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年遇冷的「強基計劃」是明年更好的機遇

2020-09-06 新葉課堂

強基計劃是教育部於2020年1月13日印發的《教育部關於在部分高校開展基礎學科招生改革試點工作的意見》開展的招生改革工作,主要選拔培養有志於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且綜合素質優秀或基礎學科拔尖的學生。聚焦高端晶片與軟體、智能科技、新材料、先進位造和國家安全等關鍵領域以及國家人才緊缺的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由有關高校結合自身辦學特色,合理安排招生專業。要突出基礎學科的支撐引領作用,重點在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及歷史、哲學、古文字學等相關專業招生。建立學科專業的動態調整機制,根據新形勢要求和招生情況,適時調整強基計劃招生專業。

強基計劃定位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突出基礎學科支撐引領作用,培養未來領軍人才。在綜合往年自主招生、綜合評價政策基礎上開創全新的人才招錄培養一體選拔模式。

今年作為首年招生的強基計劃獲得了極高的關注度,然而實際招生情況卻不理想,出現錄取不滿的情況。是什麼原因導致強基計劃首年招生不順利呢?

1、起點高,定位也高。首年試點在社會各界受到了極大關注,報名熱度非常高。據不完全統計,2020年報名系統有超過135萬人次點擊操作。

2、強基計劃明確分省競爭,分省公布招生計劃。首年試點各高校招生計劃比較保守,總招生計劃在6000人左右。除清北外,各校招生計劃在30-210之間,與往年自主招生相比招生計劃整體呈下降趨勢。因為強基計劃政策的特殊性,實力較強的綜合類院校招生計劃明顯多於理工類和特色院校。

3、強基報考系統與各省考試院聯網,同步考生信息,操作簡單快捷,不用佔用太多時間,後續錄取也不用再單獨填報志願,形成鎖檔。

4、強基限報1所,考生對自身成績預估不充分,報高報低現象明顯,很多人甚至把強基當作保底選擇。而當大部分入圍考試的人在提前批次已經可以選擇該大學乃至更好的大學時,作為「保底」的強基就棄考了。

5、強基校測以筆試+面試為主,但難度較大,尤其是高水平大學筆試接近競賽複賽水平。15所高校只考面試,面試考核重視專業特性。

6、面向高中理科和綜合類的強基計劃目的是為了加強理科和綜合類學科發展,但現在為了確保就業,大部分學生選擇的都是工科,學科專業缺乏吸引力。

雖然強基首年招生不順利,預計明年會有調整,招生計劃估計增加,政策導向更完善。而通過對比之前的綜合評價,可以發現強基對考生來說更有優勢,可以讓有科目特長的考生更容易向名校靠攏。

1、今年一些重點學校的綜合評價很「強基」,省屬院校也受到波及。

2、對比綜合評價,強基優勢更明顯,給更多優秀考生爭取名校錄取機會。把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兩校強基入圍分數線與統招一批投檔線進行對比,強基入圍線低於統招線4-37分不等,大多數省份在10分以上。

對於2021屆的家長和考生,要怎麼樣才能更好地備戰明年的強基計劃呢?

1、提前學習研究政策。近幾年,高校招生政策一直處在改革調整狀態,如不提前好關注和研究,必然準備不足,影響考生報考。

2、綜合成績是王道,注重競賽、綜合成績雙管齊下。不管政策怎麼調整,選拔的核心不會變,優秀考生的路徑永遠是綜合成績+學科特長兩條路徑,尤其是重點高校。同時請謹記高考永遠是王道,特殊招生只是錦上添花。

3、提前進行生涯和學業規劃更加重要。在現有政策及新高考實施趨勢下,考生需提前了解自己的興趣愛好及特長,提前了解和關注意向高校、專業及選拔路徑要求,不管是新高考選科還是大學特殊招生,都要求考生對未來有清晰的學業規劃和生涯規劃。新高一高二的考生需了解新高考選科各個組合的優劣勢,基於自我認知及未來就業意向,在綜合考慮個人各科目成績的情況下,選擇適合自己的科目組合,提前做好準備。

相關焦點

  • 強基計劃為何首年遇冷?2021年強基計劃或有三大變化,家長考生注意
    但是,首年強基計劃招生卻並不理想,這是為什麼呢?今天強基計劃升學寶就為大家做個全方位解讀,首先要從強基計劃說起。強基計劃自2020年起,在全國36所高校正式實施。2020年是強基計劃實行的第一年,很多大學沒有招滿,強基計劃遇冷的原因是什麼?未來的招生可能會產生哪些變化?未來會放低門檻、放寬條件嗎?家長和孩子又該如何應對呢?先來一段背景介紹:在2020高考錄取階段,南京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北京理工大學、蘭州大學、華東師範大學等頂尖名校紛紛宣布補錄強基計劃,補錄人數在46-71人不等。
  • 理性看待強基計劃首年「遇冷」
    其中至少兩所高校的相關工作人員告訴媒體記者,他們所在學校今年強基計劃的招生計劃沒有完成。  強基計劃實施首年即「遇冷」,讓輿論質疑強基計劃的意義。對此,有必要重提國家推出強基計劃的意義——培養基礎學科專業領域的拔尖人才。現實中,很多高考考生在填報高考志願、選擇專業時,一直存在功利導向,願意選擇投身基礎學科專業領域的人並不是很多。
  • 從2020年強基計劃遇冷,看以後的機遇
    一. 2020年強基計劃招生現狀全國高校第一次進行強基計劃招生,36所高校,共預招6100人。其中清華北大各900人,兩校共1800人。而清北的本科生招生計劃都只有6000人左右,強基佔總招生人數的近六分之一。1. 從上述數據可以看出,國家和政府對強基計劃的重視,從最好的高校開始。
  • 強基計劃首年「遇冷」,我們需要理性看待
    強基計劃實施首年即「遇冷」,讓輿論質疑強基計劃的意義。結合今年強基計劃的實施情況,應更加堅定推進這一計劃的決心。在一些討論中,強基計劃「遇冷」被拿來與當年的自主招生火爆相比,不過,兩者並不具有可比性。若如此,則還是把招生計劃作為進名校跳板的功利思路,強基計劃恰恰需要考生和家長摒棄這一思路。強基計劃不再給予考生降分錄取優惠,而是把高考成績作為入圍門檻,按高考成績85%、校測成績15%,綜合評價、錄取學生,被錄取進強基計劃的學生,不能轉專業,如果要換也只能從該專業的強基計劃班轉到非強基計劃班。
  • 強基計劃遇冷,多所名校都在補錄,明年要不要報呢?
    今年高校取消了自主招生,推出了強基計劃,共在36所985名校進行試點。01強基計劃是什麼強基計劃全稱叫做基礎學科招生改革試點,也就是說這個強基的基,指的是基礎學科。02強基計劃遇冷今年強基計劃全國近136萬人報名,平均每所高校報名人數大概6萬多人,但是計劃招生只有6100人,錄取率僅0.45%,競爭也是相當激烈!
  • 強基計劃「遇冷」是什麼意思?「強基計劃」出現缺額主因有3個
    最近,由於部分學校的「強基計劃」出現招生未滿員的現象,「強基計劃」遇冷一說引發了大家的關注。事實上,這種說法並不準確。「強基計劃」需要嚴格的審核,據了解,「強基計劃」報名學生的人數有100萬還多,最後卻只招收了6000名學生。
  • 清北等名校也招不到人,強基計劃為什麼首年就遇冷?
    就從目前來看,今年強基計劃的招生似乎出現了尷尬的局面,復旦、中國科大等名校已經發出補錄公告,開始補錄。強基計劃實行的第一年,就遇冷了嗎?部分強基院校遇冷近日,復旦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北京理工大學、蘭州大學、武漢大學、山東大學等七所名校發布通知,在今年高考錄取的本科新生中補招強基計劃學生。
  • 2021年高考生需重視!今年強基計劃「遇冷」,究竟是為什麼?
    近日有媒體報導,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南京大學、蘭州大學等多所高校發布通知,在今年高考錄取的2020級本科新生中補招強基計劃學生。其中至少兩所高校的相關工作人員告訴媒體記者,他們所在學校今年強基計劃的招生計劃沒有完成。
  • 復旦強基計劃遇冷,新生補招124人!大約60%名額沒錄到人
    除了復旦,其他學校強基計劃也普遍遇冷,中科大計劃招生210人,補招46人;西交計劃招生210人,補招71人;北理計劃招生150人,補招67人;更令人吃驚的是北京大學,原強基計劃招生多所知名的985大學強基計劃都沒招滿,這也反映出今年的強基計劃效果不盡如人意!為何強基會遇冷?強基計劃旨在選拔綜合素質優秀或基礎學科拔尖的學生,但真正落地的是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及歷史、哲學、古文字學等冷門專業。對理工類學生來說,也就數學和物理還有些吸引力,除開這些,其他都是坑。而且選擇熱門專業,無論是薪酬還是發展前景比冷門專業更有優勢。
  • 報名人數超百萬,「強基計劃」真的遇冷了嗎
    隨著各高校陸續開學,「強基計劃」帶著「未完成招錄」「燒了冷灶」等聲音不時出現在輿論場中——「棄考考生多」「連北大都招不滿學生」「很多學校只能內部消化」……作為取消自主招生之後首個可能帶來「降分錄取效應」的國家計劃,作為「面向基礎學科、服務國家戰略」的人才培養計劃,它的重要性與廣招天下英才的決心不言自明。首次試水,強基計劃究竟是「冷」還是「熱」?
  • 北京大學也未完成「強基」招生計劃,「強基」計劃全面「遇冷」
    據媒體報導,「強基計劃」元年開啟大幕,但全面「遇冷」,遭遇「寒流」。據不完全統計:(1)北京大學2020年「強基計劃」應該招生900人(網傳數據),而實際招生842人,58個招生計劃未能完成。未完成招生率是6.44%。
  • 熱論丨強基計劃首年,看看大學、家長和學生都如何說!
    2020年強基計劃落幕已久,對於強基計劃2021屆家長和考生依然報有很大懷疑態度,明年到底該不該報?強基計劃實際培養如何?針對該政策,我們一起來看看,今年的「過來人」的一些看法及大學的一些看法。2020年新生入學後,多校發布補錄通知,從學校發布的數據來看,多校補錄近一半的人。還有多校沒有公布補錄人數。除了清北,其他學校幾乎都沒有招滿。
  • 強基計劃「遇冷」是錯判,是高標準嚴要求的結果
    強基計劃是國家戰略人才培養計劃與模式的一種,並非唯一的方式與渠道。比如北大的元培,上交大的致遠,其實都是類似的人才培養模式。我們根本不必為了完成某種招生計劃而放棄根本目的與原則,畢竟我們目的在於基礎學科人才培養。看到很多人與輿論都在檢討強基計劃「遇冷」的現象,出了很多主意、建議,但最後的目的,都是以實現完成來年的強基招生計劃為核心的。
  • 強基計劃遇冷?也許是正常結果
    特約作者 殷俊今年高校招生最引人注目的改革,應該是第一年實施的「強基計劃」。但是據報導,包括北大、中科大等在內的諸多名校都沒有完成原定的強基計劃招生名額,有的只能進行補招。這就引發了「強基計劃遇冷」的討論。但「強基計劃」真的不如人意嗎?首先,強基計劃的目的之一,是鼓勵學生報考重要的基礎學科。
  • 多所高校發補招通知,強基計劃遇冷了?
    畢竟,公布之初,強基計劃招收名額少,招生學校都是名校,大家都以為強基計劃會極為火爆。那麼,有哪些學校沒招滿?計劃遇冷的原因是什麼?教育專家又怎麼看呢?既然順著教育改革的風向標,強基計劃遇冷,原因何在?2020年全國強基計劃的招生名額總計6100人左右,僅清華北大就佔了1800人,接近總人數的30%,其他30多所大學的招生名額所佔比例相對較小。
  • 強基計劃「遇冷」,多所985高校缺額超50人,這是為什麼?
    2019年12月份的時候,教育部曾發布2020年高考招生的具體情況說明。在這份通知裡面就已經取消高校的自主招生考試,取而代之的是強基計劃。強基計劃主要是依據兩部分的成績,第一是學生的高考成績,第二次學生參加高校組織高考的成績。
  • 光明時評:強基計劃首年實施卻不受「熱捧」?這很正常
    光明時評:強基計劃首年實施卻不受「熱捧」?這很正常光明日報 2020-09-16原標題:理性看待強基計劃首年「遇冷」晨霧 / 轉帖  作者:艾萍嬌  據媒體報導,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南京大學、蘭州大學等多所高校發布通知,在今年高考錄取的
  • 強基計劃招生遇冷?中科大、北理、蘭大啟動強基補錄程序
    自主招生取消,強基計劃無縫銜接,但2020年是強基計劃實施元年,政策、招生專業、參考標準等不夠完善,造成多所高校未完成招生計劃,現部分高校已啟動強基計劃補招工作。2020級強基計劃補招工作共有4個強基計劃專業,共計劃名額67個,佔其強基計劃招生總人數150人的44.67%,也就是近一半的名額沒有錄滿,面向全校2020級新生招生。
  • 「強基計劃」遇冷!主因有三!2021屆高考生有意願報考的要抓住機會!
    事實上,「強基計劃」遇冷的說法並不準確。 首先,有媒體調查發現,確實有一部分學校在校招時出現未滿員現象,但是並不突出。北京某高校今年計劃招錄150名「強基生」,但參加校考的大約130人。這說明,差不多有20人「棄考」。看到這裡,大家可能會直接得出結論——「強基計劃」遇冷。
  • 多所高校發補招通知,強基計劃有點受冷,明年走勢如何
    自教育部推出強基計劃以來,就備受考生和家長們的關注,畢竟全都是頂尖名校,剛開始有人還把它誤解為自主招生的變體,現在高考招生錄取工作已經接近尾聲,最近有多所高校發通知,在今年高考錄取的2020級本科新生中補招強基計劃學生。強基計劃貌似「遇冷」,有人感到意外,有人覺得情理之中,強基計劃的走勢如何?明年還會有更多的考生報考強基計劃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