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道菌群在腦功能和情緒調節中發揮重要作用

2020-12-16 澎湃新聞

原創 Neuroscience 阿爾茨海默病

腸道細菌的不平衡會導致一些代謝物的減少,從而導致抑鬱症樣症狀。這些發現為微生物群在大腦功能和心理健康中的作用提供了越來越多的證據。

《Neuroscience News》官網12月11日消息

抑鬱症是一種精神障礙,影響著全世界超過2.64億不同年齡段的人。了解其機制對於制定有效的治療策略至關重要。巴斯德研究院(Institut Pasteur)、法國國家健康與醫學研究院(Inserm)和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CNRS)的科學家最近進行的一項研究表明,腸道細菌群落的失衡會導致某些代謝產物減少,從而導致類似抑鬱的行為。

這些發現表明健康的腸道菌群有助於正常的大腦功能,這些發現發表在2020年12月11日的《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上。

研究於12月11日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最新影響因子:12.121)雜誌上

腸道中的細菌種群稱為腸道菌群,是人體中最大的細菌庫。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宿主和腸道菌群是具有互利相互作用的系統的一個很好的例子。最近的觀察還揭示了情緒障礙與腸道菌群損害之間的聯繫。

巴斯德研究院、CNRS和Inserm的一個科學家聯盟證明了這一點,他們確定了腸道菌群與氟西汀(fluoxetine,商品名:百憂解,一種常用抗抑鬱藥)的功效之間的相關性。抑鬱症是世界範圍內導致殘疾的主要原因,但其中一些控制抑鬱症的機制仍不清楚。

科學家們最近使用動物模型發現,慢性壓力引起的腸道菌群變化可以導致類似抑鬱的行為,特別是通過導致血液和大腦中的脂質代謝產物(代謝產生的小分子)減少而引起的。

這些脂質代謝物被稱為內源性大麻素(endocannabinoids,ECs),它們協調著體內的通訊系統,而這種通訊系統會因代謝產物的減少而受到顯著阻礙。腸道菌群在大腦功能和情緒調節中起作用。

內源性大麻素(ECs)與受體結合,而受體也是四氫大麻酚(THC,大麻最廣為人知的活性成分)的主要靶標。科學家們發現,海馬體(參與記憶和情緒形成的關鍵大腦區域)中缺乏內源性大麻素會導致類似抑鬱的行為。

科學家通過研究健康動物和患有情緒障礙的動物的微生物群獲得了這些結果。巴斯德研究院(CNRS / Institut Pasteur)感知和記憶部負責人,該研究的通訊作者Pierre-Marie Lledo解釋說:「令人驚訝的是,簡單地將患有情緒障礙的動物體內的微生物群轉移到健康狀況良好的動物體內,就足以帶來生化變化,並在後者體內產生類似抑鬱的行為。

巴斯德研究院

科學家們發現了一些患有情緒失調動物的細菌種類大大減少了。然後,他們證明了用相同細菌進行的口服治療可使脂質衍生物恢復正常水平,從而減輕了抑鬱症樣的行為。因此,這些細菌可以用作抗抑鬱藥。這種治療方法被稱為「精神益生菌」( psychobiotics)療法。

「這項發現表明了腸道菌群在正常腦功能中的作用,」微環境與免疫部(Institut Pasteur / Inserm)負責人,該研究的另一通訊作者Gérard Eberl繼續說道。如果腸道細菌群落失衡,一些對腦功能至關重要的脂質會消失,從而導致出現抑鬱症樣的行為。在這種特殊情況下,使用特定細菌可能是恢復健康微生物群和更有效治療情緒障礙的有前途的方法。

參考文獻

Source:Institut Pasteur

Gut Microbiota Plays a Role in Brain Function and Mood Regulation

Reference:

Chevalier, G., Siopi, E., Guenin-Macé, L. et al. Effect of gut microbiota on depressive-like behaviors in mice is mediated by the endocannabinoid system. Nat Commun 11, 6363 (2020). 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0-19931-2

免責聲明

本公眾號上的醫療信息僅作為信息資源提供與分享,不用於或依賴於任何診斷或治療目的。此信息不應替代專業診斷或治療。在做出任何醫療決定或有關特定醫療狀況的指導之前,請諮詢你的醫生。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水產動物腸道功能介紹及腸道菌群的作用
    水產動物腸道菌群主要由厭氧菌、兼性厭氧菌和好氧菌共同組成,可分為3部分:1)最裡層緊貼腸壁的專性厭氧菌為腸道優勢菌群,與宿主是共生關係,如:乳酸菌和雙歧桿菌等,具有營養和免疫調節作用;2)中間層的兼性厭氧菌,多為條件致病菌,與宿主共棲,為腸道非優勢菌群,如:大腸桿菌和腸球菌等。
  • 陳可冀院士:中藥調節腸道菌群,可防治冠心病!
    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王安璐、徐浩、陳可冀的一項研究發現,中藥調節腸道菌群可防治冠心病。腸道菌群或可影響相關代謝性疾病腸道菌群指存在於人腸道中超過10萬個微生物的總稱。腸道菌群結構、功能基因和代謝活性的差異可能影響相關代謝性疾病的發生發展,涵蓋冠心病及其危險因素。
  • 中藥複方葛根芩連湯中調節腸道菌群治療糖尿病的關鍵活性成分
    大量研究表明,腸道菌群失調在2型糖尿病的發生發展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會導致多種有益菌的減少以及有害細菌的異常繁殖。因此,以腸道菌群為靶點,採用生活方式幹預(如飲食、運動等)、補充微生態製劑(益生菌、益生元和合生元等)、菌群移植等手段,對腸道菌群進行靶向性調節成為防治2型糖尿病的新策略。
  • 中草藥的功效,離不開腸道菌群的作用!
    中藥的化學成分豐富,除含有黃酮類、萜類、蒽醌類、生物鹼類、甾體類等生物活性成分外,還含有蛋白質、維生素等多種營養成分,因此中藥尤其是複方中藥具有多種藥效作用。越來越多的研究證實腸道菌群對口服藥物進行代謝也是菌群的一個重要功能,中藥尤其突出。
  • 肝性腦病和腸道菌群相關,明確它對病情的作用機制,了解治療方案
    導語:目前肝性腦病的發病率較高,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生活質量,近期學者們敘述了肝性腦病患者腸道菌群的變化,分析了腸道菌群在肝性腦病中的作用機制及相關治療,分析表明肝性腦病的發病與腸道菌群聯繫密切,通過調節肝性腦病患者的腸道菌群療效顯著。
  • 腸道菌群與脂質代謝
    使用5天的抗生素(萬古黴素和多粘菌素B)破壞腸道菌群可以減少糞便中產次級膽汁酸的細菌數量,降低次級膽汁酸(石膽酸和脫氧膽酸)的水平。 腸道菌群的改變不僅影響膽汁酸的組成,還會影響膽汁酸受體信號通路,進而在調節脂質代謝中發揮關鍵作用。 腸道菌群與宿主膽汁酸之間存在雙向相互作用。
  • 調節腸道菌群,改善過敏體質,讓寶寶擺脫過敏困擾
    腸道菌群失衡導致免疫應答異常  研究發現嬰兒初期,寶寶的免疫系統平衡時間是由腸道菌群的數量以及組成結構決定的,其在易過敏寶寶的過敏發生過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雙岐桿菌和乳酸桿菌可以糾正Th1/Th2失衡,控制Th2數量增多,從而抑制lge數量上升,阻止組胺大量分泌,從而避免過敏發應發生。
  • SCI專刊徵稿:腸道菌群與神經免疫系統間的相互作用
    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腸道菌群通過「腸-腦「軸參與了多種精神性疾病,例如焦慮症、重度抑鬱症、雙相情感障礙、孤獨症譜系障礙(ASD)和精神分裂症的發生和發展。
  • 深度解析 | 腸道菌群與慢性肝病,肝癌|慢性肝病|腸道菌群|微生物群...
    在腸肝循環中具有重要作用。肝臟,作為第一個接觸微生物產物進入門靜脈循環的器官,可能受到腸道微生物群及其變化的多種影響。腸道微生物群的成分或代謝物通過各種機制與肝臟相互作用。肝臟中產生的膽汁酸(如膽酸和鵝去氧膽酸)與葡萄糖醛酸酶結合。一旦分泌到十二指腸腸腔,腸道菌群代謝和解共軛,產生尿膽原(排洩)和初級膽汁酸被吸收和循環。膽汁酸還通過內在的微生物調節活動來控制和影響菌群。
  • 腸道菌群紊亂在老齡小鼠圍術期神經認知障礙中的作用
    圍術期神經認知障礙(PND)是指麻醉和手術後患者出現的精神活動、人格、社會能力及認知能力的變化,常見於老年患者。明確其病理生理機制有助於制訂有效的防止措施。老年患者腸道菌群多樣性和穩定性明顯降低。且手術操作特別是胃腸手術會加劇腸道菌群的失調。近來研究表明,"腸道菌群-腸-腦軸"介導的"腸腦對話"作為腸道菌群與腦的雙向通訊,在免疫介導的中樞神經功能紊亂(Guillain-Barre症候群、多發性硬化和視神經脊髓炎等)和非免疫介導的中樞神經功能紊亂(抑鬱症、焦慮和自閉症等)中均發揮重要作用。
  • 不同性別的腸道菌群對小鼠行為和大腦結構的調節作用不同
    腸道菌群影響宿主生物學的許多方面,其中包括腦部結構以及功能。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腸道菌群與厭惡性學習調節和焦慮相關行為有關,但研究幾乎只是在雄性個體中進行。該研究評估了不同性別的腸道菌群對於動物大腦結構和行為的影響。為了研究腸道菌群紊亂對厭惡性學習和記憶的性別特異性影響,首先對成年雌性和雄性小鼠口服給予中等劑量的抗菌藥物(neomycin, bacitracin, pimaricin ATM;新黴素,桿菌肽,那他黴素),為期10天。通過16S rRNA測序分析腸道微生物組組成的變化。
  • 聽說:腸道菌群還能調節血糖?《科學》揭示這群微生物的神奇作用
    該研究可能對治療肥胖和糖尿病等代謝紊亂具有重要意義,因為這些疾病與血液中的葡萄糖水平,以及腸道菌群的組成變化密切相關。研究通訊作者、實驗室負責人、助理教授Daniel Mucida說:「我們都知道,腸道微生物可以產生類似神經遞質的代謝產物,它們可以被腸道神經元檢測到。現在,我們發現了微生物活性與宿主行為(比如進食)之間的直接聯繫。
  • 別小看微生物,你的抑鬱可能是因為腸道菌群失調
    腸道菌群能夠影響神經系統近年來,共生微生物對宿主的影響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其中,腸道微生物的影響被發現涉及多種生理過程,包括免疫、代謝和中樞神經系統調節。古話說:「萬病始於腸。」 在今天看來也不無道理。「腸 - 腦軸」 是消化系統和中樞神經系統之間雙向動態溝通的多種途徑的總稱。
  • 腸道菌群調節腸道平衡的新機制
    腸道菌群調節腸道平衡的新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2/12 13:11:30 英國弗朗西斯•克裡克研究所Vassilis Pachnis和Yuuki Obata合作的最新研究發現通過微生物群進行神經元編程可調節腸道生理
  • 維護寶寶腸道菌群平衡,腸道健康小管家媽咪愛作用大
    在早期腸道菌群建立與成熟的過程中,影響因素眾多,主要包括:基因、孕期、胎齡、分娩方式、餵養方式、輔食添加、抗生素等。而想要減少腸道菌群失調引發的相關問題,家長要懂得如何幫助嬰幼兒建立良好的腸道菌群環境。
  • 上海交大團隊:通過調節腸道菌群來緩解焦慮
    去年發表在《General Psychiatry》上的一篇研究中,來自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的研究團隊發現,患有焦慮症的人可以通過益生菌及其補充劑和非益生菌食物來調節腸道菌群,以緩解其焦慮症狀。
  • 李蘭娟院士等專家在疫情中,多次強調腸道菌群的重要性!究竟是...
    消化道菌群的構成和功能的改變通過黏膜免疫系統影響到呼吸道, 而呼吸道菌群紊亂也通過免疫調節影響到消化道, 這種腸道和肺部相互影響的作用稱為肺腸軸(Gut-lung axis)。 腸道菌群具有防禦感染與增強腸道屏障功能,對外來致病菌及條件致病菌的入侵具有較強的生物拮抗作用。腸道菌群也參與腸道外組織的抗感染過程,目前研究較多的是腸道菌群在肺部感染中的免疫作用。肺組織對外來感染的早期固有免疫是腸道菌群通過NOD樣受體進行系統調節的,腸道菌群還通過調節肺樹突狀細胞控制IgA的生成。
  • 老年痴呆症與腸道菌群密切相關
    阿爾茨海默症,也叫老年痴呆症,是一種與年齡有關的神經退行性疾病,該病臨床表現為大腦認知功能減退,包括在發病初期記憶力下降,情緒異常,並逐漸喪失生活自理能力。
  • 關於飲食對調節腸道菌群的重要性,你了解多少?
    腸道菌群的多樣性取決於多種原因,其中飲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有研究表明:飲食可以對腸道微生物產生重大影響,新的飲食習慣可以重塑腸道微生物群落,而且這些變化是協調的和可逆的。因此人們可以通過改變飲食習慣調節腸道菌群,以達到改善腸道健康的目的。
  • 他汀類藥新用途:調節腸道菌群
    他汀類藥物是目前最有效的降脂藥物之一,不僅能強效降低總膽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還可降低甘油三酯,升高高密度脂蛋白。他汀類藥物常用於動脈粥樣硬化的治療,現已成為冠心病預防和治療的最有效藥物。除了降脂,一項研究發現,他汀類藥物又有了新用途:調節腸道微生物群,治療腸道菌群失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