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腸道菌群還能調節血糖?《科學》揭示這群微生物的神奇作用

2020-12-19 中國生物技術網

關於生活在我們腸道中超過10萬億小傢伙們(細菌)的研究已經給我們帶來了無數驚喜,它們就像心臟、肝臟等重要人體器官一樣無時無刻都在影響著我們的身心健康,包括從排便到行為的一系列生物學過程。

近日,發表在《Science(科學)》上的一項研究中,來自美國洛克菲勒大學的研究團隊表明,腸道微生物可能還在塑造我們的代謝,自主調節血糖。

Daniel Mucida黏膜免疫學實驗室的研究團隊在這項小鼠研究中確定了一種可以控制血糖水平影響食慾的特殊腸道神經元。該研究可能對治療肥胖和糖尿病等代謝紊亂具有重要意義,因為這些疾病與血液中的葡萄糖水平,以及腸道菌群的組成變化密切相關。

研究通訊作者、實驗室負責人、助理教授Daniel Mucida說:「我們都知道,腸道微生物可以產生類似神經遞質的代謝產物,它們可以被腸道神經元檢測到。現在,我們發現了微生物活性與宿主行為(比如進食)之間的直接聯繫。這是非常重要的作用。

Daniel Mucida

位置很重要

腸道被大量的神經元所包圍,以至於可以認為它本身就是一個神經系統。它如此的神秘與複雜,以至於被稱為人類第二大腦這些神經元通過密切監測各種分子線索來幫助日常行為,其中大部分被認為來自於我們的飲食或腸道微生物。

但這些微生物並非在我們整個腸道中均勻分布。十二指腸的部分含有相對較少的微生物,而末端的結腸則聚集了絕大多數。

結腸橫斷面中的神經元直接與腸道微生物接觸。圖片來源:洛克菲勒大學

研究人員發現,腸道神經元也是如此分布的。通過分析小鼠腸道每腸段產生的蛋白質類型顯示,神經元實際上是「各司其職」:根據所處的位置執行不同的功能。小鼠中固有的腸道相關神經元(iEAN)在功能上適應於它們所佔據的腸段。

但在無菌小鼠體內,這種梯度減小了:在這些小鼠中,微生物豐度較高區域的神經元數量與缺少微生物的十二指腸相似。這表明,微生物的豐度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神經元的區域差異。迴腸和結腸神經元對微生物定植的反應比十二指腸神經元更敏感。

為了驗證這一觀點,Mucida的團隊使用抗生素治療小鼠。他們發現通過細菌數量的減少也導致了小鼠整個腸道神經元數量下降,但這種現象在停止使用抗生素後消失。位於腸道末端附近的神經元受到抗生素的影響尤為嚴重,這表明它們可能特別依賴微生物。

實驗還表明,神經元的丟失是由一種炎症感覺途徑的神經元表達介導的,此前的研究表明,該途徑可以控制腸道感染期間的神經元丟失。

與糖代謝有關

但研究人員仍然不知道這些受微生物調節的神經元在體內所起的作用。因此,他們對小鼠進行了改造,使其可以隨意選擇性地操控迴腸和結腸中的iEAN亞群。

令他們驚訝的是,他們發現,當神經元被激活時,小鼠的食慾下降,而血糖水平卻上升了;而刪除相同的神經元則產生相反的效果。具體而言,一群微生物響應CART+神經元富集在迴腸和結腸,並參與調節進食和葡萄糖代謝。

在失去了這部分神經元的小鼠中,血糖水平不會因抗生素而發生變化。

該研究第一作者、Daniel Mucida的研究生Paul Muller說:「我們完全沒有預料到會發現僅控制一小部分腸道神經元就能夠對小鼠的代謝產生如此顯著的影響。」

微生物耗竭導致CART+神經元的NLRP6和Caspase 11依賴性喪失,以及葡萄糖調節受損。因此,iEAN亞群似乎能夠獨立於中樞神經系統自主調節血糖水平。

研究共同第一作者、Daniel Mucida的研究生Fanny Matheis說:「這種調節血糖的機制似乎與大腦無關,而是通過腸道、胰腺和肝臟之間的直接聯繫發揮作用,這一發現對代謝性疾病具有潛在的治療意義。

論文連結: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early/2020/08/26/science.abd6176

相關焦點

  • 腸道菌群還在塑造我們的代謝:不經大腦「同意」,自主調節血糖!
    近日,發表在《Science》上的一項研究中,來自美國洛克菲勒大學的研究團隊表明,腸道微生物可能還在塑造我們的代謝,自主調節血糖。該研究可能對治療肥胖和糖尿病等代謝紊亂具有重要意義,因為這些疾病與血液中的葡萄糖水平,以及腸道菌群的組成變化密切相關。研究通訊作者、實驗室負責人、助理教授Daniel Mucida說:「我們都知道,腸道微生物可以產生類似神經遞質的代謝產物,它們可以被腸道神經元檢測到。現在,我們發現了微生物活性與宿主行為(比如進食)之間的直接聯繫。
  • 肥胖與腸道菌群紊亂有關,他汀類藥物是潛在微生物調節治療劑
    在題為「他汀類藥物治療與腸道微生物菌群失調的低患病率相關」的論文中,Jeroen Raes (VIB-KU Leuven)和他的同事在Metacardis的一個隊列群中對腸道細菌進行了研究,這個隊列群由來自三個國家(法國、丹麥和德國)的近900人組成,體重指數在18到73公斤之間。
  • 近期腸道微生物領域研究新進展!
    【3】PLoS ONE:新研究揭示腸道微生物與腸道疾病的關係doi:10.1371/journal.pone.0224454近日,德州農工大學獸醫學院的一項研究提供了關於狗的腸道細菌如何影響胃腸道健康的新見解,這可能有助於開發針對兩種胃腸道疾病的新療法。
  • 一群受微生物影響的神經元或可自主調節血糖
    一群受微生物影響的神經元或可自主調節血糖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8/29 18:28:48 美國洛克菲勒大學Daniel Mucida、Paul A.
  • 別小看微生物,你的抑鬱可能是因為腸道菌群失調
    近日,巴斯德研究所(Institut Pasteur)的一項研究通過構建小鼠的抑鬱症模型,揭示了腸道菌群與情緒障礙之間的聯繫 —— 腸道菌群的改變可能是導致抑鬱症的因素之一。腸道菌群能夠影響神經系統近年來,共生微生物對宿主的影響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其中,腸道微生物的影響被發現涉及多種生理過程,包括免疫、代謝和中樞神經系統調節。古話說:「萬病始於腸。」 在今天看來也不無道理。「腸 - 腦軸」 是消化系統和中樞神經系統之間雙向動態溝通的多種途徑的總稱。
  • 中草藥的功效,離不開腸道菌群的作用!
    人體表面及內部棲居著種類眾多、數量巨大的微生物,其中95%以上生活在胃腸道內],其數量和組成因棲居的微環境而異,沿消化道逐漸增多,在結腸達到最高,腸道菌群失調與多種疾病息息相關。人們日益認識到在治療疾病過程中維持腸道微生態平衡的重要性並開始將目光轉向中藥。
  • 水生所揭示益生菌對水環境汙染物的毒性效應的調節作用
    在斑馬魚生長發育過程中,添加益生菌可以重塑腸道菌群,調節脂質代謝相關基因,降低膽固醇和甘油三酯含量。全氟丁烷磺酸鹽(Perfluorobutanesulfonate, PFBS)是我國水體汙染嚴重的新興持久性有機汙染物(圖1),可以幹擾魚類腸道菌群組成,導致脂質代謝障礙。
  • 腸道菌群與脂質代謝
    那麼,腸道微生物是否參與調節脂質代謝呢? 健康的腸道菌群對代謝紊亂也有保護作用。通過十二指腸導管將健康個體的糞便菌群轉移到代謝症候群患者的腸道中,可以改變患者的腸道菌群,並改善患者的胰島素敏感性。動物研究表明,某些特定的細菌物種對改善代謝紊亂是有益的,例如,嗜黏蛋白阿克曼氏菌可以改善飲食引起的肥胖、空腹血糖和脂肪組織代謝。
  • α-亞麻酸調節 代謝異常新機制被揭示
    記者11月23日從雲南農業大學獲悉,該校盛軍教授團隊在高脂飲食對α-亞麻酸對改善動物多組織穩態和腸道菌群的相關性研究上,取得了重要進展,這對人們重新認識自身健康,以及在富含α-亞麻酸的核桃等植物源營養功能食品的開發利用、擴展區域產業結構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α-亞麻酸主要存在於核桃、牡丹籽、亞麻籽等植物種子中,具有多種重要生理功能。
  • 腸道微生物影響記憶?今日《自然》揭示菌群變化如何改變大腦
    而近些年層出不窮的科學研究,揭示出人體微生物的影響之大,仍然時不時突破我們的想像。 頂尖學術期刊《自然》今日在線發表的一篇論文,再次刷新了我們對腸道菌群的認識。科學家通過小鼠研究發現,腸道菌群的變化會改變大腦神經元的功能和結構,進而影響動物的行為。
  • 綜述|腸道菌群影響糖代謝的因素及機制進展
    而腸道的深度測序研究微生物群落學揭示了影響腸道菌群組成的126個外源性和內源性宿主因素,包括12種疾病,31個內在因素,19個藥物組,60個飲食因素,4個吸菸類別[6]。而早在腸道菌群作為疾病相關性因素走進人們視線之前,T2DM就因發病率逐年增加而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世界衛生組織預測2035年,糖尿病將從集中在發達國家發展至低收入國家,並成為全球第七大死因[7]。
  • 關於飲食對調節腸道菌群的重要性,你了解多少?
    腸道菌群的多樣性取決於多種原因,其中飲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有研究表明:飲食可以對腸道微生物產生重大影響,新的飲食習慣可以重塑腸道微生物群落,而且這些變化是協調的和可逆的。因此人們可以通過改變飲食習慣調節腸道菌群,以達到改善腸道健康的目的。
  • 多篇文章聚焦腸道菌群與多種人類疾病發生之間的密切關聯!
    在腸道中,微生物組會塑造免疫系統從而為微生物和宿主細胞共存提供一個耐受的環境,反之,炎性則會決定腸道微生物組的組成,從而為腸道通透性和屏障功能的調節增加另一層複雜性。【3】Nature子刊:腸道微生物穿過破損腸道壁造成結直腸癌!
  • 研究發現小鼠腸道微生物代謝調節新功能
    研究發現小鼠腸道微生物代謝調節新功能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9/13 13:17:03 美國布朗大學Peter Belenky研究團隊的一項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微生物代謝調節小鼠腸道微生物群的抗生素敏感性。
  • 水產動物腸道功能介紹及腸道菌群的作用
    水產動物腸道菌群主要由厭氧菌、兼性厭氧菌和好氧菌共同組成,可分為3部分:1)最裡層緊貼腸壁的專性厭氧菌為腸道優勢菌群,與宿主是共生關係,如:乳酸菌和雙歧桿菌等,具有營養和免疫調節作用;2)中間層的兼性厭氧菌,多為條件致病菌,與宿主共棲,為腸道非優勢菌群,如:大腸桿菌和腸球菌等。
  • 腸道裡的醫學未來:利用腸道菌群的治療前景
    通過調控體內菌群來促進健康、消除疾病,也成為了近些年的研究熱點。頂尖學術期刊《科學》近期發表的一篇綜述文章,總結了目前來看富有治療前景的三種腸道微生物調控策略。在這篇文章中,我們與大家分享其中的要點。
  • 腸道菌群調節腸道平衡的新機制
    腸道菌群調節腸道平衡的新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2/12 13:11:30 英國弗朗西斯•克裡克研究所Vassilis Pachnis和Yuuki Obata合作的最新研究發現通過微生物群進行神經元編程可調節腸道生理
  • 運動會影響腸道菌群,現在發現腸道菌群也會影響肌肉與運動
    小鼠的新研究表明,腸道微生物在調節肌肉質量和功能方面發揮作用。這些發現不僅為肌肉的功能、成長和發育提供了新的線索,而且還提供了與控制運動的神經交流的新線索。大家可以私信回覆:糖尿病,加入我們線下糖尿病管理群,獲取更多專業的糖尿病等健康知識指導,學習糖尿病管理與腸道菌群調養知識!
  • Nature:腸道菌群所產生的神經遞質或能調節宿主機體的感知行為
    2020年7月15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上題為「A neurotransmitter produced by gut bacteria modulates host sensory behaviour」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布蘭迪斯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揭示了腸道菌群所產生的神經遞質調節宿主感官行為的分子機制
  • 腸道菌群在腦功能和情緒調節中發揮重要作用
    腸道細菌的不平衡會導致一些代謝物的減少,從而導致抑鬱症樣症狀。這些發現為微生物群在大腦功能和心理健康中的作用提供了越來越多的證據。巴斯德研究院(Institut Pasteur)、法國國家健康與醫學研究院(Inserm)和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CNRS)的科學家最近進行的一項研究表明,腸道細菌群落的失衡會導致某些代謝產物減少,從而導致類似抑鬱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