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後在普通人眼中「不普通」,如「讀了很多書,啥時候才能讀完」的感覺。同時,也是一個有禮貌、謙虛和羞澀的小年輕。
在博後自己眼中,更多的是覺得自己是個普通人。之前我結識的幾個博後,她們將自己比作「期待轉正的臨時工」,走的「師資博士後」(類似於2年試用期)的渠道。
小西先講個身邊的小故事:
有個同事,之前在德國頂尖研究所做博後。和國內的博後進出站有差異,那邊更加靈活。不足半年,看到我們單位發布的人才引進公告,果斷投了簡歷回來參加試講。
公示後進入體檢程序,她提前放棄之前的博後研究,選擇入職工作。也許,有人覺得這樣放棄很可惜。事實上,她後面的不少博後,多呆2年且成果豐富,回國後發現國內高校招聘條件「水漲船高」,反而留不下來。
小西講這個小故事,是想告訴大家,博後和我們一樣也許為一份好工作而焦慮。或者說,除少量為興趣而做博後的博士,大部分都傾向於提升自己,也想找份好工作啊。
和很多人關注大學教授的收入一樣,普通人也想知道博後的待遇如何。影響博後待遇的最大因素是地區經濟實力,如廣東部分單位的博後待遇是30萬元/年,引進課題組、學校(博管辦)、地方人才補貼等三方承擔。
小西所在的湖南省,大部分學校的博後流動站是按「副教授」給博後發待遇,約10-12萬元/年。當然,博後期間獲批自科青年基金、發表高水平論文等,同樣有高額的科研獎勵。遇到好的團隊,也會有額外的補助,如3000元/月。
企業博後工作站的博後,不受事業單位編制限制,相對普通層次的高校,待遇還會稍高些。比如,小西曾進站做在職博後(沒有2份工資),因有編制不符合當地的人才引進獎勵,無法拿到這個「10萬元」獎勵。
不過,想想我們也拿過一份類似的「安家費」,也不算虧。也許,有人會覺得博後的這個待遇有點低。
事實上,真挺高的。除了名校引進的「特批教授/副教授」,年薪可達20-24萬元/年。普通高校剛入職的講師,待遇還不如同院校的博士後(副教授待遇)。有點小尷尬!
想著博士畢業後求職,也能找份不錯的工作。要進站做博士後的可能原因是什麼呢?
1)成果「不足」,博後期間「湊」。
去年,我們學科新來一個博後的妹子。引進她的團隊帶頭人,對她非常認可,在讀博士期間的研究方向也是團隊所缺的。但是,博士期間她的多篇論文均署名二作(導師一作),不符合人才引進條件。
目前,很多單位成果認定只看一作或通訊,帶頭人就讓她先進站做博後,論文出來後再入職。的確是被大佬看上的人,一年就或博士後資助,發了幾篇高水平論文。相信12月的這次公開招聘後,就是我們的同事啦。
2)提升自己,拓展人脈。
和讀研讀博類似,博後也會有個合作導師。情感沒有研究生那麼深切,但也是一份師生情。很多博士,工作後選擇進站做博後,就是想融入合作導師的學術圈子。
博後進站考核要求不高,甚至說是能畢業的博士生基本都符合條件。想要找到一個好平臺、好合作導師,沒有合適的推薦人很難。
而且,博後基金的「面」很大,相對容易獲得資助。對於一個青年教師,博後資助和青年基金一樣,對於科研起步很有助力。
當然,前文我也提過,很多人碩士、博士階段平臺和導師都不行,直接限制了能力提升和成果產出。藉助博後期間的優質資源(牛老闆、牛平臺),給自己「充電」、「加碼」也是部分博士的選擇。
不過,相信身邊經常會對你說:有機會先「佔個坑」再說,後面的年輕人更加優秀,競爭壓力非常大。我覺得還是挺有道理的,你們覺得呢?
最後,我想說博後也是個普通人,但是一樣「不普通」。期待她們釋放無限的精彩,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