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語言發育的階段特性來說,兒童在2歲時就能與父母進行簡單的交流,3歲時已經能做到對答如流的地步了。雖然此時的「對答如流」仍是相對來說的,但家長的各種指令已經能完全理解了。
3歲是兒童發育的關鍵節點,這一年孩子進入幼兒園開始初步系統地進行學習,也是出生後第一次與這麼多的同齡人在一起學習,語言能力在這年得到飛速提升。但總有一些孩子的發育並不如父母所願,他們不僅沒能達到同齡人的語言水平,甚至在1歲後,語言水平一直在原地踏步。
遇到這種情況,家長肯定第一時間猜想是不是語言發育遲緩。誠然,語言發育遲緩作為最常見的兒童發育性疾病之一,不會說話和說話晚是最顯著的兩個特點,也是讓父母最為頭疼的問題。誰都想聽自己孩子叫一聲「爸爸」「媽媽」,奈何孩子先天的異常讓希望落個空。
孩子不會說話,父母總是拿這個情況當語言發育遲緩來處理,從網上搜集了不少資料,也嘗試了很多有針對性的辦法,奈何孩子還是「金口一閉,愛咋咋地」。這時候,聰明的家長就會反應過來:寶貝真的是語言發育遲緩嗎?是不是別的問題也能引起來孩子不說話呢?
這個問題算是問到了點子上,孩子3歲仍不能說話還真就不一定是語言發育遲緩的鍋。遇到孩子不說話,語言發育遲緩肯定是家長懷疑的頭號要犯,卻不是唯一的「兇手」。還有一些原因也能導致孩子開口很晚甚至不會說話。
聽力障礙
聽力障礙就是人們口中的「耳聾」,與我們的認知不同的是,聽力障礙是分等級的,最低的為輕度,最高的就是耳聾,即什麼聲音也聽不到。無論是哪個級別的聽障,多多少少都會造成兒童語言發育的遲滯。要不就是說話晚、口齒不清、發音不準,要不就是語言理解能力差。
沒錯,語言發育遲緩的症狀可不止口頭表達這一項,語言理解能力的高低也是判斷兒童語言能力的重要指標。我們都知道,語言的學習從模仿開始,而模仿前提是聽覺。兒童在出生後,就不斷接受各種聲音信息的輸入,持續地磨耳朵後才慢慢理解特定語言的意義,才能開始模仿著說出口。
聽力障礙的到來,意味著兒童語言學習的起點被封閉,孩子只能在模糊的聲音中勉強學習說話,難免出現口齒不清、發音不準的現象,最嚴重的確實會導致孩子長期不會開口說話。所以,家長還是帶孩子先做個檢查再下結論吧。
自閉症
自閉症,又叫孤獨症,是一種由於神經系統失調導致的發育障礙,最顯著的臨床表現就是語言交流障礙和社會交流障礙。大多數患兒很少說話,嚴重者甚至終身不語,有的即使會說話,也寧願用手勢代替。有些會說話的,也只是自言自語重複一些單調的話或者聲音很小,看過電影《雨人》的朋友應該會有印象。
終身不語的病例很少,絕大多數自閉症患兒都有類似語言發育遲緩的問題,說話晚、3歲仍不會說話的孩子比比皆是。不過,自閉症是比較好判斷出來的,智力異常、感覺異常、孤獨離群、刻板行為都能讓家長發現端倪。
很多時候,語言發育遲緩只是作為併發症狀存在於孩子身上的,問題根源還是要根據兒童的檢查結果來判斷。語言發育遲緩雖然常見,卻並不簡單,只是考驗家長的細心程度和耐心能不能幫助孩子早日發現問題,及早度過難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