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傳、回憶錄、懺悔錄的區別何在?

2020-12-14 澎湃新聞

自傳、回憶錄、懺悔錄的區別何在?

2020-05-18 19:5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編者按:本書可謂是回憶錄和自傳這種文體本身的「傳記」,從聖奧古斯丁的《懺悔錄》到暢銷書作家奧古斯丁·巴勒斯的《拿著剪刀奔跑》,從尤利烏斯·愷撒到美國總統尤利西斯·S. 格蘭特,從馬克·吐溫到當代幽默作家大衛·賽德瑞斯,不論是古羅馬時期的戰記,還是當代的名人回憶錄,從古至今,縱觀回憶錄這種文體的前世今生,穿行在粉飾與真實之間,揭開自傳體作品的文學密碼。

自 1907 年埃德蒙·戈斯的《父與子》(Father and Son)出版以來,大量非政治家、非世界名流的回憶錄噴湧而出。這些作品主要是由「獨立事件」而非「持續狀況或典型模式」組成的。(政治家和名流的回憶錄另當別論。)而且,這些獨立事件並不只是作為插曲存在,它們出現在一頁又一頁無窮盡的對話中。這是可以理解的,因為對話比大段闡釋更易讀,更有力。然而,確切的詞語比具體事件更難記住。我不能準確地複述我妻子今天早上吃早餐時對我說的話,半個世紀前我的一年級老師說過什麼就更不用談了。羅伯特·德·羅克布呂納是少見的認識到這種局限性的回憶錄作者,他在《我童年的遺囑》(Testament do mon enfance,1958)中寫道,他只能在腦海中準確地重現童年時聽過的幾個單詞,比如他母親曾堅決地說:「是明天!」(然而,他不記得這個「是明天」說的是什麼事了。)可以說陡然間,科學依據、法庭證詞和《紐約客》所要求的那種完全的準確性,在自傳中不復存在了。

自我暗示也是個問題,它的影響不亞於警察或檢察官提出關鍵問題時所施加的壓力。寫自傳這件事,與回憶這種無主觀傾向性的行為完全不同。在對各個事件、情節和人物進行描述的表面下,是對自己一生的詮釋。隱含更深的是,作者希望證明把自己的人生寫出來這件事具有合理性,自己在某種程度上講了個有價值的好故事。此外還有評論家喬治·古斯多夫所說的自傳作者的 「原罪」:當人們已經知道了某段過往經歷所產生的結果,就難免會對那段記憶產生曲解。哪怕精確的記憶的確存在,在這般壓力下它又如何能不被動搖呢?因此,事實是,一旦你開始寫自己人生中真實發生過的故事,

還想把它寫成別人可能感興趣的樣子,你就會開始降低真相的標準。19 世紀,盧梭的後繼者中思想更成熟的一些人認識到了這一悖論,其中包括司湯達,他說:「我沒有說我在書寫歷史,我只是記下我的記憶,以便別人猜測我可能是一個什麼樣的人。」路易斯·古斯塔夫·瓦珀羅在 1876 年的《通用詞典》中,界定了記憶與真相之間的差異,還針對三種類別(自傳、回憶錄、懺悔錄)提出了新奇的分類法:「自傳留有大量的想像空間,回憶錄精確地陳述事實,懺悔錄完整地說出真相。」英國評論家、維吉尼亞·伍爾夫的父親、在 19 世紀後期熱衷於倡導生平寫作的萊斯利·史蒂芬走得更遠,他預測說往後的評論家會慶幸記憶和確切事實之間存在差異:「與其他類型作品不同的是,自傳可能會因其中的失實陳述而變得更有價值。」

到了 20 世紀初,自傳已經瀕臨崩潰。它承受了來自社會階層的差異、公共與私人的對立、坦率的限度等多方面的巨大壓力——這些會在接下來的章節中探討。問題的關鍵還是易犯錯誤的記憶,以及「真相」的混亂本質。思忖至此,一個認真的作家怎樣才能書寫自己的人生呢? 20 世紀初,馬塞爾·普魯斯特做了一個極佳的選擇,那就是讓自傳在想像的加溫下慢慢升騰,最終被塑造成小說。另一種選擇是承認目前的困境,然後往前看。亨利·亞當斯在自傳中以特有的第三人稱視角來講述自己,率直、無畏且超前,像是美國版的盧梭。他寫道:「這就是他記憶中的旅程。實際情況可能有很大不同,但實際的經歷沒有教育意義,記憶才是最重要的。」

亞當斯在 1905 年寫下了這句話。幾乎同時,馬克·吐溫也在寫自傳,他同樣承認並接受了回憶的局限性:「我時常想起,我弟弟亨利剛剛一周大時,闖進了門外一堆柴火裡,那真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三十年過去了,我一直堅信這種幻覺,認為這件事確實發生過,這就更了不起了——因為這件事根本是不可能的,他當時還那麼小,連路都不會走……多年來,我一直記得我自己六周大的時候,曾伺候祖父喝威士忌,但現在我已經很少提起這些了 ;我老了,記性也不像年輕時那麼好了。年輕的時候,發生了什麼事,是不是真的發生過這件事,我都記得一清二楚 ;但現在我的機能正在一天天衰退,可能過不了多久,我就什麼都不記得了,而我以為自己記得的也許反倒都是從未發生過的事。」

書名:《偽裝的藝術:回憶錄小史》作者:[美]本·雅格達 著出版社:未讀·思想家·北京聯合出版公司出版日期:2020年4月

關鍵詞 >>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如果記憶本身不可信賴,自傳和回憶錄憑什麼存在?
    按:自傳(autobiography)和回憶錄(memoir)有著傳統上的差異,「自傳完全聚焦於作者本身,而回憶錄則關注其他的人或事物。」也有學者認為這兩個詞所代表的準確性和真實性存在差異,1876年的一本《通用詞典》認為,自傳留有巨大的想像空間,寫自傳的時候不一定要像寫回憶錄一樣精確陳述事實。
  • 西方作家的自傳:大文豪是怎樣講述自己的生平的
    通常來說,作家的自傳會比別人為他所寫的傳記更具吸引力,畢竟這是最原始的介紹。當然,箇中真實性如何,也會常常引發後世的爭議。那麼,在西方作家的自傳中,那些大文豪是怎樣講述自己的生平的呢?盧梭:《懺悔錄》在西方的三大《懺悔錄》名著中,奧古斯丁的是一部宗教作品,託爾斯泰的是一部思想著作,而盧梭的這部是最具文學性的,也是最著名的。盧梭自認為在其中很真實坦誠的記錄了自己的生平,但是評論家們卻指出當中隱藏了謊言,如保羅·德·曼等。
  • 如何寫自傳
    怎樣寫自傳
  • 盧梭的《懺悔錄》
    他痛恨當時扼殺人性的封建主義思想,提出「回到自然」口號,影響了後世幾代哲學家、教育家如康德、杜威等,他的《懺悔錄》記錄了自己獨特的一生。   這個人,就是18世紀法國傑出的思想家、文學家讓·雅克·盧梭。 《懺悔錄》是盧梭的文學自傳,也是後人理解他的思想觀點的重要文獻。
  • 盧梭與《懺悔錄》
    1774年盧梭開始寫自傳性的《懺悔錄》,追述自己過去半個世紀的往事。在他筆下,生活中違背道德良心的小事被披露無遺。這種大膽地把自己的經歷和公諸於世的做法,在當時還不多見,盧梭一向善於描繪寧靜幽雅的環境、悠閒平和的氣氛。《懺悔錄》仍然保持了這種風格:構思細膩巧妙,文筆輕靈脫俗,富有音樂感。他的《懺悔錄》達到了聖·奧克斯丁《懺悔錄》同樣經典的地位。
  • 盧梭《懺悔錄》中的直接引語分析
    [3] 例如菲利普·勒熱訥認為:「如何區分自傳和自傳體小說呢?必須承認,如果我們停留在文本的內部分析,二者沒有任何區別。為了使我們相信敘事的真實性,自傳所用的一切手段,小說都可以模仿,而且也經常模仿。」
  • 任志強寫回憶錄:乾脆把自己暴露在自傳裡(圖)
    任志強寫回憶錄:乾脆把自己暴露在自傳裡(圖) 這段話印在任志強的回憶錄封面上。「一個人在社會上有太多的爭議,於是就老想表白自己,對社會上、網絡上對我的種種爭議,在書裡做一個解釋。我想告訴社會的是我曾經經歷過的一些事情,我想告訴大家的是,不在於你從事什麼樣的職務,而在於你從事什麼樣的事業,更多的是你能為這個社會貢獻什麼。我不是做的最好,我也不是做得最大,但是我在努力去做自己。如果每個人都想做一個完整的自己,你就是最完美的。
  • 虛假的回憶錄:真實具有不確定性,記憶反覆無常
    【編者按】回憶錄和自傳,是一種介於揭露內心和粉飾內心之間的藝術,作為一種「個人史」,回憶錄和自傳具有一定欺騙性。記憶是否可靠?人們如何看待自己,又如何向他人講述自己?回憶錄和自傳與真實的一生之間到底會有多少距離?這種文體如同一面鏡子,映照著人們希望自己呈現給他人的樣子。
  • 李公明|一周書記:作為呈堂證供及史料的……回憶錄
    揭秘2000年回憶錄中的謊言與真相!」這句廣告語可能會使人認為這部《偽裝的藝術》就是揭露回憶錄中的謊言,其實這只是它的一個重要部分。不過,「名人有多會『裝』」這句話看起來接地氣,反映了國內讀書界某種時風與輿情。「回憶錄和自傳,是一種介於揭露內心和粉飾內心之間的藝術,有著獨特的魅力。
  • 為啥這些廳級貪官懺悔錄都這麼虛偽?
    「我是農民的兒子」「我已違紀違法,黨永遠是我心中的紅太陽,照耀我走到人生盡頭」……寫懺悔錄是違紀黨員幹部接受組織審查時進行思想改造的重要環節,其主要內容是問題官員對自己的理想、信念進行深刻反思。許多懺悔錄內容深刻,對其他黨員幹部起到明顯的警示教育作用。但《新華每日電訊》記者梳理發現,有部分懺悔錄的模式化、套路化表達令人啼笑皆非,各種「套話」充斥其間。
  • 瑪麗·卡爾:如何寫好一本回憶錄
    騰訊文化 羅蕾 編譯在這個自傳和回憶錄成為暢銷書目的年代,瑪麗·卡爾(Mary Karr)無疑是當代回憶錄寫作中最受矚目的高手之一,她是一位獲獎數次的詩人和暢銷作家。在寫作回憶錄這件事上,瑪麗·卡爾和也寫出過超級暢銷書《百萬碎片》的詹姆斯·弗雷(James Frey)的觀點不同。
  • 溥儀自傳《我的前半生》到底是誰寫得,為什麼總有人感覺不太真實
    大家對他的了解大多數來源於一部電影,一本自傳。義大利電影《末代皇帝》轟動世界,獲得奧斯卡金像獎。還有就是溥儀的自傳《我的前半生》,講述了自己曾經的人生經歷。從大清的皇帝,到偽滿洲的傀儡皇帝再到國家戰犯,三次登基三次退位,最後是新中國的一位普通公民。關於溥儀的《末代皇帝》電影,是藝術的再創造,真實性不是主要問題。
  • 我的前半生:一個「真龍天子」的「懺悔錄」
    《我的前半生》記錄了溥儀從登基到流亡到接受新中國「改造」等過程,是一部回憶錄,更是一本特定歷史環境下的自省書,從中,可以清晰地瞥見特定歷史環境末代皇帝的悲劇與喜劇,他的人生道路凝聚著近現代社會的變遷。自傳的前半部分寫的是溥儀過去當末代皇帝、軍閥時期暫居天津、後來到偽滿洲國再次做傀儡皇帝期間的經歷。
  • 盧梭《懺悔錄》
    盧梭的《懺悔錄》,我斷斷續續讀了一年多。
  • 任志強首發自傳:我也有不可告人的弱點(圖)
    寫到動情處常常落淚  任志強寫回憶錄,曾被認為是一個玩笑。2011年4月1日,這位華遠集團的老大在其新浪微博發表聲明,聲稱自己退職申請已經上級批准,並透露將在免職後開始寫作回憶錄。 「這是任總開的愚人節玩笑吧?」許多微博網友當時一頭霧水。  這當然不是玩笑。
  • 回憶錄的一段歷史:人們如何為真實性持久爭辯
    編者按:本書可謂是回憶錄和自傳這種文體本身的「傳記」,從聖奧古斯丁的《懺悔錄》到暢銷書作家奧古斯丁·巴勒斯的《拿著剪刀奔跑》,從尤利烏斯·愷撒到美國總統尤利西斯·S.
  • 貪官懺悔錄裡笑料多:為何官員落馬後連「檢討」都不會寫了?
    許多懺悔錄內容深刻,對其他黨員幹部起到明顯的警示教育作用。但《新華每日電訊》記者梳理發現,有部分懺悔錄的模式化、套路化表達令人啼笑皆非,各種「套話」充斥其間。為了不讓代價白付,很多地方都將問題官員撰寫的懺悔錄作為警示學習材料。每一份懺悔錄,都是用違紀幹部的慘痛教訓換來的,應該最大限度挖掘它們的價值。比如,朱明國、金道銘等人的懺悔錄和檢討材料,就在黨員幹部中引發較大反響。
  • 廖久明 | 一篇存在細節錯誤的回憶錄——《藤野先生》論
    既然事實和研究都告訴我們,誰也無法保證回憶內容在過去確實發生過,為了恰當地判斷一篇作品到底是回憶體小說還是回憶錄,最好能夠借鑑「享有自傳詩學家稱號」的自傳研究家菲力浦·勒熱納的《自傳契約》提出的「回憶錄契約」這一概念。《朝花夕拾·小引》中的「契約」文字明確告訴我們,其中收錄的所有作品都屬於回憶錄,不管存在多少與事實不相吻合的內容,也不管是記憶錯誤還是主觀虛構。
  • 重讀夏多布裡昂《墓後回憶錄》| 王煒
    當我寫下「直線」一詞,是什麼,使它與現實主義者的意義直接性——那流言般的社會化裁定——區別開來?它也從不自我強化為必然性。它不是拿破崙式的。不是有意為之,也非何種文本策略,果敢、明確而要言不煩,仿佛不願語言的直線稍稍曲折,不屑於司湯達式的刻意簡練,也不追求瑰奇多變。是否,作者對此也並不自覺:存在著一種語言命運,當一個人對世界所說的話完全適於直言以告時,它即顯現。
  • 貪官懺悔錄裡笑料多!官員落馬後連"檢討"都不會寫了……
    許多懺悔錄內容深刻,對其他黨員幹部起到明顯的警示教育作用。但《新華每日電訊》記者梳理發現,有部分懺悔錄的模式化、套路化表達令人啼笑皆非,各種「套話」充斥其間。為了不讓代價白付,很多地方都將問題官員撰寫的懺悔錄作為警示學習材料。每一份懺悔錄,都是用違紀幹部的慘痛教訓換來的,應該最大限度挖掘它們的價值。比如,朱明國、金道銘等人的懺悔錄和檢討材料,就在黨員幹部中引發較大反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