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即將畢業,導師建議做博後跟他創業,你們會選?

2020-12-18 帥小西De

2019年10月18日,有個博士生問了我一個很有話題的問題:

小西老師,我博士即將畢業。導師說可留下做博後,跟他一起創業,這是一個好的選擇嗎?

2019年10月,不少博士生的論文已經送審(答辯前3個月送審),其中大部分高校採用教育部學位中心的「學位論文網上評議開放平臺」(雙盲評審),焦急的等待返回的論文評審意見。

記得我博士論文答辯之前,論文材料提交進學校研究院系統後,心裡暗暗地「鬆了一口氣」,想著終於進入博士畢業的下一個環節。可是,回到宿舍躺在床上,又開始暗自焦慮論文評審的結果。

比如,遇到「小同行」的專家,也許論文內容專家懂得多一些,可能覺得我這個研究內容和創新性都還不錯。要是「大同行」的話,會不會他們研究的更深入,如分子水平覺得我們個體水平的研究過於簡單。

總之,在等待評審結果的後半階段,失眠、焦慮、暴躁是時有發生的事情。手機上看到座機電話的來電顯示,第一反應就是「是不是研究生院老師的電話?」。自己每天上午、下午、晚上都得打開就去管理系統內看下,是否有返回的評審意見。

如此焦慮、擔憂的原因是論文評審意見中一旦有「D」的存在,就得修改後再送審,至少就是延期半年,而且理論上第二次送審還未通過,就無法獲得博士學位。要是給「C」,也得需要修改後,送學院學位分委員會審核,再次組織校內2位專家評審。

提問人博士即將畢業,真心不容易。之前,小西也聊過不少博士畢業求職的話題,大部分進入高校、研究院所轉為科研工作者。

在我們做博士後時,博管辦有跨一級學科的要求。當時,遇到你這樣的情況,會採用「掛其他學院/學科」,繼續跟自己導師開展課題研究的。不過,記得2019年看到一個博管辦的文件,不再需要跨學科,可在本學科進站做博後。

但是,你的導師建議你留下做博後,期間同他一起創業。我感覺這樣的說法不太合理。

在我看來,應該是你的導師要成立公司,或者進行一些科研成果的轉化。可能會讓你負責公司那邊,甚至作為公司法人,有可能會給你少量股份。

之前,我們也遇到過類似的事情,我的一個師弟就是博士畢業後在導師公司做了3年。之後,入不了學校的編制,硬是從導師公司(副總)跳出來,進入同城一所雙非大學任教,去年剛上的副教授職稱。

為何我會這麼說呢?

我覺得既然有心留你做事,就應該幫你解決後顧之憂—「高校編制」。

哪怕是先走師資博士後的渠道,也得在博後期間進一步有科研產出(如論文、申報青年基金等),才能有機會留校任教。在解決編制後,同樣在導師的團隊,依然可以幫他處理創業後公司的事情。

另外,博士後期間待遇也不算差,如湖南省年均10-12萬元,東部發達區域20萬/年,廣州等區域高達30萬元/年。在這個過程中,導師是否額外給你發放工資,也是你需要關注的問題。沒有額外的補貼(俗話是「拿著雙工資」),真的是吃虧的。

千萬不能是在用博後的待遇「養著」你來做公司的事情。結果就是2年博後,你沒有任何產出,哪怕可以低標準、輕鬆出站,2年間沒有科研產出非常影響你的就業。這就和你鄙人求職,中間失業2年啥都沒幹,再想找份工作不容易的道理一樣。

因此,個人覺得你得和導師談清楚幾個細節問題:

1.日後發展。如能否解決編制等。

2.待遇問題。博後補助之外,是否其他補貼。

3.創業的成果分配。是否有股份等其他激勵措施,還是單純的打工。

要考慮這些細節的原因在於:要是導師創業失敗,依然有份穩定的工作和收入,而你再想求職就非常難,論文等成果一般5年內有效。

--結語--

其實,個人覺得和導師的關係「遠」一些,也許相處的更融洽。除非是你能看到有巨大的潛力和發展,發展畢業後依然這樣「攪合」在一起,也許時間長了,利益的影響下就會變得陌生或者仇人。

最後,自己要是能找到一份的工作,個人建議還是走出去比較好。當然,最終的選擇還是得你基於了解的各方面信息,自己做好一個利害平衡,選擇自己想要的即可。

你們覺得博士畢業後跟著導師創業好不好呢?

相關焦點

  • 985博士將畢業,大牛導師要留做博後,是走還是留?你會怎麼選?
    985博士將畢業,大牛導師要留做博後,是走還是留?你會怎麼選?對一名博士,特別是學術興趣濃厚、科研能力強、學緣背景好的博士來說,就業並不是一件難事,擇業的目標往往也不會太多,無外乎就是高校和科研院所。我們一起來分析一下這兩種情況:第一種,博士畢業後直接留在學校做博士後這種選擇對導師最有利,因為導師培養你幾年,剛用著順手,並不希望你就此離開。你博士期間的一些思考,剛剛可以轉化為成果,如果去了別的學校,以別的學校為第一作者單位發表,那對學校和導師就是一種損失。而最好的辦法就是讓博士留在學校繼續做博士後。
  • 博士後沒編制、待遇不高,為何很多博士選擇做博後?
    想著博士畢業後求職,也能找份不錯的工作。要進站做博士後的可能原因是什麼呢?1)成果「不足」,博後期間「湊」。去年,我們學科新來一個博後的妹子。引進她的團隊帶頭人,對她非常認可,在讀博士期間的研究方向也是團隊所缺的。但是,博士期間她的多篇論文均署名二作(導師一作),不符合人才引進條件。目前,很多單位成果認定只看一作或通訊,帶頭人就讓她先進站做博後,論文出來後再入職。的確是被大佬看上的人,一年就或博士後資助,發了幾篇高水平論文。相信12月的這次公開招聘後,就是我們的同事啦。
  • 如何去國外做博後?
    其實不然——你為什麼不選擇出國做博後呢? 事實上,對很多國內博士來說,出國做博後,是我們獲取出國學習/工作經歷的所有方式中,難度最低、回報率最高的一種選擇。 這是因為:1、申請國外做博後不像申請國外讀博,它的入職門檻比博士留學低很多;2、外國人做博後少,很多博後崗位招不到人,容易申請;3、國外博後出站的難度遠遠低於國外讀博;4、國外博後只要2年,博士有的讀個5-8年都出不來;5、國外博後待遇豐厚,一年幾十萬肯定有,不像本碩博那樣需要燒錢;6、
  • 35歲中年博後失業,決定給找教職的後浪一些建議
    今天,就給目前找教職的同行們一些建議:(提醒,這裡只討論大面的情況,我見過很多特例,比如為了小孩上學做博後、老闆給充分獨立權的課題組、雖然獨立但還是被壓榨的特殊情況,特例不做討論,各有各的理由)01比如當時說做了博後能留下來,後面來新校長了說需要拿到青年基金才能留下來呢?你能保證博士後期間順風順水的出成果麼?你確定老闆不會突然接了個新項目讓你轉方向導致做不出東西?你確定你入站之後是一心一意做科研而不是當秘書?現在的教職就像北京的房價,水漲船高。後浪一年比一年厲害。越往後找越難找。10年前博士畢業能發個5、6篇SCI就是牛。
  • 畢業留校做博士後,和導師一起創業,這個選擇值得嗎?
    就業季,不少博士朋友也要開始找工作了。對博士畢業生來說,如果有意向繼續做學術,那留在高校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但怎麼留,什麼時候留,留在什麼樣的高校,留下來做什麼,之間的差別就大了。近期就有博士朋友問:導師希望博士畢業後留校做博士後,跟導師一起創業,該不該答應?
  • 博士的人生轉折點:三線城市二本學校求穩定,還是去國外做博後?
    01我是一名畢業三年的博士。當然這個學校的平臺也很一般,做實驗基本不可能,只能去借其它平臺做。不過離老家也近,各方面都有熟人,以後有問題了可以互相照顧,生活的壓力比較小。另一個選擇是去歐洲某國做博士後,已經在面試階段,沒有意外的話應該沒有問題,但可能還要等幾個月。
  • 今年馬上要博士畢業了,選教職還是選博後?
    對於今年畢業的博士們來說,疫情的爆發無疑給未來籠罩了一層陰霾,網絡答辯、線上宣講,被病毒封鎖的應屆博士們摸索著自己的前路。提前進高校佔坑還是進站再提升?前不久科技部發文要求破除「唯論文」不良導向,這使應屆博士們對未來的考量再次增加了許多不確定性。
  • 博士畢業後,你傾向於選擇高校,博後,企業,研究所還是公務員?
    博士畢業後,你傾向於選擇高校,博後,企業,研究所還是公務員?我是理工科在讀博士,所以只談論理工科的情況,文科的可能不一樣。一般來說,博士畢業,首先希望去的,還是高校。目前來看,國內博士畢業,直接去地方高校(二本)比較多,只有少數成果特別突出的,能夠去211及以上的學校。學校平臺非常重要,平臺決定了軟硬體的條件。因此,不少博士會為了去一個更好的學校,繼續出國做博後,積累研究成果以及海外工作經驗。
  • 博士畢業後,去哪兒?
    一個博士生、博士後,無論如何做的多好,人們評價的時候基本上都會認為是他們導師的成績。就像諾貝爾獎一樣,基本上都是給通訊作者。相反,講師做出成績,基本上都會認為是他們自己的成績的。(4)有機會晉升職稱。如果一個講師做的不錯,那他是能夠很快地成為副教授,或者更快地成為教授。雖然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夠順利評上去,但是有機會就可以競爭。
  • 教育部:導師不得違規隨意拖延研究生畢業時間,博士春天即將來到
    近年來,通過相關媒體報導,社會上越來越重視博士生延期畢業的事情。根據相關數據統計,有高達60%以上的博士生都無法在博士學位攻讀時間三年內畢業,大量存在延期。部分觀點是博士學位本身難度過大,三年內無法完成,因而建議學校延長博士生學制,即將三年博士延長至四年甚至更長,以便博士生能夠有更多的時間去完成科研創新,達到博士生畢業條件。
  • 為何部分單位引進博後的待遇高過教授?不覺得怪嗎?
    也許,只有在博士畢業後,自己經歷過博後階段才能對這個話題有著更深的感悟。不少博導人好,樂意幫扶自己學。在博士達到畢業要求後,願意放其早點畢業。科研成果不夠,再通過2年博後階段提升。包含我在內的不少博士後(已出站),並非是看重博後的「高」待遇,而是有著其他方面的需要。
  • 在職博士怎樣才能順利畢業,請記住導師給你的幾點建議
    在職博士主要受到原單位工作,家庭及其他一些原因的限制,沒有充足的時間和精力去安心讀文獻,做實驗和寫論文。第二是在職博士往往因工作和家庭相對穩定,導致畢業意願並不是很強烈,甚至還有一些在職博士在達到畢業最大年限面臨著被勸退的處理時,仍然不著急。但是,塔主認為這種畢竟是少數,而對大多數在職博士而言,還是想著能按期順利拿到博士學位,不被讀博所困擾。
  • Nature:博後的困境
    2014年離開NYU的博後中,找到教職和離開學術界的大約各佔一半。 其他大學包括加州大學系統和北卡教堂山分校(UNC)都已經實行了博後上限五年的政策。但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博後和他們的導師依然可以申請六年,有些博後會換個頭銜但其實還是個博後。
  • 博士畢業後,該何去何從?工作 or 博後?
    博士畢業了,該何去何從?工作 or 博後?這或許是很多剛畢業或馬上畢業的博士一直在思考的一個問題他們的特點是科研成果還不夠豐富但他們有一定科研思路而且還有科研激情他們渴望能夠有更好的發展空間來展示自我當面對工作 or 博後的選擇時卻又難以抉擇據「中國博士後
  • 導師如何應對渣學生
    第三,他會請高手來指導學生。導師知道在專業方面,他不可能一直手把手教。隨著他職業的發展,事情肯定越來越多,未必有足夠多的時間對每一個學生每次都指導。所以他花了很多經費請博後,或者聯繫一些高校的優秀青年教師來做訪問學者。這些已經畢業的博士,本來也想帶帶學生練練手,而且一直在實驗室,剛好對在讀博士進行指導。
  • 導師稱身家上億才能畢業 在讀博士鬆口氣:能畢業了
    王軍師從大數據領域的領軍人物周濤,是其培養的第一屆創業型博士。周濤曾開玩笑說,王軍要畢業必須滿足的條件之一,是畢業時個人身家必須超過一個億,無論是按照最新的估值還是市值  2014年6月,王軍拉上幾位志同道合的同學一起創下「臥龍大數據」。今年夏天,創立兩年的「臥龍大數據」成功獲得知名投資機構的Pre-A輪投資,公司估值近億元。
  • 博士畢業後的薪資待遇有多少?
    沒錯,我正是四大天坑專業之一的材料學專業的博士。2016年博士畢業,在導師的幫助下進入了某生物製藥公司,主要負責藥物的材料分析和研發質檢。現在年薪約20-30萬,發展空間大,前景可觀,未來可期。一般而言,博士畢業的去向主要是四個:高校、博後、企業、從政。
  • 24歲北航博士畢業,受聘211高校副教授,網友:導師比你年輕
    本文綜合自量子位、澎湃新聞、微言航語、北晚新視覺、超級數學建模 近日,一則題為「他24歲北航博士畢業受聘211高校副教授」的消息迅速在微博、知乎等網絡平臺受到關注。
  • 博後風採 | 林靈——恩師點燈,學海泛舟
    我校組織開展了復旦大學2019年度「優秀博士後」評選工作,共遴選出20名復旦大學優秀博士後。
  • 博後「新曲」&「心曲」
    博後可以說是另外一種意義上的「新生」,本文除了一首寫給博後們的歌曲,還有多位年輕科學家分享他們的博後經歷,或許會帶來不少啟發。在很多國人眼中,「博後」一詞顯得頗為「高大上」,充滿了神秘色彩,甚至鬧出了「博後是博士之後的更高學位」這樣的笑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