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浪財經
近年來,教育培訓市場需求旺盛,受到眾多投資人的青睞,但在資本的熱捧下,不少培訓機構靠燒錢盲目擴張。
伴隨著2020年初突發的疫情,很多線下機構無法正常開課,耗課難、用戶退費、團隊渙散、資金鍊斷裂等一系列問題導致越來越多的機構「爆雷」,受影響的不僅僅是中小機構,不少老牌的全國連鎖機構也赫然在列。
面對這種情況,一些地方的教育部門選擇與銀行合作,對培訓機構的資金進行監管。
山西運城上線教培雲
據財新網報導,近日,山西運城鹽湖區教育局聯合中國工商銀行運城分行推出「教培雲」平臺,開創了當地民辦教育機構資金監管服務新模式。
該平臺要求屬地培訓機構將收取的培訓費用全部納入該平臺。預留最低餘額後,教育局分三個月按比例將學費返還給機構。機構若臨時支取資金要打申請,且每次金額有限。
據工商銀行介紹,為貫徹落實國家關於促進教育培訓市場規範發展的政策要求,工商銀行積極與教育部門合作,探索建立教培機構資金監管體系。「教培雲」平臺分設教育部門監管端、教培機構服務端、學生家長服務端三大模塊。其中,教育部門監管端提供機構課程與資金的全視圖監管服務,協助教育部門全面掌握教培機構開班辦學與資金收付情況,確保資金按履約進度從監管帳戶向機構帳戶劃撥,幫助消費者避免資金損失。教培機構服務端為教培機構提供課程管理髮布平臺,涵蓋課程發布、線上收繳、財務對帳、優惠管理等服務,助力教培機構提升信息化辦學水平。家長學生服務端為家長學生提供報班選課、繳費退費、糾紛處理、課後評價等服務,助力保障家長學生的合法權益。
據四川在線報導,今年4月份,攀枝花市東區設立「教培雲」監管服務平臺,充分利用「網際網路+監管」手段,對民辦培訓機構和民辦幼兒園資金開啟「雲監管」模式。
廣大學生家長只需關注培訓學校微信公眾號,通過線上繳費,培訓學校收取的學費即被納入監管並凍結。監管服務平臺按照約定的周期,分期分批將培訓費轉至民辦培訓機構和民辦幼兒園在銀行開立的結算帳戶內。此外,還將監督「大額資金異動」和預警「最低餘額」,從源頭上有效預警和管控民辦培訓機構和民辦幼兒園資金鍊斷裂風險,最大限度減少消費者的損失。
據工商銀行官網顯示,「教培雲」平臺已在全國30個省、75個地市、300餘家教育部門投入使用。
目前在全國多地的教育體育部門都設立了類似的管理平臺。比如今年9月30日,四川省自貢市教育局發布《關於加強校外培訓機構資金監管防範化解辦學風險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裡面就提到「利用省教育廳建立的四川省校外培訓機構信息管理平臺(以下簡稱管理平臺),採取「網際網路+教育」和大數據分析等信息化手段,搭建管理端、機構端和家長端,實時提供機構情況、培訓內容、課程設置、收費標準、教師和學生信息、年檢年審、風險預警、輿情分析、群眾投訴(建議)等多項功能,實現對校外培訓機構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公開化、透明化等,對辦學過程實行有效監管。」
值得注意的是,多地教育部門將開設資金監管帳戶與教育機構年審掛鈎。
自貢市的《通知》中提到「逃避資金監管,拒絕開設資金監管專用帳戶者,當年不予年審,按年檢不合格向社會進行公告,視情況納入校外培訓機構黑名單。」
杭州市今年10月發布的《關於加強校外培訓機構資金監管的通知》中也提出「各地教育、民政等部門要將校外培訓機構培訓費收入是否納入資金監管情況,列入對校外培訓機構日常監管和年審年檢的重要內容。」
據上海市民辦教育協會的預測,到2025年,我國民辦學校(機構)數量將達到28.52萬所,年複合增長率在6.1-6.5%之間。2025年,民辦學校在校生數量將逼近9000萬人,民辦教育市場規模將達到2.36萬億元左右,年平均複合增長率近10%。
消費者需合法維權
今年10月,優勝教育疑似陷入「爆雷」疑雲。彼時,位於北京市朝陽區光華路SOHO的優勝教育總部大門緊鎖,無人辦公。除了北京,天津、上海、瀋陽等地優勝教育部分校區也相續關停。學生無課可上,家長討費無門,老師已被欠薪數月。
11月15日,優勝教育發布近階段工作進展匯報,表示雖然目前資金鍊斷裂,但從未想過放棄解決問題。
實際上,優勝教育並不是唯一一家「爆雷」的教育培訓機構。近些年來,教育培訓行業「爆雷」事件頻發。
2017年9月,知名鋼琴培訓機構「星空琴行」在沒有通知學員的情況下,突然暫停全國近60家門店營業,所有門店及總部大樓大門緊閉,總部客服電話無人接聽,多地學員組織線上和線下渠道維權。
2019年10月,創立於1998年,和美聯、英孚、華爾街英語並稱為英語培訓「四巨頭」的韋博英語因經營不善和嚴重虧損,導致資金鍊斷裂,北京、上海、杭州、成都等地各大門店相繼破產倒閉。據估算,全國範圍內,打了水漂的學費或超億元。
據法治日報,在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產業管理學院法律系主任鄭寧看來,此類事件暴露出教育機構預付式付款存在巨大風險。教育培訓課程往往周期長、費用高,教育機構往往許諾眾多優惠,吸引消費者繳納數月甚至數年的培訓費用,一旦教育機構跑路,消費者就會面臨財產損失。
「此類事件暴露出教育培訓機構自身管理不夠規範,行業監管有待加強的問題。教育培訓機構預收的學費應當合理使用,卻被盲目投資到公司的其他投資運營中,導致一旦出現情況,機構拿不出本應退還的學費退給消費者。」孫麗說。
孫麗建議,消費者利益受到損害時,應當保存好相應的培訓合同、交費記錄等重要證據,首先積極主動和培訓機構協商退款,如果遲遲無法解決,則應向教育部門、市場監督管理部門發起投訴,敦促教育機構解決問題。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要求機構按照合同約定履行退款義務,取得勝訴判決後如對方仍不履行還應及時提起強制執行申請,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