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10.16298/j.cnki.1004-3667.2020.08.06
摘要
隨著現代高等教育發展,博士教育的目的呈現出多樣化趨勢,工具性漸強、學術性式微使得博士培養質量有降低之虞。博士教育必須要打牢學術基礎,博士生在學期間應厚植理論功底,錘鍊邏輯思維,增強寫作能力,為終身的學術發展作好充分準備。博士教育應當培養博士生的學科信念、學術精神、學術品格,同時要注重提高他們自我發展能力。「捆綁式」和「挖井式」的博士教育難以培養學術適應性強的學者。導師不僅要重視對博士生的個性化指導,還要注重學術共同體的營造。以導師為核心的學術共同體對博士生的人際交往方式、為學為人態度、職業道路選擇等都具有深刻而持久的影響,建設優良的導師團隊風氣是博士教育不可忽視的重要工作。
關鍵詞
博士教育;研究生教育;師生關係;學術共同體;高等教育學
博士教育規模較小,有利於開展個性化教育。而且從根本上講,不進行個性化教育不可能培養高水平博士,難以實現博士培養目標。與本科生、碩士生和導師的關係相比較,博士生與導師的關係最緊密,這不僅表現在他們與導師之間的交往和交往方式上,更表現在他們的學業上。就博士生的學業基礎和教育目的來講,他們與導師在學術上的距離最近,他們甚至可能是導師學術上的夥伴,最有可能繼承導師的學術事業,即便發展了與導師不同的學術方向,導師給予他們的學術訓練和薰陶對他們終身的職業發展和個人生活也具有重要影響。
博士教育本來是很單純的,主要是為了學術事業後繼有人而開展的培養青年學者的教育。經濟社會的發展,尤其是高新科技產業的發達,社會人才市場對博士教育的需求與日俱增,除了各種科研院所外,很多行業企業和政府部門從業人員的教育經歷不斷提高,他們也對博士教育提出了要求。所以,博士教育目的的多樣化成為了現代高等教育發展的重要趨勢,尤其是在高等教育普及化進程中,博士教育成為了很多本科生的理想追求。這樣一來,博士教育的屬性和價值追求就變得越來越複雜,博士教育的價值衝突也越來越凸顯,且直接影響博士教育的發展。其中,學術性與工具性的矛盾尤為顯著,主要表現為受功利目的影響,博士教育的學術性呈弱化之勢,博士培養的學術水平和質量有降低之虞。實際上,不論出於什麼目的,不論博士生畢業後從事什麼職業,博士教育都應當高度重視加強博士生學術功底的培養,使他們具有高深的學科理論修養和專業精神品格。因此,博士教育應當處理好學術性與工具性的關係,加強學術性,避免工具性的消極影響,提高博士培養質量。
一、打牢博士終身發展的學術基礎
博士教育不是一般素質的養成教育,也不是現成技術的熟練操作教育,而應當是在相關學科專業方向的創新教育,以使博士生形成對學科的忠誠態度,打下堅實的學科基礎,具備求實創新的科學素養和專業精神,樹立終身從事學術事業和專業工作的職業理想。
著眼於博士生的終身發展需要,博士教育必須重視築牢博士生的學術功底。我國博士教育招生制度弊端很大,主要憑一次筆試就能獲得通往博士教育的機會,儘管有材料審核和面試環節,但因為筆試是第一道門檻,過不了幾個小時筆試的臨場發揮,即便功底和基礎再好也只能望洋興嘆。這就決定了博士教育也具有應試的影子。博士生入學後本應該沉下心來,專心致志地彌補學術功底不足,潛心專業學習,但學校的一些政策又使得很多博士生甚至一些導師也心浮氣躁。很多高校博士生評獎評優標準有一些所謂的硬指標,比如,在最優刊物或影響因子高的期刊上發表論文多少等。雖然這樣的評價標準不能說毫無道理,但它的消極影響也是明顯的。一些博士生在學期間一味地追求發表更多論文,這樣不僅有利於獲獎評優,而且還有利於提高就業競爭力。甚至很多導師也這麼認為,並鼓勵博士生如此行事。這種傾向太過功利,是短視的。從博士生的成長與發展角度看,博士教育的主要任務不是在讀期間出研究成果,而是打牢學術基礎,為自己終身的學術發展做好紮實的準備。
眾所周知,我國高等教育已經建立起結構嚴密的體系,從本專科教育到碩士教育再到博士教育,一步一個臺階,博士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最高層次,是國民教育體系塔尖上的皇冠。到了攻讀博士學位的時候,學生經過了本科教育和碩士教育,如果做一個簡單推理,有了本科教育和碩士教育作基礎,到了博士生階段,就是該出成果的時候了。這樣說來,以發表論文為標準的評獎評優似乎也是說得過去的。殊不知,這三個層次的教育固然有著層層遞進的關係,但三者之間的使命各不相同。
在精英化階段,高等教育體系還不發達,三個層次的教育雖然已經建立起來,但整個高等教育還是以本科教育為主體,本科畢業生是社會相關行業的精英從業人員,即便在高教界這個從業人員受教育水平歷來最高的部門,教師的學歷水平主要還是本科畢業。到了大眾化階段,高等教育的整體規模不斷擴大,社會接受了高等教育的人群不斷擴大,儘管研究生教育逐漸受到重視,但博士教育仍然保持著極小的規模,且博士畢業生主要集中在社會少數幾個行業部門,所以,本科學歷的人群還是最主要的,本科教育仍然是大多數人的終結性教育。到了大眾化後期和普及化階段,新增就業勞動人口多數都擁有了高等教育學歷,社會各行各業就業人口的學歷水平顯著提高,高等教育層次結構不斷完善,研究生教育得到了更大的發展。社會各行各業的高級專門人才需求越來越多層次化,除本科層次外,對碩士和博士層次人才的需求不斷增長。這樣一來,對很多從業人員來講,本科教育的終結性真的終結了,它作為人的基礎素質教育的屬性越來越強。本科畢業後,人們還需要不斷地「回爐」,接受繼續教育或更高層次的教育。儘管本科教育的專業性仍然鮮明,但同時其基礎性日益顯著,專業性使本科教育能夠即時滿足社會各行各業對高級專門人才的需求,基礎性則使本科教育成為更多的繼續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的前置性教育。
對於博士教育來講,它的基礎包括了本科教育和碩士教育。高等教育學是一個比較特殊的學科,它是從碩士研究生教育開始的,高校並沒有開設本科層次的高等教育學專業。因此,高等教育學博士生生源的本科教育背景是各不相同的,有來自人文學科的,有來自社會科學的,有來自理科的,還有來自工科的,等等。這樣看來,本科教育對高等教育學博士的意義並不是在學科專業方面,很多高等教育學博士生入學時在高等教育學科方面基本上是零基礎,也就是說,他們的碩士教育也不是高等教育學,而是其他學科領域的。這是高等教育學科博士生生源的最大特點,這與其他學科博士教育有很大差別。其實,對博士教育而言,本科教育的基礎性在所有學科都有體現,只是在高等教育學科更加突出罷了。
對高等教育學博士而言,本科教育主要為他們打下了核心素養基礎,包括一般的知識基礎、觀察和分析事物的態度與方法、思維的敏感性以及發現和提出問題的能力、視野的開闊與否,等等。如果高等教育學博士生所研究的方向與本科專業教育有關,如本科畢業於工科的研究工程教育、本科畢業於農科的研究農科教育,等等,那麼,本科教育的專業素養對他們的研究是有幫助的;如果他們的研究方向與本科專業教育沒有直接關聯,那麼,本科專業教育對博士培養的直接作用可能是比較微弱的。
總體而言,高等教育學博士教育往往要從打基礎開始。這個基礎是高等教育學科的基本理論。眾所周知,高等教育學是一門新興學科,在我國只有40多年的發展歷史,在高等教育研究比較發達的美國也只有60多年的歷史,在其他國家歷史都很短。儘管如此,高等教育學的學科理論並不缺乏,就我國而言,每年發表的高等教育學論文數以萬計,出版的相關專著數以千計。廣泛涉獵國內外高等教育研究成果,深入學習和掌握各種理論流派和基礎知識,厚積薄發,未來才有更好的發展前景。但有的博士生卻為功利所累,為了多發文章,追逐一些熱點問題,沒有經過深思熟慮和充分研究就急著寫文章,以為熱點文章比較容易發表。事實上,有時候也確實如此,這又進一步強化了他們的認知,這無疑是急功近利的,看上去涉獵較廣,容易出成果,實際上都是淺嘗輒止,缺少深厚的學術底蘊。念博士不只是為了求學問,更是為了做學問。到了博士階段如果還沒有一點學術自覺,缺乏學術理想和信念,這樣的博士除了能得到一些職業或名利上的回報,不可能體會到學問的甘甜,不可能有做學問的幸福感。因此,高等教育學博士生應潛心學問,以學術為志業,建立起堅定的學科信仰,終身從事高等教育學術研究,為繁榮高等教育學科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貢獻。所以,我對博士生的要求是:不爭一時一事,著眼長遠發展,打好學術基礎,為一生的學術發展作好充分的儲備。
高等教育學博士生應該具備什麼樣的學術基礎?怎樣才算打好了基礎?這兩個問題都有多種答案,不同導師的看法可能有差別,不同學生的看法也會各不相同。我對博士生的要求在大的方面是相同的,但具體到每一個人,要求又各不相同。一般的要求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第一,學術理論基礎。博士生必須有紮實的學科理論功底,包括高等教育學科理論;歷史學,主要是社會和文化史、教育史;哲學,主要是觀察事物的科學態度與方法。另外,還會要求他們根據自己的學術興趣,在經濟學、政治學、社會學、管理學等學科中選取一門,儘可能完整地修完一門課,或閱讀若干本有代表性的專著。第二,邏輯基礎。博士生必須會思考,善於抽象思維,會給概念下定義並進行解釋,會推理會演繹,等等。我要求所有博士生都要買一本《形式邏輯》,作為案頭書,不時參閱。第三,寫作基礎。博士生必須會寫能寫,在我看來,寫不好文章的人是不能念博士的,也不可能念好,即便僥倖畢業了,也很難在學術上有好的發展。博士生若能從這三個方面努力,其學術功底就比較有保障,就能為自己終身的學術發展奠定厚實的基礎,學術之路才能走得更遠更好。
在本科和碩士階段是否可以打好這些功底呢?我的觀察結論是:有的可以做點準備,加強一些,但大多都需要在博士階段從頭開始,包括寫作。很多博士生都有這樣的感覺:念博士之前,對寫文章不犯憷,有的人還寫過多篇文章,但念博士以後,反倒不敢寫文章了。一是怕文章達不到博士生的水準,拿不出手;二是還真不知道如何寫好文章了。其實,念博士以後,他們自己對文章的要求更高了。這個高要求就是更嚴謹的學術文章寫作規範,在以往的寫作中,往往沒有那麼重視學術規範。念博士以後,就會用更嚴謹更規範的標準來要求自己,包括對概念的運用、對問題的解釋、寫作邏輯的設計和遣詞造句等,都要體現出嚴謹的學術修養。為讓博士生打好寫作基礎,我要求他們從入學開始多練筆,勤動筆,不斷地寫,不一定追求發表多少篇文章,以訓練專業思維能力、學術表達能力、布局謀篇能力和文字駕馭能力為目的。有時候,我會根據博士生的特點與他們合作寫文章,在他們動筆寫作的時候,我也會開始構思和寫作。即便最終成稿的文章每一個文字都是我寫的,我也會要求他們對自己寫作的文稿不厭其煩地修改,讓他們將自己寫的與我所寫的進行對照,體會如何寫學術論文,包括主題該怎麼提煉、問題該怎麼描述、思想該怎麼表達、邏輯該怎麼展開以及語言該怎麼組織,等等。我相信這樣的訓練他們會牢記終身,也會受益終身。
二、幫助博士撐起一片自己的學術天地
與其他層次的教育一樣,博士生在讀期間會有導師和其他教師為他們提供教育和支持。儘管現在很多高校在本科階段實行導師制,但此導師非彼導師,差別很大。即便是碩士生導師,但很多人眼裡,與博士生導師的區別也是明顯的。毋庸諱言,在博士教育中,導師發揮的作用是主要的,博士生主要在導師的指導下開展學習研究、謀求發展。導師的指導對博士生的發展具有特別重要的作用。導師如何指導博士生,既是導師教育能力的反映,又是其教育境界的彰顯。導師的指導是基於其自身學術任務完成的需要還是博士生的學術發展需要,是基於博士生短期發展需要還是基於其長期發展需要,是基於導師個人學科方向的發展需要還是基於博士生開拓屬於他們自己的學術方向的需要,會在博士生身上產生截然不同的教育效果。
有的導師在培養博士生的時候,不僅把博士生作為自己研究團隊成員,還把他們看作是自己所承擔項目的研究人員,通俗地講,就是勞動力,培養工作圍繞自己所承擔的項目進行。博士生根據導師分配的項目研究任務,把自己分擔的研究工作完成,在此基礎上寫出學位論文,通過答辯即可畢業,獲得博士學位。以這種方式培養博士生的導師常常被博士生們稱作「老闆」,很多導師也心安理得地接受這一稱謂。我把這種培養方式稱作「捆綁式」培養模式,即把博士生捆綁到研究項目上進行培養。它的好處是導師和博士生各得其所,導師的項目有人做了,博士生的培養項目化,在完成導師項目研究的同時自己的學業也完成了。還有的導師根據自己的研究方向,在博士生入學後即為其劃定一個方向,要求他們在這個方向進行學習和研究,全部學習活動都在這個方向,心無旁騖,不論是發表學術論文還是學位論文,都集中在這個方向。我把這種方式稱為「挖井式」培養模式,即認定一個方向,就在這個方向深鑽下去。這樣做的好處是博士生的學習主攻方向明確,可以集中精力在一個方向鑽研下去,學得比較深透。從實際效果看,導師為博士生確定的研究方向大都是他們自己的學科方向,至於這個方向是否適合博士生,博士生是否感興趣,博士生未來是否會在這個方向開拓,導師往往是不考慮的,他們也很難考慮到。
我個人不認同以上這兩種培養方式,儘管他們都能幫助博士生完成學業,獲得博士學位。獲得學位只是博士教育成果的表現形式,它的內涵在於博士生所獲得的教育和訓練在其身上所發生的變化。博士教育的第一任務是培養學術人才。這不僅是博士教育最初的使命,也是博士教育發展到今天的首要目的。今天的博士教育規模大了,不僅分科而且分類,幾乎所有學科都培養博士,在一些特定的專業領域,還培養專業博士。即便如此,從博士畢業生的就業情況看,在高校從事教學和研究工作的比例最高。這也表明對博士教育來講,培養學術人才具有特殊的意義,博士與學術有著不解之緣。有些人對念博士的學術意義無感,只是看到它是最高層次的教育,便努力去追求。還有一些人出於找一個好工作的目的,通過念博士來增強就業競爭力。我對博士生的要求是,不論出於什麼動機念博士,從入學第一天開始就要端正宗旨,培養自己的學科信念,樹立學術理想,建立起對念博士的學術意義的認知。這裡有三重內涵。一是學科信念。博士生要有對自己所在學科的執著,對學科價值的高度認同。二是學術精神。博士生要有科學求實的態度,對事物的發展變化有自己敏銳的判斷力,以真善美為標準指導自己的行為。三是學術品格。博士生要有學者氣質,秉持學者的良知立德立言。在我看來,念博士不應僅僅是為了職業生計,更應該是選擇了一種人生態度和生活方式。博士與學術的距離最近,念了博士就意味著要從事學術工作。當然,現實中很多人念了博士也義無返顧地在其他行業就業,並不從事學術職業。即便如此,加強學術性對他們的職業遷移並非毫無助益。
博士生畢業前後兩重天。在學期間,有導師的指導和庇護,博士生的主要任務就是上課、研究和寫作,工作和生活都比較單純,需要考慮的事有限,接觸的人也很有限,主要是老師和同學。畢業後,他們馬上就會走上工作崗位,就要獨立地處理各種事,獨立地與各種人打交道,包括自己的同事、學生等。尤其是個人學術發展不再有人無條件地幫助做計劃,不再有人時時善意地提醒和提出要求,一切都要靠自己去思考和作出決定。作為青年教師和新教師的雙重身份,院系安排的任教科目可能與自己的博士研究方向並不一致,研究工作因為沒有了導師的耳提面命而可能一籌莫展,自己沒有實驗室,組織不起研究團隊,加入其他教授的研究團隊不僅有人際關係問題,可能還有研究方向是否吻合的問題。這就需要博士具有很強的多方面的學術適應能力。學術基礎紮實,學術適應性強,博士的個人學術發展就會比較順利,否則,他們可能需要有一個很長的調整和適應期。
與其他學科不同,高等教育學科具有「獨特性」,主要表現在它的生存方式與其他學科有很大的不同。高校其他學科都是以學院或學系的組織建制出現,自下而上有本科、碩士或博士一條龍完整的教育體系,高等教育學很少以學院或學係為組織載體,往往以研究院(所)的組織形式出現,且只開展碩士和博士教育。就學科力量而言,全國開展高等教育學博士教育的單位,專任教師達20人以上的屈指可數,大多在10~20人之間。從各單位學者的工作方式看,主要還是單兵作戰,團隊協作式非常少,團隊主要是由導師及其博士、碩士等所組成的教育團隊。從學校的要求看,高等教育學科學位點除了要培養高等教育學博士、碩士外,還要研究本校教育教學和行政管理工作等,服務本校的建設與發展。因此,高等教育學博士培養必須高度重視學術專長和獨立工作能力的培養和訓練。
顯然,「捆綁式」和「挖井式」的博士教育難以培養學術適應性很強的學者,更不適合培養高等教育學博士。這兩種方式比較適合於為博士導師自己培養梯隊人才,博士生畢業後更適合留在導師身邊,繼續與導師合作從事學術工作,做導師學術思想的傳人。在博士教育已經比較發達的今天,有博士學位授權的高校的學術力量一般都比較強,很多高校還做出了不直接選留本校畢業博士從教的規定。所以,博士培養單位的教育主要是為其他高校培養學術人才,博士教育應當培養博士生更寬廣的學科基礎和更強的自我發展能力,使他們畢業後能夠儘快適應新的工作環境,開展新的學術工作,順利地完成從學生到學者的身份過渡。
博士教育是一時的,博士的發展是一生的。博士的路要靠他們自己走,博士教育不能囿於導師自己的學科方向,更不能局限於導師個人的研究課題,要處理好導師的研究與博士生個人學術發展的關係,使他們在理論、方法、能力和素質等方面都得到更好的發展,為他們開拓自己的學術天地打好基礎。為此,導師和博士都要有正確的認識。從導師來講,不僅要有對學生高度負責的態度,還要有寬廣的胸懷、前瞻性的視野和嚴謹治學的精神,以博士生現實和長遠發展為主軸,與他們一道設計其培養方案,使博士生既能受到科學、規範、嚴謹的學術教育與訓練,又能培養比較寬廣的學科基礎、紮實的學術功底和優良的適應能力。這樣,他們畢業後既可以在導師的研究生方向上繼續開拓發展,又可以根據自身所處的環境開展新的學術工作,開闢屬於自己的學術領地。也就是說,導師要允許他們開闢一片屬於自己的學術天空。從博士來講,首先,要立大志,要有獻身學術的理想和抱負,對自己未來的學術發展之路進行暢想和理性設計;其次,要分析自身的學術基礎,明確自己的學術志趣,同時關注導師的研究方向和研究工作,在個人學術志趣與導師研究方向之間找到自己的學術方向;再次,要積極參與導師的項目研究,主動接受導師的學術指導,與此同時,在自己的學術志趣方向打好基礎,為畢業後獨立開展自己的學術工作做好準備。此外,院系所和學校也應從博士的長遠學術發展出發,制定和完善博士教育教學制度,有效協調導師的指導與博士生學術發展的關係,為博士發展自己的學術方向營造寬鬆的環境。
三、建立一個相互關愛的學術共同體
毫無疑問,現在是一個充滿競爭的時代,博士教育也不乏競爭,有時還出現一些不良的競爭以及由此引發的博士生之間、甚至導師之間的矛盾和衝突。博士教育課程少,加之規模總體偏小,博士生主要是在導師指導下開展自己的學習和研究工作,所以,師徒相授是博士教育的基本模式,也就是所謂的導師負責制。博士生學制一般3~6年,導師如果每年招收1~2位博士,歷年積累下來,年均在學總人數一般都在5~10人,甚至更多,再加上碩士、博士後、訪學生、訪問學者等,導師的學生團隊往往相當可觀。這個團隊的風氣取決於成員之間的關係,而導師是團隊的靈魂,對團隊成員之間的關係有著重要影響,對團隊風氣形成起著關鍵作用。
作為一門學科,高等教育學既具有社會科學的屬性,又具有人文學科的屬性。作為社會科學,它是可以運用科學的方法和技術來開展研究工作的;作為人文學科,它需要有對人和人性的深刻洞察和人文關懷。導師與博士之間因學術而相互關聯,但師生關係卻遠遠不止是學術上的交流與切磋,還有不可缺少的人性塑造和人格的培養。後者既需要師生一對一的互動與鞭策,也需要團隊的浸潤和陶冶。
團隊風氣是一種重要的人際教育環境。團隊風氣不只在團隊集體活動中發揮影響,而且還會影響團隊成員個人的行為。除了與導師交流外,博士生交流較多的主要是導師團隊成員。團隊風氣對博士教育的影響是深刻而持久的。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第一,影響博士生的人際交往方式。導師團隊的風氣不是一天兩天形成的,也不是一兩個人形成的,博士生進入導師團隊,就會與導師、與其他成員建立多種多樣的交往方式,而這些交往方式往往要符合團隊交往的一些或明或暗的規則。如果有博士生不按規則行事,特立獨行,很可能被游離於團隊之邊緣甚至之外。第二,影響博士生的為學為人態度。在團隊活動中,成員可能被同化或抱從眾心理,接受往屆學兄學姐傳承下來的為學為人態度,採取一致的方式看人看事、接人待物。第三,影響博士生選擇自己的職業道路。在學期間博士生在團隊耳濡目染,常常會受到各種暗示或指導,成員之間交流,包括相互提供的就業或職業信息都會有傾向性,所以,導師團隊成員的就業和職業發展有很大的相似性。因此,建設優良的導師團隊風氣是博士教育不能忽視的重要工作。
博士生與導師之間是一種直線式的緊密關係,如果說本科生是學校招收的,碩士生可能是院系所招收的,而博士生則是導師招收的,博士生與導師的關係最直接。導師對博士生的學業和發展負有直接責任,博士生在學期間最大的依靠是導師,所以,博士生與導師之間的師徒關係更複雜更深刻,是一種更內化於師生心裡的關係。有的導師以為自己與博士生的關係也和其他學生一樣,尤其是一些新任博士導師,主要從學業角度理解與博士生之間的師生關係。博士生與導師的交往是最頻密的,如果一位博士生與導師的交往無幾,而與其他教授的交往更多,他們的師生關係可能出了問題。導師除了要對博士生進行學業上的指導外,還是他人生的引路人。很多博士生的職業選擇、就業去向和工作生活都與導師密不可分,得到了導師精心的關心和指導。
風氣好的團隊本身就是一種優質教育資源。博士教育既具有個體性,又具有群體性。從個體角度講,每一個博士生都是個案,我把與每一個博士生的關係都看作是人生一段特殊的緣分,我往往從個體的適切性來規劃他們的發展。導師只有因材施教,根據博士生的實際情況對其進行適切的培養,才能幫助他完成學業,走好他們的人生發展之路;從群體角度講,每一個博士生都生活在團隊中,是導師團隊的一個成員,在團隊關係中他不可能置身事外,不受到團隊風氣的影響。所以,導師應當重視團隊建設,尊重學生,細心呵護、關愛學生,公平對待每一個學生,師生之間、同學之間親密無間、互幫互助、教學相長,師生同氣相求,求真與求善兼行,形成一個相互關愛的學術共同體。
作者
別敦榮,廈門大學教育研究院院長、教授,福建廈門361005
原文刊載於《中國高教研究》2020年第8期第30-35頁
http://editor.cahe.edu.cn/
網址:http://www.hie.edu.cn/
【來源:中國高等教育學會】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