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軟的饅頭,城市的人能知道麵包和麵條的麵粉是怎麼來的嗎?你剛才把麥子扔到機器裡了嗎?
你還記得以前怎麼洗麵條嗎?你還記得那個裝麵粉的大灰缸嗎?讓我們回到我家鄉洗麥子的那一幕吧!
以前的麥收是在麥田裡進行的,而小石子、沙子、草籽等不可避免地混入麥子。在打成麵粉之前,這些雜質應該除去,而且小麥的表面也應該清洗乾淨。這不是一個簡單的工作,需要兩個人來做,所以我媽媽總是在星期天天晴裡洗小麥,這樣姐姐和我就可以幫忙了。
我和姐姐支撐著肥料袋的口,我媽媽用簸箕把麥子從糧倉裡倒進肥料袋裡,然後一起運到院子裡。因為麵粉罐裡只有100多斤麵粉,所以每次只能洗兩袋麥子,大約160到180斤左右。我用壓井壓水,半桶半桶提到院牆邊的水溝,倒進媽媽放在那裡的大洗澡盆。母親把篩子放進盆裡,然後把20斤麥子的左右倒入篩子裡,一隻手拿著扶著篩子坐在長凳上,另一隻手順時針攪拌。隨著麥子的旋轉,草籽、野生燕麥和麥子和小麥殼浮起。母親用樹籬把漂浮的東西撿起來,然後放在一邊餵小雞。攪拌麥子,但這是一項技術工作,他不好用,而且小石子和礫石不能從麥子中出來。母親每次都可以在篩子底部中間做小石子和沙子。清灰時,把篩子放出來,放在水池上,以控制水。我和姐姐把桌子抬到院子裡。把玉羅(諧音,一種用來盛東西的大圓形物體)舉到餐桌上,母親把控水篩倒進箁蘿,然後小石子,沙子就會在麥子的表面縮成一個球,扔在地上餵雞。
我和姐姐每人拿了一塊棉布折成一個正方形,放在溼的麥子上,用手按住,順時針和逆時針方向不停地變換方向,以清除麥子表面的灰塵,使麥子變幹快些,等待棉布吸水,然後將棉布擰乾,繼續要擦拭,直到用手抓住並鬆開擦拭過的麥子為止,麥子只是一塊松的,然後把他倒在院子裡鋪著乾淨的毛氈上。直到中午我早上吃過東西,我才能洗完兩袋麥子。最後,我們應該靠近麥子以防止雞,鴨和麻雀進食。你需要不時用手攪動麥子,當他80%乾燥時,你可以把他放在乾淨的肥料裡袋裡。
太幹的麵粉不能太幹,太幹的麵粉會變黑,太溼的麵粉出粉率低。媽媽有經驗,拿起一個麥子放在嘴裡咬一口,看看是否正確。剛出爐的麥子不能馬上製作,但要溼潤兩天。我和姐姐幫我媽媽把肥料袋搬進屋裡,放在凳子上。兩天後,我會幫媽媽把麥子抬上架子車,媽媽會帶她去村頭的麵條房做麵粉。
我也去過那裡,麵館裡到處都是白面棍。負責制面機的叔叔幫媽媽把麥子抬到制面室,把籃子和籃子倒進轟鳴的機器裡。媽媽站在機器前面,看看機器下面的籃子,已經滿了,快點換一。袋子的另一邊繼續撒麵粉。就這樣,一個打開機器的叔叔籃子倒進了機器裡,母親拿起機器前面的籃子,直到麥子變成麥麩。兩袋麥子變成一袋半麵粉,大部分是麥麩。當時做麵條的加工費好像是兩分一斤,兩袋麥子三元多。當麵粉吃完後,母親會把進箁蘿倒進麵粉裡攪拌,因為剛出來的麵粉是白色的,後來出來的麵粉是黑色的,混合均勻,然後倒入麵粉缸裡。在這一切之後,母親的頭上沾滿了麵粉。
一日三餐離不開麵粉,一袋半麵粉只能吃一個月。所以我們每個月要洗一次麥子,媽媽每個月也要把麵粉粘在身上。後來,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麵條機也有了進步,所以不需要採用逐筐傳動。直接將麥子倒入機器,同時生產麵粉和麩皮省去了很多力氣。
許多人認為農村地區的人心胸狹窄,不像城市人每頓飯要吃五六道菜。我不這麼認為,種地受苦的農村人,知道糧食來之不易,就不會這麼浪費,而不是一個小家庭。你喜歡吃多少,做多少?你不能不把浪費掉做完就做一大桌菜。
我也希望大家都知道農民種地的艱辛,希望來之不易的糧食減少浪費,節約糧食。
這張照片是從網上拍的,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