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懺悔錄是違紀黨員幹部接受組織審查時進行思想改造的重要環節,但有部分懺悔錄模式化、套路化表達,各種「套話」充斥其間。
落馬官員存在「減輕懲處」的僥倖心理,
部分官員表達能力退化、「兩面官員」習慣表演,
空洞虛假的表達,沒有真正對自己違法亂紀行為進行反思,也無法起到警示作用。
文 | 胡錦武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新華每日電訊」(ID:caodi_zhoukan)。
「我是農民的兒子」「我已違紀違法,黨永遠是我心中的紅太陽,照耀我走到人生盡頭」……寫懺悔錄是違紀黨員幹部接受組織審查時進行思想改造的重要環節,其主要內容是問題官員對自己的理想、信念進行深刻反思。許多懺悔錄內容深刻,對其他黨員幹部起到明顯的警示教育作用。但《新華每日電訊》記者梳理發現,有部分懺悔錄的模式化、套路化表達令人啼笑皆非,各種「套話」充斥其間。
專家認為,懺悔錄頻現「套話」,既與落馬官員存在「減輕懲處」的僥倖心理有關,也與部分官員表達能力退化、「兩面官員」習慣表演等因素有關。種種「套路」,客觀上削弱了反腐敗成果的警示教育作用。
1
懺悔錄裡「套路」多
落馬官員在懺悔錄中既空洞又虛假的表達,沒有真正對自己違法亂紀行為進行反思,也無法起到警示作用。
黨的十八大以來,一批腐敗分子被查處,許多地方和部門也付出了高昂的反腐成本。為了不讓代價白付,很多地方都將問題官員撰寫的懺悔錄作為警示學習材料。每一份懺悔錄,都是用違紀幹部的慘痛教訓換來的,應該最大限度挖掘它們的價值。
比如,朱明國、金道銘等人的懺悔錄和檢討材料,就在黨員幹部中引發較大反響。中紀委宣傳部、中央電視臺聯合製作的8集專題片《永遠在路上》,更是成為一大熱點話題,對黨員幹部起到了巨大的警示教育作用。
與此同時,各地都不斷公布當地查處的黨員幹部的懺悔錄和警示教育片,也起到了相應作用。但《新華每日電訊》記者梳理發現,有部分懺悔錄充滿了「套路」。
類型一,打虛假感情牌。中部某省一名落馬廳級領導幹部在懺悔錄中說:「一路走來,我的每一步都沐浴著黨組織的陽光,我感恩這一切。親愛的黨啊!我辜負了組織的期望,損壞了組織形象,我已經違紀違法了,不管走到哪裡,黨永遠是我心中的紅太陽,一直照耀著我走到人生盡頭。」「親愛的黨啊!山高水長總有源,樹高千尺總有根,我本來自人民,我多麼渴望早點回到人民當中去。」
類似的話語,在各種懺悔錄中並不少見。一名業內人士表示,落馬官員在懺悔錄中既空洞又虛假的表達,沒有真正對自己違法亂紀行為進行反思,也無法起到警示作用。
類型二,找客觀理由。一些違法亂紀的黨員幹部,會在懺悔錄中找各種客觀理由,為自己的不法行為開脫。有的黨員幹部稱,社會風氣和「潛規則」是自己違法亂紀的主要原因之一。有的黨員幹部將「交友不慎」作為重要因素,對內因卻分析過少。
浙江省寧波市一名落馬局長在懺悔錄中分析,交友不慎是他走上不歸路的致命一擊,自己交友時缺乏原則,讓「狐朋狗友」把自己送上了絕路。一名落馬廳級幹部則將自己腐化墮落原因歸於「受封建文化糟粕和西方腐朽生活方式影響嚴重」,為了解釋這一原因,他在懺悔錄中說自己「去西方國家的機會較多,出訪過程中閱讀了大量現當代西方主要性學專家的著作,瀏覽了大量成人網站,並參加成人話題的網聊,體驗了他們的性文化,對他們開放的生活方式羨慕不已。」
類型三,擺出身、講貢獻。有的違法亂紀的黨員幹部強調自己窮苦的出身,有的黨員幹部不斷強調自己在行業領域的突出貢獻,因為心理失衡導致「犯錯」。一名地理測繪系統的廳級官員在懺悔錄中說:「我把一個落後地區的測繪工作帶到了全國前列,每年服務總值以2位數百分比增長,職工收入逐年增加,下屬院領導績效更是水漲船高……我心裡有點失衡……」
2
八股文式懺悔錄土壤何在
長期身處某種話語體系裡,習慣於「權力代辦」,出門有公車,講話稿有秘書……使得部分黨員幹部出現「低能現象」,養成了滿嘴「套話」的話語習慣。
一名紀檢監察系統工作人員表示,接受組織審查期間,被審查人要學習黨章黨規黨紀,對照理想信念宗旨進行深刻反省,然後寫出懺悔和反思材料。部分黨員幹部因各種原因和心態問題,導致懺悔錄中出現了大量「套話」。
他們在懺悔錄中自我剖析時幾乎是同一個模式:沒有加強對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改造;沒有加強學習和嚴格要求自己;沒有把握黨組織對自己的提醒和挽救。儘管這些原因的剖析都有道理,但許多黨員幹部對自身權力為何失去監督,為何沒守住腐敗防線等原因卻談得很少,有些人甚至完全沒有分析。
一是希望減輕罪罰。一名紀檢監察系統工作人員分析認為,部分違法亂紀的黨員幹部將懺悔錄當作「救命稻草」,在懺悔錄裡展現良好的認罪、悔罪態度,渴望爭取司法機關減輕處罰的機會。正因為夾雜著這些功利因素,他們在懺悔錄中表達的感情不夠真實,出現了「雷人」語言或「套話」。有的落馬官員甚至聲稱自己「不懂法」「法律意識淡薄」等,其真實目的是企圖逃避黨紀國法制裁。
一位辦案人員說,為了博取同情,美化形象,不少落馬官員往往在懺悔錄中花大量篇幅談自己最初如何廉潔奉公。一所高校的原基建處長,在一篇僅千餘字的懺悔錄中,不惜以二三百字篇幅闡述自己當初如何「努力工作」、如何「拒絕他人錢物、吃請」。
二是幹部「低能現象」出現。長期身處某種話語體系裡,習慣於「權力代辦」,出門有公車,講話稿有秘書……使得部分黨員幹部出現「低能現象」,養成了滿嘴「套話」的話語習慣。因此,在懺悔錄中,一些違法亂紀的黨員幹部不懂得如何表達自身的感受,而是按習慣性的話語體系進行表達,使人感覺像是說「官話」。
3
應避免懺悔「套路化」
「真正的悔罪,應該從本人真實情況出發,從體制機制層面反思,幫助黨和政府防範類似腐敗現象。」
十八屆中央紀委七次全會明確提出,要深刻剖析典型案件,懺悔錄能公開的都要公開,充分發揮反面教材作用。然而,《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作為涉腐官員用慘痛教訓換來的懺悔錄,由於不少內容過於模式化、趨同化,導致其警示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專家認為,懺悔錄是對黨員幹部警示教育的重要載體之一,懺悔錄頻現官話套話的現象應盡力避免,要讓懺悔錄發揮最大警示教育的作用,最大限度實現懺悔的真實化、真誠化、深度化。
「當前防腐拒腐的警示教育宣傳中,文字材料、音像製品的懺悔錄,都是非常重要的載體。懺悔錄的內容和態度如果含有官話套話式的『官僚氣息』,則肯定無法起到讓其他黨員幹部振聾發聵的作用,也就難以『治病救人』。」一名紀檢幹部稱。
一些受訪紀檢幹部認為,貪官懺悔錄中總是出現千篇一律的表達,一方面暴露出其為抓住懺悔錄這「最後一根稻草」的焦灼心態,並以此為遮羞布,掩飾腐化墮落後內心的不堪,為自己推脫罪責。
另一方面,更為深層次的原因則是,由於不少「兩面貪官」長期以來形成的行為模式的慣性使然,以至雖身陷囹圄仍不忘作秀表演,因而即使黨紀國法嚴懲在即,落馬官員在懺悔錄中仍改不了說大話、套話、假話的習性。
「這樣的懺悔錄,既無法讓其他仍在位的黨員領導幹部靈魂受到觸動、受到教育,反而讓人覺得虛偽,甚至可能引發反感。」江西省犯罪學研究會副秘書長顏三忠說,「真正的悔罪,應該從本人真實情況出發,從體制機制層面反思,幫助黨和政府防範類似腐敗現象。」
總監製:吳亮
監製:夏宇
責任編輯:戴麗麗 李逸博
編務:黃俊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