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21世紀教育學院 熊丙奇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南京大學、蘭州大學等名校發布通知,在今年高考錄取的2020級本科新生中補招強基計劃學生。至少其中兩所高校的相關工作人員稱,該校今年強基計劃沒有完成。
部分輿論稱,「強基計劃遇冷」,甚至斷言該計劃「失敗」。事實上,強基計劃報考不會太火爆,這是在計劃設計之初就預料到的情況。斷言計劃「失敗」者,可能並未搞清計劃實施的初衷。
實際上,當前招生情況恰恰反映出推進該計劃的必要性。
吸引更多學生選擇基礎學科專業,並培養成拔尖人才,僅靠一項招生改革還不夠,還需要在基礎教育階段重視培養學生的學科專業興趣,全社會也需擺脫功利的成才觀。
推出強基計劃,有兩方面重要考慮。一是在我國高考志願填報中,優秀考生熱衷選擇經管等熱門專業,報考基礎學科並不踴躍,這影響到基礎學科專業的招生和人才培養。
二是將招生和培養改革結合起來,通過36所「雙一流」大學試點吸引更多學生報考,並為我國基礎學科培養更多拔尖人才。
與自主招生的試點高校拿出最熱門專業相比,強基計劃限定了招生專業為基礎學科專業,36所「雙一流」建設大學進行強基計劃招生的專業為數學、物理、化學、生物、歷史、哲學、古文字學、 信息、力學、核工程、醫學、考古等12學科184個相關專業。客觀而言,這些都非大熱專業,一定程度影響了強基計劃的吸引力。
有人說,如果強基計劃採取降分錄取等方式,可能報考學生會更多。這正是強基計劃所反對的,該計劃本意是希望考生基於興趣而選擇,而非為了獲得降分錄取的優惠。
因此,強基計劃的招生實行多元評價方式,按高考成績85%、校測成績15%綜合評價。錄取後,考生也不得轉專業,如果要轉,也只能從同一專業的強基計劃班轉至非計劃班。
「非熱門專業、無降分錄取優惠、進校後不能轉專業」等特點,讓強基計劃與自主招生相比略顯劣勢。但實際上,給予考生降分錄取優惠的自主招生,卻導致考生、家長和社會功利對待,並出現招生和培養脫節的尷尬。
推進強基計劃,本意就非追求考生與家長的熱捧。最好狀態是,考生和家長理性對待,不再將其作為進入名校的跳板,做好長遠發展規劃,謹慎選擇。
有意思的是,仍有人以功利心態面對待強基計劃。有學校告訴考生,不要選擇強基計劃,反正也沒有降分優惠,而且這些專業都非熱門。為繼續做強基計劃的培訓業務,有的教育機構則反覆向考生和家長灌輸「低分進名校」的觀念。
對於今年強基計劃「遇冷」,甚至有自媒體分析稱,這有利於明年的報考學生。這最終將關注點置於錄取,而非學生的學習與成才。
通過第一年的強基計劃招生,可以了解考生在選擇專業時的現實考慮。在剝離了「跳板」因素後,考生選擇專業,更能反應自己的真實興趣。這也是對今年報考情況的肯定。而計劃名額未招滿,則說明繼續推進計劃的必要性。
當然,強基計劃仍需補招,這背後也的確存在問題。
首先,我國基礎教育階段對學生專業興趣的培養還不夠。這導致學生報考學校、專業時,存在盲目從眾、跟風等問題。據統計,我國每年的高考「狀元」選擇就讀經濟學和管理學的人數最多。基礎教育仍需引導學生關注基礎學科專業。
其次,該計劃也有進一步完善的空間。一是調整申請報名方式。今年的強基計劃報名時間在高考前,且每名考生只能申請一所學校,這影響了考生的選擇權,也導致部分高校報名人數偏少。
針對此現狀,完全可以調整為平行志願填報,讓學生申請多所學校的多個專業,在高考成績公布後,再投檔,並對進檔學生進行校測。上海實行的綜合素質評價錄取,就允許考生填報4所學校,按平行志願方式投檔。
二是提高校測權重。今年強基計劃校測權重只有15%,加上要以高考成績作為入圍門檻(高考成績佔85%),也確實讓一些考生和家長覺得參與強基計劃意義不大。
強基計劃要防止考生和家長過於功利對待,但無視其功利訴求,也會影響到計劃的順利推進。對此,可以在把高考成績作為入圍門檻之後,降低高考成績權重,提高校測權重。
進一步,強基計劃還可採取在高考成績公布後,由高校自主提出申請成績要求。達到成績要求者可自主申請多所高校,而高校對其獨立進行評價錄取。這樣,學生和學校擁有雙向選擇的權利,更有利於高校建立自主、多元的評價體系。
(熊丙奇,知名教育學者,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