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以來,成縣依託返鄉青年、未就業大學生、幫扶幹部等力量探索「電商+精準扶貧」模式,不少農民從中獲益。圖為當地農戶包裝貨物。(資料圖) 閆姣 攝
中新網蘭州12月27日電 (劉敏 左謙茹)稱重適量小麥麵粉,配比適當的鹽,將鹽融於水後,支紅挽起袖子開始和面。「制手工掛麵最重要的是掌握水溫,還有放入鹽的比例,稍有差池就會影響其口感和韌勁,造成損失。」支紅一邊和面,一邊示範給「徒弟」們看。
支紅居住在甘肅隴南市成縣蘇元鎮「手工掛麵大村」張灣村,該村近三分之一戶村民家中都有製作手工掛麵的設備。2017年,張灣村製作手工掛麵16萬多斤,通過「線上線下」的方式銷往全國各地。
支紅是從事手工掛麵行業最早,制面技藝最好的人之一,前幾年通過賣掛麵,他家早已脫了貧。近年來,不少村民「瞄準」消費者對手工掛麵的追捧,以及成縣大力發展電子商務的機遇,紛紛向支紅「拜師」學藝。
「人要勤快,靠自己的雙手致富。」支紅以自己為例說,雖然做面很辛苦,但去年他家共制手工掛麵4000多斤,收入2萬多元,為家裡增添了不少家具,「日子過的一天比一天好」。
2017年,甘肅隴南市成縣蘇元鎮張灣村製作手工掛麵16萬多斤,通過「線上線下」的方式銷往全國各地。圖為當地農戶在制手工掛麵。 劉敏 攝
聽完支紅鼓勵的話語,「徒弟」支成勝信心倍增,用一個月的時間掌握了全部技藝。「前兩年一部分村裡人依靠電商銷售手工掛麵富了起來,現在我也有了掙錢的本事了。」支成勝笑著說,做掛麵之餘,他經常「掛在網上」,向各地網友推介手工掛麵。
實際上,目前成縣的村民有很大部分都活躍在網上。2013年以來,成縣依託返鄉青年、未就業大學生、幫扶幹部等力量探索「電商+精準扶貧」模式,不少農民從中獲益。據了解,成縣電子商務全產業鏈直接或間接帶動就業1萬餘人,其中貧困戶有近9000人。
近年來,成縣先後建設了「鄉鎮電商扶貧服務站」和「村級電商扶貧服務點」,並通過個體網商、電商企業、電商協會等和貧困戶、貧困村籤訂帶貧協議、發放便民聯繫卡,形成了「一店帶一戶、一店帶一村」等多種網店帶貧模式。
電商扶貧帶給成縣農民最大的變化就是轉變了其創業致富的思維。支成勝深有感觸,「以前只會揮起鋤頭用『蠻力』幹,現在我們用『巧力』,藉助網際網路把我們深山裡的『山珍山貨』賣出去」。
隴南師範高等專科學校電子商務學院院長石明介紹說,電商不僅把空間上的「萬水千山」變為網絡裡的「近在咫尺」,還讓大山深處的企業和農民培養起「市場意識」,按市場需求提供適銷對路的產品和服務,「現在成縣農民打開了思路,把能『上網』的農產品都拿出來賣。」
據了解,截至目前,成縣開辦各類網店、微店1127家,成立電商企業38家,物流快遞企業42家,開展電商培訓159期2萬餘人次。(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