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一直在關注婺源彩虹橋部分被洪水衝毀的消息,去年的秋天,我專程去了彩虹橋景區,如今物是人非,痛心不已。
彩虹橋位於婺源縣清華鎮,建於南宋年間,已有800多年歷史,全長140米,橋面寬3米多,為長廊式人行橋。7月8日晚,彩虹橋東端引橋至二號橋墩的橋面(兩廊一亭)被洪水衝毀。
值得慶幸的是,儘管橋面被毀,但其餘橋體基本完好,淹沒在洪水中的「燕嘴分水」橋墩依舊無恙。
隨即,婺源縣發布「彩虹令」,全網搜集被衝走的構件。不久,傳來好消息,當地居民已經找到兩根大梁及部分構件,今日,江西省文物保護中心將派出專業技術團隊對彩虹橋進行全面檢測,儘快完成修複方案的編制。
去年的金秋,我曾背包旅行,盡情領略了彩虹橋的風採。在皖南西遞宏村暢遊後,返回黃山北站,坐高鐵直達婺源。報了婺源北線的一日遊,本來想想自己慢慢玩的,但婺源景區通票限時,淡季時坐班車和拼車都很難,只好退而求其次了。當然,跟團遊的好處就是,你可以做甩手掌柜的。
婺源景點210元的聯票價格有效期為5天,最為實惠。門票所含旅遊景點:江灣、臥龍谷、靈巖洞、李坑、汪口、曉起、思溪延村、彩虹橋、江嶺、文公山、百柱宗祠、石城。今天參觀的婺源彩虹橋,如果單買門票價格,需要60元。
婺源彩虹橋初建於宋,因襲唐詩「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而名。傳說,橋落成之日、有彩虹懸於藍天,雙景媲美。她的寓意:凡過往的行人、商旅踏上此橋,如同登上吉祥、美麗的彩虹,終身有個好運氣,寄託了古人的祝福。
這座廊橋就是由11座廊亭串聯起來組成的。站在一側的廊簷下憑欄遠眺,遠山近景一覽無餘。
彩虹廊橋與周邊的古村落、青山、碧水、古驛道共同構成一幅絕美的水墨山水畫,不遠處的小山村裡,錯落有致地排列著一棟棟徽派式的小樓,很有意境。
本圖就是這次立大功的彩虹橋「燕嘴分水」墩。它的前端形狀像個船頭,呈鋒銳尖斧狀,當地人稱為「燕嘴」。燕嘴的主要功能利於分水,能減少洪水的衝擊,後座平整,以增加穩定性;另外,橋墩的跨度有講究,橋墩之間均為木樑橫架,但橋墩之間的距離是按「橋洞券定法」建造的,跨度最大的12.8米,最短的9.8米,河水流速最快的地方,橋墩間距就大,河水流速緩慢的地方,橋墩間距就小;還有,橋墩的主體由青石疊砌,大小長短不一,相互嵌疊在一起,間隙小,結合緊密,牢固,木質橋身沒有使用一根鋼釘,體現出古人的智慧。
在橋上的一側有個小小的神龕,裡面供奉著三尊神像,中間供奉的是「治水有功大夏禹王」,禹王一身漁翁的打扮,頭戴竹編鬥笠,手持雙股魚叉。 禹王左右的一位是和尚裝束,牌位上寫「募化僧人胡濟祥」,另一位是書生模樣,牌位上寫「創始理首胡永班」。神龕兩側還有一副對聯:「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上面的橫批是「長虹臥波」,取自詩仙李白《秋登宣城謝眺北樓》。
那麼,牌位上的「募化僧人胡濟祥」和「創始理首胡永班」又是何許人也?據傳說,清華村一位樂施好善的胡宏鴻與一位能人胡永班,立志為清華人建一座永久性的橋。但首先,遇到的是資金與技術兩大難題。胡宏鴻為了籌集資金,毅然削髮為僧,到婺女廟出家當上了和尚,法號濟祥。他雲遊四海,四處化緣,歷盡千辛萬苦,用五年多的時間,終於籌集到了建橋的資金。在胡濟祥雲遊化緣的同時,胡永班為了能掌握建橋技術,他背井離鄉,出外學藝,建橋做苦工,歷盡苦難,歷時五年多,偷學到了設計、施工、建造等建橋技術。從化緣、建橋到竣工,共歷時十年得以完成。
彩虹橋早已成為婺源最吸引影視人的地方,這裡曾是電影《魂牽柳河鎮》、《丁香》、《夢回青河》、《風調雨順中國》的取景地,於文華的《你的生命如此美麗》兩部MTV也在這裡拍攝。彩虹橋也是攝影家、畫家最有靈感的地方,是大師們創作的源泉。你還知道哪些藝術作品與彩虹橋有關?
岸邊有座上千年的水碓作坊,舂米作坊是古代婺源人利用水利脫殼、磨粉,進行糧食加工的場所。抬起閘門,水流衝擊水車,水軸的轉動,搬起舂杵上下起落,將石臼中的穀子殼與米分離。樓上的石磨,通過木齒輪的轉換,將臥式轉動改換成豎式轉動,進行磨粉。水車上安裝的竹筒,用來取水,水流進木軸摩擦部位,起潤滑和降溫的作用,整個設計巧妙、科學。
彩虹橋上俯瞰橋下的蹬步橋,工作人員在進行維護工作,當地居民正在清涼的水中洗滌衣物,另外一側,遊人在拍照留念。
蹬步橋彩虹橋下的水十分清亮,蹬步橋就在這清水中。一排石蹬彎曲建於湖水之上,遊客從上一步步走過,既要格外小心謹慎,又完全置身於大自然的懷抱。讓我們期待著彩虹橋早日重現往日風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