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年的高考工作是本地監考,每一場考試前10分鐘拆封試卷後,我都會好奇地瀏覽一下各科試卷內容。然後我發現了一個共同的現象——各科試題都加入了大量的文本材料,於是卷面字數都明顯增加了,就連數學、物理這種純理科目也不例外。
這讓我感慨,高考重視對學生閱讀能力的考查真不是一句空話。平時在學校與其他科目的老師談起來的時候,經常聽他們提到學生閱讀題目很吃力。歷史老師說,現在的歷史試題比語文還文言,主觀題動不動就給文言文材料,那些看不懂的同學即使基礎知識背得再好也很難得分。
不得不說,我們當前已經進入了高考大語文時代,語文的閱讀與表達能力已經成為了高考各科目都會考查的關鍵能力,直接關係到學生的審題效果。那麼如何讓學生愛上閱讀,進而提高其閱讀能力呢?這篇文章裡,我將從三個方面談談我的看法。
在教育活動中,家長和老師經常犯一個錯誤,那就是將讀書學習視為學生的任務。這種認識是一切錯誤的根源。當學生把眼前的書視為「要我讀」的書,那麼再好的讀書方法也會失去作用。而如果學生心裡有「我要讀」的書,那麼即使不用什麼方法,他也能千方百計把它讀透。這就是所謂的「激發學生的內驅力」,當一個人心裡的求知慾被點燃,那麼讀書的快樂就會隨之而至了。
那麼怎麼培養孩子讀書的興趣呢?
1.營造書香氛圍。一個愛讀書的家庭多數會培養出愛讀書的孩子,一個愛讀書的老師也總是能帶動孩子愛上閱讀。人是環境的動物,耳濡目染、潤物無聲是最好的教育。
2.藉助偶像的力量。在青春期的時候,多數孩子都有自己的偶像。現在的少年偶像很多都有讀書的好習慣,像目前孩子們比較喜歡的易烊千璽等明星也都有推廣閱讀的經歷。以此作為引導和激勵,比老師家長的苦口婆心要有效得多。
3.使用一點小技巧。古言道「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閱讀也有一扇門,我們只要將孩子領進去了,孩子自然能體會到書裡世界的快樂。至於師傅領孩子進門的技巧是什麼,這個是要各顯神通的了。我曾經將讀4本書作為籌碼,來用激將法引導我侄子讀書,效果很好,他讀完這4本後,對讀書的興趣就明顯提升了
從不喜歡讀書到喜歡上讀書,一個人要經歷種種困難,比如靜不下心、沒有時間、讀不明白等等。很多人就是在這個過程中放棄了,而如果我們能適時教給他一些必要的方法,就可以更好地助力他完成這個轉變期,從而進入閱讀的世界。
大家不禁會問,那些讀書的方法是必要的呢?
1.做好閱讀準備。讀一本新書就像與一個陌生人約會,我們有必要提前做一些準備工作。因為讓我們與書中世界產生距離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先遇到的一點就是讀者與作者的文化環境的差異。比如我們要讀一本《伊利亞特》,那麼我們有必要對古希臘神話裡的人物做一些了解,不然我們讀不了兩章就會被裡面的人物名字給繞暈了。同樣,如果我們要讀一本《封神演義》,那麼我們有必要先對商紂王時期的那段歷史有一個大致的了解,不然同樣很難順利地理解故事情節的深入發展。
2.讀書先看目錄。拿到一本書,我們應該先通過瀏覽目錄來大致了解一下它的主要內容和構思布局。這樣有利於我們對這本書有一個整體的把握,就像進了一個遊樂場,我們要先認真研究一下它的平面地圖一樣,這樣我們就能對「遊玩路線」「遊玩重點」等信息做到心中有數了。
3.重點做筆記,前後對照看。只是泛泛地略讀是很難讀明白一本書的,好書需要反覆品讀,重點精讀,前後對照。當我讀到一處難以理解的情節時,不妨做一處筆記,細細品味。即使還不明白也沒關係,因為當讀到後面某處的時候,前面的內容也就恍然大悟了。
4.讀書多交流。讀書需要交流,在交流中我們可以獲得共鳴,切磋思想,這有利於幫助我們深入理解書裡的內容。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人的經歷不同,知識儲備也不一樣,所以時常搞一些讀書會可以加倍豐富我們的閱讀體驗,讓我更好地學會讀書。
我們總是要讓孩子讀書,但很少去研究孩子應該讀哪些書。我經常遇見家長抱怨這個問題,他們的煩惱是自己給孩子買了很多書,可是孩子卻不願意讀。據我了解,大部分家長選書的依據主要是「為經典是從」,或者是「唯孩子意願是從」,這兩點都存在問題。
首先「唯經典是從」的書單忽略了孩子的閱讀基礎。書是好書,但是孩子未必能夠接受得了。比如我們讓一個高一的孩子去讀《百年孤獨》或《瓦爾登湖》,其結果往往是一次失敗的閱讀體驗。
其次「唯孩子意願是從」的書單往往缺乏營養。我們提倡的閱讀還是經典閱讀,而孩子感興趣的書往往是網絡玄幻小說或者言情小說。每學期我辦公室都會沒收大量的《十宗罪》《鬥羅大陸》等書,這樣的作品並不能給孩子提供必要的營養。
那麼一份科學的書單應該是什麼樣子呢?
1.必須是經得住時間考驗的作品。真正能讓人獲得成長的書一定是具有永恒生命力的,常讀常新。而我們倡導高中生閱讀的書籍也一定是經典作品。
2.堅持「循序漸進」的原則。即使是經典作品裡,也有不同理解水平的閱讀難度梯度,我們在給孩子推薦書單的時候要遵循由淺入深的梯度原則,引導孩子循序漸進。如果孩子的閱讀基礎基本為零,我建議可以先給他推薦短篇幅的小說讀,像《牧羊少年奇幻之旅》《老人與海》或者劉慈欣的短篇小說。等他有了一定的閱讀基礎,可以再推薦他閱讀一些散文集,像李娟的《遙遠的向日葵地》。然後再加入一些比較熟悉的長篇作品,如《三體》《追風箏的人》《你當象鳥飛往你的山》。經過一段時間的閱讀積累之後,再給他推薦社科類和論述類著作讀,像《鄉土中國》《如何閱讀一本書》等。
3.在經典和興趣之間找到平衡點。對青少年來說,一頓飯好不好的標準至少有兩個側面,一是有沒有營養,二是有沒有味道。選書單也是如此,營養就是書的價值,味道則是能不能激發孩子的閱讀興趣。而每個孩子的興趣點不一樣,這就需要家長和老師根據孩子的特點進行私人訂製了。
我是Note,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歡迎關注、評論、收藏、點讚、轉發!你的每一份鼓勵,都將是我堅持原創的不竭動力!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Note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