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上指出,在這場同嚴重疫情的殊死較量中,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以敢於鬥爭、敢於勝利的大無畏氣概,鑄就了生命至上、舉國同心、捨生忘死、尊重科學、命運與共的偉大抗疫精神,這一重要論述在全社會引起強烈反響。
當前正值高校學生有序返校復學,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抗疫精神的重要論述為高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教育情境和主旨。高校要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使命,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基礎上,緊緊抓住這一特殊情境和主旨,從理想信念教育、生命健康教育、道德與法治教育、社會責任感教育和科學精神教育等五個維度,將偉大抗疫精神教育貫穿鑄魂育人全過程。
一要實施理想信念教育,厚植愛國主義情懷。高校應深入挖掘抗疫精神蘊含的愛國主義教育資源,有組織、有計劃地上好愛國主義教育實踐大課。在新生入學教育中,結合疫情防控中湧現出來的模範人物和感人事跡,充實愛國主義教育教學的「素材庫」「案例庫」,舉辦「抗疫」模範教師報告會,邀請道德模範開設道德講堂,生動詮釋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精神的內涵,助力立德樹人。通過事實引導學生正確認識中國特色和國際比較,認識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的基本規律,真正理解中國共產黨為什麼「能」,馬克思主義為什麼「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麼「好」,從而形成「四個正確認識」,堅定「四個自信」,進一步增強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
二要實施生命健康教育,用心呵護生命之花。在這場抗疫戰爭中,每一個生命都得到全力護佑,人的生命、人的價值、人的尊嚴得到悉心呵護。高校要開展生命意識教育,充分用好疫情這一教育情境和教育素材,啟發學生正確認識生命、珍愛生命、敬畏生命、升華生命;開展健康意識教育,樹立健康第一的理念,以體育課堂為主,多課堂滲透健康理念,引導學生學習健康知識,培育健康理念,擁有強健體魄;開展生態文明意識教育,牢固樹立「人與自然命運共同體」「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觀念,尊重自然,保護環境;開展心理健康教育,通過線上談心談話、心理諮詢熱線、心理健康教育課等方式,有效築牢大學生心理防線,培養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態。
三要實施道德與法治教育,養成規則規矩意識。在這次抗疫鬥爭中,14億中國人民展現出高度的責任意識、自律觀念。但也要看到,疫情防控階段,我們嚴格遵守社會行為規範,很大程度上源於外部的約束和規訓,這是一種他律行為。進入疫情防控常態化階段,外部要求變得寬鬆,這需要每一個個體保持和弘揚已經養成的文明習慣,更多地以自律規範自身。利用疫情加強大學生法治教育、淬鍊法治思維迫在眉睫。在弘揚偉大抗疫精神中,高校要教育引導大學生嚴格遵守法律法規,自覺踐行法治,牢固樹立法律思維方式與法律行為習慣。養成規則意識、程序意識,學會自主學習,提高自律能力和自我防護能力,以良好的精神狀態迎接美好的未來。
疫情防控期間湧現的各類典型案例對大學生提升道德素養具有借鑑價值,高校應藉助鍾南山、張定宇、張文宏等為代表的先進事跡,引導學生直觀感受疫情防控中所蘊含的道德力量,認識到集體利益與個人利益的辯證統一關係,從道德模範身上感受他們的職業觀念、職業能力、職業作風,合理規劃職業生涯,提升職業道德修養。
四要實施社會責任教育,服務人民奉獻社會。疫情期間,各條戰線的抗疫勇士不畏艱險,捨生忘死,體現了厚重的社會責任感。高校要堅持不懈地做好社會責任感教育,引導學生學會辯證處理個體與社會的關係,增強大局意識和奉獻精神,強化鬥爭意識和鬥爭韌性,擔起個體責任、家庭責任和社會責任,珍惜韶華、奮發有為,勇做走在時代前列的奮進者、開拓者、奉獻者。
一方面,要引導大學生主動承擔個人義務,遵守社會規則,積極主動配合國家、社會、學校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把個人利益和訴求置於依法治國、依規防疫的工作大局之中;另一方面,要激勵大學生知行合一、敢於擔當,通過志願服務、社會實踐、創新創業等為社會做出貢獻;再一方面,要大力弘揚勞動精神,崇尚勞動、尊重勞動,引導學生在勞動中明白事理、養成習慣、升華境界,提高實踐能力、社會責任感和創新精神,為終身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五要實施科學精神教育,提升專業素質能力。疫情期間,很多高校聚焦藥物研究、疫苗開發、快速檢測、中藥製劑等方面開展應急科研攻關,為有效防控疫情提供了科技支撐。發揮智庫作用,為疫情防控提供高質量決策參考。開展科普宣傳,解讀疫情最新進展,增強人民群眾的自我防護意識,為社會注入「鎮定劑」。很多醫學院校還派出醫務人員支援湖北抗疫一線。科研工作者高超的專業技術、醫務工作者救死扶傷的仁心仁術令人欽佩。高校要引導大學生認識到,國家各項事業的發展都需要具備真才實學的人,最終戰勝疫情關鍵要依靠科學技術,依靠掌握過硬專業技能的科技人才。作為新時代青年學子,要不負黨和人民的培育和重託,不負時代的召喚和使命,不負人生難得的際遇,學習科技人員和白衣戰士的無畏精神與使命擔當,秉持科學精神、科學態度,勤學力行,厚積本領,在努力拼搏中積累經驗、增長才幹、練就本領,用科學精神和專業能力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抗疫期間,高校主動作為,發揮了積極正面的作用。接下來,面對「後疫情時期」的多重考驗,高校要堅守教育初心,弘揚偉大抗疫精神,進一步增強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的責任感、使命感,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努力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養體系,更好擔負起「四個服務」的時代使命,交出新時代立德樹人的優異答卷。
(作者系安徽醫科大學黨委書記)
《中國教育報》2020年09月14日第5版
作者:顧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