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生所揭示益生菌對水環境汙染物的毒性效應的調節作用

2020-12-22 中國生物技術網

在斑馬魚生長發育過程中,添加益生菌可以重塑腸道菌群,調節脂質代謝相關基因,降低膽固醇和甘油三酯含量。全氟丁烷磺酸鹽(Perfluorobutanesulfonate, PFBS)是我國水體汙染嚴重的新興持久性有機汙染物(圖1),可以幹擾魚類腸道菌群組成,導致脂質代謝障礙。最近,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陳聯國團隊首次揭示了益生菌Lactobacillus rhamnosus調節PFBS暴露引起的脂質代謝紊亂的能力,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環境科學領域期刊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持久性有機汙染物的毒理和健康風險已經成為我國亟待解決的重大環境安全問題。隨著大規模生產和使用,PFBS已在我國、尤其是湖北省的水環境中廣泛存在。武漢市湯遜湖的PFBS水體汙染濃度高達8 μg/L。而PFBS環境真實劑量的暴露可以持久地和跨代地幹擾魚類的腸道微生物群落,損害腸道健康和脂質代謝功能。因此,進一步闡明並調控PFBS的毒性健康危害具有環境現實意義。

在這項研究中,作者採用斑馬魚成魚為實驗對象,分別投餵無益生菌和添加了益生菌L. rhamnosus的飼料,同時暴露於環境相關劑量的PFBS(0 μg/L、10 μg/L和100 μg/L)28天,旨在探索益生菌添加劑對PFBS腸道微生物和脂質代謝幹擾的調節作用。根據PFBS暴露濃度和斑馬魚性別差異,投餵益生菌改變了PFBS的腸道毒性作用,包括腸道上皮完整、炎症、內毒素和氧化壓力等方面。擴增子測序發現,Lactobacillus菌屬的相對豐度沒有變化,但是與其他腸道固有有益菌顯著正相關(P <0.001; r >0.5),這表明益生菌間接地調節宿主代謝活動。

為研究益生菌對PFBS脂質代謝毒性的調節作用,作者檢測了腸道、血液和肝臟內脂質代謝相關生理過程,涉及脂肪消化轉運吸收、膽汁酸代謝、脂肪酸β氧化與合成、甘油三酯合成與水解以及核受體通路等。在PFBS與益生菌的共同處理組,雌性斑馬魚的脂肪酸合成和β氧化過程顯著增強,益生菌同時抑制了PFBS單獨暴露導致的血液膽固醇的累積,證明益生菌L. rhamnosus對斑馬魚宿主健康的有益作用(圖2)。

在雄魚中,益生菌添加劑拮抗了PFBS對膽汁酸代謝的幹擾作用,這可能是通過法尼酯X受體(farnesoid X receptor, FXR)信號通路介導的(圖3)。但是PFBS與益生菌共暴露明顯增加了雄魚肝體指數和肝臟內甘油三酯的含量,可能導致脂肪肝的發生(圖3)。

綜上,這篇文章首次揭示了益生菌對水環境汙染物的毒性效應的調節作用。在腸道微生物群落和脂質代謝功能方面,性別差異決定了益生菌與汙染物的相互作用模式。考慮到益生菌在水產養殖、漁業資源和人類健康領域的廣泛應用,相關的結果為評估益生菌的應用價值提供了基礎數據參考。尤其是在環境汙染較嚴重的區域,益生菌的應用需要綜合考慮汙染物的潛在影響。

圖1. PFBS化學結構

圖2. 雌性斑馬魚脂質代謝作用圖

圖3. 雄性斑馬魚脂質代謝作用圖

相關焦點

  • 保護水生生物,「益生菌」在行動
    圖3 益生菌種類(圖片來自網絡)益生菌調節水環境汙染物的毒性效應綜合以上研究,可以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環境汙染物可以顯著幹擾腸道微生物菌群,進而損害宿主的一系列生理代謝活動;相反地,服用益生菌卻可以重塑腸道菌群,顯著地改善宿主的相應生理功能。
  • ...對95%的中國淡水水生生物及其生態功能不產生有害效應的最大濃度
    日前,生態環境部發布我國生態環境基準——《淡水水生生物水質基準—苯酚》(2020年版)(公告2020年70號)。該基準由生態環境部法規與標準司組織制定,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依據《淡水水生生物水質基準制定技術指南》(HJ 831-2017)起草。  苯酚對水生生物毒性效應明顯。
  • 硒與典型汙染物汞、砷等元素交互作用研究取得進展
    由於硒可以拮抗汞的毒性,該研究對了解汞汙染對水稻硒生物積累的影響,以及評價汞在水稻中的危害和毒性至關重要。Critical Reviews in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上發表論文,系統論述了環境中砷(As)和硒(Se)的來源、它們在土壤-植物體系中的吸收、相互作用以及在主要生物體內的毒理效應等
  • 生態環境部發布國家生態環境基準《淡水水生生物水質基準—苯酚...
    日前,生態環境部發布我國生態環境基準—《淡水水生生物水質基準—苯酚》(2020年版)(公告2020年70號)。該基準由生態環境部法規與標準司組織制定,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依據《淡水水生生物水質基準制定技術指南》(HJ 831—2017)起草。苯酚對水生生物毒性效應明顯。國際上對苯酚淡水水生生物水質基準的研究已近半個世紀,美國等國家發布的苯酚基準值及相關毒性研究,是《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 3838—2002)制定過程中的參考依據之一。
  • 水產養殖過程中益生菌在水產養殖的應用您真的弄明白了嗎?
    進入水生動物體內不僅不會破壞原有的有益菌群,還會促進有益微生物的繁殖,補充體內缺少的一部分微生物。 使水產動物及水環境達到生態平衡的狀態,並且不會讓水產動物體內產生藥物殘留,還會促進水產動物的生長。
  • 納米氫氧化鎂對六價鉻細胞的修復作用
    由於納米材料具有易在環境中遷移、不易沉降、粒徑很小等特性,導致所吸附汙染物的環境轉運。納米材料在吸附重金屬汙染物後,可以同時具備兩者的性質,生物效應與環境行為可以發生改變,為整個生態環境造成未知的威脅。當前與納米材料和重金屬共同暴露相關的生物學效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探討納米材料對重金屬離子在水生生物中毒性的協同與積累的促進效應,而在細胞層面的機制研究幾乎為零。
  • 益生元的作用 益生元和益生菌的區別
    益生元的作用:降低血脂、血壓 作為一種優良的水溶性膳食纖維,能有效降低血清膽固醇、甘油三酯、游離脂肪酸的數量,對於因血脂高而引起的高血壓、動脈硬化等一系列心血管疾病有較好的改善作用。益生元的作用:保護肝臟,雙歧桿菌吸收本品後迅速增值,抑制腐敗細菌發生作用,減少毒性代謝物的生成,並迅速將其排出體外,減輕肝臟負擔,起到保護肝臟的作用,預防各種慢性病、癌症等作用明顯。
  • 楊碩/戴略合作揭示焦亡效應分子GSDMD調節腸炎發生新機制
    大量研究顯示炎症小體在調節腸炎發生過程中有重要作用。然而炎症小體在腸道作用複雜,有研究顯示其可調節抗菌分子產生來影響腸道菌群,進而發揮腸炎保護作用【2】,也有研究顯示其通過調節腸道黏膜蛋白分泌來保護腸黏膜和控制腸炎【3】,但也有研究認為炎症小體主要是通過誘導感染炎症反應來調控腸道黏膜免疫和腸炎發生【4】。因此,目前對炎症小體在控制腸炎發生過程中的作用機制仍未明晰。
  • 《城鎮汙水處理廠汙染物排放標準》與《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的...
    可吸附有機滷化物的情況比較複雜,主要來源於化工、塑料、皮革、造紙、醫療、農藥等行業所排放的廢水,毒性較大,難生物降解。有機滷化物主要包括三滷甲烷,即氯仿、溴仿、一氯二溴甲烷、二氯一溴甲烷、二碘一氯甲烷、一碘二溴甲烷、二碘一溴甲烷等,此外還有滷代芳香烴、滷代脂肪烴(有機氯農藥等)。這些有機物中,個別物質在《地表水標準》中是有對應的,比如氯仿、溴仿屬三滷甲烷,百菌清屬有機氯農藥。
  • 我國首個生態環境基準《淡水水生生物水質基準—鎘》(2020年版...
    生態環境基準是在特定條件和用途下,環境因子(汙染物質或有害要素)對人群健康與生態系統不產生有害效應的最大劑量或水平。生態環境基準研究以環境暴露、毒性效應和風險評估為核心,揭示環境因子對人群健康和生態安全影響的客觀規律,研究結果是制修訂生態環境質量標準、評估生態環境風險以及進行生態環境管理的科學依據,也是構建國家生態環境風險防範體系的重要基石。
  • 新型汙染物協同作用危害大
    清華大學環境學院副教授王玉珏近日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雖然種類眾多的新型汙染物濃度極低,不會造成突發性危害,且短時間內其危害性也不會顯現出來,但由於其在水中往往會產生協同作用,在一定條件下,有可能會對生物和人體健康產生不利影響。   我國所面臨的新型汙染物問題日趨嚴重,需要著手控制並削減這類汙染物的排放,並要從汙染控制過渡到風險控制。
  • 新型汙染物引起關注 院士認為廣西治汙重在管理
    新型汙染物引起關注  「我們環境中的汙染幾乎都是化學品形成的。」曲久輝從「滴滴涕」農藥造成美國大量鳥類死亡,到深圳、香港等地在銷售的牛奶中檢出二惡英類化合物事件,來介紹化學品對環境的影響。他提到,我們目前熟悉的汙染物大多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確定的,對新的化學品缺乏毒性數據。
  • ...環境基準《淡水水生生物水質基準—氨氮》(2020年版)及其技術報告
    氨氮是我國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的基本項目之一,也是我國水環境主要汙染物排放總量控制的約束性指標之一,許多國家和國際組織也將其納入水體基本監測指標。本基準推導充分考慮了我國水生生物分布、地表水質狀況的區域差異性。基準推導過程中,共納入3694篇中英文文獻、4330條毒性資料庫數據,並增加了實驗室自測毒性數據,經質量評價後,其中303條數據為可靠數據用於氨氮基準推導,涉及61種淡水水生生物,基本涵蓋了青魚、草魚、鰱魚和鱅魚等我國淡水水生生物優勢種。
  • 益生菌的巨大作用,你不能拒絕!
    因此研究者表示,在機體腸道中發揮作用的益生菌或能有影響大腦的作用,未來或有望幫助開發改善抑鬱症的新型療法。 【4】Microbiome:酸奶中的益生菌可有效緩解狼瘡病 最近,來自維吉尼亞理工大學的研究者們揭示了酸奶中的一類益生菌是如何緩解狼瘡病患者的病情的嚴重程度的。
  • 益生菌-作用,你知道多少?
    益生菌的作用,一直是大家熱議的問題,許多人認為益生菌只是一個偽科學的概念,但實際上隨著近些年,人們對益生菌的研究不斷深入,漸漸發現益生菌對人健康影響是非常密切的,並有許多的科研人員表示人類現知益生菌的益處,只是很小部分。
  • 多溴聯苯醚內分泌幹擾效應機制研究取得進展
    環境流行病學研究揭示了人體PBDEs暴露與內分泌系統不良健康效應之間的密切相關性。動物實驗表明PBDEs暴露可以導致甲狀腺激素和雌激素相關的功能受到影響。然而,目前對於PBDEs產生內分泌幹擾效應的毒性機制還不明確,對PBDEs在生物體內的作用靶分子、分子起始事件 (MIE) 和有害結局通路 (AOP) 還未完全揭示。
  • Gene:研究者揭示綠膿桿菌轉錄調節因子AntR的雙向激活作用
    近日,國際著名雜誌Gene在線刊登了韓國釜山國立大學研究人員的最新研究成果「AntR-mediated bidirectional activation of antA and antR,anthranilate degradative genes in Pseudomonas aeruginosa」,文章中,研究者揭示了轉錄調節因子
  • 同濟大學趙國華、趙紅穎團隊ES&T:光電催化選擇性去除水中鄰苯二甲酸酯一類目標汙染物
    同時,採用石英晶體微天平、固態核磁共振波譜、同位素動力學效應、原位順磁共振波譜以及高分辨飛行時間質譜對這種選擇性識別和氧化去除機制進行了探討,以期為從複雜水體中選擇性去除一類目標汙染物提供參考和理論依據。
  • 南海海洋所揭示海馬對近岸海洋環境變化響應的分子機制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生物資源與生態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林強團隊以海馬為研究對象,系統揭示了海洋近岸環境汙染物對海馬性腺與育兒袋發育影響的分子機制,闡明了海洋環境變化對海洋生物行為、生理與基因層面的綜合作用機理。
  • 人細胞毒性T細胞單細胞代謝譜的揭示
    人細胞毒性T細胞單細胞代謝譜的揭示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9/2 16:14:30 美國史丹福大學Sean C. Bendall小組揭示了人細胞毒性T細胞的單細胞代謝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