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身傲骨為中華,梅汝璈故居遊覽,看最真實的東京審判

2020-12-27 ag8平臺20200508

梅汝璈,東京審判中那個鐵骨錚錚的漢子,正是因為他的據理力爭他的不懈努力,才在歷時兩年半的這場對日本軍國主義的罪魁禍首們的審判中,為中國爭得了光彩,將東條英機等人送上了法場,這對中國人民有著重大的意義,如果這些人罪魁禍首不能受到嚴懲,對中國人民抗擊日寇的偉業而言是不完整,是有遺憾的,梅汝璈為中國人民的英勇無畏奉獻了最後的一個完美音符。一直以來都很想到這位偉大法學家的故鄉去看一看。

梅汝璈先生出生在江西南昌,如今在梅先生的老家朱姑橋梅村,清末建起來的梅家老宅保存的非常不錯,在建築方面,其實並沒有太多的特別之處,梅汝璈先生的故居的重點還是在展覽上面,當然,在先生少時生活的地方走一走看一看也是很不錯的體驗,能夠有種和梅先生並肩的錯覺,所以倒也值得花些時間慢慢的轉一轉,但是想要在故居當中感受到梅先生的非凡魅力,一定要提前對梅先生有一個比較深入的了解,這樣才能有所聯想,才能有與先生隔著時空對話的感覺。

梅先生故居中的展館非常的有特色也很人性化,不僅有圖片和文字,還有放映廳負責讓遊客能更加清晰全面的了解那段過去,而且放映廳中放映的影像也是十分珍貴的,都是當年東京審判時美國拍下的現場實況,還有東條英機等人接受絞刑的影像記錄,在法律面前在事實面前,一切狡辯都顯得那樣乏力。

這種最直接記錄是全世界的人民的財富,銘記過去才能讓未來的路變的更加清楚,只有深刻明晰戰爭的慘痛才能讓世界在和平中不斷前行。既然是梅汝璈先生的故居,展出的自然少不了關於先生的一生經歷,有專門的展廳對梅先生家族進行介紹,資料都非常的詳盡,梅先生故居的展覽都十分的細緻詳盡,六個展廳當中,對梅先生不同歷史時段的生活軌跡都有很全面的介紹和解讀,包括東京審判這段艱難判決的紀事廳,裡面有很多珍貴的資料,配合放映廳的影像能夠更加立體感受到當時梅汝璈先生所面臨的艱辛困難和付出的巨大努力。

在今天看來,這裡依舊充滿了現實意義,精神是不朽的豐碑,為子孫後代留下怎樣的精神財富決定著一個國家和民族未來能夠走多遠能夠達到何種高度。時代會早就一批這樣的人,他們為了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而奮鬥,不惜一切的拼命捍衛信仰,這些人就是被歷史銘記的人,梅汝璈先生正是這樣的一位純粹的愛國者,他在東京參與審判期間也在時刻關注著國內,對於人民所遭受的苦難始終憂心忡忡,審判結束後輾轉回到了新中國,他稱得上民族英雄,他為中國人民和日本軍國主義的鬥爭畫上了圓滿的句號,他的愛國精神應該得到繼承。

相關焦點

  • 探訪「東京審判」法官梅汝璈故居:銘記歷史 不忘苦難
    【解說】8月14日,在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75周年紀念日前夕,中新社記者來到曾參與「東京審判」的中國法官梅汝璈位於南昌青雲譜區朱姑橋梅村的故居。  【解說】梅汝璈故居,始建於民國初年,至今逾百年歷史。曾嚴重殘損,幾近倒塌。經過當地政府修復,於2013年作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對外開放。
  • 親屬追憶「東京審判」法官梅汝璈:他為抗戰死難同胞討回血債
    圖為梅汝璈故居講解員向遊客介紹梅汝璈(圖片前排右二)與其他10國法官參加「東京審判」時合影照片。劉力鑫 攝圖為梅汝璈故居講解員向遊客介紹梅汝璈(圖片前排右二)與其他10國法官參加「東京審判」時合影照片。 劉力鑫 攝中新網南昌8月14日電 題:親屬追憶「東京審判」法官梅汝璈:他為抗戰死難同胞討回血債作者 李韻涵 姜濤 劉力鑫14日,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5周年紀念日前夕,中新網記者來到曾參與「東京審判」的中國法官梅汝璈的故居。
  • 梅汝璈家屬為江西南昌梅汝璈故居揭幕
    梅汝璈家屬為江西南昌梅汝璈故居揭幕/3) "← →"翻頁 5月3日,梅汝璈之子梅小璈
  • 東京審判中國法官梅汝璈
    這次被後世稱為「東京審判」的世紀大審判自1946年5月起歷時兩年多,判決書長達1213頁,規模超過了紐倫堡審判,堪稱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國際審判。東京審判確認了侵略戰爭為國際法上的犯罪,將策劃、準備、發動或進行侵略戰爭者列為甲級戰犯,對國際法戰犯概念進行了重大發展。
  • ——追憶東京審判大法官梅汝璈
    直到垂暮——今年適逢東京審判七十周年,我不禁憶及70年前傲立東京的梅汝璈先生,以及我在外交部與他共事時的所見所聞。翻閱故紙,前後思量,我不由得掩卷長嘆,卻原來,那字字珠璣,正是梅先生的黃昏寫照!值此歲盡之際,故人往事恍如梅花歷經苦寒吐露暗香,不絕如縷,回味悠長。
  • 梅汝璈:東京審判大法官
    1946年東京審判期間,梅汝璈身著法袍。  「我不是復仇主義者,我無意於把日本軍國主義欠下我們的血債寫在日本人民的帳上。但是我相信,忘記過去的苦難可能招致未來的災禍。」  東京審判從1946年5月3日開始,至1948年11月12日結束,在歷時兩年半開庭的漫長過程中,他始終堅持法律原則,有禮有節,在「法官席位之爭」「起草判決書」和「堅決死刑處罰」等關鍵時刻維護了祖國的尊嚴和人民的利益,贏得了世界的讚賞和尊重。在起草判決書時,梅汝璈認為對於日本侵華戰爭,中國人受害最深,最具發言權,主張日本侵華罪行這部分應由中國人書寫。
  • 東京審判後的梅汝璈
    原標題:東京審判後的梅汝璈 梅汝璈於1946年代表中國出任遠東國際軍事法庭法官,參與了舉世聞名的東京審判,對第一批28名日本甲級戰犯的定罪量刑工作作出了突出的貢獻。1948年4月,歷時近兩年的庭審終於結束,法庭的工作進入起草判決書和定罪量刑階段。
  • 參與東京審判的梅汝璈:我是中國法官
    ———梅汝璈認識民國法學大家梅汝璈親身參與東京審判雖是梅汝璈一生的驕傲,但畢竟只是他一生中的一個不長時段的事而已。除了出席東京審判的這幾年外,在其四十多年的職業生涯裡,梅汝璈先生更是以一位傑出的法學家(特別是法學教授)的身份立身行世被遺忘數年的法官1945年9月2日,東京灣見證了20世紀最為重大的政治事件之一。在停泊於此的美國戰列艦「密蘇裡號」上,舉行了日本無條件投降的籤字儀式。
  • 梅汝璈:正義審判千秋凜然
    這件法袍的主人,正是梅汝璈——原遠東國際軍事法庭法官。當年,她就是穿著這件法袍參加了東京審判,以如山鐵證將日本法西斯永遠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梅汝璈,1904年出生於江西南昌一戶農家。1924年,他從清華學校畢業後赴美留學,先後就讀於史丹福大學、芝加哥大學,分別獲文學學士和法學博士學位。
  • 「民族脊梁」梅汝璈:東京審判將7名戰犯判處死刑,晚年受辱而死
    他是舉世矚目的東京審判之中代表中國首席法官,他的名字,叫梅汝璈。 一 「西山蒼蒼,東海茫茫。吾校莊嚴,巋立中央。東西文化,薈萃一堂……」這是清華大學還叫「清華學校」時候的早期校歌。它反映的不僅是一所全國學子都心嚮往之的高等學府,更是國內一派西學東漸、批判繼承的優良文化氛圍。
  • 【文史】東京審判時,印度法官說戰犯無罪,中國梅汝璈堅不讓步、言...
    二戰以後的1945年12月,遠東國際軍事法庭決定對發動侵略戰爭的日本軍國主義分子進行審判。當時的中國政府接到駐日盟軍統帥總部的通知後,經外交部和司法部甄選,決定指派42歲的復旦大學教授梅汝璈(讀áo,1904.11.07—1973.04.23)博士為中國法官,東吳大學法律系教授向哲浚為檢察官,武漢大學法律系教授吳學義任顧問。
  • 美國記者昔日採訪的東京審判 梅汝璈之女30年翻譯中文版
    原標題:美國記者昔日採訪見證獲得詳實資料 梅汝璈之女30年翻譯中文版終於面世 講述東京審判 未述說的故事  1950年梅小侃出生時,父親梅汝璈已年逾四十,2年後,弟弟梅小璈出生,姐弟倆的童年對父親所從事工作並不清楚。直到父親1973年去世,訃告中提到他當過遠東國際軍事法庭法官,才為姐弟倆打開了認識父親的另一扇門。  1987年,在美國留學的梅小侃收到一位美國友人送的書,那是美國記者阿諾德·C·布拉克曼花費30多年時間寫作的《另一個紐倫堡:東京審判未曾述說的故事》。
  • 人物 | 梅汝璈:凌寒怒放
    這首詩想必也是冬日降生的梅汝璈先生最好的寫照。梅汝璈,出生於江西省南昌縣,中華民國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學家、律師、政治人物,曾任遠東國際軍事法庭法官。今年適逢東京審判70周年,讓我們在這個冬日,一起憶起這位曾為中華民族利益高呼的贛籍國士。
  • 東京審判:為那段不允許良心靜默的歷史
    就東京審判適用罪行而言,南京大屠殺這一案件(東京審判中使用「南京暴行」這一表述方式)主要涉及謀殺罪、普通戰爭罪和反人道罪,是法庭審理日本戰爭暴行過程中最重要的一起案件。尚德義、伍長德等受害者以及威爾遜、約翰·馬吉等外籍人士親臨法庭,以親眼所見和親身經歷揭露了日軍在南京的種種罪行。
  • 紀念|東京審判:為那段不允許良心靜默的歷史
    就東京審判適用罪行而言,南京大屠殺這一案件(東京審判中使用「南京暴行」這一表述方式)主要涉及謀殺罪、普通戰爭罪和反人道罪,是法庭審理日本戰爭暴行過程中最重要的一起案件。尚德義、伍長德等受害者以及威爾遜、約翰·馬吉等外籍人士親臨法庭,以親眼所見和親身經歷揭露了日軍在南京的種種罪行。
  • 東京審判3,見字如人,聽法官訴說審判背後的故事
    •哈那尼拉,展示了他們在東京審判中如何以公正嚴謹的專業精神,為最終的判決作出了重要的貢獻。歷時兩年半的東京審判,為戰後和平的國際秩序奠定了基礎,也為我們留下了眾多史料和記錄。然而東京審判有如一片浩瀚的汪洋,讓初涉其中的我有些茫然。所幸的是導演組的研究得到了上海交通大學東京審判研究中心的幫助,在和專家的數次交流學習後,我收穫了長長一串必讀書目和海量的視頻素材及文檔。慢慢抽絲剝繭後,我看到了方向。
  • 不能忘卻的歷史:在東京審判中功勳卓絕的中國法學家——梅汝璈
    1946年春天,為審判二次大戰中犯下滔天罪行的日本戰犯,國際上組成了遠東國際軍事法庭。軍事法庭共由十一個國家的法官組成,除中國之外,還有美國、英國、蘇聯、加拿大、法國、紐西蘭、荷蘭、印度、菲律賓和澳大利亞。中國著名法學家梅汝璈博士受命代表中國出席。
  • 民國歷史人物——梅汝璈
    梅汝璈。1924年畢業於清華學校(清華大學前身)。同年考取公費赴美留學項目,入讀史丹福大學,1926年獲文學士學位,後入芝加哥大學法學院讀法學,以優異成績獲得法學博士學位,獲得博士時才24歲。..抗戰勝利後,代表中國出任遠東國際軍事法庭法官,參與了著名的「東京審判」,對日本甲級戰犯的定罪量刑工作有突出的貢獻。後來看透了國民政府,捨棄了國民政府許諾的大好前程,乘船北上,在1949年12月初抵達了北京。梅汝璈乘船北上時,心中一定激情澎湃,他正要同萬千大眾一同去締造這個新中國,他的法律知識必將派上用場。
  • 審判不是受害者的簡單復仇 - 人民法院報
    1946年5月至1948年12月,梅汝璈正是穿著這件法袍參與了舉世聞名的東京審判,對第一批28名日本甲級戰犯的定罪量刑工作作出了突出貢獻。    「1998年,我和母親一起將這件記錄了中華民族復興進程的法袍捐贈給原中國革命博物館(後與中國歷史博物館合併為國家博物館),希望這能成為歷史的見證,警示後人永遠不要忘記過去的那段歲月。」8月14日,記者在中國青年報社見到了梅汝璈之子梅小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