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子在你眼中是什麼?是物質,是植物的果實,還是麵包的原材料,亦或是維持人類生命活動所必需的物質。這些可能回答的前提,只是將麥子看成一種實在的物質,而沒有進一步挖掘它背後隱含的精神內涵。那麼,麥子的精神內涵是什麼?這個問題的答案因人而異,而我就答案反問,一粒麥子是否有靈魂?
已故的「當代散文八大家」之一,臺灣著名的詩人、作家林清玄,在他的時文《如果麥子沒有考驗》,有一段讀之令人「一見傾心」的話:
對於一粒麥子,努力奮鬥是不可避免的,風雨是必要的,烈日是必要的,蝗蟲是必要的,它們可以喚醒麥子內在的靈魂;人的靈魂也和麥子的靈魂相同,如果沒有任何考驗,人也只是一個空殼罷了。
這段話既優美又富含哲理。麥子不正是因風雨、烈日、蝗蟲等考驗,進而結出沉甸甸的麥穗而不是空殼。在一系列的考驗中,喚醒了麥子的內在靈魂,使得就算是一粒麥子也有靈魂。而由麥子的「靈魂」可聯想到人類身上,即:人為什麼會成功,成為傑出人物?只因他們都經歷了像麥子那樣的磨練。對於人要成功必經過磨難的說法,其實古已有之。
詩經裡的《國風·衛風·淇奧》中有「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就是講,學問淵博、品德高尚的君子,早已經歷過,像頑石變成精美玉石骨器那樣的磨難,而切磋琢磨是必需的,只有如此,才能成為傑出之人。
孟子人人皆知的《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中有「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說的是,凡是成就一番大事業的人,需要經歷九九八十一難,忍常人之所不能忍,體驗一系列的艱難困苦,才能成就大事。
麥子能成功擁有「靈魂」,是因為戰勝了大自然的考驗,而人之所以能成功,則是因為戰勝了逆境、挫折的人生考驗,你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