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天水「蘋果村」變遷:村民「使蠻力」變「巧種植」

2021-01-20 中國新聞網

甘肅天水「蘋果村」變遷:村民「使蠻力」變「巧種植」
2020-09-03 11:17:34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於曉 責任編輯:於曉

    9月初,甘肅天水市麥積區石佛鎮大坪村村民的果園裡,「土專家」為果農講解蘋果相關知識。 頡利剛 攝

  中新網蘭州9月3日電 (閆姣)「經過培訓,我知道了有機肥不僅價格便宜,還能保護土壤,提高蘋果的產量。下次我要多請教專家,提高果子的質量。」甘肅天水市麥積區石佛鎮山區的大坪村村民程彩霞感慨道,過去她只會用蠻力揮鋤頭,而今也通過「種植課」,積攢了許多「巧心思」。

  大坪村地處高山,村民利用光照充足、土質肥沃的自然條件,祖輩發展蘋果產業。然而,在早些年,因為地處偏遠山區,村子受地形、交通、通訊等條件限制,果子「藏在深閨人不知」,基本上都運到較遠的小商販收購點進行銷售,價格低。並且,長年以來,農民不懂科學種植,導致產量低下。

圖為大坪村的蘋果。(資料圖) 頡利剛 攝

  近年來,在當地政府,以及幫扶單位中國工商銀行甘肅分行的多措扶持下,該村蘋果產業持續發展,在農業專家的指導下,所產蘋果口感香甜、色澤紅潤。2019年底,大坪村實現了整村脫貧,村裡的蘋果也遠銷全國各地,深受消費者喜愛,村子也被稱為「蘋果村」。

  「蘋果黴心病主要發生在開花期,種植過程中要注意預防。」近日,在大坪村王明周的果園裡,工行甘肅分行聘請的「土專家」為村民現場講授如何進一步提高花牛蘋果的栽培質量,並針對果樹生長中存在的問題一一剖析原因,提出改善意見。

  2017年以來,該行通過組織村民到農校集中學習,或邀請老師到村子授課的方式,提高村民種植技術。2019年,為讓技術培訓更接地氣,打造農產品品牌,該行專門聘請兩位當地富有經驗的「土專家」,在種植關鍵節點,上門引導農戶科學綠色種植,不斷提高農產品質量和產量,促進農戶增收。

  2020年,「土專家」先後為五龍鎮和石佛鎮五個幫扶村累計上門開展技術指導520人次。

  科學種植從品種優選開始。在「土專家」的指導下,今年該行資助大坪村對老果園進行了改造,種植新品種蘋果100畝。村民種植觀念慢慢發生轉變,全村蘋果產量和質量逐漸提升。「王明輝家的蘋果個頭大、口感好,今年的果子早早就被客戶預購了。」該行派駐大坪村駐村第一書記兼工作隊隊長李峰勇說。

  2019年,在該行的介紹下,天水一家公司收購石佛鎮大坪村、張坪村花牛和富士蘋果107噸,由於兩個村蘋果品質好,今年8月,該公司不僅又與兩個村的合作社籤訂了收購協議,還介紹其他果品經銷企業前來洽談產銷對接事宜。

  「下一步,從我做起,在專家的指導下,打造高質量種植的樣板田,帶動全村蘋果質量整體提升,讓『大坪蘋果』叫得響、賣得好,真正成為群眾的致富產業。」大坪村黨支部書記王惠明說。

  目前,大坪村已建成優質富士和花牛蘋果園2600畝,年產量達800多萬斤。(完)

相關焦點

  • 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水武山是韭菜種植難得的基地(組圖)
    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天來在天水武山城關鎮清池韭菜種植基地實地調研韭菜產業發展  中國甘肅網6月1日訊 (本網記者 宋芳科 文/圖) 5月31日下午,72歲的杜榮定老人正在韭菜田裡忙碌  杜榮定老人是天水武山縣城關鎮清池村村民,這個村及周邊村子都是種植韭菜的專業村,通過三層大棚技術,這裡解決了韭菜越冬生長難題,即使雪花飄落的三九天氣,家家戶戶大棚種植韭菜,在元旦、春節上市成為致富法寶。在蔬菜博覽會舉辦之際,被譽為「蔬菜院士」的中國工程院李天來院士專程走進清池韭菜種植基地。通過實地調研,他認為,從全國來看,這裡也是韭菜種植難得的基地。
  • 【溯源甘肅】「天水」探源
    原標題:【溯源甘肅】  「天水」探源  本報特約撰稿人 趙逵夫  天水自漢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設郡以來,已有兩千多年的建置史。其間,其治地屢經變遷,以致後人對其名稱的由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一  很多書籍、文章談到天水之地名來源,都引《水經注》中文字:「五城相接,北城中有湖水,是湖,風雨隨之。
  • 慶城縣封家洞村蘋果喜獲豐收
    慶城縣封家洞村蘋果喜獲豐收每日甘肅網10月15日訊據隴東報報導(記者李雲 通訊員趙亞妮)近日,記者沿著慶城縣慶城鎮封家洞村俄餚組的柏油路行走,濃鬱的果香撲鼻而來,一個個紅彤彤的蘋果掛滿枝頭,果農們忙著採摘蘋果,一派豐收的景象。
  • 甘肅有望迎來「新城市」,就在天水境內,未來將有大發展
    在甘肅你會看到許久不見的綠皮火車,高聳天際的山脈,險峻深邃的峽谷,以及妖嬈的丹霞地貌,如果你只知道蘭州拉麵和莫高窟,那你一定要去一趟甘肅,它的美可不局限於此,今天就讓我們來重新認識甘肅。甘肅天水毗鄰關中平原,傳說這裡是女媧和伏羲的誕生地,素有「羲皇故裡」之稱,這裡的經濟發展有很大的基礎實力,甚至這裡的房價已經逼近二線城市的水平,而且這裡發展比較早,天水的教育在甘肅來說水平是有目共睹的,著名的天水一中大家一定有聽說過它的美名,天水的文化資源豐富,特別是這裡的農村還有很多古代的禮儀保留,加上這裡距離西安不遠,天水人對西安的認同感甚至超過蘭州,這裡還有兩個很有潛力的縣城
  • 甘肅成縣農戶:揮鋤頭「蠻力」到借網絡「巧力」
    支紅居住在甘肅隴南市成縣蘇元鎮「手工掛麵大村」張灣村,該村近三分之一戶村民家中都有製作手工掛麵的設備。2017年,張灣村製作手工掛麵16萬多斤,通過「線上線下」的方式銷往全國各地。支紅是從事手工掛麵行業最早,制面技藝最好的人之一,前幾年通過賣掛麵,他家早已脫了貧。
  • 決勝全面小康 踐行科技為民 全國科普日甘肅主場活動在天水啟動
    決勝全面小康 踐行科技為民全國科普日甘肅主場活動在天水啟動9月19日上午10時,2020年全國科普日甘肅主場活動啟動儀式在天水市麥積區盛達廣場舉行。來自我省各主辦、承辦單位相關人員,麥積區街道社區代表、中小學生代表、科普志願者及市民1000餘人參加了現場的活動。
  • 「蘋果村」豐收了!
    北京市延慶區佛峪口村黨支部書記陳義東緊緊握住了北京聯通工作人員的手。  佛峪口村曾是北京市低收入村,也是遠近聞名的「蘋果村」——1985年,佛峪口村的「國光」蘋果在農牧漁業部舉辦的優質水果評比中榮獲第一名,還上過國宴。曾經的輝煌掩蓋不住現在的落寞。近年來,佛峪口村種植的蘋果常常滯銷,村民看在眼裡痛在心裡。2018年6月,北京聯通與佛峪口村開展「一企一村」結對幫扶工作。
  • 甘肅平涼蘋果「出走記」:孩童零食漸成熱銷商品
    平涼市涇川縣飛雲鎮村民對蘋果進行分類、套袋、裝箱。 艾慶龍 攝中新網甘肅平涼9月10日電 (艾慶龍)初秋時節,行走在甘肅省平涼市的川原梁峁,目光所到之處果園遍地,果香四溢。數日來,杜桂梅和村民們在果園中忙碌採收著蘋果,在她身邊,紅彤彤的蘋果早已堆積如山,在上百畝果樹映照下,仿佛一座「紅色小島」。分類、套袋、裝箱。杜桂梅坐於「紅色小島」旁,身體起伏間便將散放的蘋果包裝成箱。「今年雨水適當,果形碩大、色澤紅潤。」她認為,今年屬於豐收年,會有一個好收成。
  • 花牛蘋果知多少
    友人寄來的天水花牛蘋果小時候,只聽過天水有「花牛蘋果「,但從來沒有吃過;於是,花牛蘋果成了嚮往。我的家鄉河西走廊,產梨。花牛蘋果煙,酒,茶葉,冰糖,各種水果,祖母有個百寶箱,小叔叔變戲法兒似地,總會給祖母添加到滿,祖母衣襟下的那串鑰匙,具有了豐富的神秘色彩。
  • 甘肅要開展「合村並鎮」!這27個村衝上榜單,村民們有指望了
    甘肅要開展「合村並鎮」!這27個村衝上榜單,村民們有指望了!甘肅發展到今天,跨越了8000多年的歷史,地理位置在中國的西部地區,國內地形複雜多樣,不僅有沙漠和戈壁,還有山地和高原。 眾所周知山西省的山很多,其實甘肅省的山比山西省少。
  • 【小村莊 大變遷】昔日紅軍恩 今朝幫扶情
    原標題:【小村莊 大變遷】昔日紅軍恩 今朝幫扶情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崔銀輝    村民們最犯愁的是下雨天。「80後」的丁者米說,一下雨村子裡的路就變成「黑泥路」,出門就得穿雨鞋。更讓人擔心的是村子裡的那條河。它屬迭藏河支流,十七八米寬,孩子們上學,必須赤腳趟過河。一遇到大雨天,河水能漲到1米多深。
  • 陝西洛川阿寺村:深耕文化留鄉愁 精心打造「中國蘋果第一村」
    走進陝西省延安市洛川縣永鄉鎮阿寺村,「中國蘋果第一村」首先映入眼帘,道路兩旁綿延至山頂的千畝蘋果園在藍天的映襯下,散發著勃勃生機。「洛川蘋果之父」李新安雕塑阿寺村,距洛川縣城14公裡,緊鄰洛川會議紀念館,是「洛川蘋果之父」李新安的故鄉。
  • 甘肅通渭山溝梁峁變果園 「基地+超市」助農「淘金」
    趙世軍 攝中新網蘭州11月19日電 (張婧 趙世軍)眼下,正是蘋果收穫和銷售旺季。甘肅定西市通渭縣新景鄉一派豐收景象,果農們在田間地頭忙著摘果、分揀、裝箱、搬運,一旁的客商們也不閒著,他們驗果、過稱、計數、付款……拉運蘋果的車輛絡繹不絕。
  • 甘肅公安系統9人獲評全省先進工作者
    劉萍蘭(女) 會寧縣梅靈草粉加工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劉志成 白銀如意陽光大酒店有限公司餐飲部主管李振憲 甘肅振憲建築工程有限公司總經理李巖河 靖遠縣北灣鎮中堡村村民馬向平 天水電氣傳動研究所集團有限公司鑽採產品事業部副經理
  • 2020年天水秦安縣選聘村文書筆試內容
    2020年天水秦安縣選聘村文書筆試內容 2020年天水秦安縣選聘村文書筆試內容2020年6月1日秦安縣人民政府門戶網發布了秦安縣2020年從未就業高校畢業生中選聘村文書公告,此次選聘崗位共204,下面是甘肅中公教育根據公告為大家整理的
  • 長樂溪湄村種植新品水果帶動村民增收
    記者 餘少林 攝福州日報記者 餘少林 見習記者 馮雪珠以「美麗長樂大行動」為契機,地處深山的溪湄村發揮生態優勢,種植百香果新品種帶動村民增收。深入貫徹落實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助力鄉村振興,溪湄村計劃擴大百香果種植規模,讓鄉村更美、村民更富。
  • 貧困村變網紅村 村民吃上旅遊飯
    ■鄉村旅遊 民房變民宿,農民變大廚 周末的早晨,省道365線白盆珠鎮橫江村路段,路旁有一家普通的農家飯店。店家張遠忠夫妻二人醒來特別早,先去餵了後院養的雞鴨鵝,又去自家菜地裡摘菜,還要準備各種配菜,忙得不可開交。張遠忠家的飯店菜式不多,全是地道的山區客家菜。用料都是自家養殖的家禽和野生的水庫魚,因此很多遊客都喜歡前去幫襯。
  • 甘肅生態「藏家樂」升溫:「麥場變山莊」村民享集體紅利
    圖為甘肅甘南州迭部縣謝協村打造的村級集體經濟「鹿鳴山居」。 甘肅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縣電尕鎮謝協村「致富帶頭人」賽智說,除了享受「集體紅利」,依託山莊,村民們的「藏家樂」也愈漸紅火。  迭部縣位於青藏高原東部邊緣,森林覆蓋率達60%,植被覆蓋率達88%,是長江上遊的重點水源涵養林區和青藏高原東部重要的綠色生態屏障。區內海拔3700米以上山地,保存著古代山谷冰川侵蝕地貌,構成了壯麗的自然景觀。
  • 「淘寶列車」開進山 禮縣蘋果換新顏
    位於甘肅南部山區的禮縣,海拔1350—1750米,年平均氣溫9.9度,無霜期180到200天,年日照時數1968.1小時,冬無嚴寒,夏無酷暑,發展蘋果產業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優勢,屬中國黃土高原隴南淺山丘陵蘋果優勢產區。  1952年,禮縣開始探索種植「紅元帥」蘋果,蘋果也迅速成為當地特產。
  • 發展「一村一品」 特色種植與「農家樂」助村民增收(圖)
    說這話的是共青城甘露鎮雙橋村嶺背熊家自然村村民張淑萍,她對記者說,省環保廳幫建他們村大力發展花卉苗木業以來,收入增加了許多,很多農戶都走上了致富路。  建設鄱陽湖生態文明示範村,發展生態經濟是前提,農民增收是關鍵。要因地制宜,重點增強當地農民的活血造血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