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上周末,我帶著孩子彭彭到朋友家玩,朋友的兒子熊熊和彭彭很快就玩在了一起,吵著要我們帶他們去公園。到了公園,兩個孩子玩得更加歡樂,跑跑跳跳,我們則在一旁聊天。但孩子們跑遠了,回來的時候找不到路,最後我們找到孩子的時候才發現就在隔壁。
事後,我和朋友說起彭彭方向感太差的毛病:"彭彭從小就容易迷路,一定要牽著,不然就找不到回家的路了。"朋友也嘆氣著回應:"有時候我叫熊熊把東西搬到正確的位置,但他總時分不清左右,最後我只好直接去做。"
說到這,生活中有些孩子確實存在類似的情況:做功課時數數的左右不分、穿衣服經常找不到扣子的位置、走了很多遍的小區也會迷路……在《爸爸去哪兒》中可愛的Jasper也曾因左右不分而鬧出笑話,陳小春把他寫字的照片放上網,Jasper把"小"字寫反了而且還歪歪扭扭,本來朝左的筆畫變成了朝右。
很多家長都會把這些毛病都歸咎於孩子方向感太差,覺得孩子很笨。實際上,諸如此類的問題都與孩子的"空間知覺"有關,孩子方向感差、容易迷路不是因為不聰明,而是"空間知覺"能力差。
無論是生活還是學習,孩子都需要經常藉助數字、拼音和位置,在"方位知覺"上的不足會影響孩子對"形狀知覺"和"數字知覺"能力的培養。總的來說,"空間知覺"功能發展良好的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的自理能力、學習能力也會更加得心應手,身心有更好的發展。
什麼是"空間知覺"?
空間知覺,也叫"空間感知",是一個用來描述個體與空間事物之間聯繫的心理學用詞。我們在走樓梯時跨步摔倒、拿水杯是總是抓不住杯子、在打籃球的時候常常接傳球失手等等這些問題都與"空間知覺"有關。
而且"空間知覺"包括對事物的大小、形狀、方位等空間特性的反應,主要來自視覺和聽覺的影響。
對孩子來說,"空間知覺"能力差有什麼表現呢?家長可以對照"空間知覺"失調的以下表現來進行判斷:
1. 不講辨別"近物小,遠物大"
2. 喜歡看各種各樣的圖畫,但是不能在圖畫中獲得形狀信息
3. 不能以自我為中心分辨上下、左右和前後
4. 不能準確掌握基本圖形,如圓形、正方形、長方形和三角形等等
5. 不能用用筆畫出簡單的形狀
6. 對色彩和大小不敏感,圖像記憶薄弱
那麼,"空間知覺"對孩子有什麼具體影響呢?
1. 注意力難以集中
沒辦法分辨方位的孩子,他在思考的時候注意力是分散的,這也是孩子"空間知覺"失調的重要原因。孩子在做作業的時候東張西望、總是一邊玩手機一邊看電腦、很快被就其他食物吸引……這都有可能是注意力不集中導致的問題。
注意力分散尤其表現在孩子的學習中,比如孩子經常把字寫錯、把答案寫到錯誤的位置、常常讀串行,這並不是孩子不會讀,而是因為注意力被分散時造成的粗心大意。而且,隨之而來的是失去對空間的敏感性,無法集中精力辨別方向和圖形。
2. 影響生活自理能力和學習效率
"空間知覺"感薄弱的孩子,一般很難準確地在生活場景中分析方位,所以常常會迷路。甚至有時候生活還不能自理,疊衣服、拿東西都要耗時很久。另外,孩子還會在理科上遇到大困難,因為"空間知覺"思維速度慢,就很容易影響學習效率。別的孩子一眼就能看出的問題,孩子必須要理解很長時間。
相反,"空間知覺"感強的孩子,在記住路況、繪畫和理科學習中都佔優勢,學習成績自然會更高。
3. 良好的"空間知覺"能夠提高孩子的想像力
"空間知覺"能力與孩子的分析和抽象思維密切相關,有了良好的"空間知覺",孩子才有良好的基礎去培養自身的想像力。
孩子的"空間想像力"的敏感期在0到6歲,在此期間持續發展。孩子在經歷空間敏感期時,運動能力會大幅度加強,喜歡在各個角落上躥下跳,把家裡、學校當成迷宮,還會把街巷樓道想像成動畫片裡的冒險場景。
孩子通過看、聽、摸來了解物體和空間,幫助想像力的萌發。在大人看來,這些都是無釐頭、無意義的行為,但其實這對孩子的"空間知覺"有很大的幫助作用。
如何幫助孩子解決空間障礙,培養良好的"空間知覺"能力?
1. 認識"空間知覺"的形成過程,給孩子探索自由
1到2歲的孩子喜歡往小容器裡塞東西、喜歡爬高爬低、在角落裡鑽來鑽去。這些都表面孩子的空間感正在產生,在探索自己與空間關係的同時,孩子的"空間知覺"正在被激發。
3到4歲的孩子膽子更大、動手能力更強,比起看書等視覺刺激,他更喜歡動手創作,開始建造各種"空間":用被子衣服製造一個"小窩"給玩偶住、用積木跌玩具車的停車庫、用紙巾捲成一個個形狀,小小"建築師"們的創造正是"空間知覺"感提高的體現。
5歲以上的孩子的"空間知覺"感已經發展到可以認識更複雜的圖形和物件,比如喜歡玩飛機、輪船,能夠在畫紙上做更複雜的圖畫等等。
幫助孩子培養"空間知覺"貴於包容和支持,給孩子獨自探索的自由,切忌把孩子總是拴在身邊。
2. 物體培養:藉助玩具和遊戲提高"空間知覺"感
迷宮遊戲:
迷宮遊戲能夠最直接地鍛鍊孩子"空間知覺",多讓孩子走迷宮、看迷宮書。走迷宮是一個促進方向感的好機會,躲藏、走路本身的過程就與鍛鍊孩子對位置能力息息相關。由簡單到困難,層層遞進地培養孩子的"空間知覺"感。一開始要多陪伴孩子,消除孩子心中的恐懼和不自信,用言語和行為上的鼓勵提高孩子的自信心,促使他大膽地玩耍。
訓練孩子找不同:
"我們來找茬""找不同"這些遊戲都是有益於"空間知覺"的益智遊戲,不僅可以強化孩子的視覺反應,還能在快樂的遊戲中鍛鍊空間感。家長話可以倒計時,增加一些壓力感和遊戲規則來激勵孩子,還可以與孩子一起比賽,看看誰更快找出所有的不同。
3. 語言教育:把故事中的人物、場景立體化
孩子喜歡聽故事,家長也可以用故事來培養孩子的"空間知覺"能力。例如,在《綠野
仙蹤》的故事中,家長可以啟發孩子"幻想"故事的場景,想像出立體的稻草人、獅子等形象,最好能用畫筆畫出來,這樣更加清晰地看出空間場景的變化。還可以用積木搭建故事中的小房子,觀察他們的形狀,在家長的提問和引導下,孩子能更加積極地參與。
其次,家長還需要在遊戲中有意識地向孩子輸入方位詞,在做動作、講故事的時候,把位置用準確的語言描述出來。"上面""下面""裡面""外面"等等,從小時候就開始用語言薰陶,幫助孩子運用語言知識辨別方位。
我是方韓的育兒經驗說,也是5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