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顯示,6個月以內的嬰兒,更喜歡媽媽「走著抱」,不但不哭了,而且自發性動作明顯減少,甚至還有身體略微蜷縮的傾向。會讓寶寶覺得更「放鬆」。
新生兒出生之後,哄娃成了每個新手媽媽的必修課,對於娃的哭鬧,不斷摸索自己的哄娃「絕招」,不過很多寶媽發現,抱寶寶的時候,他更喜歡你走著抱,不喜歡坐著抱。
新生兒像是裝了「GPS」,喜歡走著抱,一坐就哭鬧
糖媽前段時間,看到一個新手寶媽在網上求助,說是寶寶像是裝了「GPS」一樣,喜歡抱睡就算了,還必須要在地上溜達著抱才行。
自己抱娃走累了,想要坐下歇一會兒,剛坐下沒一會兒,寶寶就立馬「發現不對」,先是哼哼唧唧,如果你還沒意識到「錯哪了」,他就會一言不合「哭給你看」。
這位寶媽還是一個人帶娃,每天對精神和體力都是很大的消耗,疲憊不堪,想問問有沒有什麼解決辦法?
帖子下面的回覆中,很多寶媽也有類似的苦惱,新手媽媽帶娃總是各種坎坷。
不過也有網友還回覆中提醒:哄娃的時候,不要有持續時間長的劇烈搖晃,特別是6個月-1歲的寶寶,容易出現搖晃症候群,引起腦損傷。
不過很多寶媽也比較不解,為啥寶寶像是裝了「GPS」一樣,對於「坐著抱」和「走著抱」這麼敏感呢?
新生兒被抱也「挑剔」,為啥偏愛「走著抱」?
糖媽的評論區裡一個高頻率的評論「寶寶是有原則的」,很多網友都會都會寫下這樣的評論,寶寶喜歡「走著抱」,跟他們的「原則」有一定的關係。
這一現象也引起了科學家的注意,日本理化學研究所跟義大利的心理認知專家,一起聯合做過一個實驗,2013年發表在科學雜誌上。
科學家招募了6個月以內的嬰兒,對於「坐著抱」和「走著抱」兩種不同的狀態下,寶寶的動作、聲音、心電圖數據進行監控。
研究發現,媽媽「走著抱」的時候,心跳間隔顯著升高、心率明顯下降。副交感神經系統的活動顯著提高,說明這種狀態,寶寶感覺更輕鬆。
雖然「走著抱」能讓娃快速的安靜下來,但「絕招」用多了也「不靈」了,寶媽帶娃的時候「走著抱」要注意控制時間,長時間堅持這種方式帶娃,也會增加寶媽帶娃的負擔。
寶寶喜歡被「走著抱」,背後還有這幾個暖心原因:
寶寶出生之後,很多哄娃「攻略」都有一個相同的宗旨就是「類子宮」,通過各種小技巧,給寶寶類似在子宮裡的感受,來增加寶寶的安全感。
「走著抱」讓寶寶感受到「類子宮」的安全感,可以消除寶寶的不安情緒。
寶媽邊走邊抱著寶寶,這種走路的節奏更接近寶寶在媽媽子宮裡的感覺,隨著媽媽的步調有節律的晃動,會增加寶寶的安全感,所以會變得很乖巧。
有的寶寶在子宮裡的時候,就會表現出自己的這種特性,特別是在孕期36-40周的時候。
有的孕媽媽會發現,自己走動的時候寶寶很安靜,一坐下來就會「拳打腳踢」,好像是在表達自己的「不滿」。
寶寶這樣依賴你,仔細想想還是挺暖心的。「寶寶的原則」寶媽還是要了解一二,以後帶娃才會更輕鬆一些。
「走著抱」能讓寶寶用不同的視角,來了解世界,滿足寶寶的好奇心,接觸到更多的新鮮事物。
剛出生的抱只有光感,眼前的事物一篇模糊,到了七八個月視力能達到0.1左右,才有空間概念,能夠辨別物體的遠近和空間的變化。
太小的寶寶因為視力範有限,每天躺在嬰兒床上,只能看著周圍的「一畝三分地」,時間久了難免覺得「厭倦」,媽媽走著抱,可以讓寶寶看到不一樣的天地,滿足寶寶的好奇心。
哄娃「走著抱」,也要注意培養寶寶的生物節律
新生兒出生之後沒有分辨晝夜的能力,他們的作息時間,全憑自己的「需求」來,一般2-3小時就要起來吃奶換尿布,這讓很多新手爸媽很崩潰。
隨著寶寶出生後不斷的成長發育,3個月左右,大腦中褪黑色素的分泌逐漸接近成人,5-6個月的晝夜節律逐漸成熟。
寶媽「走著抱」哄娃,在這個月齡的時候,也要注意對寶寶的晝夜調節,以免出現晝夜顛倒的問題,想要糾正過來,通常需要8周左右的時間才行。
寶寶的睡眠是可以科學引導的,除了哄睡之外,也不要忽略了寶寶的生物節律調整哦!
我是糖果媽媽,一個學習成長型的寶媽,專注孕產和育兒,想要輕鬆養娃別忘了關注,糖果媽媽團隊將為您的育兒之路答疑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