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臺傳遞出自然之聲的音樂會,這是一臺融入了貴州元素和情感的音樂會;這裡有凝聚了貴州原生態力量的音樂作品,有貴陽交響樂團的演奏,有貴州籍音樂家演唱。這些不同尋常的聲音,向世人傳遞了來自貴州的祝福……
8月21日晚,享譽世界的指揮家、作曲家譚盾,帶著他的「慈悲天地」和「有機自然」,攜手新藝術音樂歌者龔琳娜、原生態呼麥男低音與古代奚琴獨奏哈斯巴根、打擊樂演奏榮辰初和林喆,與貴陽交響樂團一起,帶來了一場「聆聽自然·保護自然」音樂會,為美麗貴州和中華文明發聲。
據了解,此次演出售票300餘張,上線僅13分鐘就售罄。而在當晚的音樂會現場直播上,記者看到,有20餘萬觀眾在線聆聽到自然之聲。
自然之聲 貴州之聲
音樂會一開場,樂隊奏響了著名的《沃爾塔瓦河》,優美的旋律,將觀眾帶到了沃爾塔瓦河如畫般的自然風光及如詩般的美麗傳說中。
在《沃爾塔瓦河》帶來大自然的撫慰之後,接下來演奏的曲目《水樂》是譚盾最具前衛實驗性色彩的作品之一,是他「有機音樂」三部曲中最早的一部。這部作品在國內外多個城市都演奏過,而此次來貴州,譚盾說:「是用取自貴州的水演奏,是屬於『貴州的聲音』。」
舞臺上,樂手通過透明水盆、水鑼、水音琴等多種水的裝置,以及控制水流速度等多種手段發出各種不同的水聲,帶給觀眾全新的視聽體驗與感受,樂曲中的「水」,形象生動,充滿靈性,蘊含著哲學意義。通過大師的現場講解,觀眾了解到,原來音樂還可以是有形的。
音樂會下半場的第一首曲目是選自《敦煌·慈悲頌》的《心經》。譚盾曾說:《敦煌·慈悲頌》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他把對生命的理想放在裡面。創作歷時5年,10餘次敦煌採風,奔赴全世界追蹤流失樂譜,方得這「最重要」的傑作。《敦煌·慈悲頌》一共有6個故事,此次把第五個故事《心經》提出來單獨呈現,這個只有15分鐘的「微歌劇」,也是歌劇跟交響樂第一次結合,並首度呈現給樂迷。
《心經》的呈現讓現場觀眾幾乎屏住了呼吸,其中有一段非常震撼的傳統民歌唱法——女哭腔,龔琳娜的演唱如泣如訴,極富張力與感染力。其中有一句「相愛只為離別」,令人回味無窮。
在本場音樂會的結束曲——《波萊羅舞曲》演奏之前,譚盾向觀眾們講解了此曲並透露了將此作為結束曲的意圖:「這首曲子有一種天然的甜美,讓我們感到非常自在、自由。當下因為疫情,世界上每一個人都有著隔離的經驗與反省。但是,這個世界可以因為疫情而隔離,但音樂不能被隔離,而音樂也能使我們內心不被隔離……」
音樂會就在旋律描繪的美麗大自然中、在熱烈而浪漫的地中海情懷中結束。現場觀眾熱情的掌聲數次響起,散場後,觀眾們仍意猶未盡,興奮地談論著當晚的音樂:「太震撼了!」「譚盾大師的作品能滌蕩心靈!」「龔琳娜的演唱太感人了!」……。
美麗貴州,離心靈很近
「貴陽山水美麗,文化多元而淳樸。離大自然近,離心靈近,離音樂的原創更近。」在音樂會舉辦前兩天的新聞發布會上,譚盾說起他與貴州的緣分、與貴州音樂的緣分、對貴州的印象、以及此次音樂會的策劃,話語的真誠與自然流露的熱情睿智,讓大家感到音樂大師的魅力。
「在我兩歲開始就有一個貴州人對我敘述貴州的美麗迷人,這個人就是我的外公。貴州於我一直像一個夢境,是一個美麗的傳言。」譚盾說,直到2007年,他為了創作《水樂》,來到三都、丹寨和貴陽的香紙溝採風,才圓了兒時的夢想。
此次再來貴州,譚盾忙裡偷閒去了貴陽的高坡苗寨,站在高山上,他拍下了那裡的自然景觀,興奮地朋友圈:「這裡的空氣就像是經過了地球的過濾,充滿了甜味;貴州的人,尤其那麼多的少數民族與祖先留下的土地世代相伴,為我們傳承和保護著如此美麗的文化和景色。」
譚盾說,他在13年前來貴州的時候,做了很多關於貴州山水的研究,就是希望有一天能夠跟貴陽的交響樂團合作,此次終於如願以償。
說到和貴陽交響樂團的第一次排練,譚盾說:「早就聽說過這個樂團,對這次合作,就像和女孩的第一次約會,興奮而期待。」而經過第一次排練後,更讓譚盾充滿了信心:「我在這個樂團聽到了最真摯的情感流露。貴陽交響樂團有潛力成為世界優秀交響樂團之一……因為這是一支有文化、充滿創作欲望、有情有愛的交響樂團。在他們的音樂中,感受到這個樂團的每一位成員對家鄉都有著深厚的情感與自豪感,每一個成員都互相支持、切磋、成長。這讓我想起了和紐約愛樂樂團、法國國家交響樂團、維也納愛樂樂團的合作。」
譚盾非常重視這次音樂會的舉辦:「經歷了疫情的隔離之後,更希望讓音樂會成為心與心之間的橋梁。」譚盾說,在世界的音樂史上,每一個交響樂團所在的地域跟它的文化傳承以及未來的影響都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繫,而貴州的山水美麗,文化多元,離自然很近,這和本次「聆聽自然·保護自然」的主題十分契合。他希望通過古典音樂,把綠色環保的理念傳遞出去,在這個特殊的時期,用自然的聲音給人們帶去撫慰心靈的力量。
「向全世界傳遞來自貴州的祝福、來自大自然的祈禱。」譚盾說。
(貴陽日報融媒體記者 趙紅薇\文 圖片由貴陽交響樂團提供)
編輯:田娟(實習)
統籌:汪東偉
編審:幹江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