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歲的深中龍初校長姚亮,髮際線似乎又高了一點。
這位曾經的深中奧數金牌教練,疾步走在校園裡——一會監督文化牆的建設進度,一會走進教室裡聽課,一會又出現在某個教師研討群裡。
管理一所學校,自然比解一道數學題難得多。何況這是深中龍初,龍崗區人民政府委託深圳中學管理的學校!在區校合作的第一個六年,她迅速崛起為區內名校。
兩年前,也就是首期合作即將到期之時,憂心忡忡的家長們紛紛發帖,呼籲政府「將深中留住」,維持原有的品牌和合作模式。
▲龍崗區副區長黃惠波(右一)與深圳中學校長朱華偉(左一)共同籤署了深圳市龍崗區人民政府與深圳中學《委託管理協議書》
去年7月,塵埃落定,深中與龍崗區人民政府再次籤約,這無異於一顆「定心丸」,在迅速消除家長顧慮的同時,也帶來更高的期待。籤約儀式上,深中校長朱華偉教授也對學校發展提出新要求:爭取用3-5年的時間,把深中龍初辦成全國有影響力的深圳市最好初中之一,將其打造為能夠滿足龍崗人民對高質量教育需求的標杆性學校。
而姚亮就是在這關鍵節點獲任命為深中龍初第二任校長的。打造高質量發展的深中龍初2.0版本,任重而道遠,他和同事們必須跟時間賽跑。
01名校基因:傳承深圳教育文化,鑄造卓越初中品牌
12月4日,大雪節氣前三天,龍崗區的清晨寒風凜冽。但走進深中龍初校園,一股青春熱力撲面而來。音樂聲響起、口哨聲陣陣,十三四歲的少年環繞校園活躍地奔跑著——恰好是全校的晨跑時間。
教學樓一樓大堂,同樣是一片忙碌景象。榮譽牆、校訓牆、初心長廊、致遠長廊、知行廣場、圓柱上的學生作品展示……一系列校園文化元素正在升級中。迎面的LED大屏幕,則循環播放著深圳中學最新的宣傳片。
衡量一個名校品牌對一所新學校的引領與推動,知名度、教育資源、辦學經驗、名師團隊,這些實實在在的好處或許並非核心,影響更為深遠的,還是精神的傳承和文化的浸染。
正如朱華偉校長所作的譬喻:「泡菜的味道決定於泡湯,泡菜水好,無論是白菜、蘿蔔、黃瓜,泡出的味道都好,否則,結果相反。」
在距離深中本部20多公裡的龍崗區愛心路130號,「深圳中學」絕不僅僅是掛在校門口或印在宣傳冊裡的校名的一部分,而是整座學校的文化與精神內核。
在這裡,你可以看到一脈相承的深中精神「追求卓越,敢為人先」,校訓「團結 進取 求實 創新」以及辦學使命:傳承深中教育文化,鑄造卓越初中品牌;
在這裡,「一人讀深中,全家深中人」的「通關密碼」,被改寫成「一入深中龍初門,全家深中龍初人」;
在這裡,學長團、學生會、學生社團等學生組織蓬勃發展,催生深中體系學校特有的自由與活力。
「我們的使命就是讓深中精神在這裡落地、生根、開花、結果。」作為在深中體系工作了十六七年的「老深中人」,姚亮深諳「深圳中學」四個字的份量與價值。
至於何為「卓越初中」?姚亮認為至少包含三個維度:有高度、有溫度、有活力。
一所學校的教育高度,體現在學生的發展水平上,不僅是學業上,還包括體育、藝術、創新等方方面面。
學校的溫度,體現在「以人為本」,一切從師生發展需要出發。
而活力,則是豐富、健康的教育生態所孕育出來的大氣、勇氣和靈氣。
走進深中龍初校園,人們很容易被一塊大石頭上的八個紅色大字所吸引:促進學生充分發展。
這是名校文化傳承的見證,是深中龍初的立校基石,也是其數年來高質量發展的秘訣所在。
在姚亮看來,充分發展首先應該是全面發展。「堅持德智體美勞五育並舉,全面發展素質教育」是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中明確提出的要求。要實現這一點,關鍵在提供豐富多樣的課程與教育資源。
沒有每一位學生的個性發展,就沒有全體學生的全面發展。越是優質的教育,越具有選擇性,越能滿足個體所需,這也是教育為「農業」而非「工業」的核心所在。
姚亮舉了一個例子:
在校長面對面午餐會上,一位男同學希望學校成立男子足球隊。「為什麼學校有女足卻沒有男足呢?」學生的這一問題引發他的反思。很快,男子足球隊在學校支持下成立,並且第一次參加龍崗區比賽就斬獲第七名。
深中龍初要打造卓越初中,學生的卓越發展自然是題中應有之義,這也與學校的辦學高度息息相關。
近年來,深中龍初的中考成績一直處於龍崗區前列,在科創、體育、藝術等領域的各種活動和比賽中脫穎而出。如何進一步將有稟賦的學生培養成拔尖創新人才,是學校當下重點考慮的課題。
可持續發展,同樣是姚亮所看重的。初中三年是人生關鍵期,但不是全部,中考更不是終點。
「我們不能只想著中考成績,還要考慮學生的終生發展。」不久前,在和初三學生「面對面」的時候,姚亮就反覆給他們「安利」最好的解壓辦法:運動。「學校高度重視體育,絕不是因為體育是中考科目,而是它對人的終生發展影響很大!」
02多元課程:滿足個性成長所需,助力學生充分發展
綱舉而目張。學校新時期高質量發展的「頂層設計」已然明朗,接下來就是扎紮實實地推進了。
千頭萬緒的工作中,作為育人載體的課程建設,成為姚亮關注的重點。在他看來,不管是學生的全面發展、個性發展還是卓越發展,最重要的支撐就是個性化的課程和培養方案,「為學生搭建多元發展的立交橋。」
深中龍初教學處主任陳友琴介紹,目前學校的課程有三大類:國家基礎課程、拓展課程和榮譽課程。
作為必修課的國家基礎課程必須開足開齊,著眼於全體學生的均衡發展。對於「吃不飽」的學生,在學生差異較大的學科開設按需選學的分層學習,比如語數英的「達人班」。
拓展課程是基礎課程的補充,其設計充分體現「自主選擇,適性揚才」的原則,包括學科拓展課程(必修)、興趣社團(自主選修)和綜合活動(活動)等。
位於「金字塔」頂端的榮譽課程,則是滿足學生個性發展、卓越發展,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的重要抓手。目前深中龍初開設的榮譽課程主要有五大類:數學思維與方法類、物理提升類、語言提升類、科技創新類和藝體類。
高端學術課程的開設,深中龍初有天然優勢。校長姚亮本人是奧數高級教練員,曾任深中競賽指導中心主任,六年前指導學生周韞坤奪得第55屆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金牌。
目前,除了姚亮每周給學生上課外,深中奧賽教練周啟勇、胡基偉、杜瑞楠、曾煒傑也來校開課,讓師生共享深中優質教育資源。
開設一年多,榮譽課程初顯成效。今年就有多位深中龍初畢業生考上深中,並進入競爭激烈的競賽體系。
即便是普遍被人忽視的「小三門」——音樂、體育、美術,在教學的深度和廣度上,也得到極大拓展。
教學處副主任周道斌道出了前後變化:以前,美術、音樂、體育都是按照行政班上的「大課」,課程內容淺而寬泛,學生提不起興趣,老師也沒有成就感。
現在的模塊化教學,把藝術課、體育課進一步細分,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開設合唱、舞蹈、漫畫、素描、排球、足球等課程,學生按需選課,老師按需開課,而且把小班課和社團課銜接起來,從理論到實操,突破了「蜻蜓點水」的尷尬,真正讓教學內容與學生興趣相匹配,並最終成為成就學生終身幸福、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愛好與特長。
音樂教師譚瑟琴負責教初一和初三的音樂課,每次她上課時,同學們分別來自同一年級不同班級。「開學時,每位學生有三次選課機會。」
美術老師黃燕則指出,分模塊教學激發了學生的興趣,達到充分的學習效果,學生從被動學習變成主動學習。
前不久,學校舞蹈教師張晗指導的學生舞蹈團原創作品《青春綻放》,一舉拿下龍崗區中小學生舞蹈比賽初中組一等獎第一名;
八(10)班學生代表學校參賽,斬獲「2020年龍崗區公辦中小學生班級合唱比賽」初中組一等獎……一個個榮譽接踵而至,分模塊教學功不可沒。
03和諧團隊:在傳承中成長,在挑戰中跨越
談及教師發展時,人們常常會提到一種現象:職業倦怠。一所學校的發展,同樣容易陷入「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的危險境地。
對創辦數年、十來年的「次新學校」來說,如何在早期創校的激情漸退,各項工作趨於穩定之時實現「二次創業」,進入螺旋式上升的良性循環?
要打破學校發展的「七年之癢」,關鍵還在於保持隊伍「闖」的精神、「創」的勁頭、「幹」的作風。而這,正是深中龍初極力打造的氛圍與文化。
學校科研處負責人郭佔峰介紹,建校之初,來自深中和其他學校的骨幹教師成為創校主力。近幾年,越來越多重點院校畢業生被吸引過來,為學校發展注入新鮮血液。
目前,對於青年教師培養,深中龍初已形成青藍工程、班主任沙龍、初三聯考、深中共同體「同課異構」等成熟模式。
今年還特別新增了一項校級青年教師基本大賽,要求全校35歲以下教師全部參賽,從教學設計到現場說課再到命題比賽,比賽規則、評比標準與區市級比賽「看齊」,從校級比賽中勝出的老師將代表學校參加區級比賽。這對於青年教師而言,是一場嚴格且有意義的磨鍊。
「協作,是深中龍初教師的『團魂』。只要有一個老師去參賽,整個備課組傾囊相助,反覆打磨,力求以最足的底氣參賽。」郭佔峰自豪地說。
羅硯馨是初二物理老師,2016年從華南師範大學畢業來到深中龍初,4年的教學經歷對她來說是一段難忘且深刻的成長。「在這裡,只要肯學就一定成長得快。」
不斷聽課、看課,是她向師傅們汲取養料的重要渠道,而公開課、匯報課則是查檢自己不足、迅速提升能力的「訓練場」。「雖然上公開課很緊張,但師傅們提出的建議非常有用!」
入職第二年,羅硯馨便被學校鼓動著外出比賽,並一舉獲得2017年全國中小學實驗教學說課現場展示活動金質獎章,2018年又拿下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中科技輔導員項目獲三等獎。
來校5年的黃凱霖,則在另一條道路上走出自己的精彩。學校名班主任的傳幫帶、每月一期的班主任會議,以及4年的班級管理經歷,使她習得一份年輕教師普遍欠缺的成熟與幹練。
「我是一個嚴慈並重的班主任,和學生親近的同時也要適當保持距離。」黃凱霖最喜歡學校的教學特色「小組合作」,學生之間相互合作,通過完成任務獲得積分,用積分兌換零食,既增加了趣味性又提高了合作能力。
「深中龍初溫暖包容如明月光輝,理綜科組團結奮進如明珠璀璨,而我很榮幸在這樣的大家庭裡能夠發出屬於自己的螢火之光。」這是同為教壇新秀的李錦的「深情表白」。在不久前的龍崗區青年教師基本功競賽中,她和其他數位老師,一舉為學校拿回7個一等獎。
類似的「爭金奪銀」在深中龍初並不少見:
2017年,陳友琴榮獲廣東省中學化學核心素養優秀教學案例現場展示評選一等獎;2018年,羅硯馨獲得物理實驗課國家級金獎、第33屆全國青少年創新大賽園丁成就獎;2019年,郭美華榮獲廣東省青年教師教學能力大賽一等獎……
另一個更讓人欣喜的現象是,與深中一脈相承的教育資源和成長平臺,在和學校快速發展的優勢疊加後,為學校吸引人才、成就人才提供了更大的助力。
據介紹,近兩年入職的新教師都畢業於海內外名校或重點師範院校。其中的吳婷立老師,中學就讀於深圳中學,本科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於2018年赴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交流學習。學成歸來,她回到深中大家庭。
04家校合力:共同鑄就深圳龍初集體榮譽
秋收時節,在大鵬半島一片金色的稻浪中,隱隱約約能看到一群身穿校服的「農民」。只見他們彎著腰,雖然天氣炎熱滿頭大汗,仍不忘揮舞手中的鐮刀,一抓、一割、一放,動作逐漸嫻熟起來。
這是深中龍初七年級入學教育實踐項目之一。11月20日下午,全體師生「凱旋歸來」,為期5天的新生綜合實踐也畫上圓滿句號。
但這僅僅是開端。深中龍初的三年,將是他們從稚嫩到逐漸成熟的黃金三年,也是從適應中學生活到個性化發展再到卓越發展的重要階段。
在這裡,每一個成長階段都有相應的階梯。三月文明禮儀、四月安全教育、五月環保教育、六月法制教育、九月感恩教育、十月愛國主義教育、十一月勞動教育、十二月挫折教育……每月一個德育主題,促進了學生思想面貌和精神狀態的改變。
雖然小孩入學才3個多月時間,但初一(4)班費佳銘的媽媽李女士,對女兒的成長看在眼裡。「學校老師很陽光、很正能量。」
「如果再讓我選擇,還是會把兒子送到深中龍初來!」初一(7)班家長張先生當時本來有機會送兒子去另一所名校就讀,但一番對比權衡,他決心讓孩子就近入讀。「事實證明,當初的選擇是對的。」在他兒子所在的7班,數學老師是特級教師,語文老師年輕有活力,英語老師則是創校元老級的資深教師。
有一次,張先生和家長聊天得知,有個班級的家委會就有20人,還有的班級家委開通了公眾號,光編輯就有好幾位。「一入深中龍初門,一家深中龍初人」的集體榮譽感和參與感,已成為深中龍初發展的另一關鍵助力。
家校合力之下,學生的幸福感和獲得感也得到極大提升。「校長面對面」午餐會,成為學生與校長交心的直接渠道,富有創新和主人翁意識的學生提出的各種意見和建議,只要於學生、學校有利,都會得到積極回應和落實。
一路奮進一路歌。7年多來,來自各個方面的助力,如同涓涓細流,最終匯聚成磅礴汪洋,成就深中龍初的高度、溫度與活力:
2016年首屆畢業生中考即實現「開門紅」,各科均分及A+、A比率均居龍崗乃至深圳前茅。其中,語文、數學、英語A以上比率均超過百分之五十,數學學科A以上比率更是達到57.08%之高,穩居龍崗區第一;2019年,學校入選中國初中學校百強榜(全國第55名);2020屆中考,成績閃亮,430分以上人數龍崗區第一,均分龍崗區第一。考上深中人數達到31人,「四大」「八大」錄取率分別為11.66%和21.91%;學校創辦以來,連續多年獲得龍崗區中考教學質量卓越獎,一大批師生榮獲國家、省、市、區表彰……2020年12月8日上午,深中龍初與紐西蘭凱韜初級中學以線上視頻會議的形式舉行了友好合作學校籤訂儀式。與國外名校開設雙師外教雲課堂,是深中龍初打造高質量教學的又一創新。
但未來的挑戰同樣嚴峻。作為深圳教育大區,當前龍崗區內品牌學校、名校長不多,整體教育質量有待提升,與先行示範區建設要求還有一定差距,亟需在新一輪創新發展中向教育強區跨越。
深圳層面,12月初召開的基礎教育改革發展大會,吹響新一輪基礎教育學位建設攻堅戰的衝鋒號角。超常規的教育擴容中,如何實現規模與質量「雙提升」?如何確保「辦一所、優一所」?
這是深圳教育的歷史使命,也是像深中、深中龍初這樣的名校的價值與擔當所在。
打造龍崗教育高質量發展標杆,引領龍崗區乃至深圳市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在全國範圍內發聲、發力,這是新時期深中龍初的機遇與挑戰!
策劃、撰稿、編輯:名師說內容團隊
立足深圳,關注教育,最權威的教育資訊,最溫暖的教育平臺
微信搜索公眾號「名師說」了解更多深圳教育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