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承載著燦爛的文明,傳承歷史,維繫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近年來,我市的文物保護工作取得很大發展,文物保護、管理和利用水平不斷提高。從今天起,汕頭電視臺《民生檔案》欄目將推出系列專題片《探尋「文保」單位》,向大家介紹我市文物保護單位的歷史故事和保護情況,展現我市文物保護工作取得的成績。今天要向大家介紹的是潮陽棉城的標誌性建築——文光塔。
文光塔講解員方偉英是我們今天的嚮導。據她介紹,文光塔塔高42.3米,一共七層。當我們從下往上仰望它的時候,我們發現它每一層的門和窗並不是對稱的,據說這是為了使每個門都有一個45度的角差,然後大家上到每一層看到的都是不一樣的風景。這樣的設計還真是蠻特別的哦。
文光塔始建於宋紹興元年,即公元1131年,後倒塌。宋鹹淳二年,也就是1266年,道人趙汝篪主持重建的時候,置千佛於塔內,所以稱「千佛塔」。千佛塔後來也倒了。到了明崇幀八年,即1635年,潮陽知縣漆嘉祉主持復建。當年復建寶塔時留下了石碑,詳細記錄了復建的經過。
文光公園管理處主任馬東濤介紹說,文光塔原名「千佛塔」,始建的當初,這個塔是作為船桅的標誌而出現的,因為按照堪輿學的角度來說,潮陽縣城是一塊船地,船需要有桅才能乘風遠航,所以寄託潮陽人民對美好日子的期望。
此後寶塔又屢經修繕,明至清有過幾次大修,其中以公元1815年(清嘉慶二十年)潮陽知縣唐文藻主修工程最為全面。唐文藻因此還留下了「文光塔」的題字和塔門前的一對嵌名聯「千秋文筆振金石,百丈光芒貫鬥牛」。那麼為什麼要叫「文光塔」呢?馬東濤說,明朝復建時,因為地震而發出毫光,當地士紳認為是人文昌盛之兆,所以就把「千佛塔」改名為「文光塔」,以激發廣大學子為家鄉昌盛而努力學習,所以寶塔從船桅的意義轉變為「文筆」的意義。
因為歷經多次修建,加上歷史悠久,關於文光塔,潮陽當地至今流傳有很多建塔的傳說。相傳建塔時曾向各行鋪募捐,杉木商人在募捐薄上寫「杉木足用」,麻皮商人也跟著題「麻皮足用」,那時沒有機械,建塔需要搭梯橋運磚石,橋最長的有一二裡,搭橋抬磚都要用到麻繩,麻皮消耗太多,麻皮商人竟致傾家蕩產。
又傳說崇禎年間重建塔時,要請建涵元塔的師傅來設計施工,誰知他漫天要價,後來他的大徒弟接下工程,塔即將完工時,塔身卻傾斜了,師傅明知就理,卻不肯伸出援手,徒弟求教無門,最後絕境重生,先將護城河堤延長,再挖四口井平衡,塔就正了。現在文光塔後還存有古井一口。
採訪中我們也了解到,文光塔最新的一次維修是2009年由潮陽區委區政府和文化部門主持的。這次維修不僅將文光塔的排水、護欄等進行了完善,還將市級文物蔡楚生紀念碑、古井、古亭等納入保護範圍。不僅如此,在這次的維修中還有一個重大的發現,就是塔前的古甬道,它看起來不太規則,但是其實裡面有72塊石頭,它暗合了72地支,而且裡面還由三個乾卦組成,寓意「三元及第」,還有「天長地久」的意思。
雖然歷史上文光塔是經過了多次的復建、維修,但是目前我們所看到的文光塔仍保持著明代復建的樣貌。無論是塔內塔外,都可以看出它是明式的磚石結構建築,具有明代建築精細的特點。
在文光塔首層,我們可以看到全部是用石頭砌起來的,石頭之間沒有泥沙的,全部都是用石榫連接的,所以這個塔才會這麼堅固。另外文光塔塔內一共有旋轉石階122級,它是一座集儒釋道文化於一體的塔,每一層都供奉著代表不同文化的神像。在第三層,就供奉著文昌帝君,她是主管文運和科舉的。藻井之中是一幅五福獻壽圖,相傳每年到了夏天,在傍晚時分,就會有幾百隻蝙蝠飛到這個塔裡面,而且聚集在這第三層最多,所以民間認為這裡是聚福納福的地方。
文光塔不僅每一層都有不同的彩繪藻井,每一層的中間有不同形式的採光窗。而且二至六層都有4個門,門外有步廊,可供遊客憑欄遠眺或俯視。
在文光塔之中,我們還發現有很多精妙的小設計,比如每一層每個門的門匾就頗費心思,低層字體以楷為主,結體嚴整緊密,字體較小,逐漸向上,字數變少,字體增大,著墨加重,用筆果敢,行草筆意增強,到了第七層的「涵元」二字,佔滿石面。設計者頗具匠心地按塔層來安排字數字體書體的變化,使得寶塔的藝術感染力隨著塔層上升而步步增強。
文光塔到今年已是建塔888周年,在1989年它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5月被國務院定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是潮陽的象徵,是凝聚海內外潮陽人重要的精神紐帶,更是研究嶺南古塔形制和風格的重要例證。
詳情請留意今晚(17日)《民生檔案》相關報導
版權聲明:版權為汕頭市廣播電視臺所有,轉載須經授權。
供稿/民生檔案
記者/楊海珊 張奕斯 陳維斯
橄欖小編/立庵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