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禾致源協助開展研究,聚焦腸道菌群對顱內動脈瘤潛在作用機制

2020-12-14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基因技術的不斷發展讓人類對於世界和自身的認知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現在基因測序技術已經成為科學研究中不可或缺的輔助技術。作為國內基因測序行業的優秀企業代表,諾禾致源為生物學、醫學等領域的科研團隊提供優質的科技服務,為科學研究助力。


  破裂顱內動脈瘤(UIAs)會嚴重危害人體健康及患者的生活質量,是一種可依賴橫截面成像技術探查的腦血管疾病,經統計全球 UIAs 的發病率高達3.2%,一旦顱內動脈瘤破裂,致死率高達40-50%。雖然目前的一些基因能夠幫助預測顱內動脈瘤的發生,但其具體發病機制仍不得而知。而更多的證據表明,腸道微生物是影響宿主代謝和維持免疫內環境穩態的重要因素。


  今年6月,國際著名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在線發表了文章《Alterations of gut microbiota contribute to the progression of unruptured intracranial aneurysms》,該文章聚焦腸道菌群對於顱內動脈瘤產生的影響和潛在作用機制。此研究由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陳敬洲教授團隊主持進行、首都醫科大學、北京天壇醫院、清華大學醫學院、諾禾致源等機構團隊協助開展,諾禾致源微生物研究部承擔了測序和信息分析相關的工作。


  在本實驗中,諾禾致源利用Tiangen試劑盒進行基因提取,利用Illumina HiSeq X Ten platform進行宏基因組測序,同時利用專門針對Illumina測序技術開發的基因組組裝軟體SOAP以及SOAP2進行組裝基因組學分析以及人基因組對比。


  該研究確定了UIA相關的微生物物種,並探討了它們對宿主胺基酸和脂肪酸譜的影響。諾禾致源等機構團隊聯合研究,對於顱內動脈瘤的發病機製做出了闡述,也為其治療方法提供了新思路。


  諾禾致源自成立以來,專注於開拓前沿分子生物學技術在生命科學研究領域的應用,致力於成為全球領先的基因科技產品和服務提供者。目前,諾禾致源的合作夥伴遍布全球,包括超過2600家科研院所和高校、590餘家醫院、1200餘家醫藥和農業企業等。未來,諾禾致源將繼續為完善自身實力,為科研團隊提供更為優質、專業、全面的服務。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並註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繫: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相關焦點

  • Nature Communication 合作文章 | 改變腸道菌群會促進未破裂顱內動脈瘤產生
    Nature Communication 增添新力作,諾禾致源微生物研究部合作文章強勢登陸。該文章聚焦腸道菌群對於顱內動脈瘤產生的影響和潛在作用機制,此研究由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陳敬洲教授團隊主持進行、首都醫科大學、北京天壇醫院、清華大學醫學院、諾禾致源等機構團隊協助開展。諾禾致源微生物研究部承擔了測序和信息分析相關的工作。
  • 兒童顱內動脈瘤是怎樣形成的?|細菌性動脈瘤|顱內動脈瘤|血管|損傷...
    兒童顱內動脈瘤是指發生於15歲以內的兒童病人的顱內動脈瘤,它的發病率佔所有顱內動脈瘤的0.5%~4.6%。兒童顱內動脈瘤的病因、發生部位、大小、臨床表現、自然史及腦血管痙攣發生率與成人顱內動脈瘤有顯著不同。
  • 多元業務協同,諾禾致源市場競爭優勢凸顯
    多元業務協同,諾禾致源市場競爭優勢凸顯 來源:財訊網 • 2020-12-23 09:39:57 在第二代測序技術的推動下
  • 最新發現:「腸道益生菌」能顯著提升抗流感作用
    科技日報記者 劉志偉 通訊員 張強5月4日,記者從華中農業大學獲悉,該校動科動醫學院金梅林教授團隊、信息學院陳玲玲教授團隊,以及北京諾禾致源科技公司劉辰團隊合作研究證實:特定腸道益生菌能顯著提升抗流感作用。
  • 顱內動脈瘤血流動力學
    顱內動脈瘤是一種常見的臨床疾病,通過臨床報導可知,該疾病的發病率僅次於腦血栓及高血壓腦出血,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目前臨床中關於顱內動脈瘤的病因機制尚無統一定論,但諸多專家學者認為主要與顱內動脈管壁局部的先天性缺陷及腔內壓力升高具有密切關聯,只有對患者進行及時的治療,才能確保患者的生命健康。
  • 諾禾致源:助力多領域科學研究取得突破
    作為國內基因測序行業的優秀企業代表,諾禾致源基於二代測序技術所提供的科技服務,為生物學、農業、醫學等眾多領域科研團隊提供技術支持,助力科學家們的每一項研究。赤黴病(FHB)是一種由禾穀鐮刀菌引起的小麥重大真菌流行病害,每年都給全球小麥生產帶來嚴重的損失,同時受侵染的小麥籽粒中會含有真菌毒素,影響食品安全和人畜健康。
  • 分娩方式決定腸道菌群:剖宮產嬰兒攜帶潛在致病菌的比例更高
    據英國《自然》雜誌9月19日發表的一項醫學研究指出,人類體內的微生物,與出生方式有關:剖宮產嬰兒的腸道菌群容易發生改變,且較易受到潛在致病菌的定植。這是同類研究中已知規模最大的項目,證實了人類在生命最初幾周內,分娩方式才是決定腸道菌群的主要因素。
  • 【國科快資訊】好事多磨,諾禾致源科創板上市成功!
    從一波三折到塵埃落定,諾禾致源科創板上市成功! 據《公告》顯示,上交所科創板上市委員會定於11月10日上午9時召開2020年第101次上市委員會審議會議,屆時將審議北京諾禾致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諾禾致源」)首發事項。
  • 綜述|腸道菌群影響糖代謝的因素及機制進展
    Rothschild等[5]研究顯示,飲食和生活方式是塑造微生物組組成的最主要因素,宿主遺傳因素僅導致人與人之間微生物組差異的2%。而腸道的深度測序研究微生物群落學揭示了影響腸道菌群組成的126個外源性和內源性宿主因素,包括12種疾病,31個內在因素,19個藥物組,60個飲食因素,4個吸菸類別[6]。而早在腸道菌群作為疾病相關性因素走進人們視線之前,T2DM就因發病率逐年增加而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 全球學者匯聚養樂多研討會 聚焦腸道菌群研究及多樣化益生菌的價值
    與會專家從免疫系統、口腔微生物、藥物與腸內菌群之間的關係發表了最新的研究進展與成果,分享了腸內菌群與疾病的相關研究。,而益生菌與腸內菌群的關係,隨著相關的臨床研究展開,逐漸證實益生菌對疾病預防和健康促進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 【學術前沿】Nature綜述 | 腸道菌群與結直腸癌的研究進展
    因此,破譯驅動CRC的特定致病菌群或代謝產物並表徵其潛在機制十分必要。圖1,健康個體和CRC個體中宿主與腸道菌群相互作用示意圖三、CRC患者往往伴隨腸道菌群失調CRC中宿主與菌群的相互作用關係被初步證明於1975年,當時觀察到致病性二甲基肼在無菌大鼠中誘發的結腸腫瘤明顯少於腸道菌群正常的大鼠
  • 多篇文章聚焦腸道菌群與糖尿病之間的神秘關聯!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多篇重要研究成果,共同聚焦腸道菌群與糖尿病之間的神秘關聯,分享給大家!近日在Cell Reports雜誌上發表的一項研究中,來自麥吉爾大學,京都大學和巴黎大學等機構的研究人員表明,由腸道菌群產生的有機化合物代謝物4-甲酚,通過刺激胰腺中產生胰島素的β細胞的增殖和功能,對1型和2型糖尿病產生保護作用。
  • 肝性腦病和腸道菌群相關,明確它對病情的作用機制,了解治療方案
    導語:目前肝性腦病的發病率較高,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生活質量,近期學者們敘述了肝性腦病患者腸道菌群的變化,分析了腸道菌群在肝性腦病中的作用機制及相關治療,分析表明肝性腦病的發病與腸道菌群聯繫密切,通過調節肝性腦病患者的腸道菌群療效顯著。
  • 中草藥的功效,離不開腸道菌群的作用!
    中藥的化學成分豐富,除含有黃酮類、萜類、蒽醌類、生物鹼類、甾體類等生物活性成分外,還含有蛋白質、維生素等多種營養成分,因此中藥尤其是複方中藥具有多種藥效作用。越來越多的研究證實腸道菌群對口服藥物進行代謝也是菌群的一個重要功能,中藥尤其突出。
  • 諾禾致源創業板IPO推遲,神秘股東收益爆增60倍引證監會關注,基因...
    諾禾致源原定於28日進行的發審會,卻在最後時刻遇阻。11月27日晚間,證監會宣布,鑑於愛瑪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和北京諾禾致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尚有相關事項需要進一步核查,決定取消第十八屆發審委2019年第187次和第188次發審委會議對上述公司發行申報文件的審核。
  • 腸道菌群與結核桿菌感染相關的研究進展
    腸道菌群參與人體多種生理活動,並與多種疾病發生有關。腸道菌群與呼吸道疾病,尤其是與結核病之間的研究頗受關注。研究證實腸道菌群失調可影響宿主對結核分枝桿菌的易感性,感染結核分枝桿菌會導致宿主腸道菌群的改變。兩者通過宿主免疫反應、腸道菌群代謝產物等相互影響。因此,本文就結核桿菌感染與腸道菌群的關係及相關作用機制等進行綜述,為結核病治療提供新思路。
  • 腸道菌群在腦功能和情緒調節中發揮重要作用
    了解其機制對於制定有效的治療策略至關重要。巴斯德研究院(Institut Pasteur)、法國國家健康與醫學研究院(Inserm)和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CNRS)的科學家最近進行的一項研究表明,腸道細菌群落的失衡會導致某些代謝產物減少,從而導致類似抑鬱的行為。
  • 深度解析 | 腸道菌群與慢性肝病,肝癌|慢性肝病|腸道菌群|微生物群...
    肝臟,作為第一個接觸微生物產物進入門靜脈循環的器官,可能受到腸道微生物群及其變化的多種影響。腸道微生物群的成分或代謝物通過各種機制與肝臟相互作用。肝臟中產生的膽汁酸(如膽酸和鵝去氧膽酸)與葡萄糖醛酸酶結合。一旦分泌到十二指腸腸腔,腸道菌群代謝和解共軛,產生尿膽原(排洩)和初級膽汁酸被吸收和循環。膽汁酸還通過內在的微生物調節活動來控制和影響菌群。
  • 微芯生物與諾禾致源聯手,推動西奧羅尼與伴隨診斷產品的同時獲批
    記者|金淼10月9日,科創板上市公司微芯生物發布公告,稱公司與北京諾禾致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籤署《微芯生物-諾禾致源伴隨診斷產品開發合作框架協議》。該框架協議主要內容為,諾禾致源將為微芯生物開發西奧羅尼針對小細胞肺癌患者的伴隨診斷檢測方法,並為其提供臨床試驗樣本的檢測服務。如果臨床試驗的結果符合預期,兩家公司將共同推動西奧羅尼與該伴隨診斷產品在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NMPA)同時獲批。
  • 腸道菌群與常見肝臟病
    腸道內細菌絕大多數為專性厭氧菌,主要為雙歧桿菌屬、乳酸桿菌屬等,為正常腸道中的優勢細菌,它們組成了腸黏膜屏障中的生物屏障,在維持腸道功能中起到重要作用。兼性厭氧菌只佔0.1%~1%,主要為大腸桿菌、腸球菌,是腸道的潛在致病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