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化學家] 貝採尼烏斯
2009-08-31 16:22:53 來源:網絡來源
貝採尼烏斯(1779—1848年)瑞典化學家。
1779年8月20日生於瑞典的維弗蘇達。1796年進烏普薩拉大學學習醫學。1807年任斯德哥爾摩大學的醫學和植物學教授。1815年任斯德哥爾摩新建外科醫學院的化學教授,1818—1832年任斯德哥爾摩科學院秘書;1832年以後主要從事著書工作。
貝採尼烏斯對化學的貢獻是非常突出的,主要在以下兩個方面:
(1)測定原子量和制定元素符號,在化學的各個領域應用和發展道爾頓的原子論
1810—1830年,貝採尼烏斯分析了約兩千種的單質和化合物,為計算原子量提供了豐富的科學實驗根據;他用氧作標準(即把氧的原子量作為基準,定為100)測定了當時已知四十九種元素中四十五種元素的原子量,並先後發現硒(1818年)、矽(1823年)、鈦(1825年)等元素以及許多新的礦物。
貝採尼烏斯還最早用字母(每種元素的拉丁文名稱的開頭字母)作元素符號,並用元素符號來表示化合物的化學式,他規定每個化學元素符號在化學式中只代表該元素的一個原子。1826年,柏濟力阿斯首次排出較正確的已知元素的原子量表。中華化學競賽網
(2)提出電化二元論
1803年,貝採尼烏斯和希辛格(williamhisinger,1766—1852年)合作,進行鹽類的電解實驗。他們發現溶液中的鹽被電流分解成鹼(向負極去,好象帶正電荷)及酸(向正極去,好象帶負電荷)。據此,他把鹼和酸的概念同電的極性聯繫起來,即認為鹼和酸分別是電正性和電負性物質。他又把這種認識推廣到元素上面,指出氧及其他非金屬元素呈電負性,氫和鉀等金屬呈電正性;而電性相反的元素容易形成化合物。貝採尼烏斯這種把各元素原子之間相互作用歸結為相反電性吸引的假說,叫做「電化二元論」。該理論對酸、鹼、鹽等無機化合物的形成和性質作出了較滿意的解釋。
貝採尼烏斯是位精巧的實驗化學家,他觀察精確,描述清晰嚴密,系統化的能力強。對化學各分支的知識都有深邃的見解,因此他的實驗工作橫跨許多領域,並在化學上作出眾多的建樹。一生著有《化學教程》、《動物化學》、《礦物學新系統》等,從1821-1848年編輯出版《物理化學進展年報》等。
1848年8月7日,貝採尼烏斯在斯德哥爾摩逝世,享年69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