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英語專業媽媽一起從頭開始學習語音語調、兒童英文繪本解析和拓展、最簡單易學的英語兒歌、最易操演的親子英語遊戲、最日常貼切的親子英語口語;關注兒童心理、英語啟蒙、繪本閱讀、父母成長、家庭教育、婚姻經營。公眾號上(springflower168)回復「免費資源」,可以查看海量親子教育資源匯總,乾貨滿滿。歡迎關注!
人工智慧到底有多強?就在前兩天,中國烏鎮圍棋峰會上,柯潔九段執白209手中盤負圍棋人工智慧AlphaGo,最終以0比3的總比分落敗。
在賽後的採訪中,年僅19歲的柯潔哽咽了:「連堅持下去都很難,因為它實在太完美了,沒有任何缺陷,沒有波動。我真的很責怪自己,沒有下的更好一點……」
一路走來, 人工智慧的發展,其實早已超乎我們的想像,它遠不只是一個圍棋高手那麼簡單。
剛剛過去不久的Google I/O大會上,Google公布了Google Assistant(類似蘋果的Siri)的圖片識別翻譯功能,那也是牛得找不著北。
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功能,簡單的說,它就是一款視覺應用,讓AI幫你智能看世界,比如:隨手拿起手機掃一掃路邊的花,會告訴你花的品種,顏色,分類等等信息;在家裡想連接WIFI的時候,只需要掃一掃路由器的二維碼就可以實現連接;想P圖,掃一下原圖AI幫你搞定;甚至連掃外文翻譯都可以實現,比如在日本餐館點餐,看不懂吧?用手機照一照。
哦,原來是一道章魚燒。
想知道它長什麼樣也沒問題,馬上把圖片找給你。
看樣子,地球人已經阻擋不了人工智慧的發展了,那問題來了,它那麼強大,那中國孩子還要不要學英語啊?
在未來的二三十年,
英語依舊能給人們帶來巨大的財富和市場機遇。
我曾讀過一篇文章,作者提出一個觀點:「每一種語言,都是一種思維邏輯,它包含了民族的文化和溝通的方式。英語也是一種邏輯,但中國的英語學習中,缺乏對學生英語邏輯的訓練。對個人來說,無論是申請學校,找工作還是發展客戶,想要在社會競爭中勝出,實現財富增值,那些掌握對方邏輯,用對方熟悉的方式溝通的人,成功的可能性會大大增加。」
人工智慧時代,僅僅是基於溝通的語言學習已經沒有必要了,但是學習一門語言背後的邏輯則更為重要。在未來二三十年,相信無論多聰明的機器人,也無法依據一個國家的文化和溝通方式,主動形成語言運用的邏輯思考。
那麼我們今天要討論的就是孩子們到底該如何學英語了?
語言學習可以分為兩個層次:
第一層是作為聽說讀寫的工具 ,如同打開了一扇門,讓你可以窺探了解到門那邊的風景;
第二層是通過這門語言了解另一種文化和思維,相當於走進了一道門,感受不一樣的世界。
試想這樣的場景,一個完全不懂英文的中國人和一個完全不懂中文的老美相遇,他們交談甚歡,原因是都攜帶了一個特別的裝置,這個裝置能讓說中文的一方還是繼續說中文,而且聽到的回應也是中文,說英文的一方繼續說英文,聽到的回應也是英文。只要語音識別、解析、翻譯這幾個功能足夠強大,雙方的交流基本是沒問題的。這個裝置就相當於第一層次裡的那個解決聽說讀寫問題的工具,我相信實現起來不會太久。
而第二個層次,估計在近二三十年人工智慧還不容易做到。
雖然翻譯能把中文和英文相互映射,但要注意的是,中文和英文這兩種語言各自的詞彙集合大相逕庭,中文字很少, 掌握2000字就很了不起了,靠的是意會;而英文單詞非常多,表達很精確。比如都是「鬍子」,英文裡有beard(下巴和面頰下部的鬍子),moustache(嘴唇上鬍鬚), whisker(腮鬚鬍子) .同樣是「有毒」,比如說河豚有毒,中文裡並不區分究竟是我們吃了它會中毒,還是被它咬了會中毒,全憑經驗靠意會,而英文裡則分別用 poisonous(吃了它會中毒) 和venomous(被它咬了會中毒)兩個單詞來準確描述。
當然,通過不同詞語的組合,總能把原意大概表示出來,但和原文的表達感覺是有很大區別的。曾看過英文版的《英雄》,三位英雄的名字「長空,飛雪,殘劍」,對應的英文是「long sky, flying snow, broken sword」,意境丟失100%啊,翻譯能讓你在門外看風景,但帶不了你進去看門道。這就是為什麼很多人看美劇的時候,即使聽起來很困難,還是寧可選擇「英文原聲+中文字幕」的版本,也不選擇中文配音版一樣,原文原聲的存在能幫助我們理解感受得更多。
所以,為了應付考試、提高競爭力,需要學好英語,而為了學到的東西不會被人工智慧替代,必須得學第二層次,走進去,融入其中,不僅僅把英語當成工具來學習。那該怎麼學,學什麼最有效呢?英語學習涉及到方方面面,這裡談談最值得注意的幾點:
1. 多「八卦」背後的文化
學英語就要「兩耳皆聞窗外事」,要是像我們小時候那樣,悶著頭背單詞摳語法,教學大綱有什麼,考試考什麼就學什麼,這樣的學習遲早會被人工智慧替代。其實不常用的單詞少背幾個也罷,反正翻譯軟體也能做到,而應該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解英文母語國家的文化,思維上。
我們家裡的 Google Home, 能把「I love you to the moon and back」翻譯成「我愛你到天荒地老」,讓我很驚訝,但細想如果聽者完全不知道那句英文的本意,理解起來還是有偏差的,因為原文是強調「愛有多少」,它偷改成了「愛得多久」。如果再了解背景,讀過《猜猜我有多愛你》這本繪本,就更清楚這句話本意是表達爸爸和孩子之間的感情。這種體會和感受,得建立在對文化和思維的理解基礎上。
具體講,讓孩子多讀多聽地道的英文童謠,繪本故事,多看原滋原味的動畫片,電影,還有實時的、和生活緊密相關的新聞、雜誌,都很有幫助。比如我們每月一期和美國孩子完全同步的《HighFive》雜誌導讀,可以讓孩子身臨其境地感受到同齡的老美孩子都在學什麼,玩什麼,甚至吃什麼,穿什麼……了解這些,才能更好地理解具體語言表達背後的思維邏輯。這些是人工智慧還暫時替代不了的。
2. 少糾結「純正」口音
因為這件事真的不重要。就拿美國來說吧,俄拉克荷馬州州立大學語言學家丹尼斯·普勒斯頓曾說,標準的美語根本就不存在。美國本身是個移民國家,匯集了來自世界各地不同民族的人,口音千差萬別,美音,英音,印度音等等都有。如果論口音,印度人的口音在全世界可是數一數二的,遠比華人來的重,可這完全不妨礙印度人在美國職場上呼風喚雨。另外,即使是土生土長的美國人,東南西部的口音也有很大區別,但一點兒都不影響正常交流。
常常有讀者朋友問到孩子能不能美音和英音混學,我覺得要不是有特別的個人偏好,還真不用糾結這點。在對話中有效溝通是第一位,比起口音,能說清楚讓對方理解,能洞察對方的思維理解對方,這些要重要得多。口音畢竟是形式,咱們說的話才是內容,不是嗎?而且,多接觸熟悉不同的口音孩子將來的適應能力也會更強。逃逃的老師在課間還經常專門給他們放英音的視頻,讓他們適應不同的口音。
3. 英語學得越早性價比越高
曾看過華盛頓大學大腦與學習科學研究所所長帕特裡夏·庫爾(Patricia Kuhl)一段很著名的TED演講,《The linguistic genius of babies》(嬰兒的天才語言能力),她用腦磁圖顯示機器,以科學的方式證明了7歲以前的寶寶都是令人驚嘆的語言天才,他們完全有能力同時習得兩種語言,根本不用擔心過早啟蒙第二語言會影響母語學習的問題。不過7歲之後,語言學習的效率就會漸漸開始下降,等到17歲後,學習效率就會變得很低,基本失去了第二語言學習的天賦。
儘早地讓孩子學習英語,是一件非常划算的事。另外,考慮到人工智慧能解決至少80%以上的翻譯問題,更是沒必要讓孩子把大好青春都耗在學英語上,而是儘可能地幫助他利用好學習第二語言的黃金時間,提高學習效率。
所以,家長們行動得越早越好,給孩子創造更多的英文環境,從牙牙學語開始,多聽英文兒歌童謠磨耳朵,多陪孩子讀英文繪本(根據上面的第二點,粑粑麻麻真不用擔心自己的發音);在中文佔絕對優勢之前,培養孩子看英文動畫片的興趣;如果有條件,還可以考慮線上或線下的外教課程。這些其實就是孩子玩耍的一部分,大人可能會覺得有點難,但對正處於語言學習黃金時期的孩子來說,只是把玩耍的語言從中文切換成英文而已,玩著玩著就能「習」得很多原汁原味的語言習慣和思維方式,比將來專門去「學」的性價比要高很多。
圖文來源於網絡和逃媽的育兒新書《聰明的媽媽教方法——一位華人媽媽親歷的美國小學教育手記》,正在噹噹、京東、亞馬遜等各大電商持續熱銷。
越媽綜合整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