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時評:強基計劃首年實施卻不受「熱捧」?這很正常
光明日報 2020-09-16
原標題:理性看待強基計劃首年「遇冷」
晨霧 / 轉帖
作者:艾萍嬌
據媒體報導,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南京大學、蘭州大學等多所高校發布通知,在今年高考錄取的2020級本科新生中補招強基計劃學生。至少其中兩所高校的相關工作人員告訴媒體記者,該校今年強基計劃招生計劃沒有完成。
強基計劃實施首年即遭遇「冷遇」,讓一些輿論質疑強基計劃的意義。對此,有必要重提並深刻理解國家推出強基計劃的意義——培養基礎學科專業領域的拔尖人才。現實中,很多高考考生在填報高考志願、選擇專業時,一直存在功利導向,願意選擇投身基礎學科專業領域的人並不是很多。「擇志」色彩鮮明的強基計劃,於那種追「熱門」和「錢景」的導向而言是一種扭轉,但扭轉並不會一蹴而就。考生和家長不「熱捧」強基計劃,是由現實與強基計劃的制度設計決定的。結合今年強基計劃的實施情況,應更堅定推進這一計劃的決心。
在一些討論中,強基計劃「遇冷」被拿來與當年的自主招生火爆相比,不過,兩者並不具有可比性。我國之前實行的5%自主招生,是90所高校拿出學校最熱門的專業來招生,而且採取給予獲得自主招生資格的學生高考降分錄取優惠的方式,學生被錄取進校後還可轉專業。這一政策設計,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學生和家長功利心態,一大表現就是重降分優惠錄取而輕專業興趣培養,這也讓自主招生陷於較為尷尬的處境。
強基計劃則不同。據統計,36所「雙一流」建設大學進行強基計劃招生的專業,為數學、物理、哲學、古文字學、核工程、醫學等12學科184個相關專業。這些專業是培養基礎學科領域優秀人才的重要專業,但並非考生和家長心目的所謂「熱門」。
有一些人認為,如果強基計劃繼續按自主招生模式,給予入圍考生降分錄取優惠,並允許學生進校後轉專業,那考生和家長的報考熱情會大增。但是,這還是把招生計劃作為進名校跳板的功利思路,強基計劃恰恰需要考生和家長摒棄這一思路。強基計劃不再給予考生降分錄取優惠,而是把高考成績作為入圍門檻,按高考成績85%、校測成績15%綜合評價、錄取學生,被錄取進強基計劃的學生,不能轉專業,如果要換也只能從該專業的強基計劃班轉到非強基計劃班。
非熱門專業、沒有降分錄取優惠、錄取後不能轉專業,這要求所有報考考生和家長理性選擇強基計劃,不要想著以此為跳板,「考進名校再說」。而強基計劃首年實施情況,也反映出一些問題,值得進一步關注。
首先,在基礎教育階段,要重視培養學生的學科專業興趣,學校及家庭不宜向學生灌輸功利的成才觀,避免學生盲目追逐熱門的現象大批出現。其次,強基計劃有必要在實踐中進一步完善招生細則。比如,今年的強基計劃,只允許學生申請報考一所學校,這對於有明確學校專業興趣的學生來說不存在什麼問題,但於哪些對自己高考成績沒有很大把握的學生來說,如此規則就會讓他們的選擇受限。筆者認為,從現實出發,或可考慮讓考生申請報考兩所學校,實行平行志願投檔方式。另外,強基計劃在實施中,在把高考成績作為入圍門檻後(入圍分數線由各校根據招生計劃數,結合報考學生情況,按一定入圍比例確定),可以適當增加校測成績的權重,今年高考成績所佔權重為85%,校測成績佔15%,這對於計劃的順利推進很重要。隨著計劃的逐步推進,為進一步擴大學校的自主權,引導中學重視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可適當增加校測成績所佔權重,比如提升到20%或30%。
(作者系教育研究者)
信息來源:2020-09-16 光明日報
https://epaper.gmw.cn/gmrb/html/2020-09/16/nw.D110000gmrb_20200916_4-10.htm
【聲明】本文為轉發分享,已經註明來源。不代表本平臺贊成或反對原作者的觀點,文責和版權屬於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