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時評:強基計劃首年實施卻不受「熱捧」?這很正常

2020-09-20 晨霧

光明時評:強基計劃首年實施卻不受「熱捧」?這很正常

光明日報 2020-09-16

原標題:理性看待強基計劃首年「遇冷」

晨霧 / 轉帖


  作者:艾萍嬌

  據媒體報導,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南京大學、蘭州大學等多所高校發布通知,在今年高考錄取的2020級本科新生中補招強基計劃學生。至少其中兩所高校的相關工作人員告訴媒體記者,該校今年強基計劃招生計劃沒有完成。



  強基計劃實施首年即遭遇「冷遇」,讓一些輿論質疑強基計劃的意義。對此,有必要重提並深刻理解國家推出強基計劃的意義——培養基礎學科專業領域的拔尖人才。現實中,很多高考考生在填報高考志願、選擇專業時,一直存在功利導向,願意選擇投身基礎學科專業領域的人並不是很多。「擇志」色彩鮮明的強基計劃,於那種追「熱門」和「錢景」的導向而言是一種扭轉,但扭轉並不會一蹴而就。考生和家長不「熱捧」強基計劃,是由現實與強基計劃的制度設計決定的。結合今年強基計劃的實施情況,應更堅定推進這一計劃的決心。

  在一些討論中,強基計劃「遇冷」被拿來與當年的自主招生火爆相比,不過,兩者並不具有可比性。我國之前實行的5%自主招生,是90所高校拿出學校最熱門的專業來招生,而且採取給予獲得自主招生資格的學生高考降分錄取優惠的方式,學生被錄取進校後還可轉專業。這一政策設計,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學生和家長功利心態,一大表現就是重降分優惠錄取而輕專業興趣培養,這也讓自主招生陷於較為尷尬的處境。

  強基計劃則不同。據統計,36所「雙一流」建設大學進行強基計劃招生的專業,為數學、物理、哲學、古文字學、核工程、醫學等12學科184個相關專業。這些專業是培養基礎學科領域優秀人才的重要專業,但並非考生和家長心目的所謂「熱門」。

  有一些人認為,如果強基計劃繼續按自主招生模式,給予入圍考生降分錄取優惠,並允許學生進校後轉專業,那考生和家長的報考熱情會大增。但是,這還是把招生計劃作為進名校跳板的功利思路,強基計劃恰恰需要考生和家長摒棄這一思路。強基計劃不再給予考生降分錄取優惠,而是把高考成績作為入圍門檻,按高考成績85%、校測成績15%綜合評價、錄取學生,被錄取進強基計劃的學生,不能轉專業,如果要換也只能從該專業的強基計劃班轉到非強基計劃班。

  非熱門專業、沒有降分錄取優惠、錄取後不能轉專業,這要求所有報考考生和家長理性選擇強基計劃,不要想著以此為跳板,「考進名校再說」。而強基計劃首年實施情況,也反映出一些問題,值得進一步關注。

  首先,在基礎教育階段,要重視培養學生的學科專業興趣,學校及家庭不宜向學生灌輸功利的成才觀,避免學生盲目追逐熱門的現象大批出現。其次,強基計劃有必要在實踐中進一步完善招生細則。比如,今年的強基計劃,只允許學生申請報考一所學校,這對於有明確學校專業興趣的學生來說不存在什麼問題,但於哪些對自己高考成績沒有很大把握的學生來說,如此規則就會讓他們的選擇受限。筆者認為,從現實出發,或可考慮讓考生申請報考兩所學校,實行平行志願投檔方式。另外,強基計劃在實施中,在把高考成績作為入圍門檻後(入圍分數線由各校根據招生計劃數,結合報考學生情況,按一定入圍比例確定),可以適當增加校測成績的權重,今年高考成績所佔權重為85%,校測成績佔15%,這對於計劃的順利推進很重要。隨著計劃的逐步推進,為進一步擴大學校的自主權,引導中學重視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可適當增加校測成績所佔權重,比如提升到20%或30%。

  (作者系教育研究者)


信息來源:2020-09-16 光明日報

https://epaper.gmw.cn/gmrb/html/2020-09/16/nw.D110000gmrb_20200916_4-10.htm


【聲明】本文為轉發分享,已經註明來源。不代表本平臺贊成或反對原作者的觀點,文責和版權屬於原作者。

相關焦點

  • 強基計劃首年實施卻不受「熱捧」?這很正常
    至少其中兩所高校的相關工作人員告訴媒體記者,該校今年強基計劃招生計劃沒有完成。強基計劃實施首年即遭遇「冷遇」,讓一些輿論質疑強基計劃的意義。對此,有必要重提並深刻理解國家推出強基計劃的意義——培養基礎學科專業領域的拔尖人才。現實中,很多高考考生在填報高考志願、選擇專業時,一直存在功利導向,願意選擇投身基礎學科專業領域的人並不是很多。
  • 理性看待強基計劃首年「遇冷」
    其中至少兩所高校的相關工作人員告訴媒體記者,他們所在學校今年強基計劃的招生計劃沒有完成。  強基計劃實施首年即「遇冷」,讓輿論質疑強基計劃的意義。對此,有必要重提國家推出強基計劃的意義——培養基礎學科專業領域的拔尖人才。現實中,很多高考考生在填報高考志願、選擇專業時,一直存在功利導向,願意選擇投身基礎學科專業領域的人並不是很多。
  • 強基計劃首年「遇冷」,我們需要理性看待
    強基計劃實施首年即對此,有必要重提國家推出強基計劃的意義——培養基礎學科專業領域的拔尖人才。現實中,很多高考考生在填報高考志願、選擇專業時,一直存在功利導向,願意選擇投身基礎學科專業領域的人並不是很多。「擇志」色彩鮮明的強基計劃,對於那種追「熱門」和「錢景」的導向而言是一種扭轉,但扭轉並不會一蹴而就。考生和家長不「熱捧」強基計劃,是由現實與強基計劃的制度設計決定的。
  • 「評論」不受考生和家長「熱捧」,強基計劃失敗了嗎?
    事實上,強基計劃報考不會太火爆,這是在計劃設計之初就預料到的情況。斷言計劃「失敗」者,可能並未搞清計劃實施的初衷。實際上,當前招生情況恰恰反映出推進該計劃的必要性。吸引更多學生選擇基礎學科專業,並培養成拔尖人才,僅靠一項招生改革還不夠,還需要在基礎教育階段重視培養學生的學科專業興趣,全社會也需擺脫功利的成才觀。推出強基計劃,有兩方面重要考慮。
  • 強基計劃宣告失敗?不再受考生和家長「熱捧」,也許是正常現象
    基礎學科招生改革試點,也稱強基計劃,是教育部開展的招生改革工作,主要是為了選拔培養有志於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且綜合素質優秀或基礎學科拔尖的學生。2020年1月13日,《教育部關於在部分高校開展基礎學科招生改革試點工作的意見》印發,決定自2020年起,在部分高校開展基礎學科招生改革試點。
  • 強基計劃錄不滿才是正常的
    2020年高考錄取,轟轟烈烈的強基計劃首度開業,以部分高校沒有錄滿計劃告終。強基計劃,是一場高分生的遊戲,刺激了全國130多萬高考考生報考。這是取消自主招生後報復性的狂熱。錄取結果表明,強基計劃錄滿了,是不正常的;錄不滿才是正常的。
  • 強基計劃為何首年遇冷?2021年強基計劃或有三大變化,家長考生注意
    但是,首年強基計劃招生卻並不理想,這是為什麼呢?今天強基計劃升學寶就為大家做個全方位解讀,首先要從強基計劃說起。強基計劃自2020年起,在全國36所高校正式實施。此外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也沒有錄滿強基計劃的招生名額。為此,很多人都說強基「遇冷」。學校對強基計劃的態度華中科技大學:「明年應該不會再出現補錄的情況。」華中科技大學物理學院副院長呂京濤教授對出現補錄有些詫異,同時也認為,今年是強基計劃推出首年,還在探索,明年就會好起來。
  • 首年遇冷的「強基計劃」是明年更好的機遇
    建立學科專業的動態調整機制,根據新形勢要求和招生情況,適時調整強基計劃招生專業。強基計劃定位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突出基礎學科支撐引領作用,培養未來領軍人才。在綜合往年自主招生、綜合評價政策基礎上開創全新的人才招錄培養一體選拔模式。
  • 強基計劃首年,中大華工公布入圍分數線
    近日,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陸續公布強基計劃首年入圍考核標準。記者梳理發現,強基計劃對高考分數的要求比過往的「自主招生」顯著提升,中山大學的文科入圍線高達全省前199名。從培養模式看,強基計劃的培養模式相對獨立,學生有較大的升學深造空間。
  • 中大強基計劃首年:文科全省前200才能入圍
    中大首年強基計劃的入圍分數線為廣東省理科671分,對應排名為831名;文科630分,對應排名為199名。這個成績的學生,同比往年能報讀哪些國內名校?在這兩所名校之上,還有清華大學(最低排名85名)、北京大學(最低排名86名)、上海交通大學(最低排名115名)、復旦大學(最低排名125名)、復旦大學醫學院(最低排名255名)、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最低排名287名)、浙江大學(最低排名387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最低排名484名)、中國人民大學(最低排名680名)。中大首年強基計劃到底有多難?
  • 熱論丨強基計劃首年,看看大學、家長和學生都如何說!
    2020年強基計劃落幕已久,對於強基計劃2021屆家長和考生依然報有很大懷疑態度,明年到底該不該報?強基計劃實際培養如何?針對該政策,我們一起來看看,今年的「過來人」的一些看法及大學的一些看法。2020年新生入學後,多校發布補錄通知,從學校發布的數據來看,多校補錄近一半的人。還有多校沒有公布補錄人數。除了清北,其他學校幾乎都沒有招滿。
  • 復旦、南大等高校強基計劃「招不滿」,官媒建議增加校考權重
    從數據上即可看出,強基計劃實施首年實施就「遇冷」,讓輿論質疑強基計劃的意義。對此,有必要重提國家推出強基計劃的意義——培養基礎學科專業領域的拔尖人才。現實中,很多高考考生在填報高考志願、選擇專業時,一直存在功利導向,願意選擇投身基礎學科專業領域的人並不是很多。「擇志」色彩鮮明的強基計劃,對於那種追「熱門」和「錢景」的導向而言是一種扭轉,但扭轉並不會一蹴而就。
  • 2020年25所重點高校4省強基計劃資格線排名,誰最被高估?
    今年是強基計劃實施的第一年,作為「自主招生」的替代,各校今年強基計劃招生的情況將直接影響這一計劃未來的招生情況。目前已有25所高校公布了強基計劃的面試入圍分數線,小編選取了山東、四川、河南和河北四個高考大省的分數線情況進行了統計,這基本上能代表國內高校全國的平均招生分數。強基計劃實施前,不少網友預測其分數線不會特別高,因為招生的這些專業都是一些偏冷門,而且還有一定轉專業的限制。
  • 雲南省2020年強基計劃考生須知
    雲南省2020年強基計劃考生須知根據《教育部關於在部分高校開展基礎學科招生改革試點工作的意見》(教學〔2020〕1號),自2020年起,教育部將在部分高校開展基礎學科招生改革試點(以下稱強基計劃)。實施強基計劃是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選拔培養拔尖創新人才、深化高校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重要舉措。
  • 強基計劃遇冷?也許是正常結果
    特約作者 殷俊今年高校招生最引人注目的改革,應該是第一年實施的「強基計劃」。但是據報導,包括北大、中科大等在內的諸多名校都沒有完成原定的強基計劃招生名額,有的只能進行補招。這就引發了「強基計劃遇冷」的討論。但「強基計劃」真的不如人意嗎?首先,強基計劃的目的之一,是鼓勵學生報考重要的基礎學科。
  • 強基計劃元年的歷程與經驗總結
    2020年,教育部在宏觀大局面下,徹底關門自主招生,隆重推出強基計劃,從教育部、到高校、再到高中學校,對強基計劃展開熱烈討論,高中學子廣泛參與,但最終結果卻不理想!個人覺得仍需要明確強基計劃招生的「病根所在」,立足當下,費用改革。
  • 光明新區 第二批21個強基惠民項目開工
    4月15日,光明新區舉行2017年上半年新開工項目暨第二批強基惠民項目集中啟動儀式。此次集中啟動的項目包括新區文化藝術中心等21個新開工項目,以及第二批505個強基惠民項目,總投資達69.7億元。 市委副書記、政法委書記、光明新區黨工委書記李華楠,新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主任鄺兵等市、新區領導出席了集中啟動儀式。
  • 強基計劃···北京師範大學2020年強基計劃招生簡章
    》(教學〔2020〕1號)等文件,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加強基礎學科拔尖創新人才選拔培養,充分發揮學校文理基礎學科、教育科學以及學科綜合的優勢,在已有近三十年國家理科基地和國家文科基地人才培養經驗,以及十年國家「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試驗計劃」人才培養經驗基礎上,經教育部批准,我校2020年開展基礎學科招生改革試點(也稱「北京師範大學強基計劃」)。
  • 北大2020年首次實施「強基計劃」招生錄取842人
    記者從北大招辦獲悉,2020年,學校首次實施「強基計劃」招生,共錄取842人,北大將對入選學生實施全過程培養,著力培養基礎學科拔尖創新人才,以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為深入貫徹教育部出臺的《關於在部分高校開展基礎學科招生改革試點工作的意見》(「強基計劃」),突出基礎學科的支撐引領作用,2020年,北大將數學類、物理學類、化學類、生物科學類、力學類、歷史學類、考古學、哲學類、中國語言文學類和基礎醫學等學科納入北大「強基計劃」方案。
  • 【教育時評】崔年紅:強基計劃背景下縣級高中的應對之策
    鑑於此,在強基計劃背景下,如何適應新的形勢,調整教學思路與策略,以期在強基計劃招生中爭取一定空間,是縣級高中必須思考的重大課題。》,決定自 2020年起,在部分高校開展基礎學科招生改革試點(也稱強基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