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和孩子定期走進「家文化」課堂,學習如何構建更加融洽的家庭關係;高質量試點創建「黨小組之家」,使之成為激活基層黨組織「神經末梢」的「微陣地」……今年以來,江蘇省淮安市以強化基層有效治理為牽引,以深化黨的基層組織建設改革為抓手,以家文化品牌打造為引領,推動黨群活動經常化、基層治理網格化、為民服務一體化,打通服務群眾「最後一米」。
打造「家文化」,暢通服務「最後一米」
一節時長兩小時的社區公益課,讓臺下的爺爺奶奶聽得忘記了時間,甚至課前一直嘀咕著要早點回去燒午飯的奶奶也全神貫注地盯牢老師,不再嚷嚷著要走。上周末,一場「家文化進社區,輕鬆做家長」的課程,讓淮安市清江浦區長西街道人民路社區四十多位老人大呼「過癮」。
「家」是漢語裡最溫暖的詞彙。在中國,家文化就是家和萬事興的文化,是良好家風的傳承和發揚。「多年的社區工作讓我發現,一個和睦健康的家庭,它的成員更積極樂觀,更願意為社區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人民路社區黨委書記卞海榮說。
為構建融洽的家庭關係,秉承弘德至美、和諧溫馨、開放包容的社區精神,該社區結合自身情況,與「家文化」全國總部——全國文明社區工程駐蘇辦事處聯合開展「湖畔新風」「家文化」建設,推動社區文明建設躍上新臺階,打造新時代「家文化」主題文明社區。「這也是『家文化』主題首次在我市的社區裡『深植』,進行這一主題建設,也是為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培根育魂』。」卞海榮說。
74歲的社區居民沈玉華聽了老師的課以後深以為然,「老師說愛孩子要有規矩,我和老伴就是這麼做的。」因為兒子兒媳工作太忙,沈奶奶和老伴承擔起孫子的教育責任,「立規矩」也是老兩口始終堅持的教育方針。如今孫子已經大學畢業走上工作崗位,一家人生活得和和美美,沈奶奶和老伴也有時間和心情出來參加社區志願活動,年初疫情期間,老兩口曾經在小區大門口值守了兩個多月,受到所有鄰居的點讚。
記者了解到,人民路社區「家文化」傳承教育基地、「湖畔新風」「家文化」新時代文明實踐點已於11月初正式揭牌成立,這兩個陣地也將成為該社區「家文化」建設的「堡壘」。每周,社區都會面對居民開展至少一次的「家文化」講堂。「我們一家都經常來『上課』。」劉秀平奶奶說,「以前兒媳婦是個急性子,看到做事磨磨蹭蹭的孫子就氣不打一處來,家裡整天雞飛狗跳的。自從上了幾節課後,兒媳婦的性子平和了很多,孫子也像換了一個人似的,做作業幹家務都主動多了。」
建好「大家庭」,重拾「家」的歸屬感
「主題教育期間,我們在排查中發現留守在家的黨員年齡較大、白天需要下田勞作,有事需要商議時,時間、地點沒法固定。我們就在老黨員龔長浩家試點打造了『黨小組之家』,大家遇事就說一說、議一議,你一言我一語,既解開了黨員心結,又解決了群眾難題。」淮安市淮陰區古清口街道袁北村黨總支書記楊國和說。
淮陰區在充分調研、廣泛聽取各方意見的基礎上,細化創建標準,高質量試點創建「黨小組之家」,努力將「黨小組之家」建設成為激活基層黨組織「神經末梢」的「微陣地」。按照地緣、業緣、趣緣相近的劃分原則,優化設置黨小組,優選打造『黨小組之家』活動陣地,進一步凸顯「家」為載體的溫馨感和「拉家常」為形式的靈活性,著力改變定時定點的黨群議事傳統模式,解決好鄰裡鄉親操心煩心揪心的「小事」,著力打通黨員聯繫群眾「最後一百米」。截至目前,已打造896個「黨小組之家」,有序引導和示範帶動黨員群眾關注村級「大小事」和百姓「冷暖事」,涵養「進一家門、成一家人、說一家話、幹一家事」的家文化,放大「一組帶一片、一片帶一村」的示範效應。
理好「家務事」,重建「家」的認同感
「土地流轉給養殖大戶,地界打亂了,地塊怎麼分辨?」「藕蝦共養項目如果收益不好,老闆不給錢,咋辦,誰來兜底?」「白紙黑字就能打包票嗎?假如最後對簿公堂,誰來出官司錢?」……村民們你一言我一語,淮陰區三樹鎮四門閘村一場關於土地流轉的「唇槍舌戰」照常進行,如此「辛辣」的拉鋸戰已經在第二黨小組組長張廣友家上演了23次,最終達成了一致協議,僅第二黨小組就流轉土地300多畝,既盤好了「家底」,更厚實了「家底」。
「黨小組之家」作為基層黨組織的觸角與延伸,打造的源頭在於創新基層治理,採取「上下聯動,雙向互動」的治理模式,不斷夯實基層黨小組基礎,注重發揮黨小組在基層的引領作用,管好村級「大小事」,理好村民「家務事」。目前,圍繞村級產業發展、人居環境改善等方面工作,各黨小組匯集「金點子」96個,參與化解矛盾糾紛417起。探索推行政治協商「委員+」民主決策模式,鼓勵「兩代表一委員」擔任黨建指導員參加黨小組活動,讓基層群眾表達利益訴求的渠道更通,參政議事的政治覺悟更高,黨群幹群的情感紐帶更緊。
今年以來,淮安市淮陰區以強化基層有效治理為牽引,以深化黨的基層組織建設改革為抓手,創新建設創業富民型、民事調解型、扶貧濟困型、村務協管型、村企聯動型等五型「黨小組之家」,推動黨群活動經常化、基層治理網格化、為民服務一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