓時成為大家爭論的焦點。令後人奇怪的是,他這本天真無邪、充滿靈感和獨具創見的教育學著作,反而被外界視為異端邪說,還被法國法庭判為禁書。起初,盧梭對外界的傳聞並不在意,出版社勸他不要用真實姓名發表這本書,但他堅持要面對那些無謂的攻擊。他想他一直服從國家的法律制度,努力做一個忠順的公民,象其他法國人一樣遵守國家法律,總不至於因熱愛人類,追求人類幸福而遭受迫害吧。但是厄運偏偏降臨到了他的頭上,輿論界、宗教界把盧梭看成了罪犯,要將其打入監牢。不得已,盧梭只好告別朋友,開始了16年的流亡生涯(他逃亡到自由的地方後,「親吻大地」的舉動令我動容——大人物全有此習慣。)。先是離開法國去了瑞士。不久這個國家也命令他在一天之內離開瑞士領土。爾後,又搬到普魯土國管轄的地區,在那兒隱居二年。與此同時,歐洲讀者不斷來信,女士、年輕人和年輕的哲學家紛紛來函,請求盧梭給予指導,這使他在精神上受到很大鼓舞。接著,又被不明真相的教徒圍攻而離開普魯士,到一座與世隔絕的小島上。在湖心小島上生活了世外桃源式的二個月,又被當地政府驅逐出境。《懺悔錄》敘述到此結束。之後,盧梭又應英國哲學家休謨的邀請,輾轉去了英國;終因與休謨之間的分歧愈來愈大而離開英國。不得已回到法國隱姓埋名,重新過隱居的生活。 1770年遇赦後回到巴黎,仍不得安寧,受到嚴密監視,老景悽涼。流亡生涯、不安寧的歲月並未影響到盧梭的著述。在此期間,他先後著有《懺悔錄》、《一個孤獨的散步者的遐想》、《山中書信》、《對話錄》等著作。其中,《懺悔錄》一書就寫於1765年到1770年的流亡旅途上。 1778年7月2日,盧梭於孤獨中死在巴黎東北面的阿蒙農維拉一個侯爵的莊園裡(伏爾泰在同一年去世)。死時窮困潦倒;死前被馬車撞翻,又被狗撲傷踐踏;且已患迫害性心理分裂症(看到盧梭的死,我潸然淚下,鼻腔發酸。)。盧梭走的從容,乾淨坦然,完全是得道高僧的「圓寂」式的「涅盤」。說了一聲:上帝在等我,盧梭走了。此時,世上的主要國家都由國王和皇帝等專制政權統治著:喬治三世統治者英國,他幼年智弱,22歲登基,中年輸掉美國的獨立戰爭,晚年多次精神失常,但這並不妨礙他坐王位一直拖到81歲死去。20歲登基的法王路易十六,還不知道自己16年後,在49歲就會被推上斷頭臺;威廉一世64歲當上普魯士國王,74歲登上德意志帝國寶座,一直做到91歲;33歲時帶領近衛軍衝進皇宮成功奪權的葉卡特亞林娜二世,這時已執政25年,她還要統治俄國9年;德川家族削平諸藩後,在日建立起德川幕府政權;乾隆盤踞中國帝位已經41年,還要在那兒再霸19年。可是民主之神已經覺醒,自由的種子已經埋下。5年後美國獨立戰爭勝利;6年後選出第一任美國總統。11年後法國大革命爆發。從此後,越來越多的國家實現了民主和自由、平等的政體。 心已寒透,充滿悲憤和絕望離開人世的盧梭做夢也沒有想到,法國大革命後,在1791年,國民公會投票通過決議,給「大革命的象徵——盧梭」樹立雕像,以金字題詞——「自由的奠基人」。自己的遺體在1794年以隆重的儀式移葬於巴黎先賢祠。葬詞寫到:他的生命將標誌一個道德光榮的新時代,而今天,這一祭奠神靈的行為,這一全體人民的和聲,這一輝煌的慶典,只是一種勉勵償還。 這就是盧梭的一生。他是日內瓦的孤兒;是巴黎沙龍的寵兒;是所有朋友的敵人——這些人中包括法國的伏爾泰、狄德羅、格裡姆、達朗貝,英國的休謨、博斯韋爾;是說謊者——誣陷女僕瑪麗永;是小偷——偷蘋果、偷菜、偷酒;是性受虐待狂及露陰癖——他在《懺悔錄》裡曾提及兒時受到女教師蘭貝爾斯的鞭罰,帶來的「肉慾的快感」,且說明「正是這種懲罰註定了我終生的趣味、欲望和感情」,他亦曾在躲在黑暗街頭,向陌生女子露出他的臀部,深知這是一件非常愚蠢的行為,但抑制不住此舉帶來無比的性滿足;被視作危險的反叛分子;被看成精神失常;被疑為圖謀不軌;被人驅逐而流離失所,形如喪家之犬……同時,他又是18世紀最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屈指可數的小說家、劇作家、音樂家;他是啟蒙運動的主將、法國大革命的播種者、浪漫文學的奠基人;盧梭生前遭人唾棄,死後卻受人膜拜,享盡榮耀。盧梭的觀念滲入社會風氣,成為時尚。年輕人模仿愛彌兒,要做「居住在城裡的野蠻人」。路易十五的王太子也深受愛彌兒的影響,按照盧梭的觀點從小教育他的兒子,學一門手工匠人的手藝。這就是路易十六那個著名的嗜好——業餘鎖匠的由來。他使宗教復活、使教育改變形態、使法國民氣高漲、使民主意識空前普及。他的影響一直到今天都還很強大,不僅在歐洲,在全世界也如此。
想想吧,沒有受過正規教育,漂泊於人世間的盧梭在而立之年,孤身一人闖蕩巴黎,舉目無親,其處境之艱辛千言萬語也難盡述。他在那兒呆了36年,去時身無分文,默默無聞;走時孤獨悽愴,卻空前成功——在音樂、文學、政治、哲學、戲劇、詩歌都達到天下獨步之程度。看來萬國之都——巴黎真是一個神奇的城市。在巴黎,他有勇氣拒見國王;不向權貴低頭;一生追求自由和公正;有勇氣特立獨往,我行我素,選擇安靜、簡樸而道德的生活。中國就沒這樣的城市。不說別的,只說一樣:你拒見哪個市長、省長試試——更別說國王了。有人說,一個人要想成功,需要朋友;要想取得巨大的成功,則需要敵人。盧梭就是因為在巴黎有很多敵人,才取得偉大成功的。事實如此,盧梭從退隱盧出來後,就進入出書的高峰期。這與要做點大事給埃皮奈夫人、格裡姆、狄德羅等人看看不無關係。 這位偉人也有「不足之處」。他到老才和在一起生活了25年的伴侶戴萊絲結婚。這一點,沒有狄德羅有擔待。狄德羅比他小一歲,可行為更大氣,更光明磊落,更像一個坦坦蕩蕩的君子。狄德羅早早就跟自己那位「粗野撒賴的潑婦」(盧梭語)舉行婚禮。對此,盧梭還予以嘲笑。盧梭身邊的戴菜絲可能比魯迅身邊的朱安的處境要強些,但絕對比不上胡適身邊的江冬秀和梁瀨溟身邊的黃靖賢。這說明魯比盧梭還要偏激、敏感、固執、陰鬱。相反胡適和梁瀨溟性情平和,胸懷寬廣,心地純善,修為中庸,學究天人,當然會善待不識字的夫人,憐香惜玉,溫心柔腸了。此乃一代大家的情感境界。當然,盧梭對自己的妻子也有裹獎之處,但給人的感覺是隔鞋瘙癢,難見真情。在盧梭的骨子裡,他只把她當成管家,當成傭人,當成性生活的伴侶——而不是生活的伴侶,更不是精神的伴侶。當然,盧梭天生是一個孤獨者,他不可能有志同道合的異性伴侶(連同志都難找)。戴菜絲跟他生活了三十多年,其滋味只有她本人明了。可憐的善良的女人,為盧梭的一生所做出的犧牲只有蒼天明鑑。當然,這也是不朽的事業。她卒於那1804年。看到法國大革命,也親眼見到盧梭葬於先賢祠沒有。可憐的女人,在盧梭死後又跟一個青年男子結婚。活了80歲,在當時算高壽了,由此可看出戴菜絲「沒心沒肺」的功夫。正是她有這種「功夫」,才能夠和盧梭在一起生活了35年。她到死也不知道自己的五個孩子在天底下的哪個地方?亦或還再不在人世?有幾個在人世?這些都是無底的謎,沒有人知道答案——除有無所不知的上帝。 盧梭對自己的保護人埃皮奈夫人的恩將仇報有些過分。即使從他自己的恨意難消的述敘來看,埃皮奈夫人也並無大過錯;相反,該夫人行事有分寸,有人情味,低調含蓄。可他說了這位好心的夫人許多令一個女人上吊投河的尖刻的話,我都看不過眼。我同情埃皮奈夫人。如果說他與埃皮奈夫人決裂還有一部分責任需夫人承擔而受指責的話,那他懷疑盧森堡夫人偷他的信和以法院抓捕令恐嚇他,斷送他的友情,完全無事實根據。盧森堡夫人到死都對得起他。他指責韋爾德蘭夫人也屬此情況。他真有「一支不妄許人的筆」,時時用來「扎人」——多半是他的朋友。他有迫害狂的前兆,疑心重,陰鬱的想像力豐富,總以為身邊的人是魔鬼,要置他與死地。一個以愛天下人為已任的思想家,容不下自己年邁的嶽母,這是說不過去的。朋友突然病倒,在最需要幫助的時候偷偷溜掉,也不是君子所為。至於手淫、露陰癖、嫖妓,隨時隨處與女人調情等只能算小毛病。他不掩飾地寫出來,令人佩服。當然,對其他的人的小毛病更不會「為尊者諱」;相反,會寫得更淋漓盡致,毫不留情。讓他筆下留情的人只有寥寥數位而已。他沒有講過華倫夫人、烏德託夫人的壞話,也沒講過盧森堡元帥、喬治.吉斯元帥勳爵的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