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反比例及其運用
鄭祥旦
概念
一次函數y=kx+b(k,b是常數,k≠0),
當b=0時,y=kx(k為常數,k≠0),y叫做x的正比例函數(proportionality function),
在小學,k>0,簡稱正比例,
正比例,英語翻譯為direct proportionality;
反過來說,
directproportionality,中文翻譯為「直接相稱性」。
在y是x的一個函數,記作
y=f(x)
稱x 為自變量,y為函數或因變量,並稱自變量的變域D為函數的定義域,而稱因變量的變域為函數的值域。這是歐拉的變量說。
反比例函數y=k/x的圖象是雙曲線,當k>0時,其圖象分別位於第一、三象限,
在小學,只介紹在第一象限的圖象。
函數有三種表示方法:解析式法,表格法,圖象法。
函數涉及到定義域、對應規律和值域,
定義域、對應規律是確定函數的兩個要素,
在函數概念中最主要的是對應規律。
為什麼?
歸一問題:張大媽家上個月用了8t水,水費是28元;李奶奶家用了10t水,水費是多少元?列式計算:28÷8×10=35(元)。
歸總問題:一個辦公樓原來平均每天照明用電100千瓦時。改用節能燈以後,平均每天只用電25千瓦時。原來5天的用電量現在可以用多少天?列式計算:100×5÷25=20(天)。
用算術法,很快就求出結果,
為什麼要繞一個圈子去用比例來解答?
或者說,用比例解決問題的教學價值何在?
除了列比例式,還可以怎樣解答?
教學建議
閱讀課文。
首先,呈現函數的表格法,數量是自變量,確定它的定義域;
總價是因變量,在給定單價後,可與學生互動計算對應的數值,
計算可能用到累加法,也可能用到乘法,實則兩者是統一的。
觀察表格,看出來的有:
兩種變量,
數量變化,總價隨著變化,換一種說法,總價是隨著數量的變化而變化的;
想出來的有:
對應規律,由乘法想到除法,想到比,得出結論:比值一定。
其次,呈現解析式法。
對比值下定義,即為單價,
用式子表示:
總價/數量=單價。
對表格法和解析式法進行反思,得出正比例的概念。
進一步鎖定對應規律,如果有兩種相關聯的量y和x,它們的比值k(一定),那麼y和x是成正比例的量,用式子表示:
y/x=k。
再次,呈現圖象法。
用數對表示表格中的數據,在圖中描出各點,相鄰兩點用線段連接,發現結論:形成一條直線。
增加描點,發現結論:直線可不斷延長。
根據圖象,求出應對的數量。
根據圖象,對數量作進一步分析,如倍數關係。
最終結論:
正比例,有3種表示方法,
反過來,
有其中的一種表示方法,就可以推出另兩種方法,也說明兩個變量是成正比例的量。
進一步說,用正比例解決問題,可以用這三種方法中一種方法,
三法合一,是最好的理解。
反比例的教學方法與正比例相似,
唯一不同的是相鄰兩點用不能用線段連接,而是用平滑的線連接。
教學的最大問題是三法未能歸一,需要加以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