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很久以前,就已經失傳的手藝,現在的你還知道幾個那
有許多人還會非常厲害的手藝,這些手藝在原來是非常吃香的。但是現在隨著我們生活的不斷發展,這些手藝幾乎都已經失傳了。現在會這些手藝的人基本上都是一些老人,才會這些手藝,而他們的手藝呢,也沒有可以傳承的人。這些手藝人,但他們大部分的孩子呢,都去城裡打工,都不屑於學習這些手藝,因為這些手藝現在沒有什麼市場。現在的年輕人覺得這些手藝都是老古董了,也沒有什麼可以發家致富的地方。
-
紹興人還記得磨剪刀嘞戧菜刀嗎 老手藝面臨失傳
老沈師傅告訴記者,他是從父親那裡學到這手藝的。小時候,跟在扛凳子的父親後面吆喝,學手藝;而今是騎著三輪車,上午在華舍農貿市場前磨剪刀,下午去安昌農貿市場前磨剪刀,也會去齊賢等地走村串巷磨剪刀。記者看到,一條長約一米的長凳,一頭卡著一塊青色磨刀細石,凳腿旁是一個盛水的小塑料桶,裡面插著根繫著布條的竹筷。
-
「老油頭」吳六:絕不能讓這門手藝失傳
在大集體時代,油師傅都是從外地請來的,而吳六已過世的師傅賀寶雄,作為鄂爾多斯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他也是跟隨外地師傅學的手藝,那時候能學這手藝很難,得經過生產隊的選拔才能進入油坊學習。就這樣,師傅賀寶雄與這榨油的手藝結了緣,並一輩子從事著這樣一份職業。
-
潮式燈籠彩繪乏人問津 新加坡華人手藝面臨失傳
(林國明/攝) 中新網11月5日電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報導,新加坡潮式傳統燈籠的製作過程不算複雜,但將細藤編成燈籠骨架的手藝,早在30多年前本地就失傳,至於能為燈籠彩繪的師傅,很可能僅剩70多年老字號「楊瑞發」紙料商的老闆楊漢潮了。 來自潮州汕頭的楊漢潮(72歲),1940年隨父親來新加坡。父親白手起家,二戰結束,在牛車水紐馬吉路設店賣燈籠和紙紮工藝品。
-
後繼無人 新加坡華人潮式燈籠彩繪手藝面臨失傳
後繼無人 新加坡華人潮式燈籠彩繪手藝面臨失傳 「楊瑞發(林國明/攝) 中新網11月5日電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報導,新加坡潮式傳統燈籠的製作過程不算複雜,但將細藤編成燈籠骨架的手藝,早在30多年前本地就失傳,至於能為燈籠彩繪的師傅,很可能僅剩70多年老字號「楊瑞發」紙料商的老闆楊漢潮了。 來自潮州汕頭的楊漢潮(72歲),1940年隨父親來新加坡。
-
港城又是一年花燈明 可惜傳統花燈手藝面臨失傳
今天就是元宵節,港城街頭的各式花燈再一次「亮起來」,在現代科技與傳統手藝交相輝映之中,今年的元宵節,註定仍是一個文化味濃鬱的節日,也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代代傳承的契機之一。劉阿姨說,「可惜現在沒有以前的那個熱鬧勁了,也看不到那麼多的花燈了。」據了解,現在很難看到傳統花燈,主要的原因是消費者需求有萎縮。隨著民俗的漸漸淡化,傳統花燈的數量也逐漸減少了。現代材質花燈特別流行,給傳統的花燈市場造成了很大的衝擊,那些塑料燈加入了聲光電的元素特別受孩子的喜歡。
-
民間藝人做花燈迎羊年 傳統手藝不能讓它失傳了
民間藝人做花燈迎羊年 傳統手藝不能讓它失傳了時間:2015-02-11 08:12:02來源:西安晚報作者:黃亞平編輯:「從來沒想著靠賣燈籠掙多少錢,就是捨不得這門老手藝,祖傳下來做燈籠手藝絕不能在咱的手裡失傳了,我還是會年年堅持做花燈。」王大媽說。進入論壇 字體設置 大 中 小來源:西安晚報 編輯:白宇萍(實習生)
-
東莞老街傳統"絞臉"仍受歡迎 古老手藝憂失傳欲1元招徒
一根棉線、一盒七姐粉、就是傳統手藝「絞臉」的重要工具一根棉線、一盒七姐粉、一把小剃刀、兩張小板凳外加一雙靈巧的手,這就是傳統手藝「絞臉」的全部家當。如今,對於不少愛美人士來說,這項傳統手藝仍然受到歡迎。不過記者走訪東莞莞城、厚街等地老街發現,如今堅守這項傳統手藝的人已經不多,莞城老街上「絞臉」的攤檔僅剩下兩三家,且攤主都是上了年紀的老人,年紀最大的袁婆婆已經83歲。手藝如何傳承下去,是這些手藝人較為憂心的事情。厚街的景姨還利用網際網路將自己的手藝掛上「閒魚」希望1元招徒,「等到老人們牙齒都掉光了,這門手藝就失傳了!太可惜!
-
傳統雕刻手藝或將失傳?秉耀雷射雕刻機創造傳奇
說到雕刻當然不得不提的是中國的傳統雕刻手藝。據史料記載,早在紙墨筆硯發明之前,中華先民們就已經學會用刀在柱子上刻字記事,那就是最早的竹雕,雕刻後來也發展了很多品類,石雕、木雕、玉雕等,雕刻手藝更是成了傳統的吃香手藝。
-
即將失傳的民間小吃,古傳手藝不易,00後基本沒吃過
即將失傳的民間小吃,古傳手藝不易,00後基本沒吃過 在原來,小吃種類很少,還有部分都不是當時普通人吃得起的東西。但是流傳至今,小吃的種類越來越多,市場的形勢千變萬化,順應時代生產的小吃也越來越齊全。口味也有非常多種,總有一款適合你,生活條件好了,人們對食品的要求就越來越高了。
-
東莞「景姨」拉了14年面毛,1元收徒,網上分享手藝,阿里專程派人來...
原來,拉了14年面毛的景姨,不久前在阿里巴巴旗下閒置二手交易平臺「閒魚」上分享自己的手藝,稱要1元收徒,讓傳統手藝後繼有人,吸引了阿里巴巴文化部專程派員從杭州飛來厚街探尋這門手藝。14年「拉麵毛」手藝面臨失傳據介紹,「拉麵毛」,是舊時一種傳統的美容法,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尤其盛行。
-
何平發:不能讓錫制黃酒壺這門手藝失傳
2020年58歲的何平發有姐弟5人,父親早年去世,十幾歲的他讀完初中就輟學回家,跟著兩個哥哥學起了手工製作純錫黃酒壺的手藝。當時,二哥何平軍是一位「小烙匠」,通俗稱「釘釘匠」,走村串戶焊旱菸鍋、馬勺、臉盆等一些生活小用具。農村的老百姓家家戶戶都愛喝黃酒,所以,純錫黃酒壺成為人們溫酒、燙酒必用的生活器皿,他們便拜老藝人為師,學習黃酒壺製作手藝。
-
老木匠:一般人真做不出來,這手藝快失傳了
朋友帶著疑問請教了同小區的老木匠,老木匠直接拍拍他的肩膀說:一般人真做不出來,這手藝快失傳了!但朋友覺得以上的做法實在是太複雜了,以他的手藝是沒法做到的,所以老木匠又交給了他一種更簡單的辦法。直接用密度板畫出兩個同心圓來,用曲線鋸切割,然後兩邊貼實木薄板,雖然做法有點粗糙,但強度也還不錯。
-
「哈尼卡」「潮陽剪紙」:美的創造 美的傳承
新華社北京2月17日電 題:「哈尼卡」「潮陽剪紙」:美的創造 美的傳承 新華社記者哈麗娜、鄧瑞璇 窗花、牆花、燈花……逢年過節,傳統中國剪紙藝術在大江南北綻放美麗、慰藉鄉愁 陳雁淑和許遵英都是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潮陽剪紙的傳承人。陳雁淑出生於剪紙世家,是第四代剪紙傳人,她10歲開始學習剪紙,如今已近40年。許遵英12歲跟著村裡的老藝人學藝,剪刀從此再也沒有放下過。對於她們來說,剪紙不僅是手藝,更是信仰。 中國民間剪紙分為南方剪紙與北方剪紙兩大流派,潮陽剪紙則是南方剪紙的主要代表。
-
乾漆夾薴法技藝傳人:流傳千年的手藝可能失傳
到了抗日戰爭時期,民不聊生,乾漆夾薴法這一工藝瀕臨失傳。 湯春甫是向一名僧人學的這門手藝。1952年,他出生於天台南山的一個小山村,7歲時就失去了父親,12歲那年被送到天台山華頂寺打雜。華頂寺老藝僧釋廣弘便收他為徒,傳給他「乾漆夾薴」的基本技藝。 直到6年後,僧人去世,他才下山,開始了他的造像人生。
-
三代剃頭匠一把修耳刀 南昌老手藝瀕臨失傳
近日,有網友發帖稱,在南昌難得一見的「修耳術」正瀕臨失傳,立即引發了許多網友的懷舊情懷。網傳:南昌「修耳術」面臨失傳「頭髮沒過多久又長長了,到不起眼的小李理髮店,唧唧咔咔一陣忙活,剪頭,修面,諸事例行完後,我心情極爽地享受起修耳的樂趣!
-
五種農村逐漸消失的「手工小吃」,大爺哭訴手藝都快要失傳了!
生活在城市的人們只會關心工作的效率,而不再關心質量的時候,農村的一大批人將會面臨失業,因為在農村很大一部分人靠著手工做食物為一項手藝。以前小時候走路邊都不捨得買的小吃,現在基本都看不到了。 醬香餅,你現在還能吃到嗎?
-
傳統手藝:鬧市中拉臉毛,這是一門老手藝
拉臉毛,也稱挽面,一門老手藝,現在很少有人聽說過了,在小吃街偶爾遇見到的一兩攤,也是一些老一輩的手藝人,年輕的拉臉毛手藝人沒有了,不是這門手藝多難,而是這門手藝已經沒有什麼市場了,都被現在的美容院給搶完了。
-
寧海民間傳統手藝,箍桶技術瀕臨失傳,大家還認識這些農村木桶嗎
寧海民間傳統手藝,箍桶技術瀕臨失傳,我想讓大哥重操舊業可以嗎?文/三農孫大地寧海桑洲,號稱五匠之鄉。五匠是指木匠、漆匠、石匠、蔑匠和箍桶匠。現在蔑匠(竹編)和箍桶匠在農村已經瀕臨失傳了。我大哥以前就是箍桶匠。
-
瀕臨失傳的手藝‖閆叔雄的戲曲頭帽製作技藝
閆先生常調侃「窮手藝不養人」,言語裡滿含著一種惋惜與無奈,的確這種老手藝已經到了瀕臨失傳的地步,會的人越來越少了,尤其閆叔雄先生古盔頭的製作方法,可能已經是全國獨一份,真希望有人能傳承下來,讓這古老的藝術再煥發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