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高校首招大陸生遇冷 四分之一考生放棄錄取

2021-01-09 搜狐網

  >>>進入搜狐出國頻道      >>>去《搜狐出國》微博看看

  截至7月6日下午5點(大陸學生赴臺就讀本科的網絡放棄截止時間),今年臺灣高校首次在大陸6省市錄取本科生742人(其中福建省最終錄取199人),而臺灣高校原定錄取本科生名額為1613人,最終錄取人數不到一半。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臺灣高校首次招陸生「遇冷」?是哪些考生原來報考了臺灣高校最終又放棄錄取?未來臺灣高校招陸生政策是否可能放寬?本報記者對此進行了深入調查。

  數據 四分之一考生放棄錄取

  今年臺灣共有87所高校首次面向大陸6省市(北京、上海、江蘇、浙江、廣東、福建)的應屆高考生招收1488名本科生,由於此前面向大陸招收研究生時名額空缺較多,臺灣教育部門同意各校將缺額調劑至招收本科生,最終本科招生名額增至1613人。然而,截止到報名結束,大陸考生報名成功的只有1621人,基本與招生計劃持平,而且各校報考人數差異很大,生源嚴重不均衡。最受考生青睞的輔仁大學有678人報名,而部分臺灣高校的報名人數只有個位數。

  7月4日錄取結果公布,臺灣高校共確定錄取大陸考生1015人。在錄取結果公布後的3天裡,有273名考生最終放棄赴臺就讀,繼續參加大陸高校的錄取,這一部分考生約佔被錄取人數的27%。而87所面向大陸招生的臺灣高校中,有22所沒有招到一名大陸考生,即「零生源」。

  臺灣負責招收大陸學生的「陸生聯招會」綜合業務組組長陳順智介紹說,今年福建省共有395名考生報考臺灣高校,臺灣高校確定錄取其中241人,之後有42人選擇放棄,最終福建省共有199名考生將赴臺讀大學,是大陸六省市中錄取人數最多的。其次是廣東省189人,排在第三名的是浙江省182人。福建省199名考生中,廈門考生最多68人,福州次之53人,泉州32人。

  分析 四個原因「綁住」學生赴臺腳步

  那麼,為什麼臺灣高校首次在大陸招生遇冷呢?對此,記者採訪了部分臺灣招生機構負責人、臺灣高校招生老師,以及學生、家長等,歸納出以下四點原因:

  NO1.首次招生缺乏了解

  今年是臺灣高校首次招收大陸學生,招生高校達87所,之前只有小部分大陸學生以「交換生」身份到臺灣高校進行短期交流。因此大陸學生,特別是高中生對臺灣高校不太熟悉。而首次招收陸生的臺灣高校對大陸學生的了解不夠,宣傳也不夠及時、到位,造成大陸學生對很多臺灣高校一無所知。

  對此,海峽兩岸交流促進協會秘書長路蕙鴻女士說,她跟大陸考生、家長接觸後,發現很多考生家長對臺灣高校知之甚少,只知道像臺灣大學、政治大學等極少數公立大學,而大部分的臺灣私立大學考生和家長都是第一次接觸。

  NO2.招本科生只限私立高校

  據了解,此前臺灣高校共錄取了248名大陸學生就讀碩士、博士,在面向大陸招研究生的高校中有不少臺灣公立大學。而面向大陸招收本科生的臺灣高校卻只限私立大學,相比之下,臺灣私立大學口碑與知名度均不及公立大學,也比不過大陸的一些知名高校。加上私立大學學費較高,赴臺學習一年,大概共需要至少5萬元人民幣。相比港校,臺灣高校沒有提供獎學金,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削減了大陸考生的報考積極性。「像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這些港校基本上在世界上都是排得上號的,但是臺灣現在來招生的大學,我們本來就不太了解,又都是私立大學,對我們的吸引力肯定是不夠的。」福建師大附中高三考生小於的家長表示,香港的一些高校之所以對考生有吸引力,因為「學校牌子夠硬」,但臺灣的高校目前在這些方面沒有優勢。「陸生聯招會」負責人陳順智說,很多考生放棄錄取是因為臺灣的私立大學比起大陸的公立大學、特別是名牌大學有一定的差距。據陳順智介紹,明年臺灣公立大學有望面向大陸招收本科生,他相信明年的報考狀況會不同於今年。

  NO3.陸生受限較多,降低報考意願

  記者了解到,與赴香港、澳門學習不同,大陸學生赴臺學習有不少限制規定。如大陸學生在臺灣不得報考公職及專業技術職稱、不得報考涉及臺灣安全領域的專業等。同時,大陸學生在臺灣將不會享受到獎學金、助學金等優惠政策。大陸學生在臺灣就學期間不得從事專職或兼職工作,畢業後必須於一定時間內離臺,不能在臺灣就業。這些政策限制也讓一些考生和家長態度有所保留。

  福州的林女士原本很支持自己孩子到臺灣讀大學,但在了解到相關限制後,就不再鼓勵孩子到臺灣就讀大學,連志願也沒填報。她說,如果到臺灣讀大學又不能在那邊就業,那還不如在大陸就讀然後就業。

  NO4.多填個志願買個保險

  針對部分高分考生最終放棄錄取的原因,臺灣輔仁大學教務長劉兆明分析認為,由於臺灣高校報名截止日期是6月16日,相當一部分考生是在高考前報名的,當時還不了解自己的高考成績,考生以「多填個志願多個保險」的心態報考臺灣高校,而在高考成績揭曉後,部分考生由於成績較好,可以在大陸選擇一所不錯的名校就讀,於是就放棄錄取。

  來自福州格致中學的高考生小吳,今年文科考了626分,是報考臺灣高校的福建考生中文科最高分,但她在被臺灣元智大學管理學院錄取後選擇了放棄。吳爸爸說,小吳是在高考前報的名,當時的心態就是「萬一上不了大陸好大學,也可以到臺灣讀私立大學」。但以她最終的高考成績,不要說臺灣私立高校,就是大陸一些好的大學,小吳也有選擇的餘地,最終小吳放棄了元智大學,而在本一批填報了浙江大學。

  個案 他們做首批吃螃蟹的人

  雖然臺灣高校首招陸生的情況不盡如人意,但最終還是有742名考生(包括福建的199人)將成為首批赴臺就讀的大學生。來自泉州五中的理科生徐嘉鈺,以639分被輔仁大學的「財經法學系」錄取,成為赴臺就讀的福建理科最高分考生。以徐嘉鈺的分數,在大陸想上個好的大學也是綽綽有餘,但徐嘉鈺說,她想選個不一樣的讀書環境,尋個「刺激」點的生活方式,她想去臺灣體驗一下不同風格的教育環境。

  而被臺灣樹德科技大學「生活產品設計系」錄取的陳同學說,之前在了解學校的時候發現樹德科技大學在設計方面比較有優勢,獲得過一些國際大獎,此外她認為臺灣老師的教學態度更開放,更有創新精神。

  被淡江大學錄取的小李認為,他到臺灣要體驗的不僅僅是不同的大學生活,臺灣獨特的風土人情一直是吸引他赴臺就讀的原因之一。「平時就喜歡看臺灣的綜藝節目和臺灣新,聞,喜歡小S、蔡康永、李敖等話題人物。」小李說,他想著在大學期間,能夠跟自己的臺灣同學騎自行車進行環島旅行,也正由於此,小李已經開始規劃他的臺灣大學生活了。他說,他要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當後來的大陸學生的「領路人」。

  轉自海峽都市報

  作者:蔡鎮金 葉琦

(責任編輯:劉麗虹)

相關焦點

  • 臺灣公立大學首次招生遇冷 錄取率僅六成左右
    (輔仁大學微博圖片)  今年臺灣高校首次面向廣東、福建、北京、上海、浙江、江蘇等六省招生,開放私校招收本科生。「大陸地區學生聯合招生委員會」的數據顯示,1500多名大陸學生網上報考臺校,最終錄取1015人,經確認有200多人放棄錄取。廣東是獲錄比例最高的省份,261人獲得錄取,有79人放棄,佔了全部人數的1/3。
  • 臺灣大陸招生遇冷 公立大學明年或開放招生
    (輔仁大學微博圖片)今年臺灣高校首次面向廣東、福建、北京、上海、浙江、江蘇等六省招生,開放私校招收本科生。「大陸地區學生聯合招生委員會」的數據顯示,1500多名大陸學生網上報考臺校,最終錄取1015人,經確認有200多人放棄錄取。廣東是獲錄比例最高的省份,261人獲得錄取,有79人放棄,佔了全部人數的1/3。
  • 臺招收大陸研究生 部分學校錄取掛零
    2012學年度臺灣高校招收大陸碩博士生分發榜單昨日放榜,今年共核定招收575人,實際放榜錄取人數329人,招生缺額率超過四成二,還有部分學校錄取掛零。招生不如預期,臺教育界歸咎於宣導不足及受限「三限六不」政策。
  • 臺灣高校大陸招生放棄比例超四分之一
    本科招生最後確定錄取1015人,實際報到確認者為742人,放棄人數為273名,放棄比例超四分之一去臺灣念書的價值,更多體現在臺灣社會中蘊藏的多元價值、獨立自主的精神,以及同源同種的中國人帶來的友善的環。距離開學還有兩個月,雖然錄取通知書在手,孩子們卻依然煩躁不已。
  • 臺灣大學首次大陸招生遇冷 三成考生放棄錄取
    臺灣私立學校  出招攬大陸生源  設專門窗口辦理赴臺手續  關於赴臺手續繁瑣問題,呂芳員稱,現在還是學生辦證期間,具體措施會在學生入臺登記註冊後開會商議。她強調,招收大陸生的私立學校都會在大陸生聯合招生委員會制定的政策指揮下,對首批大陸生安排相應的輔導、教育措施。各私立學校均設有針對大陸學生的兩岸教育中心窗口,以便解決大陸學生在臺產生的各種問題。  如在探親籤證方面將有所改善。臺灣大陸生招生委員會有關人士表示,大陸生家長可憑藉錄取通知書,委託錄取院校辦理探親入臺證,每位大陸生赴臺可以有兩位家屬陪同。
  • 臺灣公立名校首招大陸本科 臺大等開放王牌專業每校僅5人
    新京報昨日(19日)報導,臺灣大學校院招收大陸地區學生聯合招生委員會(簡稱陸生聯招會)近日公布2014年針對大陸地區學生的學士班招生簡章,從本月12日起,大陸考生已可登錄陸生聯招會網站進行報名,至6月18日下午5時止。臺灣高校對陸招生在連年遇冷中進入第四年,招收人數較去年增加256人,總數達到1988人。
  • 多所高校發補招通知,強基計劃遇冷了?
    查詢發現,除去部分高校或因招滿而未有補錄通知外,已查詢到的至少有四所高校有明確的補錄流程。即便如此,諸多高校在自己的強基計劃招生章程中仍明確規定:強基計劃中只能報考一所學校。這也就意味著,考生一旦報考了更高層次學校的強基計劃失利,就無法被更低層次的院校錄取,落榜了就落榜了!
  • 2020年高招這些985高校錄取分數嚴重降低!部分專業遇冷
    在今年錄取投檔階段,除了財經類院校爆冷外,部分985高校&部分專業也出現了遇冷的現象。不僅有些985高校遇冷,有些專業也遇冷。比如今年河南省的提前批,公費師範生全面」遇冷「。其中漢語言文學專業最是嚴重,投檔人數不及計劃招生人數的三分之一,實屬罕見。
  • 這兩所高校招生「遇冷」,錄取分還不到400,撿漏的考生太幸運
    今年有很多考生考上了心儀的大學,也有很多考生和夢想失之交臂,但是這其中也存在著一部分幸運的考生,那是因為撿了個大便宜,剛好碰上大學招生「遇冷」,而且這所學校還是全國重點高校,剛好自己的分數剛剛夠該學校的降分分數線。
  • 985高校招生遇冷,錄取分低還招不滿人,清華也躺槍,這是為何
    985高校招生遇冷,錄取分低還招不滿人,清華也躺槍,這是為何最近幾天,網上鋪天蓋地都是關於名校招生遇冷的新聞,這其中很多都是重本大學,比如說華中科技大學、四川大學、吉林大學、青島大學、重慶大學、中山大學等,就連清華大學也是有躺槍
  • 臺灣明年招千名大陸生 逐步承認大陸高校學歷
    昨日,記者從第四屆海峽兩岸高等教育論壇上獲悉,明年中,臺灣擬招1000名大陸學生赴臺就讀,而臺灣公開招收大陸學生尚屬首次。同時,臺灣將分步承認大陸高校學歷,率先獲認可的將是北京大學等39所學術聲望卓著的高校,隨後擴大至77所「211工程」院校。
  • 2020高考錄取分數公布,四所985高校遇冷,分數線嚴重下降
    在今年錄取投檔階段,部分985高校出現了遇冷的想像,985高校的錄取分數嚴重降低,那麼這也是讓很多中等成績的考生撿漏成功,很多網友紛紛表示這些撿漏成功的考生真的太幸運了。那麼根據各個省份公布的高校錄取情況來看,筆者給大家整理了在今年的高考錄取中,分數線最低的4所985高校,這些高校的分數線可以說嚴重下降。
  • 臺高校向大陸生開放碩士、博士、專升本等申請
    目前,網上報名申請系統已正式開放,有意申請臺灣地區高校研究生的本科畢業生及有想法到臺灣攻讀「專升本」的專科應屆畢業生可在4月1日下午17時之前提交報名申請。  招收大陸研究生人數增幅明顯,廣東有四所高校學歷獲認可  記者從陸招會提供的統計數據中看到,從2011年至2013年,臺灣高校招收大陸研究生的數量就在逐年上漲。
  • 臺灣高校招考大陸研究生遇冷
    臺灣高校招考大陸研究生遇冷 http://kaoyan.eol.cn    河南日報  2013-07-30  大 中 小   大陸學生赴臺就讀研究院所預分榜單公布,整體招生錄取率近62%,比往年稍好,但仍存在缺額現象
  • 臺灣首次有公立大學招大陸生 5月14日起可報名
    今年是臺灣高校在大陸招生的第二年。5月2日,臺灣高校面向大陸2012年招生計劃新鮮出爐,91所高校預計招生共1566名,但仍只面向廣東、福建、上海、北京、浙江和江蘇等六省市招生。值得一提的是,今年臺灣首次開放2所公立大學面向大陸招生,分別是國立金門大學和國立彭湖科技大學。大陸學生畢業後仍不能留臺就業。
  • 關注臺灣高校大陸生:不能留臺就業值不值?
    關博偉(左一)等大陸生與臺灣老師合影。 2011年,臺灣高校首次面向大陸的北京、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廣東六個省市招生,高考成績達到本科二批分數線以上的考生,不限專業背景,均可報名,共吸引928位大陸學生跨海求學。不允許在學打工、不得在臺就業,四年後畢業,他們將何去何從?
  • 國內這所985高校「遇冷」,兩次補錄沒招滿人,可能會降分錄取
    隨著各地高校提前批以及本科等批次錄取工作的結束,很多學生也終於收到了夢寐以求的錄取通知書,對於高考落榜的考生來說,這個時候或許有些失落,不過事已至此,大家還是需要勇敢地面對!此外,每個批次的志願也有很多個,只要大家遵循「衝、穩、保」的策略,大家被高校錄取的機會還是很大的,如果萬一失誤,一旦滑檔,有些高校也會安排補錄,只要大家在徵集志願抓住機會,還甚至可能成功撿漏呢!
  • 臺灣高校首次來穗招生 主要參考高考成績
    (記者 梁健敏)今年,臺灣高校首次進駐大陸招生,共有48所公立院校與86所私立院校面向廣東等六省市招收2141名大陸生。昨日,在臺灣排名前十的臺灣輔仁大學在華師附中召開宣講會,成為首個來穗攬生的臺灣高校。據稱,該校將以高考成績劃線作為參照,熱門專業一般只招收重本線以上的學生,與港校動輒過10萬人民幣相比,該校每年學費約2萬~3萬。
  • 理性看待強基計劃首年「遇冷」
    ,在今年高考錄取的2020級本科新生中補招強基計劃學生。其中至少兩所高校的相關工作人員告訴媒體記者,他們所在學校今年強基計劃的招生計劃沒有完成。  強基計劃實施首年即「遇冷」,讓輿論質疑強基計劃的意義。對此,有必要重提國家推出強基計劃的意義——培養基礎學科專業領域的拔尖人才。現實中,很多高考考生在填報高考志願、選擇專業時,一直存在功利導向,願意選擇投身基礎學科專業領域的人並不是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