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趙林
「十三五」時期,我國各項民生事業不斷繁榮發展,人民健康和醫療衛生水平不斷提高,居民平均預期壽命2019年達77.3歲。圖為10月24日,河北省唐山市路北區煤研分院社區幸福家園養老服務中心工作人員陪護一位老人在院內活動。新華社記者 楊世堯 攝
從1953年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到今年我國已順利完成十三個「五年規劃」(計劃)。實踐證明,「五年規劃」是具有中國特色的治理國家的有效制度,是中國最為重要的宏觀經濟和社會管理工具,是中國之治的重要「密碼」。
「五年規劃」在國家治理中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
記者: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編制和實施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五年規劃,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重要方式。」怎麼理解這句話?
趙學軍:「思深方益遠,謀定而後動。」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五年規劃是頂層設計,凝聚著國家意志。編制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五年規劃,主要目的是確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遠景的方向和目標,規劃國家重大建設項目、生產力布局、國民經濟重要比例關係和社會事業等方面的發展指標,事關國民經濟和社會的長期發展,具有宏觀性、戰略性、前瞻性的引導作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比如,為實現工業化,從「一五」計劃到「九五」計劃,持之以恆地推進工業建設,完成了工業化初級階段的任務;從「十五」計劃到「十二五」規劃,確定了新型工業化道路;從「八五」計劃到「十三五」規劃,中國建立並不斷完善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些都說明「五年規劃」在國家治理中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
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五年規劃作為國家總體的發展規劃,是各級政府、各個部門開展工作的藍本。各級政府、各個部門要依據「五年規劃」動員與配置全社會的資源,規劃重大項目,出臺重大政策,提出重大改革舉措,推進經濟社會的發展。可以說,「五年規劃」是政府履職的依據,是配置資源、約束市場主體行為的「第二準則」。此外,從經濟發展方面看,「五年規劃」不僅是國家的經濟發展規劃,還是經濟制度建設和經濟體制改革的規劃,對深化改革開放、推進位度創新的重大任務進行部署。
實踐證明,「五年規劃」是具有中國特色的治理國家的有效制度,是中國最為重要的宏觀經濟和社會管理工具,是中國之治的重要「密碼」。
「五年規劃」充分彰顯黨的領導這一顯著制度優勢
記者:放眼世界,沒有哪一個國家像中國這樣,堅持不懈、與時俱進地編制實施計劃規劃,引領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我們為什麼能夠做到一茬接著一茬幹、一棒接著一棒跑、一張藍圖繪到底?
趙學軍:「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中國之所以能堅持不懈、與時俱進地編制與實施「五年規劃」,就是因為中國共產黨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堅強的領導核心,能夠發揮總攬全局、協調各方、同向發力的作用,充分調動各方面積極性、集中力量辦大事。作為戰略布局的「五年規劃」立足點是為人民謀福祉、為民族謀復興,而不是謀黨派私利。西方國家的政府也有經濟發展規劃,但執政黨大多只考慮其執政期內的政績,很少謀劃長遠,甚至為了黨派私利相互拆臺,推翻前任執政黨制定的規劃。
「十四五」規劃是承上啟下的五年規劃,將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打下堅實基礎
記者:從1953年至今,中國已經制定和實施了十三個「五年規劃」,而今又迎來了「十四五」規劃。編制好「十四五」規划具有哪些重大意義?
趙學軍:理解「十四五」規劃的重大意義,要從歷史、現實與未來三個維度加以審視。
從歷史維度看,中國共產黨肩負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任。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全國人民,通過實施十三個「五年規劃」,迎來了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編制與實施好「十四五」規劃,將成為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史上的又一個重要裡程碑。
從現實看,進入新時代後,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變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在解決新的社會主要矛盾的道路上如何起好步、開好頭,是新時代向「十四五」規劃提出的重大課題。當前,地區衝突不斷升級,逆全球化勢力湧動,貿易保護主義、單邊主義、民粹主義強烈衝擊了世界經濟與政治格局、全球治理秩序、全球科技與產業體系。特別是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在各國肆虐,國際政治、經濟局勢更加風雲突變,我國發展的外部環境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強。在此背景下,「十四五」規劃如何統籌發展和安全,實現經濟行穩致遠、社會安定和諧,又是一項劃時代的重任。
從未來發展看,「十四五」時期,我國發展仍然處於重要的戰略機遇期。「十四五」時期是在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之後,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分兩個階段完成,第一個階段從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第二個階段從2035年到本世紀中葉,在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基礎上,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因此,「十四五」規劃是承上啟下的五年規劃,將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打下堅實基礎。
「十四五」時期我國要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記者:縱觀中國制定與實施的十三個「五年規劃」,這些戰略都是根據相應發展階段國家發展所面臨的重大關鍵問題而有針對性提出的。那麼,相對於「十三五」時期而言,「十四五」時期國家面臨哪些關鍵問題?
趙學軍:「十四五」時期,我國將進入新發展階段,經濟社會面臨著一些新的關鍵性問題。比如,在經濟建設方面,如何走好高質量發展之路。2020年7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指出,我國已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這是對我國經濟發展階段的歷史定位。只有高質量發展,才能更好地滿足人民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方面日益增長的需要。高質量發展需要以現代化經濟體系為支撐,但我國還存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完善的關鍵問題。「十四五」時期,必須全力夯實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基礎,圍繞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經濟增長動力,推進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
在高質量發展階段,國家對產業發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人工智慧、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正在對傳統製造業發生革命性影響,新一輪科技與產業革命正在加速拓展。但我國的科技和產業創新能力與發達國家相比依然存在較大差距,尤其是原始創新能力還比較低,一些重大核心關鍵技術受制於人,關鍵裝備、核心零部件和基礎軟體嚴重依賴進口和外資企業。推動高質量發展,要求我國的產業發展必須搶佔當代科技前沿制高點,在生物製藥、集成電路、人工智慧等關鍵技術領域實現新突破,在關鍵產業領域迎頭趕上,實現在全球產業鏈和價值鏈上的攀升。
「十四五」時期,我國要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是我國發展階段、環境、條件變化的必然選擇。疫情加劇了全球經濟衰退,外需面臨更大的不確定性,必須堅定實施擴大內需戰略,釋放內需活力,應對外部衝擊。同時,實行更高水平開放,培育我國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為構建新格局提供強大動力。
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變,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肆虐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仍未見好轉。而我國經濟已率先復甦,這為「十四五」順利開局創造了良好的條件。隨著「十四五」規劃的實施,必將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再上一層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