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歲的育兒百科全書
北美全職帶娃老司機教你輕鬆育兒套路
電視、平板、手機、遊戲機這些電子產品,對於我們這一代的父母來說真是天使和惡魔的綜合體。
一方面你很難離開這些東西,因為它們可以讓孩子瞬間乖乖不吵不鬧,當你急需一些個人空間的時候,這些「電子保姆」至少可以幫你接手一下孩子,讓你喘口氣。
但另一方面,你又會對這些電子產品充滿忌憚,因為你知道它們的負面作用,生怕孩子看多了上癮了,眼睛壞了,不聽話了,專注力變差了,一天到晚什麼都不想做只惦記著看電子產品了,最後把腦子看傻了怎麼辦?
還真是些讓人糾結的好東西呀!
相信當今時代,讓孩子完全不接觸電子產品也不現實,畢竟電子產品除了消遣娛樂,也有學習、社交等作用。但是我們至少應該做到讓孩子能夠有約束自己屏幕時間的自覺性,就算是孩子因為疫情啊霧霾啊陰雨天啊不得不宅在家,父母也不能時刻陪伴,到達了無聊到爆炸的程度,孩子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自己管住自己,再怎麼也不會讓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間失控。
這件事看上去好像挺難,但確實是可以做到的,因為我家兩個娃就可以做到這樣的自覺。
3歲以下的孩子:固定每天看電子產品的時間,形成規律作息
3歲以下的小朋友,理解能力還不達標,所以很難和他們講道理,而且就算講了道理他們也聽不進去,這個年齡階段,你要用「行動教育法」,立好規矩,堅持底線,讓孩子適應這個規矩。
按照你家的情況,平時找2-3個你最需要"喘口氣"的時間,作為孩子的「固定屏幕時間」,而其他的時間,則要用各種事情給孩子「安排滿」,讓孩子每天做的事都有規律,知道自己什麼時候該做什麼,他就會對這樣的安排習以為常了。
當年我是這樣安排毛頭的作息的:
一早7點起來,一邊喝奶一邊看半個小時動畫片(他那個時候不愛喝牛奶,看著動畫片能多喝一些),結束之後再吃點東西,天氣好就出去玩一兩個小時,天氣不好就在家玩一些跑來跳去的遊戲。玩累了就吃個零食什麼的,吃完之後再玩一些寫寫畫畫做手工拼拼圖的靜態遊戲。然後中午吃飯,飯後看一會兒書,然後睡午覺,午覺醒來再吃點水果,再帶他出去玩或者在家做做運動,然後帶他進廚房做飯,讓他洗菜擇菜什麼的幫廚+搗亂,等飯做好,爸爸差不多就回家了,晚飯後讓爸爸陪娃,我收拾廚房,到了晚上七點兩個大人都累得不行了,讓娃再看半個小時的動畫片,老兩口子歇一歇,好養足精神給他洗澡刷牙念書睡覺。
因為所有時間都安排得明明白白,每天都差不多,所以當年的毛頭就算是脾氣非常大,也從來不會惦記著看電視,他當然很喜歡看動畫片,但是他會覺得,那是「早上起來」和「晚上要睡」的時候才做的事情,平時根本就沒要求。
只要平時養成這樣的作息習慣,就算特殊情況下有改變,孩子也很容易回歸這樣的習慣。
譬如說,我有的時候要打電話回郵件,或者接待客人,會讓額外讓毛頭看一下電視,但是我會和他先說好,這段時間媽媽要忙,你可以看一會兒電視,媽媽忙好了就要結束了哦!孩子會知道這種算是「意外之喜」,並不會因此貪得無厭。
再譬如說,有的時候遇到搬家,或者回國倒時差,或者飛機,我實在太忙太累了,會讓孩子多看一些電視,但是只要這樣的「非正常狀態」停止了,我帶著孩子又進入原來的作息日程當中,孩子也就自然會進入狀況,不會再要求額外的屏幕時間。
其實就是把孩子的作息時間管理好,屏幕時間自然也就可以管理好了。
3歲以上:和孩子講道理
孩子過了3歲,開始變聰明了,有了自己的「小心眼兒」,開始學會了鑽空子,無聊了會撒嬌耍賴甚至討價還價,或者在你忙碌的時候找麻煩,想盡辦法要多看一些電子產品。有的時候真的會防不勝防。
當孩子聰明到這個地步的時候,就可以和他講道理了,告訴孩子,媽媽為什麼要限制他看電視的時間。
但是講道理不是用成年人的傲慢來講那種強加於人的「大道理」,也不要等孩子和你發生衝突的時候才開始講道理,而是要特意找一個比較放鬆的時間,你和孩子的心情都很好,然後很正式的去談論這個問題:
先去從孩子的角度,和孩子共情:媽媽知道,動畫片很好看,ipad很好玩,你想總是忍不住想多看一會兒是不是?媽媽小的時候也特別喜歡看電視,看很久都不想關。
然後客觀說一下看電子屏幕看太久的問題:雖然電視特別有趣好看,但是我們不能看太久,看太久會讓你的眼睛會很累很乾,你能感覺到對不對?如果眼睛總是很累,它就會生病,你以後就再也看不清了,就像XX一樣(家族裡找個近視的例子),戴眼鏡很難受的,媽媽不想讓讓你早早戴眼鏡。而且看電視時間太多了,寶寶的腦子就變懶了,就不愛動了,會變笨,媽媽也不想寶寶變笨唉。
然後提出要求:那以後,每次看到了時間,媽媽讓你關掉電視的時候,你能做到嘛?如果做不到怎麼辦呢?那媽媽就幫你關了可不可以?那你到時候可不能生媽媽的氣哦!
這樣的道理,好好的和孩子講一遍就可以了,講多了就是嘮叨。當然,孩子就算明白道理,關電視的時候可能還是會撒嬌耍賴發脾氣什麼的,但是他至少知道,他是「沒理的」,只要你足夠堅定,平靜的告訴他「媽媽和你說過為什麼不能看太久了哦!」,他一般是堅持不了多久的,鬧幾下也就過去了。
5歲左右:和孩子一起制定「屏幕時間規則」
等孩子更大的時候,他可能對電子產品的需求又變多變複雜了,他可能又想看動畫片,看動畫電影,看視頻媒體,又想玩電子遊戲,可能還要玩網遊,有的時候還需要用ipad來學習。你會發現孩子的屏幕時間莫名其妙的又變得很多,你想要削減控制,孩子又會很大怨氣。這個時候,你就需要和孩子一起開個會,細緻的去討論一下這些屏幕時間要怎麼安排才好。
同樣也要找一個閒暇時間,和孩子正式的提出這個問題:
「寶寶,最近媽媽發現你看電視的時間好像是太多了點,而且經常因為這件事和媽媽吵架,讓寶寶和媽媽都很難過,都不想這個樣子,那我們一起討論看看能不能解決這個問題呢?你每天想要看什麼電子產品,想什麼時間看,都可以和媽媽說一說」。
孩子可能就會提出要求了:我要看這個,玩那個,每種想要玩多長時間,等等,你不要打斷孩子,等孩子把要求都說完,然後提出你自己的要求:
「媽媽希望,你每天看電子屏幕的時間可以控制在一個小時之內,每次看的時間不超過半個小時,周末可以多一個小時,你覺得怎麼安排比較好呢?」
然後孩子會自己想一些主意,你也可以說一些自己的想法,最後和孩子一起商定一個你和他都能接受的規則時間表,譬如說:
每天上午看一個動畫片,下午看20分鐘ipad,剩下的20分鐘你可以在其他時間自選用掉,而電子遊戲只在周末才能玩。
還可以每天給孩子發幾張「屏幕時間券」,孩子想看電視或者ipad了,就用一張看20分鐘,券用完了之後就不能再看了。
把規則訂好之後,正式的寫在紙上,全家人都籤上字,貼牆上。
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參與了規則的指定,也認可了規則,就會願意遵守這樣的規則,然後他會自覺得超出你的想像。
當然,以上都是理論,實際操作也會遇到一些問題,最常見也最頭痛的問題就是,孩子道理都懂,但是一旦關掉電子產品就會鬧脾氣。
首先不要怕孩子鬧脾氣,你一旦怕了,孩子就能看出來,只會鬧得更歡,讓你受不了妥協。
孩子如果鬧起來,你也不要訓他,不懂道理,不遵守承諾什麼的。就像孩子提出所有不合理要求的時候鬧脾氣的處理辦法一樣,關注他的情緒,而不是行為問題本身。
陪在他身邊平靜的告訴他,媽媽知道你不高興,媽媽在這裡等你哭完,等孩子平靜下來,抱抱他再誇他一下:「寶寶平靜下來了,真棒!」然後該幹啥就幹啥。
堅持這樣的方式不用幾個月,孩子就會習慣這樣的過程,不再會有情緒反彈了。
另外,在讓孩子關掉電子產品的時候,也可以用委婉一點的方法:先提前3分鐘「預告」一下要結束了,最後再倒計時10秒,讓孩子有充分的心理準備,真正關掉的時候,在告訴他一件要發生的「好事」:「寶寶,我們不看啦,要出門咯!不看啦,去玩水啦!」這樣,就讓分離的過程沒那麼難過了。
其實,電子產品對孩子來說,並非有你想像的那麼容易上癮,比起電子產品,孩子其實更喜歡父母高質量的陪伴,喜歡戶外活動,喜歡和小夥伴社交,喜歡互動遊戲……但是當孩子缺乏以上這些快樂源泉的時候,只能去沉迷電子產品,如果父母能專心陪伴,好好安排,讓孩子的生活豐富多彩,孩子是對電子產品不太感冒的,這個道理我曾經專門寫文章講過(具體可以戳這裡《5歲就開始玩電子遊戲的孩子,快9歲了還沒上癮?》)。
所以,與其說孩子容易對電子產品上癮沉迷,還不如說當父母太容易依賴這個電子保姆來帶孩子,久而久之就讓孩子形成了「無聊了就去看電視看ipad」的習慣。其實孩子有這個「喜歡用電子產品打發時間」的習慣未必是成癮,只不過有的時候有點難改而已,不必因此太過焦慮。
就算是孩子現在顯得有些離不開電子產品,也不要因此來斥責孩子,甚至把電子產品都收起來的方式去懲罰孩子,而是應該好好想一想,我作為成年人,要如何去幫助孩子。只要振作精神,和孩子做好溝通,訂好規矩,一起執行,孩子其實不用太久就可以改過來。
最後,希望電子產品都能成為父母們的得力帶娃小幫手,而不是親子衝突的源頭吧!
熱門話題 點擊藍字即可跳轉
寶寶需要枕頭嗎 | 教孩子節儉
性教育 | 母乳禁忌 | 性別印象
科學斷奶 | 生命與財產 | 高需求
憶苦思甜 | 育兒觀爭執 | 與老人溝通
培養閱讀習慣 | 英語啟蒙 | 早教課 | 安慰奶嘴
陪寫作業 | 嬰兒手語 | 就喜歡一本書
邊帶娃邊保持整潔 | 遠離ipad | 乖乖配合理髮
美國生孩子 | 美國孩子過生日 | 自製彩泥
國外幼兒園 | 美國有沒有熊孩子 | 帶娃自駕
美國父母帶娃 | 北美看急診 | 無痛分娩
給小寶寶洗澡 |帶娃小竅門 | 攜程親子園事件
防性侵,防拐騙 | 入園安全 | 選擇幼兒園
如何讀繪本 | 嬰兒遊泳 | 培養專注力 | 英語啟蒙
新手媽媽 | 摒除陋習 | 生二胎 | 死亡認知
★★★
掃碼:加助理微信
★★★
如果父母能專心陪伴,好好安排,
讓孩子的生活豐富多彩,
孩子是對電子產品不太感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