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規劃:獨特治理經驗和顯著制度優勢訪中國社會科學院現代經濟史...

2020-12-14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趙林

「十三五」時期,我國各項民生事業不斷繁榮發展,人民健康和醫療衛生水平不斷提高,居民平均預期壽命2019年達77.3歲。圖為10月24日,河北省唐山市路北區煤研分院社區幸福家園養老服務中心工作人員陪護一位老人在院內活動。新華社記者 楊世堯 攝

從1953年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到今年我國已順利完成十三個「五年規劃」(計劃)。實踐證明,「五年規劃」是具有中國特色的治理國家的有效制度,是中國最為重要的宏觀經濟和社會管理工具,是中國之治的重要「密碼」。

「五年規劃」在國家治理中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

記者: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編制和實施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五年規劃,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重要方式。」怎麼理解這句話?

趙學軍:「思深方益遠,謀定而後動。」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五年規劃是頂層設計,凝聚著國家意志。編制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五年規劃,主要目的是確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遠景的方向和目標,規劃國家重大建設項目、生產力布局、國民經濟重要比例關係和社會事業等方面的發展指標,事關國民經濟和社會的長期發展,具有宏觀性、戰略性、前瞻性的引導作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比如,為實現工業化,從「一五」計劃到「九五」計劃,持之以恆地推進工業建設,完成了工業化初級階段的任務;從「十五」計劃到「十二五」規劃,確定了新型工業化道路;從「八五」計劃到「十三五」規劃,中國建立並不斷完善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些都說明「五年規劃」在國家治理中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

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五年規劃作為國家總體的發展規劃,是各級政府、各個部門開展工作的藍本。各級政府、各個部門要依據「五年規劃」動員與配置全社會的資源,規劃重大項目,出臺重大政策,提出重大改革舉措,推進經濟社會的發展。可以說,「五年規劃」是政府履職的依據,是配置資源、約束市場主體行為的「第二準則」。此外,從經濟發展方面看,「五年規劃」不僅是國家的經濟發展規劃,還是經濟制度建設和經濟體制改革的規劃,對深化改革開放、推進位度創新的重大任務進行部署。

實踐證明,「五年規劃」是具有中國特色的治理國家的有效制度,是中國最為重要的宏觀經濟和社會管理工具,是中國之治的重要「密碼」。

「五年規劃」充分彰顯黨的領導這一顯著制度優勢

記者:放眼世界,沒有哪一個國家像中國這樣,堅持不懈、與時俱進地編制實施計劃規劃,引領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我們為什麼能夠做到一茬接著一茬幹、一棒接著一棒跑、一張藍圖繪到底?

趙學軍:「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中國之所以能堅持不懈、與時俱進地編制與實施「五年規劃」,就是因為中國共產黨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堅強的領導核心,能夠發揮總攬全局、協調各方、同向發力的作用,充分調動各方面積極性、集中力量辦大事。作為戰略布局的「五年規劃」立足點是為人民謀福祉、為民族謀復興,而不是謀黨派私利。西方國家的政府也有經濟發展規劃,但執政黨大多只考慮其執政期內的政績,很少謀劃長遠,甚至為了黨派私利相互拆臺,推翻前任執政黨制定的規劃。

「十四五」規劃是承上啟下的五年規劃,將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打下堅實基礎

記者:從1953年至今,中國已經制定和實施了十三個「五年規劃」,而今又迎來了「十四五」規劃。編制好「十四五」規划具有哪些重大意義?

趙學軍:理解「十四五」規劃的重大意義,要從歷史、現實與未來三個維度加以審視。

從歷史維度看,中國共產黨肩負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任。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全國人民,通過實施十三個「五年規劃」,迎來了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編制與實施好「十四五」規劃,將成為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史上的又一個重要裡程碑。

從現實看,進入新時代後,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變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在解決新的社會主要矛盾的道路上如何起好步、開好頭,是新時代向「十四五」規劃提出的重大課題。當前,地區衝突不斷升級,逆全球化勢力湧動,貿易保護主義、單邊主義、民粹主義強烈衝擊了世界經濟與政治格局、全球治理秩序、全球科技與產業體系。特別是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在各國肆虐,國際政治、經濟局勢更加風雲突變,我國發展的外部環境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強。在此背景下,「十四五」規劃如何統籌發展和安全,實現經濟行穩致遠、社會安定和諧,又是一項劃時代的重任。

從未來發展看,「十四五」時期,我國發展仍然處於重要的戰略機遇期。「十四五」時期是在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之後,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分兩個階段完成,第一個階段從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第二個階段從2035年到本世紀中葉,在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基礎上,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因此,「十四五」規劃是承上啟下的五年規劃,將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打下堅實基礎。

「十四五」時期我國要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記者:縱觀中國制定與實施的十三個「五年規劃」,這些戰略都是根據相應發展階段國家發展所面臨的重大關鍵問題而有針對性提出的。那麼,相對於「十三五」時期而言,「十四五」時期國家面臨哪些關鍵問題?

趙學軍:「十四五」時期,我國將進入新發展階段,經濟社會面臨著一些新的關鍵性問題。比如,在經濟建設方面,如何走好高質量發展之路。2020年7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指出,我國已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這是對我國經濟發展階段的歷史定位。只有高質量發展,才能更好地滿足人民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方面日益增長的需要。高質量發展需要以現代化經濟體系為支撐,但我國還存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完善的關鍵問題。「十四五」時期,必須全力夯實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基礎,圍繞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經濟增長動力,推進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

在高質量發展階段,國家對產業發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人工智慧、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正在對傳統製造業發生革命性影響,新一輪科技與產業革命正在加速拓展。但我國的科技和產業創新能力與發達國家相比依然存在較大差距,尤其是原始創新能力還比較低,一些重大核心關鍵技術受制於人,關鍵裝備、核心零部件和基礎軟體嚴重依賴進口和外資企業。推動高質量發展,要求我國的產業發展必須搶佔當代科技前沿制高點,在生物製藥、集成電路、人工智慧等關鍵技術領域實現新突破,在關鍵產業領域迎頭趕上,實現在全球產業鏈和價值鏈上的攀升。

「十四五」時期,我國要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是我國發展階段、環境、條件變化的必然選擇。疫情加劇了全球經濟衰退,外需面臨更大的不確定性,必須堅定實施擴大內需戰略,釋放內需活力,應對外部衝擊。同時,實行更高水平開放,培育我國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為構建新格局提供強大動力。

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變,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肆虐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仍未見好轉。而我國經濟已率先復甦,這為「十四五」順利開局創造了良好的條件。隨著「十四五」規劃的實施,必將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再上一層樓。

相關焦點

  • 五年規劃背後的中國制度優勢
    會議審議《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為未來5年乃至15年中國發展擘畫藍圖。從1953年開始,我國已編制實施了13個五年規劃(計劃),有力推動了經濟社會發展、綜合國力提升、人民生活改善。一部中國五年規劃的歷史,可謂一部新中國的成長和發展史,不斷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獨特優勢。
  • 五年規劃:「中國之治」的獨特優勢
    翻開歷史的畫卷,可以發現,中國已經制定並順利實施了12個五年規劃(計劃),第13個五年規劃也即將如期完成。以五年規劃來引領經濟社會發展,是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重要方式,凸顯著政黨領導下「中國之治」的獨特優勢。
  • 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顯著優勢彰顯鄉村振興...
    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顯著優勢為鄉村振興戰略提供堅實制度基礎和政治穩定前提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勢不是憑空得來的,是在黨近100年的堅強帶領下,在中華人民共和國70年的發展歷程中,在改革開放40多年的探索創新中逐漸形成、完善和發展起來的。
  • 中國社會科學院第十一個五年事業發展規劃
    中國社會科學院第十一個五年事業發展規劃    目錄    一、「十五」回顧與「十一五」面臨的形勢    1.成績與不足    2.機遇與挑戰    二、「十一五」期間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發展    目標
  • 中國制度和治理體系的優勢所在
    這些顯著優勢,思想深邃、內涵豐富,深刻揭示了黨領導人民創造世所罕見的經濟快速發展奇蹟和社會長期穩定奇蹟的深層奧秘,深刻回答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麼能、為什麼行、為什麼好的歷史之問。彰顯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最大優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既體現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又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具有獨特的制度優勢。
  • ...堅持和發揮制度優勢,推進交通運輸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直接原因是:堅持全國一盤棋,製造、建設、運營統一規劃,中央和地方一起抓;充分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能將各項目標任務全面落實到位。同時,也必須緊緊把握和認識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階段性、規律性,使行業改革符合經濟社會的發展要求,顯著提高支撐和保障國民經濟、社會發展、民生改善的能力。也可率先對一些好的制度安排和改革方向進行探索實踐,為國家治理積累寶貴經驗借鑑。
  •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教授房寧|抗疫鬥爭彰顯中國制度優勢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鬥爭取得重大戰略成果,充分展現了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勢」。抗疫鬥爭充分展現我們黨無比堅強的領導力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力集中體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 要點問答:為什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具有顯著優勢
    今日推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具有顯著優勢 」要點問答。如何理解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堅持黨的科學理論,保持政治穩定,確保國家始終沿著社會主義方向前進的顯著優勢?實踐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能夠使全面依法治國貫穿國家治理全過程,充分體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有力保障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真正造福人民、保護人民。如何理解堅持全國一盤棋,調動各方面積極性,集中力量辦大事的顯著優勢?
  • 五年規劃是發揮我國「四大優勢」的重要方式
    習近平在《關於〈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的說明》(以下稱《說明》)中指出:「我國有獨特的政治優勢、制度優勢、發展優勢和機遇優勢,經濟社會發展依然有諸多有利條件,我們完全有信心、有底氣、有能力譜寫『兩大奇蹟』新篇章。」[1]「四大優勢」的再發揮,「兩大奇蹟」的再展現,都離不開五年規劃的這個實踐平臺和載體。
  • 黨的領導制度的獨特優勢、鮮明特點與治理效能
    (一)具有保持政治穩定,確保國家治理始終沿著正確方向前進的獨特優勢一個有著9000多萬黨員的大黨,在一個有著14億人口的大國長期執政,有效維護黨中央權威,進而保持政治穩定,確保我國國家治理沿著正確方向前進,不僅是大國治理和大黨治理理論邏輯和實踐邏輯的必然要求,也是維護全國各族人民根本利益,維護黨和國家長治久安的必由之路。
  • ...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
    生活垃圾分類示範區建設成效顯著。生態環境持續改善。——城區治理取得新成效。政務服務「一網通辦」和城市運行「一網統管」從無到有、構建運行。社會治理不斷創新突破,基層黨建與社會治理深度融合。黨建引領「三駕馬車」建設持續推進。率先建立「三師三顧問」制度。全區睦鄰中心總數達到60個。——黨的建設邁出新步伐。
  • 以流域治理推動全流域高質量發展——訪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
    以流域治理推動全流域高質量發展——訪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歐陽雪梅歐陽雪梅 圖/張楊專家簡介:歐陽雪梅,中國社會科學院當代中國研究所第三研究室主任、研究員,當代中國文化建設與發展史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創新工程重大研究項目《中華思想通史》第16卷首席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文化和旅遊部國家主題性創作項目專家指導委員會委員。
  • 從規劃《建議》看制度優勢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其內涵充分體現了我國國家制度的顯著優勢和基本特性。規劃《建議》在提到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決定性成就時,首先強調了「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優勢進一步彰顯」的作用;提到「十四五」時期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時,進一步指出我國發展環境面臨深刻複雜變化,但機遇和挑戰也隨之有新的發展變化,特別是「我國已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制度優勢顯著」。
  • 正確理解我國國家治理體系的顯著優勢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明確指出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具有13個方面的顯著優勢。對這13個方面的顯著優勢不能作並列式的簡單理解,而應從歷史維度、結構維度、價值維度進行進一步的系統把握與深入闡發。就此而言,要想真正理解這13個方面的顯著優勢,就必須結合歷史與現實,理論與實踐、經驗與教訓、挑戰與應對、國內與國外等多個方面進行認識。這13個方面的顯著優勢,儘管在當代中國是一種共時性存在,但它們都是時代發展與歷史探索的產物,實際上是一種歷時性的積澱。換言之,在把握這13個方面的顯著優勢時,必須確立深刻的歷史性思維。
  • 【學習】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
    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全面依法治國取得重大進展,全面從嚴治黨取得重大成果,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加快推進,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優勢進一步彰顯;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躍上新的大臺階,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經濟結構持續優化,預計二〇二〇年國內生產總值突破一百萬億元;脫貧攻堅成果舉世矚目,五千五百七十五萬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糧食年產量連續五年穩定在一萬三千億斤以上;汙染防治力度加大
  • 發揮制度優勢 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產物,已經在新中國建設的偉大實踐中展現出顯著優勢,為黨領導人民創造世所罕見的經濟快速發展奇蹟和社會長期穩定奇蹟提供了堅強的制度支撐和治理保障。
  • 吳家慶: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勢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深刻闡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顯著優勢,並對如何繼續鞏固和完善制度優勢作出了全面部署,充分彰顯出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信心和決心。
  •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博士後流動工作站
    中國共產黨新聞 >> 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 >> 常用社科查詢庫 >> 人文社科類博士後流動站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博士後流動工作站
  • ...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 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
    (擴大)會議,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就準確把握新發展階段,搶抓用好新發展機遇,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積極融入新發展格局,制定廣西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提出以下建議。
  • 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
    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全面依法治國取得重大進展,全面從嚴治黨取得重大成果,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加快推進,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優勢進一步彰顯;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躍上新的大臺階,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經濟結構持續優化,預計二〇二〇年國內生產總值突破一百萬億元;脫貧攻堅成果舉世矚目,五千五百七十五萬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糧食年產量連續五年穩定在一萬三千億斤以上;汙染防治力度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