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看待強基計劃首年「遇冷」

2020-09-16 東大街5號


  據媒體報導,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南京大學、蘭州大學等多所高校發布通知,在今年高考錄取的2020級本科新生中補招強基計劃學生。其中至少兩所高校的相關工作人員告訴媒體記者,他們所在學校今年強基計劃的招生計劃沒有完成。

  強基計劃實施首年即「遇冷」,讓輿論質疑強基計劃的意義。對此,有必要重提國家推出強基計劃的意義——培養基礎學科專業領域的拔尖人才。現實中,很多高考考生在填報高考志願、選擇專業時,一直存在功利導向,願意選擇投身基礎學科專業領域的人並不是很多。「擇志」色彩鮮明的強基計劃,對於那種追「熱門」和「錢景」的導向而言是一種扭轉,但扭轉並不會一蹴而就。考生和家長不「熱捧」強基計劃,是由現實與強基計劃的制度設計決定的。結合今年強基計劃的實施情況,應更加堅定推進這一計劃的決心。

  在一些討論中,強基計劃「遇冷」被拿來與當年的自主招生火爆相比,不過,兩者並不具有可比性。我國之前實行的5%自主招生,是90所高校拿出學校最熱門的專業來招生,而且採取給予獲得自主招生資格的學生高考降分錄取優惠的方式,學生被錄取進校後還可轉專業。這一政策設計,助推了學生和家長的功利心態,一大表現就是重降分優惠錄取而輕專業興趣培養。

  強基計劃則不同。據統計,36所「雙一流」建設大學進行強基計劃招生的專業,為數學、物理、哲學、古文字學、核工程、醫學等12個學科184個相關專業。這些專業是培養基礎學科領域優秀人才的重要專業,但並非考生和家長心目中的所謂「熱門」。

  有一些人認為,如果強基計劃繼續按自主招生模式,給予入圍考生降分錄取優惠,並允許學生進校後轉專業,那考生和家長的報考熱情會大增。若如此,則還是把招生計劃作為進名校跳板的功利思路,強基計劃恰恰需要考生和家長摒棄這一思路。強基計劃不再給予考生降分錄取優惠,而是把高考成績作為入圍門檻,按高考成績85%、校測成績15%,綜合評價、錄取學生,被錄取進強基計劃的學生,不能轉專業,如果要換也只能從該專業的強基計劃班轉到非強基計劃班。

  非熱門專業、沒有降分錄取優惠、錄取後不能轉專業,這要求所有報考考生和家長理性選擇強基計劃,不要想著以此為跳板。而強基計劃首年實施情況,也反映出一些問題。

  首先,在基礎教育階段,要重視培養學生的學科專業興趣,學校及家庭不宜向學生灌輸功利的成才觀。其次,強基計劃有必要在實踐中進一步完善招生細則。比如,今年的強基計劃,只允許學生申請報考一所學校,對於那些對自己高考成績沒有很大把握的學生來說,如此規則就會讓他們的選擇受限。從現實出發,或可考慮讓考生申請報考兩所學校,實行平行志願投檔方式。另外,強基計劃在實施中,在把高考成績作為入圍門檻後(入圍分數線由各校根據招生計劃數,結合報考學生情況,按一定入圍比例確定),可以適當增加校測成績的權重,這對於計劃的順利推進很重要。隨著計劃的逐步推進,為進一步擴大學校的自主權,引導中學重視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可適當增加校測成績所佔權重,比如提升到20%或30%。

作者:艾萍嬌,系教育研究者

來源:《光明日報》

相關焦點

  • 強基計劃首年「遇冷」,我們需要理性看待
    強基計劃實施首年即「遇冷」,讓輿論質疑強基計劃的意義。結合今年強基計劃的實施情況,應更加堅定推進這一計劃的決心。在一些討論中,強基計劃「遇冷」被拿來與當年的自主招生火爆相比,不過,兩者並不具有可比性。若如此,則還是把招生計劃作為進名校跳板的功利思路,強基計劃恰恰需要考生和家長摒棄這一思路。強基計劃不再給予考生降分錄取優惠,而是把高考成績作為入圍門檻,按高考成績85%、校測成績15%,綜合評價、錄取學生,被錄取進強基計劃的學生,不能轉專業,如果要換也只能從該專業的強基計劃班轉到非強基計劃班。
  • 強基計劃為何首年遇冷?2021年強基計劃或有三大變化,家長考生注意
    但是,首年強基計劃招生卻並不理想,這是為什麼呢?今天強基計劃升學寶就為大家做個全方位解讀,首先要從強基計劃說起。強基計劃自2020年起,在全國36所高校正式實施。2020年是強基計劃實行的第一年,很多大學沒有招滿,強基計劃遇冷的原因是什麼?未來的招生可能會產生哪些變化?未來會放低門檻、放寬條件嗎?家長和孩子又該如何應對呢?先來一段背景介紹:在2020高考錄取階段,南京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北京理工大學、蘭州大學、華東師範大學等頂尖名校紛紛宣布補錄強基計劃,補錄人數在46-71人不等。
  • 光明時評:強基計劃首年實施卻不受「熱捧」?這很正常
    光明時評:強基計劃首年實施卻不受「熱捧」?這很正常光明日報 2020-09-16原標題:理性看待強基計劃首年「遇冷」晨霧 / 轉帖  作者:艾萍嬌  據媒體報導,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南京大學、蘭州大學等多所高校發布通知,在今年高考錄取的
  • 強基計劃遇冷?也許是正常結果
    特約作者 殷俊今年高校招生最引人注目的改革,應該是第一年實施的「強基計劃」。但是據報導,包括北大、中科大等在內的諸多名校都沒有完成原定的強基計劃招生名額,有的只能進行補招。這就引發了「強基計劃遇冷」的討論。但「強基計劃」真的不如人意嗎?首先,強基計劃的目的之一,是鼓勵學生報考重要的基礎學科。
  • 首年遇冷的「強基計劃」是明年更好的機遇
    強基計劃是教育部於2020年1月13日印發的《教育部關於在部分高校開展基礎學科招生改革試點工作的意見》開展的招生改革工作,主要選拔培養有志於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且綜合素質優秀或基礎學科拔尖的學生。聚焦高端晶片與軟體、智能科技、新材料、先進位造和國家安全等關鍵領域以及國家人才緊缺的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由有關高校結合自身辦學特色,合理安排招生專業。
  • 多所高校發補招通知,強基計劃遇冷了?
    畢竟,公布之初,強基計劃招收名額少,招生學校都是名校,大家都以為強基計劃會極為火爆。那麼,有哪些學校沒招滿?計劃遇冷的原因是什麼?教育專家又怎麼看呢?既然順著教育改革的風向標,強基計劃遇冷,原因何在?2020年全國強基計劃的招生名額總計6100人左右,僅清華北大就佔了1800人,接近總人數的30%,其他30多所大學的招生名額所佔比例相對較小。
  • 2021年高考生需重視!今年強基計劃「遇冷」,究竟是為什麼?
    近日有媒體報導,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南京大學、蘭州大學等多所高校發布通知,在今年高考錄取的2020級本科新生中補招強基計劃學生。其中至少兩所高校的相關工作人員告訴媒體記者,他們所在學校今年強基計劃的招生計劃沒有完成。
  • 報名人數超百萬,「強基計劃」真的遇冷了嗎
    隨著各高校陸續開學,「強基計劃」帶著「未完成招錄」「燒了冷灶」等聲音不時出現在輿論場中——「棄考考生多」「連北大都招不滿學生」「很多學校只能內部消化」……作為取消自主招生之後首個可能帶來「降分錄取效應」的國家計劃,作為「面向基礎學科、服務國家戰略」的人才培養計劃,它的重要性與廣招天下英才的決心不言自明。首次試水,強基計劃究竟是「冷」還是「熱」?
  • 強基計劃「遇冷」是什麼意思?「強基計劃」出現缺額主因有3個
    最近,由於部分學校的「強基計劃」出現招生未滿員的現象,「強基計劃」遇冷一說引發了大家的關注。事實上,這種說法並不準確。「強基計劃」需要嚴格的審核,據了解,「強基計劃」報名學生的人數有100萬還多,最後卻只招收了6000名學生。
  • 探索生涯|理性看待「強基計劃」
    2020年1月15日,《教育部關於在部分高校開展基礎學科招生改革試點工作的意見》(教學【2020】1號)文件的發布,宣告了自主招生退出來歷史舞臺,「強基計劃」進入大家的視野。對於今年的考生而言,一條新的升學途徑擺在的眼前。
  • 北京大學也未完成「強基」招生計劃,「強基」計劃全面「遇冷」
    據媒體報導,「強基計劃」元年開啟大幕,但全面「遇冷」,遭遇「寒流」。據不完全統計:(1)北京大學2020年「強基計劃」應該招生900人(網傳數據),而實際招生842人,58個招生計劃未能完成。未完成招生率是6.44%。
  • 強基計劃首年實施卻不受「熱捧」?這很正常
    至少其中兩所高校的相關工作人員告訴媒體記者,該校今年強基計劃招生計劃沒有完成。強基計劃實施首年即遭遇「冷遇」,讓一些輿論質疑強基計劃的意義。對此,有必要重提並深刻理解國家推出強基計劃的意義——培養基礎學科專業領域的拔尖人才。現實中,很多高考考生在填報高考志願、選擇專業時,一直存在功利導向,願意選擇投身基礎學科專業領域的人並不是很多。
  • 強基計劃「遇冷」是錯判,是高標準嚴要求的結果
    強基計劃是國家戰略人才培養計劃與模式的一種,並非唯一的方式與渠道。比如北大的元培,上交大的致遠,其實都是類似的人才培養模式。我們根本不必為了完成某種招生計劃而放棄根本目的與原則,畢竟我們目的在於基礎學科人才培養。看到很多人與輿論都在檢討強基計劃「遇冷」的現象,出了很多主意、建議,但最後的目的,都是以實現完成來年的強基招生計劃為核心的。
  • 強基計劃遇冷,多所名校都在補錄,明年要不要報呢?
    今年高校取消了自主招生,推出了強基計劃,共在36所985名校進行試點。01強基計劃是什麼強基計劃全稱叫做基礎學科招生改革試點,也就是說這個強基的基,指的是基礎學科。02強基計劃遇冷今年強基計劃全國近136萬人報名,平均每所高校報名人數大概6萬多人,但是計劃招生只有6100人,錄取率僅0.45%,競爭也是相當激烈!
  • 清北等名校也招不到人,強基計劃為什麼首年就遇冷?
    ,36所雙一流院校率先推行強基計劃。就從目前來看,今年強基計劃的招生似乎出現了尷尬的局面,復旦、中國科大等名校已經發出補錄公告,開始補錄。強基計劃實行的第一年,就遇冷了嗎?部分強基院校遇冷近日,復旦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北京理工大學、蘭州大學、武漢大學、山東大學等七所名校發布通知,在今年高考錄取的本科新生中補招強基計劃學生。
  • 從2020年強基計劃遇冷,看以後的機遇
    一. 2020年強基計劃招生現狀全國高校第一次進行強基計劃招生,36所高校,共預招6100人。其中清華北大各900人,兩校共1800人。而清北的本科生招生計劃都只有6000人左右,強基佔總招生人數的近六分之一。1. 從上述數據可以看出,國家和政府對強基計劃的重視,從最好的高校開始。
  • 強基計劃招生遇冷?中科大、北理、蘭大啟動強基補錄程序
    自主招生取消,強基計劃無縫銜接,但2020年是強基計劃實施元年,政策、招生專業、參考標準等不夠完善,造成多所高校未完成招生計劃,現部分高校已啟動強基計劃補招工作。2020級強基計劃補招工作共有4個強基計劃專業,共計劃名額67個,佔其強基計劃招生總人數150人的44.67%,也就是近一半的名額沒有錄滿,面向全校2020級新生招生。
  • 熱點話題:強基計劃招不滿,多所名校招生遇冷,離不開這5個原因
    強基計劃是一項重要的人才選拔培養模式改革,意在招收能滿足國家戰略需要、有創新潛力的基礎學科人才,但也對考生的個人選擇進行了嚴格限制。被寄予厚望,一度成為社會熱點話題的強基計劃遇冷。多所名校強基計劃招生遇冷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南京大學、蘭州大學等名校發布通知,在今年高考錄取的2020級本科新生中補招強基計劃學生。
  • 「強基計劃」遇冷!主因有三!2021屆高考生有意願報考的要抓住機會!
    事實上,「強基計劃」遇冷的說法並不準確。 首先,有媒體調查發現,確實有一部分學校在校招時出現未滿員現象,但是並不突出。北京某高校今年計劃招錄150名「強基生」,但參加校考的大約130人。這說明,差不多有20人「棄考」。看到這裡,大家可能會直接得出結論——「強基計劃」遇冷。
  • 復旦大學和中科大都沒招滿,強基計劃遇冷?原因…
    原先一直很受關注的強基計劃,這兩天爆出一則讓人意外的新聞,復旦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南京大學、蘭州大學等國內重點高校,計劃在今年本科新生中,補招強基計劃學生。中科大、復旦都要補招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計劃通過強基計劃招生210人,在前兩天公布了46人的強基計劃補招專業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