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不受考生和家長「熱捧」,強基計劃失敗了嗎?

2020-09-14 界面新聞

文 | 21世紀教育學院 熊丙奇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南京大學、蘭州大學等名校發布通知,在今年高考錄取的2020級本科新生中補招強基計劃學生。至少其中兩所高校的相關工作人員稱,該校今年強基計劃沒有完成。

部分輿論稱,「強基計劃遇冷」,甚至斷言該計劃「失敗」。事實上,強基計劃報考不會太火爆,這是在計劃設計之初就預料到的情況。斷言計劃「失敗」者,可能並未搞清計劃實施的初衷。

實際上,當前招生情況恰恰反映出推進該計劃的必要性。

吸引更多學生選擇基礎學科專業,並培養成拔尖人才,僅靠一項招生改革還不夠,還需要在基礎教育階段重視培養學生的學科專業興趣,全社會也需擺脫功利的成才觀。

推出強基計劃,有兩方面重要考慮。一是在我國高考志願填報中,優秀考生熱衷選擇經管等熱門專業,報考基礎學科並不踴躍,這影響到基礎學科專業的招生和人才培養。

二是將招生和培養改革結合起來,通過36所「雙一流」大學試點吸引更多學生報考,並為我國基礎學科培養更多拔尖人才。

與自主招生的試點高校拿出最熱門專業相比,強基計劃限定了招生專業為基礎學科專業,36所「雙一流」建設大學進行強基計劃招生的專業為數學、物理、化學、生物、歷史、哲學、古文字學、 信息、力學、核工程、醫學、考古等12學科184個相關專業。客觀而言,這些都非大熱專業,一定程度影響了強基計劃的吸引力。

有人說,如果強基計劃採取降分錄取等方式,可能報考學生會更多。這正是強基計劃所反對的,該計劃本意是希望考生基於興趣而選擇,而非為了獲得降分錄取的優惠。

因此,強基計劃的招生實行多元評價方式,按高考成績85%、校測成績15%綜合評價。錄取後,考生也不得轉專業,如果要轉,也只能從同一專業的強基計劃班轉至非計劃班。

「非熱門專業、無降分錄取優惠、進校後不能轉專業」等特點,讓強基計劃與自主招生相比略顯劣勢。但實際上,給予考生降分錄取優惠的自主招生,卻導致考生、家長和社會功利對待,並出現招生和培養脫節的尷尬。

推進強基計劃,本意就非追求考生與家長的熱捧。最好狀態是,考生和家長理性對待,不再將其作為進入名校的跳板,做好長遠發展規劃,謹慎選擇。

有意思的是,仍有人以功利心態面對待強基計劃。有學校告訴考生,不要選擇強基計劃,反正也沒有降分優惠,而且這些專業都非熱門。為繼續做強基計劃的培訓業務,有的教育機構則反覆向考生和家長灌輸「低分進名校」的觀念。

對於今年強基計劃「遇冷」,甚至有自媒體分析稱,這有利於明年的報考學生。這最終將關注點置於錄取,而非學生的學習與成才。

通過第一年的強基計劃招生,可以了解考生在選擇專業時的現實考慮。在剝離了「跳板」因素後,考生選擇專業,更能反應自己的真實興趣。這也是對今年報考情況的肯定。而計劃名額未招滿,則說明繼續推進計劃的必要性。

當然,強基計劃仍需補招,這背後也的確存在問題。

首先,我國基礎教育階段對學生專業興趣的培養還不夠。這導致學生報考學校、專業時,存在盲目從眾、跟風等問題。據統計,我國每年的高考「狀元」選擇就讀經濟學和管理學的人數最多。基礎教育仍需引導學生關注基礎學科專業。

其次,該計劃也有進一步完善的空間。一是調整申請報名方式。今年的強基計劃報名時間在高考前,且每名考生只能申請一所學校,這影響了考生的選擇權,也導致部分高校報名人數偏少。

針對此現狀,完全可以調整為平行志願填報,讓學生申請多所學校的多個專業,在高考成績公布後,再投檔,並對進檔學生進行校測。上海實行的綜合素質評價錄取,就允許考生填報4所學校,按平行志願方式投檔。

二是提高校測權重。今年強基計劃校測權重只有15%,加上要以高考成績作為入圍門檻(高考成績佔85%),也確實讓一些考生和家長覺得參與強基計劃意義不大。

強基計劃要防止考生和家長過於功利對待,但無視其功利訴求,也會影響到計劃的順利推進。對此,可以在把高考成績作為入圍門檻之後,降低高考成績權重,提高校測權重。

進一步,強基計劃還可採取在高考成績公布後,由高校自主提出申請成績要求。達到成績要求者可自主申請多所高校,而高校對其獨立進行評價錄取。這樣,學生和學校擁有雙向選擇的權利,更有利於高校建立自主、多元的評價體系。

(熊丙奇,知名教育學者,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

相關焦點

  • 光明時評:強基計劃首年實施卻不受「熱捧」?這很正常
    光明時評:強基計劃首年實施卻不受「熱捧」?對此,有必要重提並深刻理解國家推出強基計劃的意義——培養基礎學科專業領域的拔尖人才。現實中,很多高考考生在填報高考志願、選擇專業時,一直存在功利導向,願意選擇投身基礎學科專業領域的人並不是很多。「擇志」色彩鮮明的強基計劃,於那種追「熱門」和「錢景」的導向而言是一種扭轉,但扭轉並不會一蹴而就。考生和家長不「熱捧」強基計劃,是由現實與強基計劃的制度設計決定的。
  • 強基計劃首年實施卻不受「熱捧」?這很正常
    「擇志」色彩鮮明的強基計劃,於那種追「熱門」和「錢景」的導向而言是一種扭轉,但扭轉並不會一蹴而就。考生和家長不「熱捧」強基計劃,是由現實與強基計劃的制度設計決定的。結合今年強基計劃的實施情況,應更堅定推進這一計劃的決心。
  • 強基計劃宣告失敗?不再受考生和家長「熱捧」,也許是正常現象
    基礎學科招生改革試點,也稱強基計劃,是教育部開展的招生改革工作,主要是為了選拔培養有志於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且綜合素質優秀或基礎學科拔尖的學生。2020年1月13日,《教育部關於在部分高校開展基礎學科招生改革試點工作的意見》印發,決定自2020年起,在部分高校開展基礎學科招生改革試點。
  • 強基計劃「遇冷」是什麼意思?「強基計劃」出現缺額主因有3個
    最近,由於部分學校的「強基計劃」出現招生未滿員的現象,「強基計劃」遇冷一說引發了大家的關注。事實上,這種說法並不準確。「強基計劃」需要嚴格的審核,據了解,「強基計劃」報名學生的人數有100萬還多,最後卻只招收了6000名學生。
  • 教育部取消「自主招生」開啟「強基計劃」,考生做好4點迎接變化
    早在今年1月16日,教育部就公布了兩項新的政策:取消「自主招生」,實行「強基計劃」;藝術生限制。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項新教改,為何取消「自主招生」,開啟「強基計劃」?「強基計劃」有哪些優勢和特點?高考生如何迎接和應對新改變?
  • 「強基計劃」是什麼意思?解讀3大特點,做到這5點迎接強基計劃
    今年,出現了一個熱詞,那就是:強基計劃。由於是今年1月13號才發布出來的招生改革,所以大家都不太了解「強基計劃」是什麼意思?今天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之所以實施「強基計劃」,是為解決人才緊缺的問題,是以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為導向招生的學科專業解讀「強基計劃」:「強基計劃」重點在於基礎學科這四個字上
  • 強基計劃為何首年遇冷?2021年強基計劃或有三大變化,家長考生注意
    2020年是強基計劃實行的第一年,很多大學沒有招滿,強基計劃遇冷的原因是什麼?未來的招生可能會產生哪些變化?未來會放低門檻、放寬條件嗎?家長和孩子又該如何應對呢?先來一段背景介紹:在2020高考錄取階段,南京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北京理工大學、蘭州大學、華東師範大學等頂尖名校紛紛宣布補錄強基計劃,補錄人數在46-71人不等。
  • 對於強基計劃,你是報還是不報呢?本文值得考生和家長參考!
    對於強基計劃,2021屆的很多考生和家長依然抱有很大的懷疑態度,明年到底該不該報呢?強基計劃實際培養如何呢? 對此,尚恩「少一門」高考英語精英課程的老師通過網絡整理了部分強基計劃大學的一些看法,供各位考生和家長參考,希望能對接下來的考生有一定的「引申作用」。
  • 武大山大蘭大率先開啟強基計劃,考生如何報考強基計劃?
    未來家長和家長和考生將如何應對和準備?考生如何應對的建議 1、強基計劃建議參加,是進入頂尖高校的重要途徑對於單科能力突出,綜合成績優秀的學生,建議報名參加強基計劃。 2、競賽和綜合成績需平衡,缺一不可通俗的講,強基計劃只更適用於部分單科特別優秀,綜合也不差的學生。也就是所謂的培養專才。這和國際上先進國家的高校的教育理念是一致。在強基計劃錄取方案中。取消簡單的降分錄取,實施綜合考核評價,強基計劃是新高考改革有效的組成部分。
  • 擇校無憂你知道強基計劃嗎?什麼樣的考生可以報考強基計劃?
    強基計劃招生專業範圍有哪些?強基計劃突出基礎學科的支撐引領作用,重點在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及歷史、哲學、古文字學等相關專業招生。聚焦高端晶片與軟體、智能科技、新材料、先進位造和國家安全等關鍵領域以及國家人才緊缺的人文社會科學領域。
  • 強基計劃有哪些特點?
    2020年強基計劃試點院校為36所雙一流A類院校。2020強基計劃招生專業限定在數學、物理、化學、生物、歷史、哲學、古文字學,部分高校開放基礎醫學、核工程與技術專業。3、招生培養一體化,集聚校內優勢資源。通過強基計劃錄取的考生,原則上不允許轉專業,入學後單獨制定培養方案,小班教學,本-碩-博貫通培養。4、招考流程簡潔,優先錄取。
  • 理性看待強基計劃首年「遇冷」
    其中至少兩所高校的相關工作人員告訴媒體記者,他們所在學校今年強基計劃的招生計劃沒有完成。  強基計劃實施首年即「遇冷」,讓輿論質疑強基計劃的意義。對此,有必要重提國家推出強基計劃的意義——培養基礎學科專業領域的拔尖人才。現實中,很多高考考生在填報高考志願、選擇專業時,一直存在功利導向,願意選擇投身基礎學科專業領域的人並不是很多。
  • 強基計劃適合多少分的考生?
    這幾天最最吸引高中家長朋友們眼球的就是強基計劃了,隨著北京師範大學的招生簡章的發布,所有36所高校的強基計劃招生簡章都已經明了,招生報名的通道也已經打開。本期我們一起來解讀一下,到底強基計劃應不應該去填報?值不值得去填報?適合多少分的考生去填報?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強基計劃到底是怎麼回事?
  • 揭開強基計劃真實面目
    強基計劃招生更注重對基礎學科的濃厚興趣和綜合素質優秀,所以招生對象大致兩種類型:「綜合素質優秀」及「基礎學科拔尖」。但其實基礎學科就業優勢並不差,甚至在名校保駕護航的前提下,比其他專業畢業的考生更具優勢!四、強基計劃的入圍標準是什麼?
  • 強基計劃入圍標準是什麼?什麼樣的考生能爭取強基機會
    強基計劃入圍規則2020年強基計劃報名流程系統簡化了不少,沒有材料初審環節,高校在高考出分後依據高考成績直接確定入圍名單,入圍考生有資格參加校測考核。入圍人數以招生計劃的3倍、4倍、5倍確定,其中大多數省市為3-4倍,清華、北大為5倍。2、第二類:極少數在相關學科領域具有突出才能和表現的考生,這類考生可破格入圍。
  • 高考賽道激烈,強基計劃是進入名校的一條捷徑嗎?「圖」
    自主招生下的招生專業明顯比強基計劃更全面。以江蘇省為例,應用性較強的工學佔比接近47%,其中囊括了計算機類、臨床醫學、電子信息等就業強勢專業,對於考生的吸引力非常大。無論是家長還是學校其實都不希望一次考試就決定學生就讀哪所學校,自主招生的本意就是對於高考模式的一種補充。自主招生政策近年來飽受詬病,原因還是降分幅度過大而制度漏洞長時間沒有彌補導致高中生競賽、論文領域亂象叢生。
  • 強基計劃招生章程將陸續公布,什麼水平的考生適合報考強基計劃?
    2020年是強基計劃實施的第一年,由於疫情,高考延遲一個月,各招生學校原計劃4月份公布強基計劃招生簡章,月將延遲至5月公布。各校強基計劃招生章程未公布,招生計劃和具體方案還不明朗,許多有意向報考強基計劃的考生和家長比較焦急,就報考問題提出不少疑問。在此,就大家最關心的一些問題進行梳理,供考生和家長們參考。
  • 強基計劃首年「遇冷」,我們需要理性看待
    對此,有必要重提國家推出強基計劃的意義——培養基礎學科專業領域的拔尖人才。現實中,很多高考考生在填報高考志願、選擇專業時,一直存在功利導向,願意選擇投身基礎學科專業領域的人並不是很多。「擇志」色彩鮮明的強基計劃,對於那種追「熱門」和「錢景」的導向而言是一種扭轉,但扭轉並不會一蹴而就。考生和家長不「熱捧」強基計劃,是由現實與強基計劃的制度設計決定的。
  • 雲南省2020年強基計劃考生須知
    被強基計劃錄取的考生,不再參加提前批次及後續各批次類型的投檔錄取。未被強基計劃錄取的考生,可按照其填報的高考志願繼續參加後續各批次各類型投檔和錄取工作。(三)強基計劃試點院校範圍強基計劃起步階段,在部分「一流大學」建設高校範圍內遴選高校開展試點。高校向教育部申請並提交相關專業的招生和人才培養一體化方案。
  • 「高考·強基」清華2020年強基計劃錄取新生近25%
    內地學生中,理工類考生佔比62.2%,文史類考生佔比7.2%,藝術類考生佔比6.9%,來自高考綜合改革省份的考生(不分文理)佔比23.6%,通過強基計劃錄取新生939人。強基計劃數據2020年,國家強基計劃首次實施,清華大學吸引了16000多名優秀考生報名強基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